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中國一直有低效率的官商存在,民營效率高,不是他們認識不到,而恰恰是認識到了,內心裡感覺到危害深遠,所以必須抑之。

  晁錯感慨「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晁錯不知道想明白了沒有,正是普天下多有貧賤的農夫,才有帝王家的富貴。

  和親外交

  太祖高皇帝八年(公元前199年)

  匈奴冒頓數苦北邊。上患之,問劉敬,劉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罷於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頓殺父代立,妻群母,以力為威,未可以仁義說也。獨可以計久遠,子孫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為。」上曰:「奈何?」對曰:「陛下誠能以適(通」嫡「)長公主妻之,厚奉遺之,彼必慕,以為閼氏,生子,必為太子。陛下以歲時漢所余,彼所鮮,數問遺,因使辨士風諭以禮節。冒頓在,固為子婿;死,則外孫為單于;豈嘗聞外孫敢與大父抗禮者哉!可無戰以漸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長公主,而令宗室及後宮詐稱公主,彼知,不肯貴近,無益也。」帝曰:「善!」欲遣長公主。呂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棄之匈奴!」上竟不能遣。

  劉敬就是勸劉邦建都長安的婁敬。因建言有功,賜姓劉,也是一位國姓爺。賜姓應該也是一門學問,不知有無高人專門研究,從漢朝到明朝都有賜姓,皇帝們一邊倡導以孝治天下,一邊又讓人家改了姓氏,是不是有點矛盾?清朝沒有聽說賜姓愛新覺羅的,但可以賜漢人做滿人,好像有個專用名詞叫「抬旗」,讓你加入「旗籍」,幸福程度是不是和如今拿到美國綠卡一樣?

  匈奴問題,在秦始皇時期就是個問題。說到北方的遊牧民族,我總覺得氣沮,我泱泱大國,經常受人欺負。西方列強揍了我們,我們自己找個台階,說「落後就要挨打」,人家是工業文明,我們是農業文明,落後挨打是命中注定,認命吧;掉頭來再看看過去,我們是農業文明,他們是遊牧文明,怎麼也是我們挨打呢?難道我們命里就是欠揍?

  劉敬的辦法,猛看上去也不錯,把閨女嫁給匈奴的單于,我們漢人的皇帝就變成匈奴的老丈人,可是這種和親,我總覺得不符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什麼光我們嫁閨女,就不能娶個匈奴的公主來?

  國際貿易有順差和逆差,國際婚姻呢,好像也有划算不划算的問題。自古以來商業的規則是店大欺客、客大欺店,政治婚姻的規則呢?

  「和親」是中國歷史上極易理解又非常詭異的一幕,強大的漢唐都有這樣的故事發生:一方面固然體現了皇帝們現實主義的一面,以極小的成本換取和平與安定,這個永遠都不應該遭受指責;但是另一方面,也表現出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的中原帝國,在面對外來威脅時,不論是對北方的遊牧民族還是西方的列強,都顯得缺乏應對之策,缺乏組織和動員,缺乏孔武精神。

  劉敬的建議肯定讓呂后非常生氣,離間帝王家的骨肉去維護帝王的最大利益,算帳似乎是能算得來。但是,即使劉邦呂后這麼做了,劉敬亦無功有過。這裡還有一個疑問,呂后的女兒魯元公主這時已經嫁給張耳的兒子張敖,而且年齡也不在小,如何能去和親?

  《讀通鑑論》的作者王夫之說:「遣女嫁匈奴,生子必為太子,諭以禮節,無敢抗禮,而漸以稱臣,以為用夏而變夷,似也。眩於一時之利害者,無不動也。乃姑弗與言違生民之性,就其說以折之,敬之說惡足以逞哉!」「違生民之性」是劉敬方案的最大缺陷。

  非常有意思的是,王夫之認為,匈奴之長在於猛悍,中原不斷地派公主和親,會讓匈奴人彌補「智巧」不足的天性,有了雜交優勢,兇悍如其父,慧巧如其母,補其所不足佐其所有餘,「故劉淵、石勒、高歡、宇文黑獺之流,其狡猾乃凌操、懿而駕其上」。

  蠻夷很剽悍,中原人聰明,雙方交流,包括婚姻,難道只能促進蠻夷進化,漢人就不能吸取他們的優勢,哪怕一點點?

  移民問題

  太祖高皇帝九年(公元前198年)

  劉敬從匈奴來,因言:「匈奴河南白羊、樓煩王,去長安近者七百里,輕騎一日一夜可以至秦中。WWW。HaOsHudu.coM秦中新破,少民,地肥饒,可益實。夫諸侯初起時,非齊諸田、楚昭、屈、景莫能興。今陛下雖都關中,實少民,東有六國之強族;一日有變,陛下亦未得高枕而臥也。臣願陛下徙六國後及豪傑、名家居關中;無事可以備胡,諸侯有變,亦足率以東伐。此強本弱末之術也。」上曰:「善!」十一月,徙齊、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懷氏、田氏五族及豪傑於關中,與利田、宅,凡十餘萬口。

  劉敬的和親建議,被劉邦打折後執行了,真版公主不能遠嫁匈奴,搞了個山寨版給匈奴。嫁公主是丟面子的事,嫁個山寨版公主是丟信用的事,這件事既丟面子又丟信用,辦得不漂亮。

  劉敬主意還真是多,隨即又搞了個策劃書,是關於首都建設的,內容是移民,把六國名門望族和各地的「豪傑」移民到長安,充實首都的經濟實力和人口。

  這種移花接木、地方支援中央的事情,秦始皇玩過,後世也屢有發生。

  這些豪門之所以是豪門,巨族之所以是巨族,因為他們接著地氣,所謂強龍難壓地頭蛇,他的威望、財勢等,都是和當地盤根錯節的人脈關係相關聯的。當時還是農業社會,而且是早期的農業社會,財富基本來源於土地,不要說那時候,就在今天,許多能進入福布斯或者其他什麼排行榜的富人們,都離不開本地的地方資源,投資有所謂投資環境,發財也有所謂發財環境,在官本位的社會,這一點倒是古今一也,離開了勾兌好的父母官,哪裡還有財發啊?中國地面上,哪個地方不要關係?哪個地方不欺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