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頁
雖然有許多擔心和好奇,但我終究沒再去敲他家的門。我心裡隱隱覺得,他的腦子或者心裡有種異樣的東西,說不上那是不是病,但我害怕自己會被傳染上。
我害怕哪一天我會憎恨生養我的小鎮,會厭惡促成、構成我本身的親友。
那年他什麼時候離開老家的,我不知道。接下來的暑假,他有沒有回老家我也不知道。即使我們就隔著一座房子,但我感覺,我們像隔了兩個世界一般。
直到收到高中錄取通知書時,我才覺得,自己或許有必要和他說一聲。前往他家嘗試找他,他果然沒回來。
“文展告訴我說要從現在開始,他要想辦法努力,留在那個城市,他說,他希望自己不用再回來了。”他的母親這樣告訴我。
有時候人會做些看上去奇怪的反應,比如,越厭惡、越排斥的人和地方,我們卻越容易糾葛於此,越容易耗儘自己所有就為了抵達。文展的那種執念,我嘗試剖析、理解過,想像他懷抱著這種心態度過的每個日子,會有怎麼樣的生活。
高中三年,文展於我來說,已經是個失蹤的人。只是在考慮填報哪個志願的時候,我一度非常希望能見到他。我也搞不清楚自己是如何的心情。我想,或許他代表了我們這種小鎮出生的人,某種純粹的東西。那種東西,當然我身上也有。我在想,或許他是某部分的我。
他自那之後,果然再沒回過小鎮。只是在過新年的時候,給他父母打來電話,重申他的努力和追求。他父母依然篤定文展會再次凱旋,而他哥哥依舊不屑。因為在小鎮“閒著”沒事,他哥哥早早地結了婚,沒滿二十歲,就抱著自己的孩子,像文展痛恨的那種“無能的父輩”一樣,過著安逸的小鎮生活。
在我考上大學,也進入“城市”生活之後,我經常遇到和文展很像的人,他們一個個和我說著對未來的規劃,和在故鄉在中小學階段的成功帶給他們的無比信心。這樣的人,還因為出身,總可以嗅到他們身上的泥土味。這使得他們的理想粗暴卻淳樸,讓人感覺不到野心勃勃或者城市孩子般的精明,我樂於和這樣的人交朋友,就如同喜歡某種精緻的土特產一般。但顯然我不是這樣的人,要感謝文展的是,我基本不太想太長遠的事情,很多事情想大了會壓得自己難受。我只想著做好一點點的事情,然後期待,這麼一點點事,或許哪天能累積成一個不錯的景觀。起碼是自己喜歡的景觀。
在他們極度亢奮的時候,總是不自覺把聲音抬高,那聲音,總有幾個音節讓我回想起文展那因為兔唇而顯得奇特的腔調,再定睛一看,我總能找到他們臉上和文展類似的部分。我會突然想,在這麼密密麻麻的人群中,那個兔唇、倔強的文展,究竟處在哪種生活中。
大學畢業後,我如願找到了一份記者的工作。我做記者,是因為,我覺得這世界上最美妙的風景,是一個個奇特的人。越大的雜誌社有越高的平台,能見到越豐富的人,我被這種愛好引誘著引誘著,一不小心,來到了北京。
人總是在自己不注意的時候,回歸到了原型。把行李和住所安頓好之後,我第一個事情,就是買了一張票,登上了景山公園的最高處。邊往上走,我邊想像,如果是文展,他此時是否會覺得豪氣萬丈,未來就這麼鋪展在眼前。我想到的,倒一直是對生活的不確定,我享受一個城市提供的更好的平台,但我不知道自己終究會比較享受怎麼樣的生活。
爬到景山公園最高處,我突然想給文展打電話。他的母親每次過年,總是要來找我聊聊天,然後一次次抄寫給我文展的號碼。她說:“你有空和他聊聊吧。”我知道,文展的母親心裡還是隱隱地不安。但她不敢把這不安說出口,似乎一說出口,一切就清晰可見,一切擔心就落地為實了。
電話接通了。“哪個兄弟啊?有什麼好事找啊?”他的聲音竟然聽不出兔唇的感覺。他再次吞下了自己的殘疾,但是,不是以童年時期的那個方式。
我張了張口,最終沒說一句話就把電話掛了。我感覺到,那樣的言說方式背後,有著某些油滑、市儈。我沒想過,要如何與這樣的文展對話。
或許是文展聽他母親念叨過我關心詢問他近況的事情,或許是他猜測出那通電話是我撥打的。過了一周左右,我在自己博客上公布的郵箱裡,突然接到文展的一封信。
信里他熱情洋溢地誇獎我的“成就”:“竟然是小時候所有玩伴中唯一一個能進到北京,並且在一個大單位混下來的人。”他還提到,看到我的一些文章,然後很仔細地點評他認為的優缺點,最終說:我最近在籌劃一個大計劃,計劃成了,將打敗所有人對我的質疑,讓老家人以我為傲。
斟酌了好一會兒,我還是回信說:沒有人對你有質疑,大家許久沒見到你,很期待能和你聚聚。不如今年春節就回老家,小時候的玩伴真該一起聚聚了。
出遠門工作,反而讓我明白自己確實是個戀家的人。自工作有經濟能力之後,我每年總要借著過年或者什麼重大節日的名義往家裡跑。老家的路已經翻修過幾次了,鄉里街坊每戶人家,也因為不同際遇,不再如同以前清一色的石板小屋,開始長出不同樣子的房子來。我家的房子也已經翻修成四層的小樓房。四樓就是我的書房,只要走到陽台,就能看到文展的家和文展的房間。他們家至今沒有翻修。每年春節回家,我坐在書桌前,總要抬眼看看文展的房間,每次都是窗戶緊閉。
文展沒有回信,春節也沒回來。而且我知道,短時間內,他不會再讓自己被我聯繫上了。那年春節,我倒心血來潮提起了勇氣,開始走訪一個個小時候玩伴的家。
有的人已經結婚了,抱著孩子,和我講述他在夜市上擺著的那攤牛肉店的營收。有的當上了漁夫,和我講話的時候,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的身子一直往後退,然後問:“會不會熏到你啊?”有的開起服裝廠當上了老闆,吃飯的時候一直逼我喝陳釀多少多少年的茅台,然後醉氣醺醺地拉著我,中氣十足地說:“咱們是兄弟對不對,是兄弟你就別嫌我土,我也不嫌你窮,我們喝酒……”
我才明白,那封信里,我向文展說的“小時候的玩伴真該一起聚聚了”,真是個天真的提議。每個人都已經過上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生活讓許多人在這個時空里沒法相處在共同的狀態中,除非等彼此都老了,年邁再次抹去其他,構成我們每個人最重要的標誌,或許那時候的聚會才能成真。
從老家回到北京沒多久,母親打來電話,告訴我,文展的父親突然中風病逝。“文展回來送葬,你都不能想像他變成什麼樣了,很瘦,很黑,頭髮枯枯的,不太願意和人說話。”
又過了一個月,母親和我閒聊說起,文展回小鎮工作了,“是他母親勸他留下的,據說找了關係,在鎮裡的廣播站當電工,也幫忙編輯些文字。”
聽說這個消息,我幾次想找個事由回老家一趟,我知道,如果只是因為想見見一個兒時玩伴就突然休假回家,對母親、對公司的領導,都是個讓他們錯愕的理由。
我害怕哪一天我會憎恨生養我的小鎮,會厭惡促成、構成我本身的親友。
那年他什麼時候離開老家的,我不知道。接下來的暑假,他有沒有回老家我也不知道。即使我們就隔著一座房子,但我感覺,我們像隔了兩個世界一般。
直到收到高中錄取通知書時,我才覺得,自己或許有必要和他說一聲。前往他家嘗試找他,他果然沒回來。
“文展告訴我說要從現在開始,他要想辦法努力,留在那個城市,他說,他希望自己不用再回來了。”他的母親這樣告訴我。
有時候人會做些看上去奇怪的反應,比如,越厭惡、越排斥的人和地方,我們卻越容易糾葛於此,越容易耗儘自己所有就為了抵達。文展的那種執念,我嘗試剖析、理解過,想像他懷抱著這種心態度過的每個日子,會有怎麼樣的生活。
高中三年,文展於我來說,已經是個失蹤的人。只是在考慮填報哪個志願的時候,我一度非常希望能見到他。我也搞不清楚自己是如何的心情。我想,或許他代表了我們這種小鎮出生的人,某種純粹的東西。那種東西,當然我身上也有。我在想,或許他是某部分的我。
他自那之後,果然再沒回過小鎮。只是在過新年的時候,給他父母打來電話,重申他的努力和追求。他父母依然篤定文展會再次凱旋,而他哥哥依舊不屑。因為在小鎮“閒著”沒事,他哥哥早早地結了婚,沒滿二十歲,就抱著自己的孩子,像文展痛恨的那種“無能的父輩”一樣,過著安逸的小鎮生活。
在我考上大學,也進入“城市”生活之後,我經常遇到和文展很像的人,他們一個個和我說著對未來的規劃,和在故鄉在中小學階段的成功帶給他們的無比信心。這樣的人,還因為出身,總可以嗅到他們身上的泥土味。這使得他們的理想粗暴卻淳樸,讓人感覺不到野心勃勃或者城市孩子般的精明,我樂於和這樣的人交朋友,就如同喜歡某種精緻的土特產一般。但顯然我不是這樣的人,要感謝文展的是,我基本不太想太長遠的事情,很多事情想大了會壓得自己難受。我只想著做好一點點的事情,然後期待,這麼一點點事,或許哪天能累積成一個不錯的景觀。起碼是自己喜歡的景觀。
在他們極度亢奮的時候,總是不自覺把聲音抬高,那聲音,總有幾個音節讓我回想起文展那因為兔唇而顯得奇特的腔調,再定睛一看,我總能找到他們臉上和文展類似的部分。我會突然想,在這麼密密麻麻的人群中,那個兔唇、倔強的文展,究竟處在哪種生活中。
大學畢業後,我如願找到了一份記者的工作。我做記者,是因為,我覺得這世界上最美妙的風景,是一個個奇特的人。越大的雜誌社有越高的平台,能見到越豐富的人,我被這種愛好引誘著引誘著,一不小心,來到了北京。
人總是在自己不注意的時候,回歸到了原型。把行李和住所安頓好之後,我第一個事情,就是買了一張票,登上了景山公園的最高處。邊往上走,我邊想像,如果是文展,他此時是否會覺得豪氣萬丈,未來就這麼鋪展在眼前。我想到的,倒一直是對生活的不確定,我享受一個城市提供的更好的平台,但我不知道自己終究會比較享受怎麼樣的生活。
爬到景山公園最高處,我突然想給文展打電話。他的母親每次過年,總是要來找我聊聊天,然後一次次抄寫給我文展的號碼。她說:“你有空和他聊聊吧。”我知道,文展的母親心裡還是隱隱地不安。但她不敢把這不安說出口,似乎一說出口,一切就清晰可見,一切擔心就落地為實了。
電話接通了。“哪個兄弟啊?有什麼好事找啊?”他的聲音竟然聽不出兔唇的感覺。他再次吞下了自己的殘疾,但是,不是以童年時期的那個方式。
我張了張口,最終沒說一句話就把電話掛了。我感覺到,那樣的言說方式背後,有著某些油滑、市儈。我沒想過,要如何與這樣的文展對話。
或許是文展聽他母親念叨過我關心詢問他近況的事情,或許是他猜測出那通電話是我撥打的。過了一周左右,我在自己博客上公布的郵箱裡,突然接到文展的一封信。
信里他熱情洋溢地誇獎我的“成就”:“竟然是小時候所有玩伴中唯一一個能進到北京,並且在一個大單位混下來的人。”他還提到,看到我的一些文章,然後很仔細地點評他認為的優缺點,最終說:我最近在籌劃一個大計劃,計劃成了,將打敗所有人對我的質疑,讓老家人以我為傲。
斟酌了好一會兒,我還是回信說:沒有人對你有質疑,大家許久沒見到你,很期待能和你聚聚。不如今年春節就回老家,小時候的玩伴真該一起聚聚了。
出遠門工作,反而讓我明白自己確實是個戀家的人。自工作有經濟能力之後,我每年總要借著過年或者什麼重大節日的名義往家裡跑。老家的路已經翻修過幾次了,鄉里街坊每戶人家,也因為不同際遇,不再如同以前清一色的石板小屋,開始長出不同樣子的房子來。我家的房子也已經翻修成四層的小樓房。四樓就是我的書房,只要走到陽台,就能看到文展的家和文展的房間。他們家至今沒有翻修。每年春節回家,我坐在書桌前,總要抬眼看看文展的房間,每次都是窗戶緊閉。
文展沒有回信,春節也沒回來。而且我知道,短時間內,他不會再讓自己被我聯繫上了。那年春節,我倒心血來潮提起了勇氣,開始走訪一個個小時候玩伴的家。
有的人已經結婚了,抱著孩子,和我講述他在夜市上擺著的那攤牛肉店的營收。有的當上了漁夫,和我講話的時候,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的身子一直往後退,然後問:“會不會熏到你啊?”有的開起服裝廠當上了老闆,吃飯的時候一直逼我喝陳釀多少多少年的茅台,然後醉氣醺醺地拉著我,中氣十足地說:“咱們是兄弟對不對,是兄弟你就別嫌我土,我也不嫌你窮,我們喝酒……”
我才明白,那封信里,我向文展說的“小時候的玩伴真該一起聚聚了”,真是個天真的提議。每個人都已經過上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生活讓許多人在這個時空里沒法相處在共同的狀態中,除非等彼此都老了,年邁再次抹去其他,構成我們每個人最重要的標誌,或許那時候的聚會才能成真。
從老家回到北京沒多久,母親打來電話,告訴我,文展的父親突然中風病逝。“文展回來送葬,你都不能想像他變成什麼樣了,很瘦,很黑,頭髮枯枯的,不太願意和人說話。”
又過了一個月,母親和我閒聊說起,文展回小鎮工作了,“是他母親勸他留下的,據說找了關係,在鎮裡的廣播站當電工,也幫忙編輯些文字。”
聽說這個消息,我幾次想找個事由回老家一趟,我知道,如果只是因為想見見一個兒時玩伴就突然休假回家,對母親、對公司的領導,都是個讓他們錯愕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