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酉正二刻三分,即1908年11月1日下午5時33分,光緒帝在孤獨與痛苦中走完了他三十八歲的人生。第二天,也就是十月二十二日未時(下午1時至3時),慈禧在儀鸞殿撒手人寰。大清朝在位皇帝與掌握近代中國近半個世紀的真正統治者慈禧,在不到二十四個小時的時間裡相繼去世,這不能不讓人們對這母子死亡時間的如此巧合背後原因產生種種猜測和議論,加之光緒帝與慈禧之間的政治矛盾與由此引發的政見分歧和衝突,更加使人覺得在光緒帝死因背後,蘊涵著驚天陰謀。於是,種種議論在雅室高堂、鄉間裡坊,不脛而走。

  一

  對於光緒帝的死因進行歸納,主要有以下三種:

  1?慈禧陰謀害死說

  主要見於《清室外記》、《清稗類抄》和《崇陵傳信錄》。這種說法是慈禧在病重期間,擔憂自己死後光緒帝重新掌權並繼續推行變法,於己不利,"時太后泄瀉數日矣。有譖上者,謂帝聞太后病,有喜色。太后怒曰:'我不能先爾死!'"所以指使親信太監李蓮英下毒手,把光緒帝害死。

  2?袁世凱進藥毒死說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回憶道:"我還聽見一個叫李長安的老太監說起光緒之死的疑案。照他說,光緒在死之前一天還是好好的,只是因為用了一劑藥就壞了,後來才知道這劑藥是袁世凱叫人送來。"

  3?正常病死說

  主要見於正史,如《德宗實錄》、《光緒朝東華錄》、《清史稿?德宗本紀》等。在私人記述中也有持此觀點的。如,在光緒三十三年受浙江巡撫馮汝騤的舉薦,來京為光緒帝診病的名醫杜鍾駿,在後來所著《德宗請脈記》一書中,記載了他為光緒帝診病經過以及光緒帝臨終前的病狀,他認為光緒帝屬於正常死亡。

  由於以上關於光緒帝死因的種種傳聞,使光緒帝之死成為清末歷史上一大疑案,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關於光緒帝之死無論當時或日後,雖然說法頗多,但因事涉清代宮禁秘檔,人們無從知其真實內幕,特別是由於缺乏真實可靠的依據,人們更難以確定他的死因。那麼,光緒帝究竟是怎麼死的?

  二

  光緒皇帝便服像在上述的三種死因中,袁世凱進藥毒死說,最值得商榷。因為戊戌政變時,袁世凱的泄密行為加劇了慈禧對變法鎮壓的力度,致使光緒帝不僅在政治上無力實現自己的理想與抱負,而且人身自由與感情生活也被慈禧橫加限制,與珍妃更是"積不相能"(《緣督廬日記鈔》)。由此光緒帝痛恨袁世凱,並"日書項城(袁世凱)名以志其憤"(《舊京瑣記》),亦在情理之中,同時也是朝中人所共知的事實。袁世凱擔心光緒帝重整河山時處置自己的心態符合人們的一般心理。然而,要想害死光緒帝而又不被追究,那必須得到慈禧主使或默許。如果沒有慈禧的主使,袁世凱豈敢明目張胆地在所進藥品中摻毒,並由此獲取弒君之罪,他斷不會做這樣的蠢事。

  因此,如果說光緒帝的死因是被謀殺,那麼真正要害死光緒帝的最大嫌疑人就是慈禧。可是,慈禧有必要害死光緒帝嗎?假如說光緒帝的死是由於慈禧的謀害,那麼對於嗜權如命的慈禧而言,謀害光緒帝的動因只有一個:光緒帝的存在威脅到了慈禧的權力。可對於這段歷史進行考察,似乎光緒帝的存在不僅難以對慈禧構成威脅,相反光緒帝的存在對於慈禧控制權力大有裨益。

  第101節:光緒賓天(2)

  【加入收藏】 【發表評論】 【文學論壇】 【大 中 小】

  袁世凱

  首先,光緒帝做皇帝的三十四年間,慈禧自始至終控制著皇權,只是程度略有不同。

  光緒帝的皇帝生涯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1?光緒元年至光緒十四年

  在這一時期里,慈禧以垂簾聽政和訓政的形式,全權把握皇權,光緒帝事事順從慈禧的安排,光緒帝的存在對於慈禧的權力沒有任何威脅。

  2?光緒十五年至光緒二十四年

  在這一時期,雖然慈禧撤簾歸政,但慈禧通過事前請示、事後匯報制度,實現著對光緒帝的強權控制。即使光緒帝已經親政,他依然難以擺脫慈禧的控制。在光緒帝親政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嚴格地說是戊戌變法以前,光緒帝一直恪守這樣的權力約定。在此前提下,"母子"之間相處比較融洽。雖然期間也曾出現過甲午戰爭時期的主戰與主和、戊戌變法後期矛盾衝突等等不和諧事件,但慈禧一直能夠把握全局。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初六,慈禧輕而易舉地發動了戊戌政變,幽禁了光緒帝,血洗了變法,就是明證。

  3?光緒二十五年至光緒三十四年

  慈禧將光緒帝幽禁在西苑的瀛台,光緒帝不僅失去了人身自由,而且健康程度也每況愈下。在此期間,慈禧以重新"訓政"為名實施她的第三次垂簾,光緒帝已經處於被慈禧肆意擺布的境地。

  可以說,在慈禧的強權控制之下,光緒帝的存在對慈禧難以構成威脅。

  其次,庚子事變後,慈禧對於列強在華勢力的政治干預頗多顧忌。

  如果說戊戌政變後,慈禧雖將光緒帝變成囚徒般的皇帝,但光緒帝日益增長的國內外影響力,使得慈禧難以在光緒帝的命運安排上恣意妄為,甚至將其置於死地。特別是在經歷了八國聯軍侵略的沉重打擊後,慈禧必須面對的一個殘酷事實是:外國公使已由外交的代表而轉化為干預中國內政的一種強力,並左右著中國政治潮流的起伏。由此,慈禧的身上則表現出了失敗之後對列強的畏懼與抵抗意識的消失。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