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頁
珍妃下太監張田祥、盧田慶、李玉盛、苑福友、張長瑞,……,慎刑司板責一百,枷號二年,年滿請旨。"(《內務府來文:人事》)
除了四名太監必須要斃命杖下,另十名太監也必須要經受板責二百、一百不等,那將是怎樣的血肉橫飛!不僅如此,他們還要接受"永遠枷號"、"枷號二年"的刑罰。按《大清律》規定,枷號分兩種,"尋常枷號重二十五斤。重枷重三十五斤。枷面各長二尺五寸,闊二尺四寸"。
戴著這樣的刑具了卻殘生,那是一種怎樣的生不如死的折磨呀!
宮女們不敢設想,她們心裡清楚,對於大清王朝不可一世的主宰慈禧而言,她的動怒意味著多少人為此將要付出血的代價。因此,宮女們再次見到慈禧有如此的表情,那種本能的恐懼應該是正常的心理反應,終日"提心弔膽,小心侍候"應是宮女們此時心情的實錄。可現在,慈禧又為什麼而憋著氣呢?宮女和太監們都暗自揣測,又有誰會因為慈禧這陰鬱的表情而再次付出代價?
三
令慈禧緊張而又憋氣的原因是她聽信了載漪、剛毅等人關於義和團力量的不實的報告,導致她一意孤行,貿然向洋人宣戰,從而導致了八國聯軍的入侵,大軍壓境,北京難保。
清廷對聯軍宣戰的諭旨(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
第98節:珍妃之死(3)
【加入收藏】 【發表評論】 【文學論壇】 【大 中 小】
慈禧盲目地仇視洋人由來已久,姑且不說鴉片戰爭以來,由於列強的軍事侵略和武力恫嚇,迫使清政府與之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開設口岸,並且火燒了圓明園;令她忍無可忍的是,列強在京公使屢屢干預她的"內政",竟然使她在一些問題的處理上不得不看洋人的臉色行事,這讓慈禧頗為不悅。有幾件事情令慈禧對洋人恨之入骨。
1?列強保護和幫助被通緝的維新人士
戊戌變法後,慈禧下令搜捕康有為,可康有為卻在英國人濮蘭德的幫助下,成功地從煙臺開往上海的"重慶號"上脫險,並在濮蘭德的帶領下,登上停泊在吳淞口外的英國輪船公司的"瑟理瑞"輪,逃往香港,最後轉道日本。這使得慈禧懸賞緝拿康有為的計劃落空。慈禧怒氣難消。
2?慈禧廢帝計劃受到列強的干預
戊戌政變後,慈禧曾計劃廢掉光緒帝,無論是她對外大肆宣傳光緒帝的病情,還是心懷叵測地設立大阿哥,在華公使都從中干預。如,為了確實了解光緒帝病情的實況,英國公使竇納樂堅持要一位外國醫生為中國皇帝看病,以確定光緒帝病情的真偽。在外交壓力面前,慈禧不得不同意了這件不合常情又不合外交禮儀的非分要求,直接廢掉光緒帝的計劃也被迫修改--立大阿哥、暫緩廢帝。
可令慈禧沒有想到的是即使她已經妥協,由廢帝變為立大阿哥,可列強依然抵制。
在立大阿哥的事件上,慈禧和載漪為了能夠贏得在華列強的支持或默許,在冊封大阿哥的儀式上,遍邀各國公使,卻無一出席。慈禧也曾邀請各國公使赴宴,趁夫人們興致正高時,不失時機地提出了立大阿哥的想法,企圖有所收穫。但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公使夫人就如同設立了攻守同盟一樣,沒有一個人發表意見,這使慈禧顏面掃地,並由此對洋人惱羞成怒。
此時,對於慈禧而言,有機會報復洋人是她盤結於心的願望,能有機會實現自己這一心愿是她求之不得。恰在此時,義和團運動在北方興起,義和團將對列強侵略的不滿,集中發泄在外國教堂、教民及洋人的身上,特別是義和團打出了"助清滅洋"、"扶清滅洋"的旗幟,這不僅符合慈禧仇視洋人的心理,也使慈禧看到了報復洋人的希望。她將打敗洋人的希望寄託於外間盛傳的義和團法術之上。光緒二十六年五月初九日(1900年6月5日),為了切實了解義和團法術的真實情況,慈禧派刑部尚書趙舒翹到京畿一帶,暗查拳民;次日,又派大學士剛毅赴保定,探察義和團的實力。兩人都向慈禧匯報:義民無他心,可恃。於是,慈禧決意向洋人宣戰。
後人在分析慈禧宣戰洋人動機時,有一種認識比較符合實際:
"拳匪之事,當剛(毅)、趙(舒翹)查驗時,是一禍福轉捩關鍵。"(《庚子西狩叢談》)
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1900年6月21日),慈禧以光緒帝的名義發布了宣戰詔書:
"朕今泣涕以告先廟,慷慨以誓師徒,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古,孰若大張撻伐,一決雌雄。連日召見臣工,詢謀僉同;近畿、山東等省,義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數十萬人,下至五尺童子,亦能執戈以衛社稷。被清軍和義和團焚毀的北京使館街
彼尚詐謀,我恃天理;彼憑悍力,我恃人心。無論我國忠信甲冑,禮義干櫓,人人敢死,即土地廣有二十二省,人民多至四百餘兆,何難剪彼凶焰,張國之威。"
宣戰書文字激昂悲壯,今日讀之,亦頗多鼓舞。然而,令人痛惜的是,作為中國當時最高的統治者,慈禧不諳世界大勢,一任感情衝動,孤注一擲,向列強宣戰,鑄成千古遺恨。
四
令慈禧始料不及的是,剛毅等人所稱的義和團所謂的天兵天將並沒有成功地阻擊八國聯軍的進攻,相反,卻引狼入室,致使八國聯軍長驅直入,六月十八日(7月14日)攻陷天津;七月二十日(8月14日),兵臨北京城下,英軍率先破城。至此,慈禧猶如一個輸光的賭徒,只剩下倉皇逃跑一條路。可誰來收拾北京的殘局對自己最有利呢?慈禧思量著。
除了四名太監必須要斃命杖下,另十名太監也必須要經受板責二百、一百不等,那將是怎樣的血肉橫飛!不僅如此,他們還要接受"永遠枷號"、"枷號二年"的刑罰。按《大清律》規定,枷號分兩種,"尋常枷號重二十五斤。重枷重三十五斤。枷面各長二尺五寸,闊二尺四寸"。
戴著這樣的刑具了卻殘生,那是一種怎樣的生不如死的折磨呀!
宮女們不敢設想,她們心裡清楚,對於大清王朝不可一世的主宰慈禧而言,她的動怒意味著多少人為此將要付出血的代價。因此,宮女們再次見到慈禧有如此的表情,那種本能的恐懼應該是正常的心理反應,終日"提心弔膽,小心侍候"應是宮女們此時心情的實錄。可現在,慈禧又為什麼而憋著氣呢?宮女和太監們都暗自揣測,又有誰會因為慈禧這陰鬱的表情而再次付出代價?
三
令慈禧緊張而又憋氣的原因是她聽信了載漪、剛毅等人關於義和團力量的不實的報告,導致她一意孤行,貿然向洋人宣戰,從而導致了八國聯軍的入侵,大軍壓境,北京難保。
清廷對聯軍宣戰的諭旨(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
第98節:珍妃之死(3)
【加入收藏】 【發表評論】 【文學論壇】 【大 中 小】
慈禧盲目地仇視洋人由來已久,姑且不說鴉片戰爭以來,由於列強的軍事侵略和武力恫嚇,迫使清政府與之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開設口岸,並且火燒了圓明園;令她忍無可忍的是,列強在京公使屢屢干預她的"內政",竟然使她在一些問題的處理上不得不看洋人的臉色行事,這讓慈禧頗為不悅。有幾件事情令慈禧對洋人恨之入骨。
1?列強保護和幫助被通緝的維新人士
戊戌變法後,慈禧下令搜捕康有為,可康有為卻在英國人濮蘭德的幫助下,成功地從煙臺開往上海的"重慶號"上脫險,並在濮蘭德的帶領下,登上停泊在吳淞口外的英國輪船公司的"瑟理瑞"輪,逃往香港,最後轉道日本。這使得慈禧懸賞緝拿康有為的計劃落空。慈禧怒氣難消。
2?慈禧廢帝計劃受到列強的干預
戊戌政變後,慈禧曾計劃廢掉光緒帝,無論是她對外大肆宣傳光緒帝的病情,還是心懷叵測地設立大阿哥,在華公使都從中干預。如,為了確實了解光緒帝病情的實況,英國公使竇納樂堅持要一位外國醫生為中國皇帝看病,以確定光緒帝病情的真偽。在外交壓力面前,慈禧不得不同意了這件不合常情又不合外交禮儀的非分要求,直接廢掉光緒帝的計劃也被迫修改--立大阿哥、暫緩廢帝。
可令慈禧沒有想到的是即使她已經妥協,由廢帝變為立大阿哥,可列強依然抵制。
在立大阿哥的事件上,慈禧和載漪為了能夠贏得在華列強的支持或默許,在冊封大阿哥的儀式上,遍邀各國公使,卻無一出席。慈禧也曾邀請各國公使赴宴,趁夫人們興致正高時,不失時機地提出了立大阿哥的想法,企圖有所收穫。但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公使夫人就如同設立了攻守同盟一樣,沒有一個人發表意見,這使慈禧顏面掃地,並由此對洋人惱羞成怒。
此時,對於慈禧而言,有機會報復洋人是她盤結於心的願望,能有機會實現自己這一心愿是她求之不得。恰在此時,義和團運動在北方興起,義和團將對列強侵略的不滿,集中發泄在外國教堂、教民及洋人的身上,特別是義和團打出了"助清滅洋"、"扶清滅洋"的旗幟,這不僅符合慈禧仇視洋人的心理,也使慈禧看到了報復洋人的希望。她將打敗洋人的希望寄託於外間盛傳的義和團法術之上。光緒二十六年五月初九日(1900年6月5日),為了切實了解義和團法術的真實情況,慈禧派刑部尚書趙舒翹到京畿一帶,暗查拳民;次日,又派大學士剛毅赴保定,探察義和團的實力。兩人都向慈禧匯報:義民無他心,可恃。於是,慈禧決意向洋人宣戰。
後人在分析慈禧宣戰洋人動機時,有一種認識比較符合實際:
"拳匪之事,當剛(毅)、趙(舒翹)查驗時,是一禍福轉捩關鍵。"(《庚子西狩叢談》)
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1900年6月21日),慈禧以光緒帝的名義發布了宣戰詔書:
"朕今泣涕以告先廟,慷慨以誓師徒,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古,孰若大張撻伐,一決雌雄。連日召見臣工,詢謀僉同;近畿、山東等省,義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數十萬人,下至五尺童子,亦能執戈以衛社稷。被清軍和義和團焚毀的北京使館街
彼尚詐謀,我恃天理;彼憑悍力,我恃人心。無論我國忠信甲冑,禮義干櫓,人人敢死,即土地廣有二十二省,人民多至四百餘兆,何難剪彼凶焰,張國之威。"
宣戰書文字激昂悲壯,今日讀之,亦頗多鼓舞。然而,令人痛惜的是,作為中國當時最高的統治者,慈禧不諳世界大勢,一任感情衝動,孤注一擲,向列強宣戰,鑄成千古遺恨。
四
令慈禧始料不及的是,剛毅等人所稱的義和團所謂的天兵天將並沒有成功地阻擊八國聯軍的進攻,相反,卻引狼入室,致使八國聯軍長驅直入,六月十八日(7月14日)攻陷天津;七月二十日(8月14日),兵臨北京城下,英軍率先破城。至此,慈禧猶如一個輸光的賭徒,只剩下倉皇逃跑一條路。可誰來收拾北京的殘局對自己最有利呢?慈禧思量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