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蛋就會死嗎?所以我前天餵她完東西,就只把紗布蓋上,沒用橡皮筋綁起來。誰叫你的螳螂

  那麼鬼,才一晚上沒綁好,就溜掉了。

  「說不定順著牆,爬進了暖氣口,暖氣一動,就烤死了。」我說:「她走,也不一定是

  要越獄,說不定是該死了,不願意死在我們面前。」

  許多動物似乎都有獨自面對死亡的個性。從小到大,我養過許多貓狗,每隻狗都死在眼

  前,死前還睜開眼睛看看我。卻沒有一隻貓,是在我眼前死掉的。

  其實我愛貓甚於愛狗,那些貓天天跟我一起睡,還坐在我腿上陪我做功課。可是為什麼

  它們都要偷偷跑掉,死在一個我不知道的地方?

  對此,我母親曾有個解釋,說貓不死在家裡,知道自己要死,就會獨自跑出去。只是我

  一直想不通,它們到底跑去了哪裡?為什麼讓我找不到?

  我也曾懷疑,是「大人」把它的屍體藏起來,免得我看了傷心。可是自從經歷我最疼愛

  的一隻大黃貓的死,我就相信「貓會獨自面對死亡」這件事。

  那隻黃貓叫「劉貓」,是我用眼藥瓶裝牛奶餵大的。冬天睡在我和妻的腳下,夏天睡在

  我們的枕頭上。但是它死那天,只在半夜對著我的房門大叫了幾聲,我的母親還特別對它說

  「我們知道你生病不舒服,快睡吧!」然後它就一連幾天,不再出現。屋子關得很緊,我相

  信它一定躲在房子的地板下,或死在了什麼地方。

  日本式的房子,有幾十坪大,下面全是空的,我怎麼找呢?我決定試著翻開一片榻榻

  米,再撬起下面的地板,找找看。在撬開地板之前,我祈禱:「劉貓,你要早死了,就死在

  我撬起的這塊地板下面吧,不要讓我太為難。」

  地板撬起來,它的屍體正僵僵硬硬地躺在下面。而那裡,恰巧是我的床邊。

  我後來常想,貓真是有靈性的動物,它們或許會死在一個你找不到的地方,但是它的心

  靈總與你相通。「長相左右」,或許每個死去的寵物的靈,都會與我們「長相左右」。於

  是,我現在想,派蒂會不會也自知將死,而不願死在主人的面前?

  寵物有兩種不同的個性,一種像狗,是你的愛人,總聽你使喚、與你溫存,它們願意死

  在你的懷中。另一種像貓,並非呼之即來、揮之即去;它們有自己的個性,活著的時候,很

  獨立;死的時候,也很獨立。它們默默地離開,獨自面對生命的大限。

  人何嘗不如此?有些人重病,會希望老朋友去探望,會要親人日夜守在身邊。又有些

  人,會拒絕會客,寧願留給大家最美的印象。還有些,不願等到昏迷,被當作植物一般搶

  救,顯露出自己臨終的醜態。竟主動地投入死亡,或一個人藏起來,偷偷地死去。

  川端康成、張愛玲、三毛……不都是這樣嗎?

  死本來就是只能自己面對的事,沒有人能夠幫你接受死亡,更不會有人能真正告訴你以

  後是什麼樣子。死是我們從出生就每時每刻「走向」的,也是我們經常思想、好奇,並恐懼

  的一件事。死是一扇門,望著、望著,望了一輩子,只見別人進去,不見人出來,終於有一

  天輪到我們自己。它多像一個謎底揭曉或彩券開獎、真相大白的時刻!只是,當我們知道死

  是怎麼回事的時候,我們已經死了。

  所以我們可以說,死是「最大的痛苦」,也是「所有痛苦的結束」。我們一生的痛苦,

  到這一刻都結束了。如果死後有另一個世界,死就沒什麼好恐懼,因為那只是進入另一個空

  間。如果死後就完全消失了,也不會造成什麼痛苦,因為已經沒有了感覺痛苦的生命。

  我很欣賞羅素(Bertrand Russell,1872一1970)說的——

  「一個老年人,已經了解了人生的喜樂與悲哀,也已經達成了他分內的工作,如果

  還存在對死亡的恐懼,是相當卑賤的事。」<如何過老年人的生活〉

  羅素用「卑賤」這個詞,是有些過分。因為人難免恐懼死亡,我相信羅素自己也會。所

  以我認為那句話應該改為「人不應該在享有一切年輕的生命之後,到老年來怨老。因為

  『老』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包括恐懼與病痛,你必須獨自承擔。」

  在面對死亡這件事上,我更推崇梁實秋先生,他活著的時候,很積極、很浪漫,也很實

  在。當有「道行」的人說可以為他打開「天頂」,使他的靈魂能進入更高境界的時候,他拒

  絕了。而當他的死亡逐漸接近,他只是淡淡地在遺囑里寫「勞勞一生,命終奄忽,草此遺

  囑,不勝悽愴。」那文句中雖然有傷痛,但是「自傷自痛」,沒什麼怨尤。

  生與死,都由不得我們。有生就有死,得到身體也就得到病痛。因為有「得」,才會有

  「失」。先得到了,有一天失去,又有什麼怨尤。

  愈是強者,對生死愈能無怨無悔;愈是英雄,愈敢獨自面對死亡。他們甚至會主動地投

  入戰鬥,死在戰場上。

  求死得死,就是求仁得仁。「死有重於泰山」,我們可以用泰山的力量,去犧牲、去戰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