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八月初六日慈禧宣布再次訓政與伊藤博文訪華有直接的關係。

  八月十三日,慈禧下令處死楊深秀、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康廣仁,史稱"戊戌六君子"。

  次日,慈禧以光緒帝的名義發布上諭,追捕康有為。

  慈禧無情地扼殺了剛剛興起於中國大地的維新變法運動,業已推行和將要推行的變法措施幾乎全部被終止。第二十四講廢帝風波第二十四講廢帝風波

  慈禧以血腥的鎮壓終結了中國近代史上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她殘忍地殺害了變法義士,囚禁了光緒帝,也就此開始了她執政生涯中的第三次垂簾。

  一

  慈禧發動了政變以後,就將光緒帝囚禁在西苑的瀛台。

  瀛台舊影瀛台始建於明代,稱南台。它位於西苑的南海里(今中南海內),四面環水,實為一小島,北部有一木橋與陸地相連。中心建築為涵元殿,並有許多亭台樓閣和奇石古木。它初建於明代,命名為南台,清順治年間修葺擴建後,改名為瀛台。這個建築的主要功用是作為皇帝避暑、遊覽之地。每年皇帝祭社稷壇,禮成後都要到瀛台更衣;上元節皇族都到瀛台觀看煙火;康熙帝、乾隆帝都曾在此聽政、賜宴。

  第93節:廢帝風波(1)

  【加入收藏】 【發表評論】 【文學論壇】 【大 中 小】

  慈禧將光緒帝囚禁在這裡的原因,我們還沒有找到直接的史料,但驗之於以後的歷史發展,不難看出其中所包含的寓意:

  1?與世隔絕,便於控制

  因為瀛台四面環水,唯一通向陸地通道是北部的木橋。光緒帝被軟禁於此後,他只能在這四面環水的孤島中寂寞度日。服侍光緒帝的太監,均經慈禧的心腹李蓮英親自挑選,對光緒帝名為服侍實為"管教"。據說某年的冬季,南海水面已經結冰,一天,光緒帝微服出行,孰知剛走不遠,便被守門人發現,即被"跪阻"返回。事後,慈禧太后聞知,居然命人把水面

  瀛台石橋舊影

  瀛台涵元殿的冰鑿開,以防光緒帝逃走。此說是否具有演義的成分,我們還需史料證明。但我們查閱宮中檔案,在內務府的《記事簿》中,記載了光緒二十四年十一月十九日的一件事:

  "瀛台周圍沿邊河面,現已凍冰,急派人趕緊打開一丈余尺,務見亮水,並由明日起派撥人夫進入鑹打,不准凍上。"

  從此,瀛台岸邊每日近乎於徒勞破冰的舉措,不厭其煩地進行著,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為了防止光緒帝履冰而出。這位依然在位的大清帝國的皇帝,不僅被剝奪了執政的權力,而且完全失去了人身自由,與身陷囹圄的囚徒幾無二致。

  2?皇家御園,適合對光緒帝進行幽禁

  在清朝的歷史上,只有皇帝為受責罰的嬪妃在後宮設置冷宮,而沒有專門為皇帝安排受軟禁處所的先例。"冷宮"無固定地址,關禁王妃、皇子的地方,便俗稱"冷宮"。查遍所見明、清史料,紫禁城無"冷宮"匾額,冷宮並不是某一處宮室的正式命名。

  慈禧要強行幽禁光緒帝,但是地點的選擇必須有所顧忌,畢竟光緒帝是依然在位的皇帝,他居住的環境應該與他的身份相符。瀛台景色秀美,波光映目,水色山光,亭台樓閣的琉璃屋瓦掩映在碧樹濃蔭之中,令人有置身蓬萊仙境之感。建築規模雖不如紫禁城,卻也是皇家園林,富麗堂皇,符合光緒帝皇帝的身份,而且光緒帝也時常住在瀛台的涵元殿,因此,關押於此免得臣下有微詞。

  慈禧將光緒帝幽禁在瀛台後,似乎還不足以泄憤,為了徹底將光緒帝與外界隔絕,在政變後的幾天裡,又陸續把過去侍奉光緒帝的太監全部發落,或處死,或從軍,無一人倖免。更對珍妃痛下狠手,再次施以杖責之後,撤去簪環,囚禁於鍾粹宮後景祺閣北邊的北三所(現坍毀)冷宮中,這地方就在今天珍妃井西邊的山門裡。如果這一出自太監之口的傳聞屬實,則此地算得一處"冷宮"。

  從此,瀛台便成為囚禁光緒帝的一座"水牢",光緒帝完全變成了一個不帶枷鎖的囚徒。而對這一切,他無從改變,他只能無奈地慨嘆"欲飛無羽翼,欲渡無舟楫"(《三海見聞志》)。

  二

  對慈禧而言,在權力與親情的天平之上,她會義無反顧地將力量的砝碼傾注在權力之上。雖然,她已經將光緒帝置於囚徒的行列,然而她依然心存隱憂。因為:

  1?光緒帝依然有重操大權的可能

  戊戌變法雖然已被鎮壓,"六君子"血染菜市口;康有為、梁啓超流亡國外;光緒帝被囚禁。然而,她不得不面對一個事實:自己已經是一個六十四歲的老嫗,即使保養有方,但體力和精力仍然大不如從前。可光緒帝只是幾近而立,一旦自己百年,光緒帝就可以成為名副其實的大清皇帝。這樣的事情隨時可以發生,這不能不使慈禧心存擔憂。

  2?三次垂簾難合家法

  如果說在同治朝與光緒帝親政前自己矇混視聽並堅持垂簾聽政似乎還可以順理成章,然而在光緒帝成年並在位時卻依然三次垂簾,不合家法,亦無法平息輿論。要繼續垂簾聽政就必須儘快找尋一個新的辦法,既可以被人視之為合法,又能藉此鞏固和完善自己的權力。

  幽禁珍妃的景祺閣東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