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頁
第一,其父載漪受到慈禧的重用。
載漪是道光帝第五子奕的第二子,他自幼好武,曾統領過由八旗子弟組成的神機營,在宗室子弟紛紛鑽營文職以尋求發展的時候,獨獨載漪衷情於舞槍弄棒,並在統軍中顯示了自己的才幹。因此,很早就引起了慈禧的關注,由此長時期統領朝廷禁軍--神機營、虎神營。在戊戌變法期間,載漪堅決站在慈禧的一邊,成為慈禧勢力的骨幹。
"戊戌政變前夕,慶邸(奕劻)、端邸(載漪)同赴頤和園,哭請太后訓政。"(《清廷戊戌朝變記》)
第二,溥儁的年齡符合慈禧的心愿。
與溥儁同時有資格成為繼承人的人選還有幾位,但慈禧都不中意,因為他們已經成年。如溥偉,恭親王奕??過繼的孫子,十九歲,一旦繼承皇位就應該親政,慈禧無論如何都不能選擇。而溥儁時年十四歲,符合慈禧立幼主而實施垂簾聽政的條件。
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900年1月24日),慈禧正式宣布"立端郡王載漪之子溥儁為大阿哥"。
光緒二十六年正月初一日(1900年1月31日),慈禧派溥儁代光緒帝行禮,並將其接入宮中。
五光緒帝患"重病"以及立溥儁為大阿哥的消息散播以後,朝野上下種種議論蜂起,慈禧企圖廢帝的陰謀也隨之被人洞穿。保皇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令慈禧應接不暇。但意料之外的兩種勢力的反對,卻使慈禧陷入被動的泥沼。
首先,國內工商人士聯名致電慈禧。
大阿哥溥儁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900年1月24日),慈禧決定"立端王載漪之子溥儁為大阿哥"諭旨頒發以後,上海於次日下午獲悉。二十六日,詔諭見於日報。於是,上海人情鼎沸,志士雲集。上海的電報總辦經元善聯合上海紳商市民一千二百餘人,立志諫阻慈禧廢黜光緒帝企圖與行為,他們以電奏力求保皇:
"聖上力疾臨御,勿存退位之思。上以慰太后之憂勤,下以弭中外之反側"(《居易初集》)。經元善,浙江上虞人,生於道光二十年(1840)。後隨父至滬,學習經商理財。光緒四年(1878),盛宣懷在滬創辦電報商局,經元善招股三十萬兩,被委為會辦,不久升為總辦,管理電報局。經元善主張學習西方,發展工商實業和女學。變法推行期間,他積極支持光緒帝的變法主張。他認為,維新變法,為今日急務,故應"仿效西法"。他相信光緒帝是中國未來發展的希望。所以,當慈禧立嗣以廢黜光緒帝目的之諭旨頒發以後,經元善拍案而起。經元善之舉在全國引起了極大反響,電奏發出後,全國各地響應,反對立儲的通電、公告如雪片般飛向北京。無疑,這給慈禧施加了巨大的社會輿論壓力。由此,經元善也得罪了慈禧,他遭到通緝,家產被抄,被迫於二十九日乘英輪南逃澳門。
其次,各在華列強勢力反應強烈。
變法失敗以後,隨之而來的是以慈禧為首的頑固復舊勢力全面控制朝局。此時,在華列強勢力強烈地感到,慈禧的復舊活動有可能是排斥外國勢力的回歸。他們擔心中國"有可能回復到四十年前排斥外國人的時代"(《戊戌變法資料》)。
出於維護在華侵略利益的需要,在華列強認為或許支持光緒帝建立一個較為開明的政府,對自己在華利益的發展更為有利。於是,他們對光緒帝產生了特別的興趣。當獲悉光緒帝"患重病"的消息後,他們一再要求覲見,力圖摸清光緒帝病情真偽與下落。
北京法國使館
第96節:珍妃之死(1)
【加入收藏】 【發表評論】 【文學論壇】 【大 中 小】
"駐京各國使臣聞聖躬不豫,均詣總署(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問安,並叩致病之由"(《戊戌變法資料》)。
在列強代表不斷地追問下,慶親王奕劻不得不向英國公使竇納樂鄭重承諾:光緒帝依然健在。然而,竇納樂當場表示,消除他疑慮的最好方式是"請一位外國醫生為皇帝看病,並簽署一份光緒帝的健康證明書"。
於是,在光緒二十四年九月初四日,一位名叫多德福的法國使館醫生,提著自己的藥箱,走進了在外國人眼裡充滿著神奇色彩的紫禁城皇宮大門。多德福此行的意義在中國歷史上非比尋常。他不僅僅是以西方醫學之代表的身份來為中華帝國的皇帝檢查身體,更重要的是此舉在中華帝國的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沒有史料記載慈禧為什麼會同意西醫來給光緒帝診病,或許慈禧認為光緒帝一直身體虛弱,不怕你瞧不出病來;或許慈禧想藉助西醫的診病,來為自己廢黜光緒帝的舉措增加砝碼。但有一點我們可以確認:慈禧同意了這不合常情、完全出乎外交常規的非分要求,也是出自於她對外國在華勢力的無奈。長期以來,以慈禧為首的清政府防禦對付外來侵略的軍事活動屢戰屢敗,外交活動不斷受挫,幾乎是"畏夷如虎"。因此,明知是非分要求,也不敢表示強硬的抗議。
多德福診病的結果:病勢無大礙,惟患血虛之病。
慈禧"看到了國內輿論人情的反抗"(《戊戌變法資料》),也感受到了列強的強硬態度,此時的慈禧不能不有所顧忌,雖然她依然堅持認為作為清朝最高主宰廢立皇帝純屬"家事",然而對外戰爭屢戰屢敗的事實,以及群情激憤的國內輿論的發展,會直接威脅自己的統治權力。寵臣榮祿的擔心,也反映了慈禧的隱憂,"顧上罪不明,外國公使將起而干涉,此不可不慎也"(《崇陵傳信錄》)。於是,慈禧暫且收斂了廢帝活動,在幽禁光緒帝的同時,繼續利用光緒名號發號施令,以徐圖大計。第二十五講珍妃之死第二十五講珍妃之死
載漪是道光帝第五子奕的第二子,他自幼好武,曾統領過由八旗子弟組成的神機營,在宗室子弟紛紛鑽營文職以尋求發展的時候,獨獨載漪衷情於舞槍弄棒,並在統軍中顯示了自己的才幹。因此,很早就引起了慈禧的關注,由此長時期統領朝廷禁軍--神機營、虎神營。在戊戌變法期間,載漪堅決站在慈禧的一邊,成為慈禧勢力的骨幹。
"戊戌政變前夕,慶邸(奕劻)、端邸(載漪)同赴頤和園,哭請太后訓政。"(《清廷戊戌朝變記》)
第二,溥儁的年齡符合慈禧的心愿。
與溥儁同時有資格成為繼承人的人選還有幾位,但慈禧都不中意,因為他們已經成年。如溥偉,恭親王奕??過繼的孫子,十九歲,一旦繼承皇位就應該親政,慈禧無論如何都不能選擇。而溥儁時年十四歲,符合慈禧立幼主而實施垂簾聽政的條件。
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900年1月24日),慈禧正式宣布"立端郡王載漪之子溥儁為大阿哥"。
光緒二十六年正月初一日(1900年1月31日),慈禧派溥儁代光緒帝行禮,並將其接入宮中。
五光緒帝患"重病"以及立溥儁為大阿哥的消息散播以後,朝野上下種種議論蜂起,慈禧企圖廢帝的陰謀也隨之被人洞穿。保皇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令慈禧應接不暇。但意料之外的兩種勢力的反對,卻使慈禧陷入被動的泥沼。
首先,國內工商人士聯名致電慈禧。
大阿哥溥儁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900年1月24日),慈禧決定"立端王載漪之子溥儁為大阿哥"諭旨頒發以後,上海於次日下午獲悉。二十六日,詔諭見於日報。於是,上海人情鼎沸,志士雲集。上海的電報總辦經元善聯合上海紳商市民一千二百餘人,立志諫阻慈禧廢黜光緒帝企圖與行為,他們以電奏力求保皇:
"聖上力疾臨御,勿存退位之思。上以慰太后之憂勤,下以弭中外之反側"(《居易初集》)。經元善,浙江上虞人,生於道光二十年(1840)。後隨父至滬,學習經商理財。光緒四年(1878),盛宣懷在滬創辦電報商局,經元善招股三十萬兩,被委為會辦,不久升為總辦,管理電報局。經元善主張學習西方,發展工商實業和女學。變法推行期間,他積極支持光緒帝的變法主張。他認為,維新變法,為今日急務,故應"仿效西法"。他相信光緒帝是中國未來發展的希望。所以,當慈禧立嗣以廢黜光緒帝目的之諭旨頒發以後,經元善拍案而起。經元善之舉在全國引起了極大反響,電奏發出後,全國各地響應,反對立儲的通電、公告如雪片般飛向北京。無疑,這給慈禧施加了巨大的社會輿論壓力。由此,經元善也得罪了慈禧,他遭到通緝,家產被抄,被迫於二十九日乘英輪南逃澳門。
其次,各在華列強勢力反應強烈。
變法失敗以後,隨之而來的是以慈禧為首的頑固復舊勢力全面控制朝局。此時,在華列強勢力強烈地感到,慈禧的復舊活動有可能是排斥外國勢力的回歸。他們擔心中國"有可能回復到四十年前排斥外國人的時代"(《戊戌變法資料》)。
出於維護在華侵略利益的需要,在華列強認為或許支持光緒帝建立一個較為開明的政府,對自己在華利益的發展更為有利。於是,他們對光緒帝產生了特別的興趣。當獲悉光緒帝"患重病"的消息後,他們一再要求覲見,力圖摸清光緒帝病情真偽與下落。
北京法國使館
第96節:珍妃之死(1)
【加入收藏】 【發表評論】 【文學論壇】 【大 中 小】
"駐京各國使臣聞聖躬不豫,均詣總署(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問安,並叩致病之由"(《戊戌變法資料》)。
在列強代表不斷地追問下,慶親王奕劻不得不向英國公使竇納樂鄭重承諾:光緒帝依然健在。然而,竇納樂當場表示,消除他疑慮的最好方式是"請一位外國醫生為皇帝看病,並簽署一份光緒帝的健康證明書"。
於是,在光緒二十四年九月初四日,一位名叫多德福的法國使館醫生,提著自己的藥箱,走進了在外國人眼裡充滿著神奇色彩的紫禁城皇宮大門。多德福此行的意義在中國歷史上非比尋常。他不僅僅是以西方醫學之代表的身份來為中華帝國的皇帝檢查身體,更重要的是此舉在中華帝國的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沒有史料記載慈禧為什麼會同意西醫來給光緒帝診病,或許慈禧認為光緒帝一直身體虛弱,不怕你瞧不出病來;或許慈禧想藉助西醫的診病,來為自己廢黜光緒帝的舉措增加砝碼。但有一點我們可以確認:慈禧同意了這不合常情、完全出乎外交常規的非分要求,也是出自於她對外國在華勢力的無奈。長期以來,以慈禧為首的清政府防禦對付外來侵略的軍事活動屢戰屢敗,外交活動不斷受挫,幾乎是"畏夷如虎"。因此,明知是非分要求,也不敢表示強硬的抗議。
多德福診病的結果:病勢無大礙,惟患血虛之病。
慈禧"看到了國內輿論人情的反抗"(《戊戌變法資料》),也感受到了列強的強硬態度,此時的慈禧不能不有所顧忌,雖然她依然堅持認為作為清朝最高主宰廢立皇帝純屬"家事",然而對外戰爭屢戰屢敗的事實,以及群情激憤的國內輿論的發展,會直接威脅自己的統治權力。寵臣榮祿的擔心,也反映了慈禧的隱憂,"顧上罪不明,外國公使將起而干涉,此不可不慎也"(《崇陵傳信錄》)。於是,慈禧暫且收斂了廢帝活動,在幽禁光緒帝的同時,繼續利用光緒名號發號施令,以徐圖大計。第二十五講珍妃之死第二十五講珍妃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