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頁
在《兒子與情人》中,米蓮是個最主要的人物,因為她最少文明的矯飾。蓋拉德應為古準的失敗負部分責任;但就保爾而言,米蓮則獨自承擔了不幸的重負。她也極想身為男子漢,雖然她憎恨男人;她對自己身為女人很不滿意,她想“出人頭地”,結果生命的洪流卻沒有從她身上流過。她可能像女王或女祭司,但決不像酒神節的女祭司;只有她在心靈中重新創造事物,並賦予它們以宗教價值時,她才會受到這些事物的騷擾。
正是這種狂熱使她脫離生活;他富有詩人氣質,神秘,不善於適應環境。“她過分努力,反而作繭自縛……她並不笨拙,但從未做出正確的舉動。”她尋求內在的歡樂,現實使她感到害怕;當她與保爾在一起睡覺時,她的心更處於恐懼的狀態;她總是為意識困擾,而非置身生活。她不是伴侶;她拒絕與她的情人融為一體;她希望把他吞噬掉。她這種欲望使他極為不悅,當他看見她撫摸花朵時,他勃然大怒了。可以說,她曾想撕碎他們的心。他對她反唇相譏:“你是愛情的乞丐,你根本沒有愛的需求,只想讓人愛你。你想用愛情把你填滿,因為你缺少某種東西。我不知道它是什麼。”性愛並不是用來填充空虛的;它必須成為一個完整存在的表現。女人所謂的愛情是她們在她們想占有的男性活力面前的熱烈渴望。對於米蓮,保爾的母親看得很清楚:“她想要他的一切,想把他與他自己分開,將他吞下去。”這位少女在她的朋友生病時非常高興,因為她能夠表示對他的關懷:她表面上侍候在他身邊,實際上那是把她的意志強加給他的手段。因為她依然與保爾有隔閡,她在他身上激起的“熱情類似於鴉片所引起的興奮”。但她並不能給他帶來歡樂和平靜,從她的愛情深處,在她秘密的自我中,“她厭惡保爾,因為他愛她,並支配著她”。於是保爾離開了她。他尋求與克拉拉的勻衡;她美麗、活潑,毫無保留地奉獻自己;他們達到了放浪形骸的狂熱時刻;但是克拉拉並不理解這種情景。她把她得到的歡樂當成是保爾的賜予,歸因於他獨特的天性;她想獨自占有他。她並沒有將他抓到手,因為她想讓他完全為她所有。只要愛情是個人化的,它就會變成貪婪的個人主義,性愛的奇蹟就會消失。
女人必須放棄個人的愛情;無論是梅樂土還是唐·席普里諾,他們都不願意與他們的情婦談情說愛。泰列絲可謂一個標準的妻子,當凱特問她是否愛唐·拉蒙時,她很惱火。她答道:“他是我的生命。”她給予他的是某種異乎愛情的東西。女人必須像男人一樣放棄傲慢和自我意志,如果她在男人眼中體現了生命,男人在她眼中也是如此。正是因為認識到這一真諦,查太萊夫人才找到了歡樂與平靜:“她放棄了堅強而光輝的女性權力,這是使她曾經疲倦而堅強的權力,如今她一頭鑽進了新的生命之沐浴,鑽進了那流溢著無聲的熱情之歌的深處。”她被喚向如痴如醉的狂喜;她盲目地服從她的情人,但並非在他的懷中尋找自己,而是與他結為和諧的一對,與雨、樹和春花融為一體。烏蘇拉也正是這樣在伯理的懷抱中放棄了她的個性,於是他們達到了“完美的均衡”。
《羽蛇》最為完整地反映了勞倫斯的觀念。因為唐·席普里諾就是一個“打起生命之旗”
的男人,他是如此全心全意地獻身於這一使命,以至他身上的陽剛之氣達到了神性的高度:如果他自譽為神,那也不是故弄玄虛;那只是說明,每一個十足的男子漢就是神;因而他讚揚女人的絕對忠誠。凱特滿腦子西方的偏見,她一開始就拒不接受依附的地位,她固守她的人格和有限的存在。但她最終仍被那生命的洪流漸漸穿過,把自己的身心全交給了席普里諾。這並非屈服於奴役;因為在決定與他結合之前,她要求他承認他對她的需求;他承認了這一點,事實上男人就是離不開女人。然後她才同意只給他當配偶;她接受了他的目標、價值和宇宙。這種從屬甚至表現在他們的性關係中;勞倫斯不讓她緊繃著肌肉使勁達到快感的高峰,不讓那震撼她的抽搐把她與男人分開;他故意否認她的高潮;當唐·席普里諾感到凱特快達到那抽風般的快感時,他便撇下了她:“因摩擦的滿足而迷狂得臉色發白,那阿芙洛狄忒出水的陣痛”;她甚至放棄了這性的自主權。
“她的奇異的、翻騰著的女性的意志和欲望在她身上平靜下來,迅速地消失了,她一任自己處於平靜而精力彌滿的狀態,就像無聲流涌的溫泉,她柔和而有力,含有一種隱秘的精力。”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為什麼要把勞倫斯的小說稱之為“婦女指南”了。要“接受這個宇宙”,女人要比男人困難得多,因為男人自主地從屬於宇宙的秩序,女人卻需要男人的中介。對女人來說,當“他者”體現了異己的意識和意志時,確實存在著一種屈服。
相反,像男人所採取的自主從屬則明顯地類似於專斷的決定。勞倫斯的男主角不是一開始便受到指責,而是從開始使掌握了智慧的秘密廣他們對宇宙的從屬早已完成,並從中得到了這麼多內在的確信,以至他們像任何高傲的個人主義者一樣狂妄;有一個通過他們發育的神抵,此人即勞倫斯本人。至於女人,她當然要在他們的神性面前俯首貼耳。
就男人是附具而非大腦而言,一個有陽剛之氣的男人便保持了他的優勢;女人並不邪惡,甚至很好。但她是服從者。毫無保留地讓自已被限定為“他者”,這就是勞倫斯向我們提供的所謂“真正的女人”的理想。
三、克洛代爾和主的婢女
克洛代爾的天主教教義以其樂觀主義與眾不同,它甚至堅持認為,惡本身也能被轉化成善:惡本身便含有其不容喪失的善產。克洛代爾讚美一切創造,他自然採取了造物主的觀點——因為造物主全知全能,大慈大悲。沒有地獄和罪孽,也不會有自由意志和拯救;當上帝從無中創造出這個世界時,他已預見到墮落與贖罪。在猶太人和基督徒的心目中,夏娃的違抗把她的女兒們推入了最壞的境地,人人都知道神父們多麼嚴厲地斥責女人。但也有相反的情況,只要允許她為神聖的目的服務,我們便會看到她為神明所寬容。“女人啊!她曾通過在伊甸園的違抗向上帝報以服務;在她與他之間建立了深刻的理解;通過墮落她用那肉體贖罪!”她就是罪惡之源。男人由於她而失去了伊甸園。
但男人的罪孽已經贖清,人世重新受到上帝的賜福:“我們決不離開上帝最初安置我們的樂園!”“整個大地都是上帝許給我們的國度。”
沒有什麼來自上帝之手,他沒有給予任何本身不好的東西:“上帝從不製造無用的東西。”甚至不存在不必要的東西。“他所創造的一切東西……都同時是互相需要的。”
因此,女人在宇宙的和諧中有她的位置,但並非一般的位置;有“一種奇異的激情,在魯西弗的眼中,那是可恥的激情,它把永恆維繫在曇花一現的虛無之上”。
正是這種狂熱使她脫離生活;他富有詩人氣質,神秘,不善於適應環境。“她過分努力,反而作繭自縛……她並不笨拙,但從未做出正確的舉動。”她尋求內在的歡樂,現實使她感到害怕;當她與保爾在一起睡覺時,她的心更處於恐懼的狀態;她總是為意識困擾,而非置身生活。她不是伴侶;她拒絕與她的情人融為一體;她希望把他吞噬掉。她這種欲望使他極為不悅,當他看見她撫摸花朵時,他勃然大怒了。可以說,她曾想撕碎他們的心。他對她反唇相譏:“你是愛情的乞丐,你根本沒有愛的需求,只想讓人愛你。你想用愛情把你填滿,因為你缺少某種東西。我不知道它是什麼。”性愛並不是用來填充空虛的;它必須成為一個完整存在的表現。女人所謂的愛情是她們在她們想占有的男性活力面前的熱烈渴望。對於米蓮,保爾的母親看得很清楚:“她想要他的一切,想把他與他自己分開,將他吞下去。”這位少女在她的朋友生病時非常高興,因為她能夠表示對他的關懷:她表面上侍候在他身邊,實際上那是把她的意志強加給他的手段。因為她依然與保爾有隔閡,她在他身上激起的“熱情類似於鴉片所引起的興奮”。但她並不能給他帶來歡樂和平靜,從她的愛情深處,在她秘密的自我中,“她厭惡保爾,因為他愛她,並支配著她”。於是保爾離開了她。他尋求與克拉拉的勻衡;她美麗、活潑,毫無保留地奉獻自己;他們達到了放浪形骸的狂熱時刻;但是克拉拉並不理解這種情景。她把她得到的歡樂當成是保爾的賜予,歸因於他獨特的天性;她想獨自占有他。她並沒有將他抓到手,因為她想讓他完全為她所有。只要愛情是個人化的,它就會變成貪婪的個人主義,性愛的奇蹟就會消失。
女人必須放棄個人的愛情;無論是梅樂土還是唐·席普里諾,他們都不願意與他們的情婦談情說愛。泰列絲可謂一個標準的妻子,當凱特問她是否愛唐·拉蒙時,她很惱火。她答道:“他是我的生命。”她給予他的是某種異乎愛情的東西。女人必須像男人一樣放棄傲慢和自我意志,如果她在男人眼中體現了生命,男人在她眼中也是如此。正是因為認識到這一真諦,查太萊夫人才找到了歡樂與平靜:“她放棄了堅強而光輝的女性權力,這是使她曾經疲倦而堅強的權力,如今她一頭鑽進了新的生命之沐浴,鑽進了那流溢著無聲的熱情之歌的深處。”她被喚向如痴如醉的狂喜;她盲目地服從她的情人,但並非在他的懷中尋找自己,而是與他結為和諧的一對,與雨、樹和春花融為一體。烏蘇拉也正是這樣在伯理的懷抱中放棄了她的個性,於是他們達到了“完美的均衡”。
《羽蛇》最為完整地反映了勞倫斯的觀念。因為唐·席普里諾就是一個“打起生命之旗”
的男人,他是如此全心全意地獻身於這一使命,以至他身上的陽剛之氣達到了神性的高度:如果他自譽為神,那也不是故弄玄虛;那只是說明,每一個十足的男子漢就是神;因而他讚揚女人的絕對忠誠。凱特滿腦子西方的偏見,她一開始就拒不接受依附的地位,她固守她的人格和有限的存在。但她最終仍被那生命的洪流漸漸穿過,把自己的身心全交給了席普里諾。這並非屈服於奴役;因為在決定與他結合之前,她要求他承認他對她的需求;他承認了這一點,事實上男人就是離不開女人。然後她才同意只給他當配偶;她接受了他的目標、價值和宇宙。這種從屬甚至表現在他們的性關係中;勞倫斯不讓她緊繃著肌肉使勁達到快感的高峰,不讓那震撼她的抽搐把她與男人分開;他故意否認她的高潮;當唐·席普里諾感到凱特快達到那抽風般的快感時,他便撇下了她:“因摩擦的滿足而迷狂得臉色發白,那阿芙洛狄忒出水的陣痛”;她甚至放棄了這性的自主權。
“她的奇異的、翻騰著的女性的意志和欲望在她身上平靜下來,迅速地消失了,她一任自己處於平靜而精力彌滿的狀態,就像無聲流涌的溫泉,她柔和而有力,含有一種隱秘的精力。”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為什麼要把勞倫斯的小說稱之為“婦女指南”了。要“接受這個宇宙”,女人要比男人困難得多,因為男人自主地從屬於宇宙的秩序,女人卻需要男人的中介。對女人來說,當“他者”體現了異己的意識和意志時,確實存在著一種屈服。
相反,像男人所採取的自主從屬則明顯地類似於專斷的決定。勞倫斯的男主角不是一開始便受到指責,而是從開始使掌握了智慧的秘密廣他們對宇宙的從屬早已完成,並從中得到了這麼多內在的確信,以至他們像任何高傲的個人主義者一樣狂妄;有一個通過他們發育的神抵,此人即勞倫斯本人。至於女人,她當然要在他們的神性面前俯首貼耳。
就男人是附具而非大腦而言,一個有陽剛之氣的男人便保持了他的優勢;女人並不邪惡,甚至很好。但她是服從者。毫無保留地讓自已被限定為“他者”,這就是勞倫斯向我們提供的所謂“真正的女人”的理想。
三、克洛代爾和主的婢女
克洛代爾的天主教教義以其樂觀主義與眾不同,它甚至堅持認為,惡本身也能被轉化成善:惡本身便含有其不容喪失的善產。克洛代爾讚美一切創造,他自然採取了造物主的觀點——因為造物主全知全能,大慈大悲。沒有地獄和罪孽,也不會有自由意志和拯救;當上帝從無中創造出這個世界時,他已預見到墮落與贖罪。在猶太人和基督徒的心目中,夏娃的違抗把她的女兒們推入了最壞的境地,人人都知道神父們多麼嚴厲地斥責女人。但也有相反的情況,只要允許她為神聖的目的服務,我們便會看到她為神明所寬容。“女人啊!她曾通過在伊甸園的違抗向上帝報以服務;在她與他之間建立了深刻的理解;通過墮落她用那肉體贖罪!”她就是罪惡之源。男人由於她而失去了伊甸園。
但男人的罪孽已經贖清,人世重新受到上帝的賜福:“我們決不離開上帝最初安置我們的樂園!”“整個大地都是上帝許給我們的國度。”
沒有什麼來自上帝之手,他沒有給予任何本身不好的東西:“上帝從不製造無用的東西。”甚至不存在不必要的東西。“他所創造的一切東西……都同時是互相需要的。”
因此,女人在宇宙的和諧中有她的位置,但並非一般的位置;有“一種奇異的激情,在魯西弗的眼中,那是可恥的激情,它把永恆維繫在曇花一現的虛無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