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頁
「那就好,」對方鬆了一口氣,「我參加省政協在深圳辦的一個學習班,離開二十多天,回來聽說了山山的事,我很替你難過。」
「謝謝你。」趙離鬆了一口氣,覺得冤屈了李天民,想哭。
「我有話要對你說,如果今天有時間,你回來一趟,我想看看山山的墓地。」
「那不行,山山是個小孩子,怎麼能讓你去看他。」
「你說說有沒有時間?」
「……有吧。」
「五點鐘我在公墓那裡等你。」李天民不容置疑地說。
一路上,趙離的身體裡浸透了悲慟和委屈,仿佛只消輕輕一擠壓,就能四處流淌。她反覆對自己說:不要激動,不能哭,你的眼淚已經流幹了,你發過誓,再也不哭了。可是在公墓的門前,她一看到李天民,就跑上去一把捉住他的手,不可抑制地大哭起來。多少天以來的悲憤,一齊湧出。
李天民輕輕搖頭,撫著她的胳膊,嘆息不已。
李天民和趙離來到山山的墓前,彎下腰,把一束花放在碑前。
「我還能想見山山的樣子,多好的孩子。」李天民說。
趙離的淚水又無聲地順著兩頰流了下來,說:「這孩子生下來就很乖,學習又好,長得又漂亮,他怎麼就得了這病呢?」「醫學上還有很多沒有攻克的難題,總有一天會攻克的。」
「那一天又有什麼意義呢?山山再也不會活了。」
「可是還有很多的孩子,要是醫學解決了這些難題,他們就不會走山山的道路了。」
趙離紅著眼睛,憤然道:「你為什麼要說起別的孩子?我不管,我只要我的山山。」
李天民半晌沉默,說:「對不起,我想讓你少一些傷心,忘了你是一個母親。不過孩子已經去世了,你不能老是在悲傷裡面,你要振作起來,我們還有更多的事情要做。」
「我最傷心的還是和他在一起的時間太少了,這兩年,總是忙著新城的工作,沒有好好地陪他玩過,這一次病重,我從新城回到經州,他就一直昏迷不醒,雖說這是早晚要來的事,可是哪怕和孩子說一句也行埃我要是早一點回來就好了。」
李天民握著她的手,一隻手在上面拍著。趙離把頭靠到他的肩上。趙離覺得這是她多年以來所盼望的一刻。他們誰也不動,就這樣長久地坐在公墓的林蔭里,望著山坡下的一塊塊黑色大理石墓碑。這些墓碑在夕照中排列得整整齊齊,好像在集體述說著一個什麼故事,讓人頓起人生短暫之想。可是分明每一個墓碑又有著不同的故事。趙離覺得山山,還有他的鄰居們都在注視著他,驚訝地看到她這樣靠在一個男人的肩上。但她一點也不怕,她心裡充滿了安全的感覺,一種小時候就有的讓哥哥保護的感覺。讓他們去說吧。她突然說。李天民聽明白了,但他不想說話,也許是有很多話要說卻不知道怎樣說起,只是又拍了拍她的手。後來,他們又從山坡上移目遠處,夏季傍晚的空中只有一兩絲絮狀的薄雲緩緩地行走,與凝重的死亡的墓碑比起來,它們仿佛在有意地表現生命主題的空靈。
「真想就這樣坐下去,一直坐到處分來的那一天。」趙離輕輕說。
「你的事我都知道了。」李天民說,「什麼都不要說,我明天就到省委去找朱書記反映,拼了這張老臉,也要為你爭一個公道回來。」
二十六
省委朱書記愛和新聞記者打交道是出了名的,在北京工作時就在新聞界頗有號召力。與有些領導討厭記者不同,他有一套自己的見解:如果領導幹部是一棵樹,新聞記者就是一棵藤,他們天生就要一起存在的。中國固然不搞資產階級的新聞自由―――他本人首先反對一切新聞自由的觀點,主張新聞媒介是黨的喉舌―――既然是喉舌,一張口就有兩種可能:一是他們會成為一支重要的藉助力量,為你增添一道風景;二是他們壞事的能量同樣不可小覷,能把你纏得半死不活。到省以後,他宣布要主動接受輿論監督,同新聞界廣交朋友。新聞記者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如果說社會上有誰最喜牢騷不平,肯定就是他們了。說他們說是幹部,卻沒有幹部的特權,說是知識份子,又沒有專家學者的名分,只能寫寫言不由衷的文章。有這樣的開明書記,他們當然樂於捧場,寫了不少鼓吹朱書記的文章。
由此朱書記也進一步驗證了自己的見解,對新聞界愈加重視,即使再忙,也不忘抽空看些報章雜誌。現在他的案頭就擺放著新華社最新一期《內參》,上面一篇新華社記者和兩名省市記者合寫的文章引起了他的注意。文章題目是:《在真情與事業之間―――一個女縣委書記的故事》。感興趣讀後,想起了前次新城之行。趙離是省內惟一的女縣委書記,給他印象很深,去年他的確是想借到基層調研的機會,順便認識一下這個同志。
可是後來感到這個同志表現平平,只依稀記得經州的老李說她孩子有什麼病,再後來又放棄了到中央黨校學習機會,漸漸就把這人忘卻。讀了這篇文章,才知道這個女同志的孩子得了血癌,她在這種情況下堅持工作,並且很有成績,的確難能可貴。他在文章的標題下面用紅筆重重地畫了一道槓,批轉省報主編,要他以後在省報上組織一些反映基層幹部事跡的文章。
過了兩天,經州市委原書記李天民通過他的秘書求見。本想推辭,他很忙,這幾天上海市政府商貿代表團來商談兩省市的合作問題。加強同沿海省市的合作,是他上任後提出來的重要舉措,關係本省發展,對他的政聲影響至大。現在雙方已經談成,確定在下午舉行送別酒會。但李天民是他免去市委書記職務的老同志,還擔任著正廳級現職,不能不見,答應利用飯前的時間在賓館同他見面。
「謝謝你。」趙離鬆了一口氣,覺得冤屈了李天民,想哭。
「我有話要對你說,如果今天有時間,你回來一趟,我想看看山山的墓地。」
「那不行,山山是個小孩子,怎麼能讓你去看他。」
「你說說有沒有時間?」
「……有吧。」
「五點鐘我在公墓那裡等你。」李天民不容置疑地說。
一路上,趙離的身體裡浸透了悲慟和委屈,仿佛只消輕輕一擠壓,就能四處流淌。她反覆對自己說:不要激動,不能哭,你的眼淚已經流幹了,你發過誓,再也不哭了。可是在公墓的門前,她一看到李天民,就跑上去一把捉住他的手,不可抑制地大哭起來。多少天以來的悲憤,一齊湧出。
李天民輕輕搖頭,撫著她的胳膊,嘆息不已。
李天民和趙離來到山山的墓前,彎下腰,把一束花放在碑前。
「我還能想見山山的樣子,多好的孩子。」李天民說。
趙離的淚水又無聲地順著兩頰流了下來,說:「這孩子生下來就很乖,學習又好,長得又漂亮,他怎麼就得了這病呢?」「醫學上還有很多沒有攻克的難題,總有一天會攻克的。」
「那一天又有什麼意義呢?山山再也不會活了。」
「可是還有很多的孩子,要是醫學解決了這些難題,他們就不會走山山的道路了。」
趙離紅著眼睛,憤然道:「你為什麼要說起別的孩子?我不管,我只要我的山山。」
李天民半晌沉默,說:「對不起,我想讓你少一些傷心,忘了你是一個母親。不過孩子已經去世了,你不能老是在悲傷裡面,你要振作起來,我們還有更多的事情要做。」
「我最傷心的還是和他在一起的時間太少了,這兩年,總是忙著新城的工作,沒有好好地陪他玩過,這一次病重,我從新城回到經州,他就一直昏迷不醒,雖說這是早晚要來的事,可是哪怕和孩子說一句也行埃我要是早一點回來就好了。」
李天民握著她的手,一隻手在上面拍著。趙離把頭靠到他的肩上。趙離覺得這是她多年以來所盼望的一刻。他們誰也不動,就這樣長久地坐在公墓的林蔭里,望著山坡下的一塊塊黑色大理石墓碑。這些墓碑在夕照中排列得整整齊齊,好像在集體述說著一個什麼故事,讓人頓起人生短暫之想。可是分明每一個墓碑又有著不同的故事。趙離覺得山山,還有他的鄰居們都在注視著他,驚訝地看到她這樣靠在一個男人的肩上。但她一點也不怕,她心裡充滿了安全的感覺,一種小時候就有的讓哥哥保護的感覺。讓他們去說吧。她突然說。李天民聽明白了,但他不想說話,也許是有很多話要說卻不知道怎樣說起,只是又拍了拍她的手。後來,他們又從山坡上移目遠處,夏季傍晚的空中只有一兩絲絮狀的薄雲緩緩地行走,與凝重的死亡的墓碑比起來,它們仿佛在有意地表現生命主題的空靈。
「真想就這樣坐下去,一直坐到處分來的那一天。」趙離輕輕說。
「你的事我都知道了。」李天民說,「什麼都不要說,我明天就到省委去找朱書記反映,拼了這張老臉,也要為你爭一個公道回來。」
二十六
省委朱書記愛和新聞記者打交道是出了名的,在北京工作時就在新聞界頗有號召力。與有些領導討厭記者不同,他有一套自己的見解:如果領導幹部是一棵樹,新聞記者就是一棵藤,他們天生就要一起存在的。中國固然不搞資產階級的新聞自由―――他本人首先反對一切新聞自由的觀點,主張新聞媒介是黨的喉舌―――既然是喉舌,一張口就有兩種可能:一是他們會成為一支重要的藉助力量,為你增添一道風景;二是他們壞事的能量同樣不可小覷,能把你纏得半死不活。到省以後,他宣布要主動接受輿論監督,同新聞界廣交朋友。新聞記者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如果說社會上有誰最喜牢騷不平,肯定就是他們了。說他們說是幹部,卻沒有幹部的特權,說是知識份子,又沒有專家學者的名分,只能寫寫言不由衷的文章。有這樣的開明書記,他們當然樂於捧場,寫了不少鼓吹朱書記的文章。
由此朱書記也進一步驗證了自己的見解,對新聞界愈加重視,即使再忙,也不忘抽空看些報章雜誌。現在他的案頭就擺放著新華社最新一期《內參》,上面一篇新華社記者和兩名省市記者合寫的文章引起了他的注意。文章題目是:《在真情與事業之間―――一個女縣委書記的故事》。感興趣讀後,想起了前次新城之行。趙離是省內惟一的女縣委書記,給他印象很深,去年他的確是想借到基層調研的機會,順便認識一下這個同志。
可是後來感到這個同志表現平平,只依稀記得經州的老李說她孩子有什麼病,再後來又放棄了到中央黨校學習機會,漸漸就把這人忘卻。讀了這篇文章,才知道這個女同志的孩子得了血癌,她在這種情況下堅持工作,並且很有成績,的確難能可貴。他在文章的標題下面用紅筆重重地畫了一道槓,批轉省報主編,要他以後在省報上組織一些反映基層幹部事跡的文章。
過了兩天,經州市委原書記李天民通過他的秘書求見。本想推辭,他很忙,這幾天上海市政府商貿代表團來商談兩省市的合作問題。加強同沿海省市的合作,是他上任後提出來的重要舉措,關係本省發展,對他的政聲影響至大。現在雙方已經談成,確定在下午舉行送別酒會。但李天民是他免去市委書記職務的老同志,還擔任著正廳級現職,不能不見,答應利用飯前的時間在賓館同他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