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五、進咸陽,和樊噲一起勸劉邦退出秦宮室,還軍霸上;
六、利用和項伯的關係,在鴻門宴上成功保護劉邦,此大功也;
七、還是利用與項伯的關係,擴大了劉邦的封地,並建議燒掉棧道,消除項羽顧慮;
八、向項羽報告田榮反,使其東顧,解除劉邦的壓力;
九、建議與彭越、英布建立統一戰線,開始戰略反攻;
十、提出「張八條」,反對分封六國之後,幫助劉邦確立正確的革命路線,此亦大功也;
十一、提醒劉邦通過韓信要求做假王的報告,避免組織分裂;
十二、劃分鴻溝以後,建議劉邦撕毀協定,防止養虎遺患,對項羽趕盡殺絕;既而諸侯不能如約,又建議劉邦給他們好處,鞏固統一戰線;
十三、說服劉邦定都長安;
十四、建議先封雍齒為什方侯,穩定內部;
十五、維護太子地位。
從上面可以看出,張良對劉邦的貢獻,有的是戰略性的,有的是戰術性的,還有的如鴻門宴則是直接救了劉邦的性命。謀士多謀,人主善斷,成就了他們的事業。
因為有「淮陰(韓信)誅夷,蕭何系獄」作對比,張良功高身退就顯得高人一籌。中國歷史是一部相斫史,內部為爭奪權力、鞏固權力動輒刀斧相向,砍下的那麼多人頭,沒有對不對的,只有該不該的,該砍就砍,樂此不疲,充分體現了「與人斗,其樂無窮」的最高境界。所以「伴君如伴虎」,所以「君視臣如草芥,臣視君如寇讎」,更要命的是,政治鬥爭這部絞肉機一旦啟動,十有八九會殃及小老百姓,這部機器喝不夠血不會停下。
張良於是成為一種渴望的補償。
其實在張良之前,也有類似的人物,比如幫助越王勾踐復國的范蠡,富甲天下且抱得美人歸,他也是做官的理想。榜樣在,但難學,因為權力這種東西,比美色更易誘人,比毒品更易成癮。食慾、性慾,人之大欲也,但人老了,美食美女都難以消受了,只有權欲是超越食性的東西,戀棧不舍,到死都不會放手。所以,終身制,其實是符合人性的,所謂看得開,放得下,捨得了,一般都是扯淡。
「臣光曰」這次說得不錯,神仙云云,那是騙鬼的,給領導一個台階而已。明哲保身才是硬道理。張良在參加劉邦的革命陣營中,曾經有一段時間脫離組織,去幫助韓王搞復辟去了。這段經歷,如果放在「文革」,叛徒內奸工賊一類的帽子是摘不掉的,張良索性以攻為守,把「哈韓」的事情公諸劉邦一人,以此來推銷自己的職業精神,就是「忠」,「為韓報仇強秦」是絕好的GG,張良口口聲聲忠於故國,不過是幌子,反覆在劉邦面前強調,潛台詞很清晰:我是忠於劉皇帝的。這條信息,劉邦收到。
張良明哲保身第二招,就是示以不貪,反覆強調自己對老闆開出的待遇非常滿足,做神仙練氣功,都是韜晦之計,韓信哥哥則是「日夜怨望,居常鞅鞅」。態度決定一切,劉皇帝經常要留神他們的舉動,「神仙?妖怪?」老劉每天要給他們做有罪推定,沒有保護色,肯定會被當成妖怪砍了。
高郵鴨蛋一定是咸(賢)的
太祖高皇帝五年(公元前202年)
九月,虜臧荼。壬子,立太尉長安侯盧綰(wǎn)為燕王。綰家與上同里閈(hàn),綰生又與上同日;上寵幸綰,群臣莫敢望,故特王之。
盧綰的父親和劉邦的老爹是好朋友,通家之好。盧綰和劉邦又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倘若他們是一男一女,指腹為婚也說不定。在農村,上一代的友好氣氛,會讓下一代有一種友好相處的使命感。倆人是朋友、玩伴,玩遊戲的時候,估計也是劉邦演官軍,盧綰扮土匪,劉邦當王,盧綰做隨從,一主一從,兩個都有獨立領導意識的孩子是玩不到一起的。
這種緣分,如果是兩個莊稼漢,他們也可能會像他們的父輩一樣,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但是,風雲際會,劉邦做了皇帝。
要說起來,盧綰也是老革命,據《史記》載:「及高祖初起沛,盧綰以客從,入漢中為將軍,常侍中。」一直在劉邦身邊,「出入臥內,衣被飲食賞賜,群臣莫敢望,雖蕭曹等,特以事見禮,至其親幸,莫及盧綰。」
「群臣莫敢望」就是大伙兒連攀比都不敢,沒辦法,人家交情太鐵。看到這句話,我想起了韋小寶。在金庸的《鹿鼎記》里,我們看到,皇帝也需要友情,也渴望友情,皇帝也是人哪。皇帝往往越做越孤寒,今天的老闆、領導、首長也會越做越孤寒,如果生活中還有玩伴,有朋友,或許還能中和一些官氣和霸氣。
盧綰是皇帝的朋友,霸道吧?這是真正的朋友,不是「胡適的朋友」,也不是那種交換個名片就以朋友相稱的朋友,同時盧綰的資格也是夠老的,早就封了長安侯,後來也想封王,大伙兒有點看法,直到盧綰跟隨劉邦平叛並抓到燕王臧荼,軍功也有了,大伙兒知道攔不住了,最後反而弄成了群眾推薦盧綰做燕王。
大伙兒推薦:「盧侯爺跟著您南征北戰,平定天下,功勞最多,大王小王您都封了別人,這次怎麼說都輪到盧侯爺了。」
劉邦說:「不要因為盧綰是朕小時候的朋友,就……啊?」
大伙兒趕緊說:「哪裡呀,盧侯爺要不是因為是您的朋友,憑戰功和水平早就該封王了,您不能因為避嫌,讓盧侯爺沒法進步哇。」
六、利用和項伯的關係,在鴻門宴上成功保護劉邦,此大功也;
七、還是利用與項伯的關係,擴大了劉邦的封地,並建議燒掉棧道,消除項羽顧慮;
八、向項羽報告田榮反,使其東顧,解除劉邦的壓力;
九、建議與彭越、英布建立統一戰線,開始戰略反攻;
十、提出「張八條」,反對分封六國之後,幫助劉邦確立正確的革命路線,此亦大功也;
十一、提醒劉邦通過韓信要求做假王的報告,避免組織分裂;
十二、劃分鴻溝以後,建議劉邦撕毀協定,防止養虎遺患,對項羽趕盡殺絕;既而諸侯不能如約,又建議劉邦給他們好處,鞏固統一戰線;
十三、說服劉邦定都長安;
十四、建議先封雍齒為什方侯,穩定內部;
十五、維護太子地位。
從上面可以看出,張良對劉邦的貢獻,有的是戰略性的,有的是戰術性的,還有的如鴻門宴則是直接救了劉邦的性命。謀士多謀,人主善斷,成就了他們的事業。
因為有「淮陰(韓信)誅夷,蕭何系獄」作對比,張良功高身退就顯得高人一籌。中國歷史是一部相斫史,內部為爭奪權力、鞏固權力動輒刀斧相向,砍下的那麼多人頭,沒有對不對的,只有該不該的,該砍就砍,樂此不疲,充分體現了「與人斗,其樂無窮」的最高境界。所以「伴君如伴虎」,所以「君視臣如草芥,臣視君如寇讎」,更要命的是,政治鬥爭這部絞肉機一旦啟動,十有八九會殃及小老百姓,這部機器喝不夠血不會停下。
張良於是成為一種渴望的補償。
其實在張良之前,也有類似的人物,比如幫助越王勾踐復國的范蠡,富甲天下且抱得美人歸,他也是做官的理想。榜樣在,但難學,因為權力這種東西,比美色更易誘人,比毒品更易成癮。食慾、性慾,人之大欲也,但人老了,美食美女都難以消受了,只有權欲是超越食性的東西,戀棧不舍,到死都不會放手。所以,終身制,其實是符合人性的,所謂看得開,放得下,捨得了,一般都是扯淡。
「臣光曰」這次說得不錯,神仙云云,那是騙鬼的,給領導一個台階而已。明哲保身才是硬道理。張良在參加劉邦的革命陣營中,曾經有一段時間脫離組織,去幫助韓王搞復辟去了。這段經歷,如果放在「文革」,叛徒內奸工賊一類的帽子是摘不掉的,張良索性以攻為守,把「哈韓」的事情公諸劉邦一人,以此來推銷自己的職業精神,就是「忠」,「為韓報仇強秦」是絕好的GG,張良口口聲聲忠於故國,不過是幌子,反覆在劉邦面前強調,潛台詞很清晰:我是忠於劉皇帝的。這條信息,劉邦收到。
張良明哲保身第二招,就是示以不貪,反覆強調自己對老闆開出的待遇非常滿足,做神仙練氣功,都是韜晦之計,韓信哥哥則是「日夜怨望,居常鞅鞅」。態度決定一切,劉皇帝經常要留神他們的舉動,「神仙?妖怪?」老劉每天要給他們做有罪推定,沒有保護色,肯定會被當成妖怪砍了。
高郵鴨蛋一定是咸(賢)的
太祖高皇帝五年(公元前202年)
九月,虜臧荼。壬子,立太尉長安侯盧綰(wǎn)為燕王。綰家與上同里閈(hàn),綰生又與上同日;上寵幸綰,群臣莫敢望,故特王之。
盧綰的父親和劉邦的老爹是好朋友,通家之好。盧綰和劉邦又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倘若他們是一男一女,指腹為婚也說不定。在農村,上一代的友好氣氛,會讓下一代有一種友好相處的使命感。倆人是朋友、玩伴,玩遊戲的時候,估計也是劉邦演官軍,盧綰扮土匪,劉邦當王,盧綰做隨從,一主一從,兩個都有獨立領導意識的孩子是玩不到一起的。
這種緣分,如果是兩個莊稼漢,他們也可能會像他們的父輩一樣,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但是,風雲際會,劉邦做了皇帝。
要說起來,盧綰也是老革命,據《史記》載:「及高祖初起沛,盧綰以客從,入漢中為將軍,常侍中。」一直在劉邦身邊,「出入臥內,衣被飲食賞賜,群臣莫敢望,雖蕭曹等,特以事見禮,至其親幸,莫及盧綰。」
「群臣莫敢望」就是大伙兒連攀比都不敢,沒辦法,人家交情太鐵。看到這句話,我想起了韋小寶。在金庸的《鹿鼎記》里,我們看到,皇帝也需要友情,也渴望友情,皇帝也是人哪。皇帝往往越做越孤寒,今天的老闆、領導、首長也會越做越孤寒,如果生活中還有玩伴,有朋友,或許還能中和一些官氣和霸氣。
盧綰是皇帝的朋友,霸道吧?這是真正的朋友,不是「胡適的朋友」,也不是那種交換個名片就以朋友相稱的朋友,同時盧綰的資格也是夠老的,早就封了長安侯,後來也想封王,大伙兒有點看法,直到盧綰跟隨劉邦平叛並抓到燕王臧荼,軍功也有了,大伙兒知道攔不住了,最後反而弄成了群眾推薦盧綰做燕王。
大伙兒推薦:「盧侯爺跟著您南征北戰,平定天下,功勞最多,大王小王您都封了別人,這次怎麼說都輪到盧侯爺了。」
劉邦說:「不要因為盧綰是朕小時候的朋友,就……啊?」
大伙兒趕緊說:「哪裡呀,盧侯爺要不是因為是您的朋友,憑戰功和水平早就該封王了,您不能因為避嫌,讓盧侯爺沒法進步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