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在屠殺了咸陽人民,燒毀了咸陽宮室以後,項羽決定帶著搶劫來的財寶和女人回彭城去。有人勸他說,關中沃野千里,易守難攻,是周、秦兩代的發祥之地。建都於此,可以稱霸天下,何必還要回到彭城去?

  項羽卻說,富貴了而不回故鄉,那就好比穿著漂亮衣服在黑夜裡走,誰看得見?

  這就不僅是孩子氣,簡直堪稱“孺子不可教也”!於是有人評論曰:大家都說楚人是大馬猴戴高帽子,果然!項羽聽說後也不含糊,直接把那人扔進了油鍋。

  謝謝項羽!他現在已經為我們留下了四個成語:破釜沉舟,作壁上觀,衣錦還鄉,沐猴而冠。

  不過項羽回家之前,還有一件事情要做。

  這件事,就是分封諸侯。這事非做不可,因為此刻的情況跟秦初不同。秦是滅六國而得天下,當然可以不再分封。現在卻是六國滅秦,豈能由誰獨吞?

  但,怎麼封,誰來封,是個問題。

  楚懷王的意見,是照以前的約定辦。

  項羽當然不能同意。如約,就意味著劉邦成為天下之王,這哪是項羽想要的結果?

  於是他決定分三步走。

  第一步,宣布立懷王為皇帝。這時已是帝國時代,立皇帝並無問題。但,秦始皇叫“秦帝”,楚懷王就該叫“楚帝”,然而項羽卻叫他“義帝”。義,有假借的意思,比如義父、義子、義齒、義肢。

  所以,義帝就是“假皇帝”。

  既然是假皇帝,就管不了真問題。項羽便對將領們說:懷王是我家項梁立的,一點戰功都沒有。立他為義帝,已經很夠意思。滅秦定天下,都是諸位和兄弟我的功勞。所以,應該我們自己分封。

  將領們都說:很好!

  項羽便分封了十八個諸侯王。這是他的第二步。第三步,是自稱“西楚霸王”,都彭城。這樣一來,似乎就回到了春秋時代,天子、霸主、諸侯,共享太平。

  可惜項羽的這個政治模式,實在不倫不類,分配的結果也不公平。項羽倒不自私。他自己的地盤並不大,楚軍集團的將領也只有四人封王。然而他分封的方式和原則卻沒有章法,既有孩子氣,又有防範心。

  比如劉邦,是第一個入秦的。即便不能如約讓他王天下,至少也該讓他王關中。然而怎麼樣呢?劉邦被封為漢王,擁有巴(約今重慶市)、蜀(約今四川省)、漢中(今陝西省秦嶺以南即湖北省西北部)三郡,都南鄭(今陝西省漢中市,因春秋時期鄭國人南逃到此而得名)。

  其實就連漢中這地方,也是劉邦通過張良向項伯行賄,走後門才得到的。項羽封給他的,原本只有巴和蜀。當時,巴郡和蜀郡北阻山險,東扼三峽,窮鄉僻壤,歷來被當作流放罪人之地,豈能用來酬勞大功臣呢?20

  這也未免太霸道了吧!

  不過劉邦很清楚,現在不是講道理的時候,項羽也不是講道理的人。他只能忍氣吞聲,先去漢中再說。21

  漢元年四月,也就是秦帝國滅亡半年後,各路諸侯懷著不同的心情走向自己的封國,項羽也動身回彭城。這時的項羽,心中一定充滿衣錦還鄉的得意和喜悅,完全不會想到自己的敗亡,其實已經進入倒計時。

  第四章 劉邦稱帝

  劉邦雖然無情,卻並不冷酷;

  雖然現實,卻也有詩意。

  韓信拜將

  項羽分封諸侯一個月後,天下就亂了。

  亂,並不奇怪,不亂才怪。因為項羽在進行權力和利益再分配時,只憑一己之好惡,賣弄權威。他把原來的燕王韓廣貶到遼東,把原來的趙王趙歇打發到代國,趙國的國號也被取消,國土則一分為二,豈非胡鬧?

  更不像話的,是對待韓成。

  韓成原本就是韓王。但因跟過劉邦,項羽便不讓他到封地去,而是裹挾到彭城降為侯爵,然後謀殺,另立鄭昌為韓王,終於把張良逼入漢營,跟他作對到底。1

  還有齊國。

  齊國也原本是有王的。項羽卻把齊國一分為三,其中兩塊封給幫過自己的人,原來的齊王則貶為膠東王。至於齊相田榮,寸土不封。因為當年項梁跟章邯作戰時,田榮不肯出兵,項羽要報復他。

  結果田榮大怒。

  漢元年四月,各路諸侯離開咸陽奔赴封地,五月田榮就反了。六月,田榮自立為齊王。七月,田榮把項羽分裂的三齊重新統一。此前,他還收編了彭越的土匪隊伍,讓他們去攻擊項羽,把楚軍打得一敗塗地。2

  與此同時,陳餘也反了。

  陳餘當然要反。因為他與張耳“一體有功”,然而張耳封王,張耳的部下也封了王,陳餘卻只封侯,趙歇也被貶為代王,這口氣怎麼咽得下?於是陳餘向田榮借兵,把項羽冊封的張耳趕跑,把趙歇迎回來重做趙王。3

  東邊的齊,歸了田榮;北邊的趙,歸了陳餘;西邊的秦,則歸了劉邦。八月,也就是田榮稱王兩個月後,劉邦兵出故道,拿下陳倉(故道和陳倉均在今陝西省寶雞市境內),全面出擊。結果,雍王章邯戰敗,另外兩個王投降。三秦大地“城頭變幻大王旗”,都歸了漢。

  哈,項羽不是不肯把關中封給劉邦嗎?

  那好,他自己拿。

  這是項羽沒想到的。沒想到,是因為張良放了煙霧彈。當時張良跟隨韓成去彭城,與劉邦話別。張良便建議劉邦去漢中時,燒掉沿途的棧道,表示自己安心於漢並無反意。項羽哪裡想得到,那只是做姿態呢?4

  他更想不到,幫劉邦奪取天下的,會是韓信。5

  韓信是項羽的老部下,項梁時代就參加了楚軍,卻只是一個站崗放哨的侍衛,正所謂“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他也曾多次建言獻策,但項羽根本就不予理睬。

  因此,當劉邦去漢中時,他就投奔了劉邦。

  然而韓信在劉邦那裡也不得志,只做了連敖,相當於現在的公關經理。如果不是因為觸犯軍法,依律當斬,他也許永遠都沒有出頭之日。

  韓信犯了什麼罪?不清楚。我們只知道,當時同案犯十三人,全部已被處決。輪到韓信時,他抬起頭來,正好一眼看見了劉邦的親信滕公夏侯嬰。

  於是韓信便大聲喊道:王上不是要成就天下大業嗎,為什麼要殺壯士?

  結果,滕公“奇其言,壯其貌”,不但釋而不斬,還把他介紹給劉邦。劉邦仍然沒把韓信當回事,但韓信總算官升一級,成為管糧餉的治粟都尉。好嘛,先是接待員,後是軍需官,韓信依然鬱鬱寡歡。

  幸運的是,他從此有機會認識了蕭何。

  蕭何才是韓信一生中最重要的人。

  韓信與蕭何,似乎有一種奇緣(他倆姓名拼音的第一個字母,韓信是HX,蕭何是XH)。後來把韓信騙進長樂宮殺害的是蕭何,此刻把韓信推薦給劉邦的也是蕭何,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但現在,是成。

  事實上,當時韓信是準備離開劉邦的,因為他的志向絕不是一個小小的軍需官。韓信打算上哪?不清楚。總之,他不辭而別。蕭何聞訊,大吃一驚。他甚至來不及跟劉邦打聲招呼,心急火燎地拔腿就追。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