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
下輯
上海賦
本篇的最初一念是,想到“賦”這個文體已廢棄長久了。“三都”“二京”當時算是“城市文學”。上海似乎也值得賦它一賦。
古人作賦,開合雍容,華瞻精緻得很,因為他們是當作大規模的“詩”來寫的(“賦者,古詩之流也”),輪到我覬覬這個文體,就弄得輕佻刻薄,插科打諢,大失忠厚之至的詩道。
再者,太沖、平子二位先賢,都曾花了十年工夫從事,門庭藩溷皆置筆紙,現成的資料想必多得用不完,我卻托人覓一張上海的舊地圖也千難萬難,只憑一己風中殘燭般的記憶,寫來實在上下勿著把,左右不逢源。原擬的九個章目,擇了其二其三,以“從前的上海人”為題,沒頭沒尾地發表了,當然不成其為賦,據說讀者都心癢,不滿足。那已是去年秋天曲疚歉事。
現將另外的四個章目敷衍出來,興已闌珊,不復有“三都”、“二京”、“一市”的聯想了,之所以還要以“賦”為名,意在反諷。這樣糟的糕,竟敢鄰比“古詩之流”——讀者在嘲笑作者太無自知之明時,就放鬆了更值得嘲笑的從前的上海人。
從前的從前
大約廿世紀二十年代初到四十年代末,上海顯現了畸形的繁華,過來之人津津樂道,道及自身的風流韻事,別家的鬼蜮伎倆——好一個不義而富且貴的大都會,營營擾擾顛倒晝夜。豪奢潑辣刁鑽精乖的海派進化論者,以為軟紅十丈適者生存,上海這筆厚黑糊塗帳神鬼難清。詎料星移物換很快就收拾殆盡,魂銷骨蝕龍藏虎臥的上海過去了,哪些本是活該的,哪些本不是活該的;誰說得中肯,中什麼肯,說中了肯又有誰聽?因為,過去了呀。
尤其在海外,隔著暫時太平的太平洋,老輩的上海人不提起上海倒也罷了,一提起“迪昔辰光格上海呀”,好比撬破了芝麻門,珠光寶氣就此衝出來,十里洋場城開不夜,東方巴黎冒險家的樂園,直使小輩的上海人憾嘆無緣親預其盛。尚有不少曾在上海度過童年的目前的中年者,怪只怪當時年紀小,明明衣食住行在上海,卻撲朔迷離,記憶不到要害處,想沾沾自喜而沾沾不起來。這批副牌的上海人最樂於為正牌的上海人作旁證,證給不知“迪昔辰光格上海呀”為何物的年輕人聽,以示比老輩不足比小輩有餘。其實老輩的眷戀感喟,多半是反了向的理想主義,朝後看的夢遊症。要知申江舊事已入海市蜃樓,盡可按私心的好惡親仇的偏見去追摹。傳奇色彩鋪陳得愈濃,愈表明說者乃從傳奇中來,而那些副牌雜牌的上海人的想當然聽當然,只不過冀圖晉身“上海人”的正式排檔耳。
“上海”!一望而知這塊地方與海有著特殊因緣,叫起來響亮爽脆,感覺上又摩登別致,其實是宋代人不加推敲地取了這個毫無吉慶寓意的乏名。宋代的上海起先是一個小鎮,到後來才升為縣,清季把上海歸屬松江府。道光三十三年中英《江寧條約》的訂立,不論厄運好運,上海是轉運了,從茲風起雲湧蔚為商埠,前程一天比一天更未可限量。此丕變,以出現英、法等國的租界為征侯為標幟。西方遠來的冒險家並不冒多少險,以經營地產為發財捷徑這是明的白的,那暗的黑的致富之道便是私販“洋藥”鴉片。反正“鴉片戰爭”的結果是開“不平等條約”之端,所謂“五口通商”的其他四口,自然不及上海的得地理之優越。市境處於黃浦江與昊淞江的合流點,扼長江門戶;東向出駛,近可達沿海諸埠,遠通東洋南洋西洋各國;西入長江,沿江省會襟帶衣連;是故當初京滬、滬杭甬、淞滬等鐵路之興建,皆以上海為起點。現下健在於海內外的“老上海”們,大抵記得租界浪向燈紅酒綠紙醉金迷邪氣好白相,也許忘了一九二七年的上海還只算是特別市,到一九三o年才直轄當時的行政院,重新勘定市界,把原有的十七個市鄉概名為區。其中的特別區,便是英美合稱的公共租界及法租界。從黃浦江外灘起,由公共租界的大馬路和法租界的法大馬路,下去下去卒達靜安寺區長約十里,就是口口聲聲的十里洋場,或十里夷場十里彝場——翻翻這點乏味的老帳,無非說,上海與巴黎、倫敦這些承擔歷史淵源的大都會是不同類的。老帳如果索性翻到戰國時代,楚相黃歌請封江東是獻了淮北十二縣作交換,當然算得有頭腦、識時務,而江東的政治中心卻定在蘇州。春秋後期,東南沿海已借水路發展商業,上海北面有水道叫滬瀆。瀆是通海的意思。黃歌浚了一條黃歇浦(黃浦江),又修了一條通闔間的內河(蘇州河),可奈三千食客中的珠履分子沒有造外洋輪船的工程師,春申君到底未能出國訪問對外貿易。
兩漢、魏晉南北朝.上海平平過,曾泛稱為海鹽縣、婁縣,唐代改稱華亭縣,雖設置船舶堤岸司、榷貨場,但還只是“上海鎮”。宋熙寧年間,此鎮尚屬華亭縣,南宋的瞿忠、王士迪輩之所以在上海占籍生根,著眼於上海物價比杭州便宜,本人還是去臨安做官的。元朝短,鐵騎蹂躪,上海反見蕭條。明嘉靖之重視上海,那是為了築城御倭寇。清初因鄭成功、張煌言的沿海活動,上海“海禁”了。康熙解禁,上海復甦;康熙崩,雍正又把上海封閉——翻翻這點更寒酸的“流年不佳”的老帳,意思是“上海”從來沒有出過大事物大人物,就算明朝萬曆年間的徐光啟還像樣吧——總之近世的這番半殖民地的羅曼蒂克,是暴發的、病態的、魔性的。
西方強權主義在亞洲的節外生枝,枝大於節。從前的上海喲,東方一枝直徑十里的惡之華,招展三十年也還是歷史的曇花。
繁華巔峰期
整四年,上海畸形繁華的崩峰期是整整四年,已過去半個世紀。一九三七年秋末,日軍在杭州灣登陸,租界之外的上海地區全部淪陷,租界有了新名稱: “孤島”。“八一三”抗戰爆發後,不僅蘇州河以北的居民倉皇避人租界,上海周圍許多城市的中產者,及外省的財主殷戶富吏,紛紛舉家投奔租界,好像趕國難狂歡節,人口從一百萬猛增到四百萬。外國人非但不走,反而向西方呼朋引類,連手利用租界當局的所謂中立政策,使“冒險家的樂園”加倍險了別人樂了自己。英美金融資本通過滙豐、麥加利、花旗三大銀行,穩穩控制著上海的經濟樞紐,歐美各國商品充斥上海市場,很多公司店鋪純賣舶來品,所以上海人一向對國際名牌精品背誦如流,藉此較量身份之高低。蘇聯的大輪船彩旗招展在黃浦江口,好萊塢影片與莫斯科影片同時開映,這邊桃樂賽摩娜巧笑,那邊夏伯陽怒目,國際間諜高手雲集,誰也不放過遠東最急劇的情報漩渦。法西斯德國特派大師級女宣傳家專駐上海,美、英、法、意、蘇聯都在上海精密設置間諜中心,《大美晚報》、《泰晤士報》、《密勒士乎論》、《二十世紀).《總匯報》、《時代》、《每日戰訊》.這些英文、法文、俄文、中文、日文的報刊布滿上海街頭,報童喊來琅琅上口琅琅換口。廣播電台更是直截了當,英國電台、蘇聯電台、德國電台,用中、英、俄、德、法、日等語搶報新聞.宣傳戰空前白熱化。上海的商業性電台在夾縫中自管自出花頭,忽而蓬拆蓬拆郎呀妹呀“香檳嗯酒氣滿場呀飛”,忽而銅磐木魚“救苦救難廣大靈感白衣觀世音菩薩”,梵音和靡靡之音無非為了做生意。
上海賦
本篇的最初一念是,想到“賦”這個文體已廢棄長久了。“三都”“二京”當時算是“城市文學”。上海似乎也值得賦它一賦。
古人作賦,開合雍容,華瞻精緻得很,因為他們是當作大規模的“詩”來寫的(“賦者,古詩之流也”),輪到我覬覬這個文體,就弄得輕佻刻薄,插科打諢,大失忠厚之至的詩道。
再者,太沖、平子二位先賢,都曾花了十年工夫從事,門庭藩溷皆置筆紙,現成的資料想必多得用不完,我卻托人覓一張上海的舊地圖也千難萬難,只憑一己風中殘燭般的記憶,寫來實在上下勿著把,左右不逢源。原擬的九個章目,擇了其二其三,以“從前的上海人”為題,沒頭沒尾地發表了,當然不成其為賦,據說讀者都心癢,不滿足。那已是去年秋天曲疚歉事。
現將另外的四個章目敷衍出來,興已闌珊,不復有“三都”、“二京”、“一市”的聯想了,之所以還要以“賦”為名,意在反諷。這樣糟的糕,竟敢鄰比“古詩之流”——讀者在嘲笑作者太無自知之明時,就放鬆了更值得嘲笑的從前的上海人。
從前的從前
大約廿世紀二十年代初到四十年代末,上海顯現了畸形的繁華,過來之人津津樂道,道及自身的風流韻事,別家的鬼蜮伎倆——好一個不義而富且貴的大都會,營營擾擾顛倒晝夜。豪奢潑辣刁鑽精乖的海派進化論者,以為軟紅十丈適者生存,上海這筆厚黑糊塗帳神鬼難清。詎料星移物換很快就收拾殆盡,魂銷骨蝕龍藏虎臥的上海過去了,哪些本是活該的,哪些本不是活該的;誰說得中肯,中什麼肯,說中了肯又有誰聽?因為,過去了呀。
尤其在海外,隔著暫時太平的太平洋,老輩的上海人不提起上海倒也罷了,一提起“迪昔辰光格上海呀”,好比撬破了芝麻門,珠光寶氣就此衝出來,十里洋場城開不夜,東方巴黎冒險家的樂園,直使小輩的上海人憾嘆無緣親預其盛。尚有不少曾在上海度過童年的目前的中年者,怪只怪當時年紀小,明明衣食住行在上海,卻撲朔迷離,記憶不到要害處,想沾沾自喜而沾沾不起來。這批副牌的上海人最樂於為正牌的上海人作旁證,證給不知“迪昔辰光格上海呀”為何物的年輕人聽,以示比老輩不足比小輩有餘。其實老輩的眷戀感喟,多半是反了向的理想主義,朝後看的夢遊症。要知申江舊事已入海市蜃樓,盡可按私心的好惡親仇的偏見去追摹。傳奇色彩鋪陳得愈濃,愈表明說者乃從傳奇中來,而那些副牌雜牌的上海人的想當然聽當然,只不過冀圖晉身“上海人”的正式排檔耳。
“上海”!一望而知這塊地方與海有著特殊因緣,叫起來響亮爽脆,感覺上又摩登別致,其實是宋代人不加推敲地取了這個毫無吉慶寓意的乏名。宋代的上海起先是一個小鎮,到後來才升為縣,清季把上海歸屬松江府。道光三十三年中英《江寧條約》的訂立,不論厄運好運,上海是轉運了,從茲風起雲湧蔚為商埠,前程一天比一天更未可限量。此丕變,以出現英、法等國的租界為征侯為標幟。西方遠來的冒險家並不冒多少險,以經營地產為發財捷徑這是明的白的,那暗的黑的致富之道便是私販“洋藥”鴉片。反正“鴉片戰爭”的結果是開“不平等條約”之端,所謂“五口通商”的其他四口,自然不及上海的得地理之優越。市境處於黃浦江與昊淞江的合流點,扼長江門戶;東向出駛,近可達沿海諸埠,遠通東洋南洋西洋各國;西入長江,沿江省會襟帶衣連;是故當初京滬、滬杭甬、淞滬等鐵路之興建,皆以上海為起點。現下健在於海內外的“老上海”們,大抵記得租界浪向燈紅酒綠紙醉金迷邪氣好白相,也許忘了一九二七年的上海還只算是特別市,到一九三o年才直轄當時的行政院,重新勘定市界,把原有的十七個市鄉概名為區。其中的特別區,便是英美合稱的公共租界及法租界。從黃浦江外灘起,由公共租界的大馬路和法租界的法大馬路,下去下去卒達靜安寺區長約十里,就是口口聲聲的十里洋場,或十里夷場十里彝場——翻翻這點乏味的老帳,無非說,上海與巴黎、倫敦這些承擔歷史淵源的大都會是不同類的。老帳如果索性翻到戰國時代,楚相黃歌請封江東是獻了淮北十二縣作交換,當然算得有頭腦、識時務,而江東的政治中心卻定在蘇州。春秋後期,東南沿海已借水路發展商業,上海北面有水道叫滬瀆。瀆是通海的意思。黃歌浚了一條黃歇浦(黃浦江),又修了一條通闔間的內河(蘇州河),可奈三千食客中的珠履分子沒有造外洋輪船的工程師,春申君到底未能出國訪問對外貿易。
兩漢、魏晉南北朝.上海平平過,曾泛稱為海鹽縣、婁縣,唐代改稱華亭縣,雖設置船舶堤岸司、榷貨場,但還只是“上海鎮”。宋熙寧年間,此鎮尚屬華亭縣,南宋的瞿忠、王士迪輩之所以在上海占籍生根,著眼於上海物價比杭州便宜,本人還是去臨安做官的。元朝短,鐵騎蹂躪,上海反見蕭條。明嘉靖之重視上海,那是為了築城御倭寇。清初因鄭成功、張煌言的沿海活動,上海“海禁”了。康熙解禁,上海復甦;康熙崩,雍正又把上海封閉——翻翻這點更寒酸的“流年不佳”的老帳,意思是“上海”從來沒有出過大事物大人物,就算明朝萬曆年間的徐光啟還像樣吧——總之近世的這番半殖民地的羅曼蒂克,是暴發的、病態的、魔性的。
西方強權主義在亞洲的節外生枝,枝大於節。從前的上海喲,東方一枝直徑十里的惡之華,招展三十年也還是歷史的曇花。
繁華巔峰期
整四年,上海畸形繁華的崩峰期是整整四年,已過去半個世紀。一九三七年秋末,日軍在杭州灣登陸,租界之外的上海地區全部淪陷,租界有了新名稱: “孤島”。“八一三”抗戰爆發後,不僅蘇州河以北的居民倉皇避人租界,上海周圍許多城市的中產者,及外省的財主殷戶富吏,紛紛舉家投奔租界,好像趕國難狂歡節,人口從一百萬猛增到四百萬。外國人非但不走,反而向西方呼朋引類,連手利用租界當局的所謂中立政策,使“冒險家的樂園”加倍險了別人樂了自己。英美金融資本通過滙豐、麥加利、花旗三大銀行,穩穩控制著上海的經濟樞紐,歐美各國商品充斥上海市場,很多公司店鋪純賣舶來品,所以上海人一向對國際名牌精品背誦如流,藉此較量身份之高低。蘇聯的大輪船彩旗招展在黃浦江口,好萊塢影片與莫斯科影片同時開映,這邊桃樂賽摩娜巧笑,那邊夏伯陽怒目,國際間諜高手雲集,誰也不放過遠東最急劇的情報漩渦。法西斯德國特派大師級女宣傳家專駐上海,美、英、法、意、蘇聯都在上海精密設置間諜中心,《大美晚報》、《泰晤士報》、《密勒士乎論》、《二十世紀).《總匯報》、《時代》、《每日戰訊》.這些英文、法文、俄文、中文、日文的報刊布滿上海街頭,報童喊來琅琅上口琅琅換口。廣播電台更是直截了當,英國電台、蘇聯電台、德國電台,用中、英、俄、德、法、日等語搶報新聞.宣傳戰空前白熱化。上海的商業性電台在夾縫中自管自出花頭,忽而蓬拆蓬拆郎呀妹呀“香檳嗯酒氣滿場呀飛”,忽而銅磐木魚“救苦救難廣大靈感白衣觀世音菩薩”,梵音和靡靡之音無非為了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