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正當德國的大洋艦隊被比它強大得多的英國主力艦隊封鎖在海港里的時候,德國潛艇卻悄悄而又很經濟地取得了大洋艦隊從未期望過的顯著成就,這就是它們幾乎使英國屈膝投降。英國以往一直擔驚受怕的事情,現在以一種想像不到的方式實現了。過去的海盜船所乾的勾當並不象德國潛艇幹得那麼多,而不友好的法國巡洋艦和魚雷艇也不能與之相比。英國海軍部過去一直擔心的遠距離封鎖,現在正由一種新式武器來實施。然而,目前對這種武器還毫無辦法。最終只能求助於一種古老的補救辦法,組織護航隊(在下一章中將比較詳細地談到)。採用這種辦法可以大大地減少艦船的損失。但是回顧起來,很奇怪,這種具有歷史意義的政策所取得的成就,在當時卻沒有被廣泛地接受。許多高級軍官似乎相信,德國潛艇已經被具有進攻性的水面艦艇巡邏以及由很多臨時徵用的小型民船所進行的搜索打敗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反對潛艇的情緒變得強烈起來。當時英國第一海務大臣——貝蒂海軍上將,曾經這樣寫道:“如果是較弱的國家在戰爭中使用潛艇,那麼,這就是一種破壞文明與人道法則的傾向。”當時都認為,世界輿論是反對恢復無限制潛艇戰的。當時的德國海軍統帥部看來也沒有這個打算,德國在30年代重新武裝時沒有大量地建造潛艇。在戰後的年月里,英國海軍部曾不止一次地建議:取消作為一種戰爭武器的潛艇。1936年,德國甚至表示贊同《倫敦海戰草約》。根據這個“草約”,潛艇必須遵守“海上戰利品規則”。很清楚,這些規則將使德國潛艇襲擊商船的行動不能實現;而遵守《倫敦海戰草約》,潛艇就得在白天並且要在水面上實施攻擊。這樣一來,潛艇就會變成武裝商船的靶子。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英國發明了一種高度機密的、用來探測潛艇的水下設備——起初叫防潛儀,它被認為是用來徹底地根除潛艇威脅的有效設備。防潛儀的出現是技術上的重大突破。它從設在艦船龍骨上的一個圓蓋里向水下發射聲波,當聲波碰到一個足夠大的金屬物體(如一艘潛艇的殼體)時,聲波就會被反射到設在艦上的接收機上。根據物理學的原理,強迫聲音在水中進行傳播是很難的,要傳播大於一兩英里以上的距離就需要大量的能源。在防潛儀早期發展階段,這個問題以及其他有關的問題都還沒有解決。直到1939年,防潛儀還不象許多人所想像的那麼有效。況且,皇家海軍的小型反潛部隊還處在胚胎階段,而分配給訓練防潛儀操作手的時間是很不夠的。所以,這時的反潛訓練是不實用的。另外,在反潛武器的研製工作中也沒有取得多大的進展。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驅逐艦仍然攜帶著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深水炸彈。因此,操作得很好的潛艇仍然可以規避,即使被探測到了,也可以跑開,避免挨打。

  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影隱約可見時,人們有許多理由認為,這時的德國潛艇與水面襲擊艦(不管是大型的裝甲巡洋艦,還是用商船改裝的無數的輔助巡洋艦)相比,對盟國商船所構成的威脅要小得多。我們在前一章中已經看到,英國海軍部一直被水面襲擊艦所困擾。因此,英國海軍的計劃及其軍事部署也都是根據此威脅來制訂的。

  在1939-1941年的第一階段海戰中,護航隊立即在通往英國島嶼的西邊航線上出現了。但是,其他航線上還沒有。德國很快就開始了無限制潛艇戰,雖然在開戰的頭一天,德國潛艇曾違令擊沉過一艘名叫“阿典尼亞”號的客輪。當時,德國潛艇部隊總司令鄧尼茨海軍上將只不過部署了56艘潛艇,還不如英國的潛艇多,而且,在這56艘潛艇中,能到遠洋去的還不到一半。在戰爭的頭一年,德國潛艇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戰果。法國於1940年6月淪陷以後,德國就在法國西部建立了潛艇基地。它的潛艇再也用不著通過多佛爾海峽或者往北繞過蘇格蘭而進入大西洋了。這樣,德國潛艇用不著冒很大的危險去搶占陣位,它們的巡邏也相應地更為有效了。

  1940年10月,鄧尼茨採用了他自己早在1917年就設想過的“狼群戰術”。到了1941年,這種戰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狼群戰術”指的是把很快調集來的最大量潛艇部署於一支護航隊的周圍(這支護航隊通常是由遠程飛機發現的)。然後,由其中的一艘潛艇進行跟蹤,其任務就是保持與其他潛艇的聯絡,報告護航隊的位置、航向和航速。德國潛艇是在夜間並在水面上實施攻擊的,有時它們甚至可以鑽過護航隊的警戒線。這時,護航軍艦的原始雷達就區別不出攻擊者與被攻擊者了。實際上,德國潛艇的水上航速比“花卉”級炮艦(當時炮艦中數量最多的一種)的航速還要快。德國潛艇浮在水面上,炮艦的防潛儀也就沒有什麼用了。當時德國潛艇不僅取得了一次早期的戰術上的勝利,而且也取得了一次戰略上的勝利。由於鄧尼茨了解到英國海軍的密碼,所以他能夠精確地標出大西洋護航隊的位置;又由於德國發明了大型潛艇和加油潛艇,從而使他們有更多的潛艇能夠在海上待更長的時間。1943年,德國的大型水面艦隻遭到了失敗,其潛艇便成為主要的作戰武器,德國潛艇的建造也最終取得了優先權。1943年3月,德國潛艇戰取得了最輝煌的戰果。這時,德國潛艇擊沉了盟國的大量商船,盟國新造船的數量趕不上被擊沉船的數量;而德國潛艇雖然遭到護航隊的打擊,損失不少,但更多的新艇又投入了使用。然而,這種局面在大西洋第二次戰役中卻起了變化,變得有利於盟國並且最終使盟國取得了勝利。因為盟國的護航軍艦及飛機使用了改進型的雷達、夜間照明裝置及安裝了由艦首投擲的反潛武器,特別是(也許主要是)盟國對德國潛艇活動的情報工作做得極為出色。對盟國來說,幸運的是,德國有許多技術複雜的新式武器和裝備發展得太晚。例如,音響自導魚雷至1943年才出現,1944年才製成“SCHNORKEL”通氣管——這是一種能使潛艇在潛望鏡深度使用柴油機航行的裝置。德國還建造了一種新型潛艇,但直到戰爭的最後一個冬天才投入使用。如果這種艇能提前兩年服役,幾乎可以肯定會給德國帶來勝利。到了1945年3月,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兩個月,德國潛艇力量達到了最高峰一共有463艘。新型潛艇潛得更深了(可下潛600英尺以上,而不是原來的300英尺了),它的水下航速也快得多(由原來的7節提高到13節)。德國最新式的23型海岸潛艇,一艘都沒有損失。德國潛艇在25年內幾乎完全實現了對英國實行的第二次海上封鎖。德國人的成就是很顯著的,因為其戰果是由德國武裝力量中的一小部分取得的,而對這一小部分武裝力量開始又沒有給予建造上的優先權,後來雖然給了這種優先權,可是又來得太遲了。幾乎一個世紀以來,英國的海軍將領們總是被這樣一個幽靈困擾著:英國的商船開始是遭到巡洋艦襲擊,後來又被魚雷艇襲擊。但是,在一代人的時間裡曾有兩次,潛艇對英國的威脅幾乎達到了使它屈服的邊緣。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英國在兩次大西洋戰役中所遭到的這些近乎失敗的命運,卻都是操在一個基本上是個陸地國家的手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有1,150艘潛艇服役,有632艘在海上被擊沉,其中500艘是被英國皇家海軍和皇家空軍擊沉的,盟國有27,000人喪命(比德國死亡人數的百分之一還少),近3,000艘艦船共1,500萬噸被擊沉。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