第23頁
真正開心的人在另一邊,那大池的盡頭,蓋著濕黑的木板,沸水貯存庫,幾個中年老年人,船民般地蹲在木板上,將毛巾從板隙中縋下去,拎上來,就此嵌入腳趾縫間抽動,一吊一吊,手勢純熟到了優美,兩眼瞪著沒有遠方的遠方,斜翹嘴角,發出嗞嗞聲,一吊一吊一吊一吊……據考這是腳氣病殺癢之妙法,大抵欲仙欲死,云云。
助浴,北方稱“搓背”,滬地叫“擦背”。你坐在池沿上,那青壯漢子左手控制著你的身體,右手緊裹毛巾,使勁從後頸開擦,及肩及背及肋及腰,竟有那麼多的老垢滾滾而出。難為情?歡喜?男人真是泥做的!你仰臥,前胸、肚腹、胯間、大腿、小脛,也是滾滾的老垢。膝蓋要彎起來擦,腳背腳踵趾縫,無徽不至,這才用肥皂周身揉抹,結論性地挽起一桶熱水整個澆下來——他像氣功師,像屠夫,更令人回想起古代的奴隸,滿頭大汗,喘著……而你,全體表層微徽作痛,脫了亮蛻了皮似的,分量減輕不少。快去蓮蓬頭下淋一遍,回大廳,侍者幫你拭乾身子。躺下,腰間搭上浴巾,喝茶,你也不禁閒眺了。
侍者分二代,成年的是正職,少年的是學徒,做的事一樣是接籌、領位,掛衣,送茶、遞毛巾……邪正職而年齡趨老的幾個,可謂閱人多矣,穩重而油滑,鑒貌辨色,洞若觀火,誰有錢誰有勢,他十分清楚。奉承阿諛有錢勢的浴客,對他並無實際好處,然而他要奉承,要阿諛,似乎是一種宿癮,湊趣,幫腔,顯得綽綽有餘。哪個不得志,哪個敗落了,他也明白得很。你若與之兜搭,他的回話和笑容寡淡如水,忽然他代你感嘆“現在的世界做人難呀,嘸沒鈔票是啥也不用談”,聽上去是同情,正好揭了你的底牌——何苦呢。再不得志,再敗落,也比送茶水遞毛巾的要強三分哪。然而他鄙視你,他用的是有錢有勢的眼光看你的。這又是一種癮頭,要在你的身上過過癮。
他待學徒是嚴厲的。指派、提示,都用罵人的話來吩咐,學徒總是瘦拐拐,鉤頭縮頸,稀發亂聳,得坐便坐,有靠處就靠著發呆挖鼻孔。“小赤佬拿毛巾去!”一驚而奔,身手扭得脫了骱似的。其實,當他長大變老時,也將油滑穩重到不可捉摸。
而真正有技能的是扦腳師傅。老人的趾甲大抵病變增厚,嵌進肉里去,故需用斜口的扦腳刀,趁浴後骨質軟化,細細切薄剔淨。那師傅特備一盞簡裝手術燈,藏起老花眼鏡,一邊閒談一邊操作,很像一位終生敬業的工藝美術家。
而真正神乎其技的當推敲背的那個高手。敲背之道應屬按摩科,妙在握拳著點的多花式,發聲就匪夷所恩。時而春風馬蹄,時而空谷跫音,時而瞅啾唧唧,時而驚濤拍岸,輕重強弱的節奏變化,遠勝於“擊鼓罵曹”,接受敲背的那一方,據云臻於醍醐灌頂之化境。只是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夜漸深,浴客流連忘返,侍者可要等大家走光之後,沖洗整理還有好一番忙碌。於是資深的師傅用叉衣的竹竿,權杖似的咚咚咚咚春樓板,口中喊道:“下雨了!下雨了!”
“啊?下雨了?”
“就要下雨了!就要下雨了!”
紛紛起身,披衣套褲,爭先下樓,奪門而出。對馬路高樓後面星月皎潔,長空一碧,不覺暗自失笑,想想這也是對的——上海話叫作“撥儂面子”(給你面子)。
面子第一要緊,上海人講究穿著為來為去為了“面子”,因此服裝的含義或可三而述之:一、虛榮;二、愛好;三、自尊——凡虛榮每含欺騙性,是達到目的前的手段,故屬權術的範疇。凡愛好,雖說發乎天性,而外向效應也是取悅人引誘人,內向效應則形成優越感,自戀自寵,樂此不疲。凡自尊,為了確保身份,成全個人的存在證覺,倫理觀念流於生活細節,細節累計為大節——虛榮心態蔚為社會風尚,這個無處不在的大魔障,個人沒法衝破,服裝的欺騙性便愈轉愈烈。而愛好的心態呢,或先認衣衫後認人.或既認衣衫又認人,近乎中庸,其實模稜兩可,衣可人可,自己也只要做個“可人”。那第三類所謂倫理觀念細節化的,是精於“衣道”者,細認衣衫細認人。能從“衣衫”上辨別判斷“人”,必要時,達到不認衣衫只認人的明哲度——從前的上海人,在“衣”與“人”之關係的推論上,也許總不外乎這樣的吧,因為後來上海人就不虛榮了,繼之不愛好了,終於不自尊了,再後來又想虛榮又想愛好又想自尊,已不知如何個虛榮愛好自尊法。所以,從前的上海人在“衣”與“人”之廣義關係的考辨推論上,總不外乎,就是這樣的吧。
到此結束——想想又覺得旗袍的故事尚有餘緒未斷,法國詩人克勞台在中國住過很長一段時日,詩中描寫“中國女袍”,深表永以為好之感。可惜西方任何種族的女子部與旗袍不宣,東方也只有中國女子中的少數,頎長、纖穠合度,臉橢圓,方才與旗袍相配莫逆。旗袍並非在於曲線畢露,倒是簡化了胴體的繁縟起伏,貼身而不貼肉,無遺而大有遺,如此才能坐下來淹然百媚,走動時微颸相隨,站住了事事玉立,好處正在於純淨、婉約、刊落庸瑣。以藍布、陰丹士林布做旗袍最有逸致。清靈朴茂,表里一如,家居劬勞務實,出客神情散朗,這種幽雅賢慧幹練的中國女性風格,恰恰是與旗袍的沒落而同消失。藍布旗袍的天然的母親感、姊妹感,是當年洋場塵焰中唯一的慈涼襟懷——近惡的浮華終於過去,近善的粹華也過去了。
後 記
本篇原定九章,既就六,尚欠三。此三者為“黑?乾坤”、 “全盤西化之夢”、 “論海派”——寫完第六章,因故擱筆數日,就此興意闌珊,再回頭,懶從中來,只好這樣不了了之了。剩下一灘斑駁的殘緒,不妨表其大概,也算無尾之尾。蓋“黑?乾坤”者,擬析述當年上海的黑社會的潛里架構,幫派內部運作的詭譎劇情,素材雖非全都勘證褥來,而少時聽上章人講得真多,記憶半新,道來或可十不離九。且半世浪跡江湖,自有高人贈我多部幽史僻典,籀讀一過,怦然心動。異哉,盜亦有道,遵亦有益。然而真要寫,就跡近掏醬缸了,還是低頭袖手而過吧。那“全盤西化之夢”呢,有點像歌劇中的詠嘆調,溯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之際,上海租界及西區的商等市民,生態之歐化,確乎漸臻燕能生巧的境界,即小如餅乾、麵包、冰淇淋,洵可謂冠絕全球。耶誕將臨,家家樅樹,戶戶彩燭,徐家匯教區號稱東方梵蒂岡,主體建築媲美巴黎聖母院。二戰後巴黎也要從上海移植法國梧桐,足見上海城市綠化的優美。但國之宿命,註定了上海無緣全盤西化,區區忝為實踐“歐傾”的過來人,也不想戀舊唱輓歌。昔日申江繁華,可不是常春藤,倒成了竹子開花,而今而後,只有異化,全盤異化是指日可待的。晟後說說“論海派”,按古賦作法,篇末應有一“亂”,總發其要旨也。昔魯迅將“海派”與“京派”作了對比,精當處頗多闡發,然則這樣的南北之分剛柔之別,未免小看小言了海派。海派是大的,是上海的都市性格,先地靈而人傑,後人傑而地靈;上海是暴起的,早熟的,英氣勃勃的,其俊爽豪邁可與世界各大都會格爭雄長;但上海所缺的是一無文化淵源,二無上流社會,故在誘脅之下,嗒然面顏盡失,再回頭,歷史契機駸駸而過。要寫海派,只能寫成“上海無海派”,那麼,不寫也罷。嗚呼干戲,有道是凡混血兒或私生子往往特別聰明,當年的上海,亦東西方文明之混血也,每多私生也——我對“海派”輒作如是觀,故見其大,故見其夾,故見其一去不復返。再會吧,再會吧,從前的上海人。
助浴,北方稱“搓背”,滬地叫“擦背”。你坐在池沿上,那青壯漢子左手控制著你的身體,右手緊裹毛巾,使勁從後頸開擦,及肩及背及肋及腰,竟有那麼多的老垢滾滾而出。難為情?歡喜?男人真是泥做的!你仰臥,前胸、肚腹、胯間、大腿、小脛,也是滾滾的老垢。膝蓋要彎起來擦,腳背腳踵趾縫,無徽不至,這才用肥皂周身揉抹,結論性地挽起一桶熱水整個澆下來——他像氣功師,像屠夫,更令人回想起古代的奴隸,滿頭大汗,喘著……而你,全體表層微徽作痛,脫了亮蛻了皮似的,分量減輕不少。快去蓮蓬頭下淋一遍,回大廳,侍者幫你拭乾身子。躺下,腰間搭上浴巾,喝茶,你也不禁閒眺了。
侍者分二代,成年的是正職,少年的是學徒,做的事一樣是接籌、領位,掛衣,送茶、遞毛巾……邪正職而年齡趨老的幾個,可謂閱人多矣,穩重而油滑,鑒貌辨色,洞若觀火,誰有錢誰有勢,他十分清楚。奉承阿諛有錢勢的浴客,對他並無實際好處,然而他要奉承,要阿諛,似乎是一種宿癮,湊趣,幫腔,顯得綽綽有餘。哪個不得志,哪個敗落了,他也明白得很。你若與之兜搭,他的回話和笑容寡淡如水,忽然他代你感嘆“現在的世界做人難呀,嘸沒鈔票是啥也不用談”,聽上去是同情,正好揭了你的底牌——何苦呢。再不得志,再敗落,也比送茶水遞毛巾的要強三分哪。然而他鄙視你,他用的是有錢有勢的眼光看你的。這又是一種癮頭,要在你的身上過過癮。
他待學徒是嚴厲的。指派、提示,都用罵人的話來吩咐,學徒總是瘦拐拐,鉤頭縮頸,稀發亂聳,得坐便坐,有靠處就靠著發呆挖鼻孔。“小赤佬拿毛巾去!”一驚而奔,身手扭得脫了骱似的。其實,當他長大變老時,也將油滑穩重到不可捉摸。
而真正有技能的是扦腳師傅。老人的趾甲大抵病變增厚,嵌進肉里去,故需用斜口的扦腳刀,趁浴後骨質軟化,細細切薄剔淨。那師傅特備一盞簡裝手術燈,藏起老花眼鏡,一邊閒談一邊操作,很像一位終生敬業的工藝美術家。
而真正神乎其技的當推敲背的那個高手。敲背之道應屬按摩科,妙在握拳著點的多花式,發聲就匪夷所恩。時而春風馬蹄,時而空谷跫音,時而瞅啾唧唧,時而驚濤拍岸,輕重強弱的節奏變化,遠勝於“擊鼓罵曹”,接受敲背的那一方,據云臻於醍醐灌頂之化境。只是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夜漸深,浴客流連忘返,侍者可要等大家走光之後,沖洗整理還有好一番忙碌。於是資深的師傅用叉衣的竹竿,權杖似的咚咚咚咚春樓板,口中喊道:“下雨了!下雨了!”
“啊?下雨了?”
“就要下雨了!就要下雨了!”
紛紛起身,披衣套褲,爭先下樓,奪門而出。對馬路高樓後面星月皎潔,長空一碧,不覺暗自失笑,想想這也是對的——上海話叫作“撥儂面子”(給你面子)。
面子第一要緊,上海人講究穿著為來為去為了“面子”,因此服裝的含義或可三而述之:一、虛榮;二、愛好;三、自尊——凡虛榮每含欺騙性,是達到目的前的手段,故屬權術的範疇。凡愛好,雖說發乎天性,而外向效應也是取悅人引誘人,內向效應則形成優越感,自戀自寵,樂此不疲。凡自尊,為了確保身份,成全個人的存在證覺,倫理觀念流於生活細節,細節累計為大節——虛榮心態蔚為社會風尚,這個無處不在的大魔障,個人沒法衝破,服裝的欺騙性便愈轉愈烈。而愛好的心態呢,或先認衣衫後認人.或既認衣衫又認人,近乎中庸,其實模稜兩可,衣可人可,自己也只要做個“可人”。那第三類所謂倫理觀念細節化的,是精於“衣道”者,細認衣衫細認人。能從“衣衫”上辨別判斷“人”,必要時,達到不認衣衫只認人的明哲度——從前的上海人,在“衣”與“人”之關係的推論上,也許總不外乎這樣的吧,因為後來上海人就不虛榮了,繼之不愛好了,終於不自尊了,再後來又想虛榮又想愛好又想自尊,已不知如何個虛榮愛好自尊法。所以,從前的上海人在“衣”與“人”之廣義關係的考辨推論上,總不外乎,就是這樣的吧。
到此結束——想想又覺得旗袍的故事尚有餘緒未斷,法國詩人克勞台在中國住過很長一段時日,詩中描寫“中國女袍”,深表永以為好之感。可惜西方任何種族的女子部與旗袍不宣,東方也只有中國女子中的少數,頎長、纖穠合度,臉橢圓,方才與旗袍相配莫逆。旗袍並非在於曲線畢露,倒是簡化了胴體的繁縟起伏,貼身而不貼肉,無遺而大有遺,如此才能坐下來淹然百媚,走動時微颸相隨,站住了事事玉立,好處正在於純淨、婉約、刊落庸瑣。以藍布、陰丹士林布做旗袍最有逸致。清靈朴茂,表里一如,家居劬勞務實,出客神情散朗,這種幽雅賢慧幹練的中國女性風格,恰恰是與旗袍的沒落而同消失。藍布旗袍的天然的母親感、姊妹感,是當年洋場塵焰中唯一的慈涼襟懷——近惡的浮華終於過去,近善的粹華也過去了。
後 記
本篇原定九章,既就六,尚欠三。此三者為“黑?乾坤”、 “全盤西化之夢”、 “論海派”——寫完第六章,因故擱筆數日,就此興意闌珊,再回頭,懶從中來,只好這樣不了了之了。剩下一灘斑駁的殘緒,不妨表其大概,也算無尾之尾。蓋“黑?乾坤”者,擬析述當年上海的黑社會的潛里架構,幫派內部運作的詭譎劇情,素材雖非全都勘證褥來,而少時聽上章人講得真多,記憶半新,道來或可十不離九。且半世浪跡江湖,自有高人贈我多部幽史僻典,籀讀一過,怦然心動。異哉,盜亦有道,遵亦有益。然而真要寫,就跡近掏醬缸了,還是低頭袖手而過吧。那“全盤西化之夢”呢,有點像歌劇中的詠嘆調,溯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之際,上海租界及西區的商等市民,生態之歐化,確乎漸臻燕能生巧的境界,即小如餅乾、麵包、冰淇淋,洵可謂冠絕全球。耶誕將臨,家家樅樹,戶戶彩燭,徐家匯教區號稱東方梵蒂岡,主體建築媲美巴黎聖母院。二戰後巴黎也要從上海移植法國梧桐,足見上海城市綠化的優美。但國之宿命,註定了上海無緣全盤西化,區區忝為實踐“歐傾”的過來人,也不想戀舊唱輓歌。昔日申江繁華,可不是常春藤,倒成了竹子開花,而今而後,只有異化,全盤異化是指日可待的。晟後說說“論海派”,按古賦作法,篇末應有一“亂”,總發其要旨也。昔魯迅將“海派”與“京派”作了對比,精當處頗多闡發,然則這樣的南北之分剛柔之別,未免小看小言了海派。海派是大的,是上海的都市性格,先地靈而人傑,後人傑而地靈;上海是暴起的,早熟的,英氣勃勃的,其俊爽豪邁可與世界各大都會格爭雄長;但上海所缺的是一無文化淵源,二無上流社會,故在誘脅之下,嗒然面顏盡失,再回頭,歷史契機駸駸而過。要寫海派,只能寫成“上海無海派”,那麼,不寫也罷。嗚呼干戲,有道是凡混血兒或私生子往往特別聰明,當年的上海,亦東西方文明之混血也,每多私生也——我對“海派”輒作如是觀,故見其大,故見其夾,故見其一去不復返。再會吧,再會吧,從前的上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