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頁
路易十四確實是歐洲君主的典型,在其權力範圍內,他是一個罕見的有能力的國王,他的野心比他的基本的激情更加強烈。他以一種至今仍令我們敬佩的精心樹立的尊嚴和霸道的外交政策相混合的方式,最終將國家引向破產。他的短期目標是鞏固法國,並將領土擴展到萊茵河和庇里牛斯山,併吞並西屬尼德蘭;他的長遠目標是使法國的國王成為重建的神聖羅馬帝國中查理大帝的可能繼任者。他把行賄看作是甚至比戰爭更重要的國策。英格蘭的查理二世就曾被他收買,同樣,大部分波蘭貴族也被收買,這將在以後介紹。他的錢,確切地說法國納稅階級的錢被送往世界各地。但是在他心中最重要的就是風光。他的宮殿凡爾賽宮及其客廳、走廊、鏡子、陽台、噴泉、花園及景觀,都成為全世界羨慕和讚賞的對象。
他引起了全世界的仿效。歐洲各國的國王和王侯紛紛建立自己的凡爾賽宮,幾乎超越了他們的臣民和信貸所允許的範圍。各地的貴族都將他們的城堡重建或擴大成新的樣式。精美的紡織品工業和家具業得到巨大的發展,奢華的藝術品到處流行;雪白的雕刻品、彩色的瓷器、鍍金的木器、鐵製品、印花皮革、各種音樂、壯麗的繪畫、精美的印刷品和裝幀、巧妙的烹飪、上等的葡萄酒。在鏡子和精美的家具中間,穿梭著被稱為“紳士”的奇怪的一群人,他們戴著高高的撲了粉的假髮,穿著帶花邊的絲綢,靠著手裡令人驚訝的拐杖的支撐在紅色的高跟鞋上尋求著平衡;更奇妙的是那些所謂的“貴婦人”,撲了粉的頭髮高高梳起,穿著由金屬支架支撐起來的蓬大的絲綢衣裙。在他們中間是裝模作樣的偉大的路易,他自詡為世界的太陽,並沒有意識到那些消瘦、憤怒、痛苦的臉正在他的陽光所照射不到的低矮陰暗處注視著他。
在這個君主制和各種政體試行的時代里,德國人民在政治上仍然是分立的,但仍有大量的王公貴族在不同程度地模仿著凡爾賽宮的奢華。三十年戰爭(1618-1648),即德國、瑞典和波希米亞之間為了爭奪政治優勢而進行的破壞性的戰爭,使德國元氣大傷達一個世紀。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戰爭結束後,根據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所進行的瘋狂瓜分。我們看到的是王國、公國和自由政權的混合體,一部分在帝國內,一部分在帝國外。讀者應注意到,瑞典的勢力已經深入到德國;除了帝國境內的幾塊島嶼外,法國還遠在萊茵河彼岸。在德國的各部分中,普魯士王國(1701年成為王國)正穩步的崛起,並取得了一連串戰爭的勝利。普魯士的弗里德里希大帝(1740-1786)在波茨坦修建了自己的凡爾賽宮,在那裡,他的大臣說法語,讀法國文學,並與法國國王的文化競爭。
1714年漢諾瓦選帝侯成為英國國王,這使部分在帝國內部分在帝國外的君主政體的名單中又增加了一個。
查理五世的後裔中,奧地利的一直仍保持著皇帝的稱號,西班牙的一直也保有著西班牙。但是,此時東方又出現了一個皇帝。君士坦丁堡失陷後,莫斯科大公伊凡大帝(1462-1505)自稱是拜占庭帝國的繼承人,並採用了拜占庭的雙頭鷹作為他的軍隊的徽章。他的孫子伊凡四世,即暴君伊凡將王朝命名為凱撒(俄語中為沙皇)。但直到十七世紀後半期,在歐洲人的心目中才改變俄國是偏遠的亞洲國家的印象。沙皇彼得大帝(1682-1725)將俄國帶入了西方事務的舞台。他在涅瓦河邊為他的帝國建立了新都彼得堡,這成為俄國與歐洲交流的窗口。他在十八公里外的彼得霍夫建起了自己的凡爾賽宮,他聘請了一位法國的建築師,設計了露台、噴泉、瀑布、畫廊、花園甚至所有人們能想像得到的一個大的君主國應該有的東西。俄國也像普魯士一樣,法語成為宮廷用語。
位於奧地利、普魯士和俄國之間的是不幸的波蘭王國,這是一個由大地主統治的病態組織的國家,他們太吝惜自己的權威,只給他們選出的國王以名義上的王權。除了法國曾試圖維持波蘭為獨立的聯盟外,它的命運最終是被三個鄰國所瓜分。瑞士在當時是一個共和制郡縣的集團;威尼斯是一個共和國;義大利和德國一樣,分裂為一些小的公國和王國。主教像國王一樣統治著國家,但是因為害怕失去天主教王國的聯盟而不再干涉他們的內政,也不再提醒世人基督教國家的聯盟。事實上,歐洲已根本不存在共同的政治觀念,它們所擁有的,只是分裂和差異。
所有這些主權王國和共和國計劃著向彼此擴張。每一個國家都奉行著侵略鄰國和結成侵略性聯盟的“外交政策”。今天的歐洲人仍然生活在多種主權國家共存的最後階段,仍然受到由此而產生的憎恨、敵意和猜忌的傷害。對於一個現代知識分子來說,當時的歷史變得越來越明顯的像是“閒談”,越來越沒有意義和乏味。你會發現這個國王的情婦如何引起這場戰爭,而那個大臣對另一個大臣的嫉妒如何引起那場戰爭。賄賂和競爭的無聊故事令有頭腦的學生感到厭惡。更有永久意義的事實是:儘管有著大量國界的阻礙,知識和思想仍在傳播和增長,發明也在增加。18世紀湧現出大量懷疑和批評當時的朝廷和政策的文學作品。例如在伏爾泰的《老實人》一書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對歐洲出現的混亂的極度厭倦。
他引起了全世界的仿效。歐洲各國的國王和王侯紛紛建立自己的凡爾賽宮,幾乎超越了他們的臣民和信貸所允許的範圍。各地的貴族都將他們的城堡重建或擴大成新的樣式。精美的紡織品工業和家具業得到巨大的發展,奢華的藝術品到處流行;雪白的雕刻品、彩色的瓷器、鍍金的木器、鐵製品、印花皮革、各種音樂、壯麗的繪畫、精美的印刷品和裝幀、巧妙的烹飪、上等的葡萄酒。在鏡子和精美的家具中間,穿梭著被稱為“紳士”的奇怪的一群人,他們戴著高高的撲了粉的假髮,穿著帶花邊的絲綢,靠著手裡令人驚訝的拐杖的支撐在紅色的高跟鞋上尋求著平衡;更奇妙的是那些所謂的“貴婦人”,撲了粉的頭髮高高梳起,穿著由金屬支架支撐起來的蓬大的絲綢衣裙。在他們中間是裝模作樣的偉大的路易,他自詡為世界的太陽,並沒有意識到那些消瘦、憤怒、痛苦的臉正在他的陽光所照射不到的低矮陰暗處注視著他。
在這個君主制和各種政體試行的時代里,德國人民在政治上仍然是分立的,但仍有大量的王公貴族在不同程度地模仿著凡爾賽宮的奢華。三十年戰爭(1618-1648),即德國、瑞典和波希米亞之間為了爭奪政治優勢而進行的破壞性的戰爭,使德國元氣大傷達一個世紀。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戰爭結束後,根據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所進行的瘋狂瓜分。我們看到的是王國、公國和自由政權的混合體,一部分在帝國內,一部分在帝國外。讀者應注意到,瑞典的勢力已經深入到德國;除了帝國境內的幾塊島嶼外,法國還遠在萊茵河彼岸。在德國的各部分中,普魯士王國(1701年成為王國)正穩步的崛起,並取得了一連串戰爭的勝利。普魯士的弗里德里希大帝(1740-1786)在波茨坦修建了自己的凡爾賽宮,在那裡,他的大臣說法語,讀法國文學,並與法國國王的文化競爭。
1714年漢諾瓦選帝侯成為英國國王,這使部分在帝國內部分在帝國外的君主政體的名單中又增加了一個。
查理五世的後裔中,奧地利的一直仍保持著皇帝的稱號,西班牙的一直也保有著西班牙。但是,此時東方又出現了一個皇帝。君士坦丁堡失陷後,莫斯科大公伊凡大帝(1462-1505)自稱是拜占庭帝國的繼承人,並採用了拜占庭的雙頭鷹作為他的軍隊的徽章。他的孫子伊凡四世,即暴君伊凡將王朝命名為凱撒(俄語中為沙皇)。但直到十七世紀後半期,在歐洲人的心目中才改變俄國是偏遠的亞洲國家的印象。沙皇彼得大帝(1682-1725)將俄國帶入了西方事務的舞台。他在涅瓦河邊為他的帝國建立了新都彼得堡,這成為俄國與歐洲交流的窗口。他在十八公里外的彼得霍夫建起了自己的凡爾賽宮,他聘請了一位法國的建築師,設計了露台、噴泉、瀑布、畫廊、花園甚至所有人們能想像得到的一個大的君主國應該有的東西。俄國也像普魯士一樣,法語成為宮廷用語。
位於奧地利、普魯士和俄國之間的是不幸的波蘭王國,這是一個由大地主統治的病態組織的國家,他們太吝惜自己的權威,只給他們選出的國王以名義上的王權。除了法國曾試圖維持波蘭為獨立的聯盟外,它的命運最終是被三個鄰國所瓜分。瑞士在當時是一個共和制郡縣的集團;威尼斯是一個共和國;義大利和德國一樣,分裂為一些小的公國和王國。主教像國王一樣統治著國家,但是因為害怕失去天主教王國的聯盟而不再干涉他們的內政,也不再提醒世人基督教國家的聯盟。事實上,歐洲已根本不存在共同的政治觀念,它們所擁有的,只是分裂和差異。
所有這些主權王國和共和國計劃著向彼此擴張。每一個國家都奉行著侵略鄰國和結成侵略性聯盟的“外交政策”。今天的歐洲人仍然生活在多種主權國家共存的最後階段,仍然受到由此而產生的憎恨、敵意和猜忌的傷害。對於一個現代知識分子來說,當時的歷史變得越來越明顯的像是“閒談”,越來越沒有意義和乏味。你會發現這個國王的情婦如何引起這場戰爭,而那個大臣對另一個大臣的嫉妒如何引起那場戰爭。賄賂和競爭的無聊故事令有頭腦的學生感到厭惡。更有永久意義的事實是:儘管有著大量國界的阻礙,知識和思想仍在傳播和增長,發明也在增加。18世紀湧現出大量懷疑和批評當時的朝廷和政策的文學作品。例如在伏爾泰的《老實人》一書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對歐洲出現的混亂的極度厭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