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阿巴亥再也無話可說,她屈從了命運的安排,心一橫,推開了心愛的兒子,走進了內室……

  三十七歲的阿巴亥就這樣成了汗位爭奪鬥爭中的殉葬品。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母親被逼上了絕路,多爾袞心中猶如萬箭穿心,但他卻沒有再哭鬧喊叫,而是抹去了眼角的淚痕,牙關緊咬!這殺母奪旗之仇一定要報!看著皇太極眼中閃現出的一絲喜悅,多爾袞握緊了雙拳!

  「通往拜位的一切障礙都已經清除了,我可以從容不迫地登上寶座,並可以全力以赴去實現父汗沒有實現的問鼎中原的夢想!」皇太極心中的確興奮不已。僅僅一夜的時間,形勢就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英明汗突然撒手人寰,虛空的汗位令後金統治集團內部亂作一團。覬覦汗位已久的八王子皇太極沉不住氣了。作為父汗鍾愛的四貝勒,皇太極聰明、幹練,野心勃勃而又年富力強。皇太極自信,在四大貝勒中,只有他才有能力繼承汗位。大貝勒代善性格懦弱做事優柔寡斷早已失去了父汗的歡心,二貝勒阿敏雖為鑲藍旗旗主但畢竟是父汗的侄子,三貝勒莽古爾泰過於魯莽聲名不佳……皇太極思前想後,最終有能力問鼎汗位的只有代善,他皇太極本人以及多爾袞兄弟。

  代善果然成不了大氣候,在汗宮父汗的龍椅前他就當眾宣布放棄汗位併力保皇兄皇太極,這一著令皇太極欣喜若狂,對皇太極而言,還有一個危險的敵人,那就是一國國母的大妃烏拉納喇氏阿巴亥,當然,她也就是多爾袞他們三兄弟的生母;由於她的受寵,她的三個兒子迅速興起,年方沖齡便被封為八和碩額真之一併掌有全旗,多爾衰三兄弟儘管年輕但其實力已經超過了包括皇太極本人在內的三大貝勒!這能不令皇太極惶恐不安嗎?不只是皇太極,眾貝勒出生入死;血戰數十年,又有幾個能當上旗主額真呢?阿巴亥在無意之間成了諸王貝勒的敵人,當然更是皇太極登上汗位的最危險的政敵,所以,她必須死,皇太極相信傾巢之下,不會再有完卵的。

  父汗的去世,本來對少年的多爾袞就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生母被逼自殺殉葬父汗,對多爾袞來說簡直是晴天霹靂,令他痛不欲生!多爾袞三兄弟從十一日未時到十二日辰時,在不足一晝夜的時間裡,經歷了父汗去世、汗位失去、生母被逼殉葬的一系列災難,從一向由父汗寵愛、母后欣賞扶持的有著強大靠山的高貴旗主,一下子降為倍受冷落的無依無靠的孤兒弱主。前途渺茫,凶多吉少,身處逆境中的少年多爾袞仿佛一夜間成熟起來了,他把眼淚往肚子裡流,把一潭苦水深深埋在心底,夾著尾巴做人,暗中積蓄力量屈以求伸。

  「父汗哪,如今兒臣羽毛已豐,風華正茂,而皇兄皇太極則是暮氣橫秋,體力不支,這大清的江山也應該由我來扛了。我忍氣吞聲了十幾年,戎馬倥傯,出生入死,不就是為了等待這一天嗎?兒臣謹遵父汗的遺命,尊王敬汗,已經立下了顯赫的軍功,大清國的締造也有兒臣的一大功勞呀,他皇太極稱帝所用的玉璽不就是我派人奉送的嗎?如今他已是病魔纏身,理應由兒臣我來接替他的帝位。如果兒臣成了大清國的皇帝,當務之急就是消滅明朝,統一中原,我要讓我們愛新覺羅氏的子孫世世代代成為中原的主人!父汗,兒臣並不是件逆狂妄之人,兒臣問心無愧,請父汗的在天之靈保佑兒臣早日實現這個夢想!」

  多爾袞沉浸在對往事的回憶之中,忽然被一陣鑼聲驚擾,不由大怒,起身喝道:「祭神重地,什麼人敢這樣大膽喧譁吵鬧?」

  「不,不好了,王爺,明軍人馬已經來到了陣前,要向我軍挑戰呢?」

  多爾袞這一回是真的清醒了,他眉頭一擰「來而不往非禮也,各牛錄額真聽令,嚴陣以待,聽本王的調遣!」

  多爾袞披上戰袍,跨上寶馬蒼龍驥,帶著豪格等將帥登高遠望,觀敵瞭陣。這一看他心裡猛然一驚:天哪,似乎是一夜之間,明軍的大隊人馬漫山遍野四外都是,更令多爾袞感到觸目驚心的是,那烏壓壓的明軍軍營里旌旗獵獵,醒目地寫著「洪兵」!

  「洪承疇來了?莫非他是從地底下鑽出來的嗎?」多爾袞的臉色陰沉下來。

  對大名鼎鼎的洪承疇,多爾袞早有耳聞。洪承疇先中舉人又登進士,仕途順利,官聖陝西布政使司右參政,成為鎮壓陝西農民起義的主要軍事統帥。崇禎十一年(1638)洪承疇設計伏擊李自成的軍隊,大勝,從而被搖搖欲墜的明朝末帝崇禎更加寵信,滿朝文武也寄以厚望,稱他所統領的軍隊為「洪兵」。

  從清崇德元年(1636)以後,皇太極便把進攻的矛頭指向了明朝,在短短的三年時間裡,清軍數萬鐵騎五次征明,肆意踐踏著大明千里平川的華北大地,令明朝上下人人自危。關鍵時刻,明廷於崇禎十二年初,特命洪承疇為薊遼總督,主持對關外的清兵戰事,以拱衛京師。

  年近五十的洪承疇深知肩上的擔子。大明內部黨派紛爭,人心渙散,連年對農民起義的鎮壓更使國力貧乏,山河破碎,一向被認為用兵如神的洪承疇變得小心翼翼起來,因為他知道一失足便會成千古恨!當錦州被清軍圍困一年多,頻頻告急的時候,洪承疇決定孤注一擲了。他共徵調宣府總兵楊國栓、大同總兵王朴、密雲總兵唐通、薊州總兵白廣恩、玉田總兵曹變蚊、山海關總兵馬科、前屯衛總兵白廣恩、寧遠總兵吳三桂八鎮大軍十三萬、馬四萬,集結寧遠,準備與清兵決一死戰!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