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頁
雙方在宮殿門口對峙,曹窋恐朱虛侯兵力有限,難以取勝,乃派人向周勃報告軍情。
周勃亦沒有把握能壓得住南軍,加上呂氏的部隊大多在長安,如此地火併下去不見得對己方有利。他便命令朱虛侯劉章親率部隊入宮,以保護皇帝。
朱虛侯乃率十餘士卒馳向皇宮,入未央宮前即遭逢呂產人馬,時已近黃昏,朱虛侯下令攻擊呂產,呂產在前後夾擊下,不敵退走。
適逢天起大風,呂氏人馬混亂成一團,劉章乘機追殺,呂產逃至郎中府吏廁中,被殺身亡。
皇帝劉弘聞知殿外發生火井,便派使者持節慰問劉章部隊,劉章欲乘機奪其節,使者不肯,劉章乃強載之,以皇帝節信追捕呂氏餘黨。
負責長樂宮警衛的呂氏長老呂更始在混亂中被捕,當場遭斬殺,宮中呂氏的勢力已被徹底驅逐。
朱虛侯劉章便率軍回報周勃,周勃親自接見,並向劉章表示恭賀之意。
劉章道:「呂氏一黨最令人頭痛的是呂產,現呂產已誅,我方已取得全勝,天下可復定矣。」
周勃乃下令收回南軍指揮權,並分遣部隊追捕呂氏黨人,無論男女老少一律處斬。
呂祿遭捕殺。
呂嬃也遭到笞殺。
燕王中通被捕,判處斬刑。
親呂后的魯王張偃被廢。
審食其雖是呂后派黨人,但曾數度協調呂太后和功臣間的危機有功,仍恢復其左丞相職。
並以濟川王劉太繼呂產為梁王。
派遣朱虛侯劉章赴齊國報告誅呂情事,並請齊國撤兵。
酈商雖為呂氏黨軍頭,但其子酈寄在誅呂事件中建有大功,仍維持其爵位,不過酈商在事件後不久便去世,其子酈寄繼任為曲周侯。
功臣商議,共宜劉恆為皇帝
灌嬰在滎陽時,聽說魏勃慫恿齊王起兵叛亂,乃遣使召見魏勃,責問之。魏勃辯解說:
「當時情勢如同失火之家,救火要緊,那有時間先通知丈人!」
由於宰相召平被殺,灌嬰表示宜追究齊國出兵有無叛國之情事。
魏勃退立在旁,兩腳戰慄不停,嚇得無法提出有力的辯護來。
灌嬰見之,乃對左右笑道:
「聽人說魏勃勇猛負責,今視之庸人耳,沒有什麼能力的。」
乃下令罷除魏勃官職,放他回去。
灌嬰也罷兵,班師回朝。
以陳平、周勃為主的功臣黨,已完全控制住關中的情勢。他們召開會議,討論如何重建劉氏的政權。
陳平首先表示:
「少帝、梁王、淮陽王及當今皇上常山王,均不是孝惠帝真正的兒子,是呂后以計詐取他人之子,殺其母養於後宮,假裝為孝惠之子,以為繼承人或立為諸侯王,其目的在強化呂氏的控制力。」
「如今我等誅滅呂氏,而這些呂氏製造的假後代長大後,可能會向我們報復,將更造成朝廷混亂,宜利用這一機會徹底摧毀之,以絕後患。」
大臣們對此倒沒有什麼意見,重要的是應擁立什麼樣的人來繼任為皇帝呢?
陳平表示:「不如由高皇帝的子孫,現任諸侯王中,擁立最年長又賢能者為皇帝。」
朱虛侯劉章派系的大臣,便主張擁立劉邦的長孫齊王劉襄。
但原本先入關中,替劉襄打點的劉氏元老琅邪王劉澤卻大表反對,他痛恨劉襄對他的欺騙,決心報復之。劉澤表示:
「呂氏以外戚家為惡,幾乎毀了漢皇朝,危及宗廟,也使功臣人人自危,這種現象絕不能再發生。」
「今齊王舅父駟鈞也以擅權勇猛馳名,比呂氏更為可怕,如立齊王為皇帝,必再有一次呂氏亂政!」
陳平等駟鈞之事頗有耳聞,便也堅決表示反對。
接著大家討論剩下來的諸侯王中誰最為合適。
有人提出了代王劉恆。
劉恆是劉邦第四個兒子,為薄氏所生。薄氏出身不高,故薄氏一族頗謙恭簡樸,正是功臣們最放心的外戚。
在劉邦直系血親中,劉恆輩份最高,年紀也最長,更重要的是他素有仁孝寬厚的聲名,不論在血親排行上和德行上均最合宜。
大家乃共同決心擁立代王劉恆。朱虛侯劉章雖有點失望,但自己年紀尚輕,雖有大功,在長輩環伺下,也不宜有太強悍的表現,勢之所趨,只得放棄對兄長劉裹的支持,也同意擁立劉恆為皇帝。
不過,劉弘現在仍為皇帝,這件事只能先暗中進行,於是由陳平和周勃聯名,遣使赴代國與劉恆溝通。
劉氏政權已定
劉恆為劉邦之庶子,平定陳豨造反後,劉邦便以劉恆為代王,建都於中都(現太原),即位已有17年之久。
在劉邦諸子中,劉恆個性最為穩定。由於母親薄氏出身低,因此對兒子管教甚為用心,劉恆雖為皇族,卻恭謹謙讓,生活儉樸,全無驕奢之氣。
代國位於北方,又和匈奴鄰界,必須隨時保持警戒,並且前線地方也沒有什麼可享受的,身為領導者常須比別人更為吃苦耐勞些。
但劉恆卻頗懂自製,身為皇族,他決心奉獻自己在邊防上。加上他本身無權力欲,不想參與朝廷和皇族間的爭權。有次呂太后有意遷徙他到趙國,劉恆便以自願承擔邊防重任而婉拒之。
在這個敏感的關鍵時刻,劉恆的確是一個相當適合繼任大統的人才。
周勃亦沒有把握能壓得住南軍,加上呂氏的部隊大多在長安,如此地火併下去不見得對己方有利。他便命令朱虛侯劉章親率部隊入宮,以保護皇帝。
朱虛侯乃率十餘士卒馳向皇宮,入未央宮前即遭逢呂產人馬,時已近黃昏,朱虛侯下令攻擊呂產,呂產在前後夾擊下,不敵退走。
適逢天起大風,呂氏人馬混亂成一團,劉章乘機追殺,呂產逃至郎中府吏廁中,被殺身亡。
皇帝劉弘聞知殿外發生火井,便派使者持節慰問劉章部隊,劉章欲乘機奪其節,使者不肯,劉章乃強載之,以皇帝節信追捕呂氏餘黨。
負責長樂宮警衛的呂氏長老呂更始在混亂中被捕,當場遭斬殺,宮中呂氏的勢力已被徹底驅逐。
朱虛侯劉章便率軍回報周勃,周勃親自接見,並向劉章表示恭賀之意。
劉章道:「呂氏一黨最令人頭痛的是呂產,現呂產已誅,我方已取得全勝,天下可復定矣。」
周勃乃下令收回南軍指揮權,並分遣部隊追捕呂氏黨人,無論男女老少一律處斬。
呂祿遭捕殺。
呂嬃也遭到笞殺。
燕王中通被捕,判處斬刑。
親呂后的魯王張偃被廢。
審食其雖是呂后派黨人,但曾數度協調呂太后和功臣間的危機有功,仍恢復其左丞相職。
並以濟川王劉太繼呂產為梁王。
派遣朱虛侯劉章赴齊國報告誅呂情事,並請齊國撤兵。
酈商雖為呂氏黨軍頭,但其子酈寄在誅呂事件中建有大功,仍維持其爵位,不過酈商在事件後不久便去世,其子酈寄繼任為曲周侯。
功臣商議,共宜劉恆為皇帝
灌嬰在滎陽時,聽說魏勃慫恿齊王起兵叛亂,乃遣使召見魏勃,責問之。魏勃辯解說:
「當時情勢如同失火之家,救火要緊,那有時間先通知丈人!」
由於宰相召平被殺,灌嬰表示宜追究齊國出兵有無叛國之情事。
魏勃退立在旁,兩腳戰慄不停,嚇得無法提出有力的辯護來。
灌嬰見之,乃對左右笑道:
「聽人說魏勃勇猛負責,今視之庸人耳,沒有什麼能力的。」
乃下令罷除魏勃官職,放他回去。
灌嬰也罷兵,班師回朝。
以陳平、周勃為主的功臣黨,已完全控制住關中的情勢。他們召開會議,討論如何重建劉氏的政權。
陳平首先表示:
「少帝、梁王、淮陽王及當今皇上常山王,均不是孝惠帝真正的兒子,是呂后以計詐取他人之子,殺其母養於後宮,假裝為孝惠之子,以為繼承人或立為諸侯王,其目的在強化呂氏的控制力。」
「如今我等誅滅呂氏,而這些呂氏製造的假後代長大後,可能會向我們報復,將更造成朝廷混亂,宜利用這一機會徹底摧毀之,以絕後患。」
大臣們對此倒沒有什麼意見,重要的是應擁立什麼樣的人來繼任為皇帝呢?
陳平表示:「不如由高皇帝的子孫,現任諸侯王中,擁立最年長又賢能者為皇帝。」
朱虛侯劉章派系的大臣,便主張擁立劉邦的長孫齊王劉襄。
但原本先入關中,替劉襄打點的劉氏元老琅邪王劉澤卻大表反對,他痛恨劉襄對他的欺騙,決心報復之。劉澤表示:
「呂氏以外戚家為惡,幾乎毀了漢皇朝,危及宗廟,也使功臣人人自危,這種現象絕不能再發生。」
「今齊王舅父駟鈞也以擅權勇猛馳名,比呂氏更為可怕,如立齊王為皇帝,必再有一次呂氏亂政!」
陳平等駟鈞之事頗有耳聞,便也堅決表示反對。
接著大家討論剩下來的諸侯王中誰最為合適。
有人提出了代王劉恆。
劉恆是劉邦第四個兒子,為薄氏所生。薄氏出身不高,故薄氏一族頗謙恭簡樸,正是功臣們最放心的外戚。
在劉邦直系血親中,劉恆輩份最高,年紀也最長,更重要的是他素有仁孝寬厚的聲名,不論在血親排行上和德行上均最合宜。
大家乃共同決心擁立代王劉恆。朱虛侯劉章雖有點失望,但自己年紀尚輕,雖有大功,在長輩環伺下,也不宜有太強悍的表現,勢之所趨,只得放棄對兄長劉裹的支持,也同意擁立劉恆為皇帝。
不過,劉弘現在仍為皇帝,這件事只能先暗中進行,於是由陳平和周勃聯名,遣使赴代國與劉恆溝通。
劉氏政權已定
劉恆為劉邦之庶子,平定陳豨造反後,劉邦便以劉恆為代王,建都於中都(現太原),即位已有17年之久。
在劉邦諸子中,劉恆個性最為穩定。由於母親薄氏出身低,因此對兒子管教甚為用心,劉恆雖為皇族,卻恭謹謙讓,生活儉樸,全無驕奢之氣。
代國位於北方,又和匈奴鄰界,必須隨時保持警戒,並且前線地方也沒有什麼可享受的,身為領導者常須比別人更為吃苦耐勞些。
但劉恆卻頗懂自製,身為皇族,他決心奉獻自己在邊防上。加上他本身無權力欲,不想參與朝廷和皇族間的爭權。有次呂太后有意遷徙他到趙國,劉恆便以自願承擔邊防重任而婉拒之。
在這個敏感的關鍵時刻,劉恆的確是一個相當適合繼任大統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