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左關弦而稍數,右寸關滑而近躁。肺氣化燥,胃氣濁滯,脾不化水,水走大腸,以致舌干口渴,胸悶微疼,食後嘈辣,小水發赤。總核病情,郁而生熱,壯火食氣,得食則瀉,是以精神異常疲倦。"

  十月二十日,光緒帝病危,而慈禧之病情並無顯著變化。御醫張仲元、戴家瑜診視記錄為:

  "皇太后左部弦而近躁,右寸關滑數鼓指。咽燥舌干,口渴引飲,時作咳嗽,頓掣兩肋作疼。連用甘寒化燥之法,胃熱不減,口渴愈盛。"

  而自十月十九日開始有"穀食不多"的記載,至光緒死的這一天,又有"胃納太少"的記載,說明慈禧已接連三日飲食不正常,這對其病體的支撐十分不利。加之光緒帝死,慈禧頻繁料理宮中事務,沒有得到充分的休息,最後心力交瘁,胃不納食,體力衰竭。所以到十月二十二日,她的病情出現急劇的惡化。御醫先後三次入診,也無法妙手回春,終於告別人世。

  根據慈禧脈案記錄分析,慈禧屬於正常死亡,沒有意外之變。如果說她的死有什麼誘因的話,很可能正如其遺誥中所言"本月二十一日,復遭大行皇帝之喪,悲從中來,不能自克,以致病勢增劇"。光緒帝之死,很可能對她的病和死有所影響,但這種影響究竟是因悲痛光緒帝之早死而致自己病勢加劇,還是因光緒帝一死,政敵已除,心病已去,後顧無憂,緊張的精神頓時為之一松,致使原先本是強自支撐的病體也跟著垮了下來呢?這就不是我們所能主觀推測的了。

  三

  慈禧生前盡享榮華,死後的情況又如何呢?

  慈禧的"佛"字龍袍壽衣

  慈禧的"福"字壽衣(選一)

  慈禧死後的五天,也就是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七日,監國攝政王載灃以皇帝的名義發布上諭:

  "大行太皇太后垂簾訓政四十餘年,功在宗社,德被生民。所有治喪典禮,允宜格外優隆,以昭尊崇而申哀悃。著禮部將一切禮節另行敬謹改擬具奏。"

  從上諭中,我們可以看出兩個含義:

  (1)治喪典禮要格外優隆;

  (2)典禮的規格要突破祖制對於太皇太后葬儀的規定。

  在監國攝政王載灃的授意下,慈禧的葬禮突破祖制並盡顯優隆。

  首先,慈禧得到了一個幾乎與皇帝等同的諡號。

  第106節:慈禧大葬(3)

  【加入收藏】 【發表評論】 【文學論壇】 【大 中 小】

  對於慈禧死後的諡號的確定,監國攝政王載灃指示軍機處:

  "大行太皇太后功德昭著,震古爍今。現查《會典》所載後諡崇隆而又切合字樣未用者已屬無多,應於《會典》帝諡字樣內參酌選擇,敬謹公擬,以重巨典而申顯揚"。

  原本慈禧死後,禮部已經擬就了慈禧的諡號,但監國攝政王載灃不滿意。按照清朝的祖制,皇后(太后的諡號亦為皇后)的諡號不許超過十六個字,有的還少,如慈安皇太后只有十四個字。可對於慈禧,監國攝政王載灃卻打破了祖制,不僅在原有的"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十六字上再加字,而且要在帝諡中參酌選擇。於是,慈禧的諡號在保留了原來的十六個徽號以後,又選擇了只有皇帝方可使用諡字,最後加到二十二個字,可謂空前絕後。

  孝欽顯皇后(慈禧)諡寶

  按照《會典》,前面加上了"孝欽"(清朝皇后追諡的第一個字固定為"孝"),後面加上了"配天興聖顯皇后"("顯"在"皇后"之前,它是按皇帝尊諡照列,咸豐帝諡號"顯",於是慈禧最後三個字為"顯皇后")。

  孝欽顯皇后(慈禧)諡冊慈禧生前權力大過清朝任何一個皇后,死後的諡號之長亦遙遙領先,獨占鰲頭。

  其次,慈禧葬禮的規模聲勢浩大。

  慈禧死後,她的金棺先殯於寧壽殿,後移至煤山腳下,等待吉日奉安東陵。從慈禧死至她被奉安東陵的一年間,祭祀一直沒有間斷,而且十分隆重。

  宣統元年八月十五的一次祭祀活動,就非常說明問題。

  這一天,監國攝政王載灃命人將用紙紮成長約一百五十尺(50米)的大船,置放於紫禁城外,船上扎有侍從、太監、僕婦及一切器用,設有寶座,其旁環跪身穿禮服的官員,一如平日召見臣工的模樣,監國攝政王載灃以皇帝的名義在船前祭祀,祭後舉火焚之。

  宣統元年中元節,清廷為慈禧扎制、焚燒法船

  1909年11月27日,英國《太晤士報》記載了慈禧出殯時的盛大場面:

  "十一月五號之晨五鍾時,乃欽天監選定大行皇太后金棺由宮中奉安於東陵之日。一切情形與前西曆五月大行皇帝奉安之禮略同;唯軍隊更多,裝飾更美,警吏亦更整齊,故其景象尤為闊大。然有一欠缺之點,即大行皇帝奉安之日,天氣晴明,此次則濃雲密布,甚為寒冷。……金棺初以八十四人抬之,此乃過城門時最多之數,出城則加為一百二十人。前行者為監國攝政王及諸王公貝勒、軍機大臣等,後為騎兵一隊,再為駱駝等。駝載帳棚及行宮用具。由京往陵,須行四日,以備晚間支帳,為金棺暫安之處也。又後為傘隊,皆庚子年由西安迴鑾時,百姓恭送者,安葬後皆燒之。又後為喇嘛,最後為鑾儀衛一隊,執祭器佛幡旗幟等。全隊中有三乘極華麗之輿,罩以黃絲之簾。一切裝飾,均為龍鳳花樣。有兩乘與太后平時所乘者相同,此亦備在陵上焚燒者。統觀全隊,炫耀威嚴之景,使人印於心而不忘。自中國人言之,唯唐之武后或能與此比耳。"(轉引《慈禧及光緒賓天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