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
(五)《維萊特》
夏洛蒂在創作《簡·愛》、《教師》以及《謝利》的大部分篇章時,都有兩個親愛的妹妹陪伴。她們一起討論書稿,互相提出修改的意見,寫作對她們來說是精神上的一種享受,一種慰藉。而夏洛蒂在寫第四部小說《維萊特》時,卻再也沒有一個人能聽她念一段,或能提一些中懇的意見,她的精神狀態十分沮喪,心境頗為淒涼寂寞,對這部小說的水平如何自己一點也沒有把握。夏洛蒂在小說中,寫了她所熟悉的東西,與其他幾部小說相比,內容上帶有更濃厚的自傳色彩。女主人公露西·斯諾從許多方面看,應該是經過藝術加工後的夏洛蒂的主要經歷。她把女主人公的名字定為”斯諾”,英文原意是”雪”的意思,這不僅是指她冷冰冰的外表,還指她的內心,她那坎坷的經歷將她的心靈冰封起來,無法融解。書名”維萊特”的原意是法文”小城”的意思,英國人常用這個字指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實際上,夏洛蒂用”維萊特”暗指她在布魯塞爾留學的一段時光。在兩年的時間裡,她的法語、德語、文學都大有收穫,並且還有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她愛上了自己的老師埃熱先生。夏洛蒂在1844年給埃熱寫的信中說:“若是我能寫作,我就不會感到空虛無聊我要寫一本書,把它奉獻給我的文學老師,我唯一的老師,奉獻給你。”兩年以後,她完成了第一部小說《教師》,它同樣是以布魯塞爾為背景的,但寫得過於平淡,此後,她一直有重寫《教師》的願望。1852年的冬天,她終於完成了《維萊特》,內容和人物都比《教師》更為豐富複雜。小說中的男主人公保羅·伊曼紐埃爾身上,有依稀可辨的埃熱的影子。貝克夫人可以說是埃熱夫人的化身。很多情節也是夏洛蒂自己親身經歷的移花接木。因而這部小說可以說是她用自己真實的心靈寫成的文字,非常打動人心。1853年1月,《維萊特》正式出版,得到了眾多的讚揚聲.女學者喬治·艾略特說:“我剛剛回到自己周圍真實世界的感覺中來,因為我剛剛讀完《維萊特》,這是一部比《簡·愛》更了不起的書。”勃朗特研究家瑪格麗特·萊恩說:“在許多方面,這部小說更精彩,更成熟,更老練也是唯一的一部從頭到尾顯示出夏洛蒂在最佳時期所能達到的高度。”《維萊特》自出版以來,以其獨具的魅力吸引了眾多的讀者。小說的主人公露西是個孤女,被她的教母布列頓太太認領。布列頓太太是個寡婦,當醫生的丈夫很早以前就去世了,只有一個兒子叫約翰。一天,布列頓太太收到一封信,原來是已故的老布列頓的朋友寫的,他需要出國,想將女兒波琳娜託付給布列頓太太照顧。女孩子終於來了,她漂亮可愛,和小約翰玩得很好,但沒過多久,她就被她的父親接到歐洲大陸去了。緊接著,露西也離開了布列頓家,到女財主馬趣門特小姐那兒照顧她,日子過得平靜而閉塞。當馬趣門特小姐去世後,露西又變得孤苦伶仃,和布列頓家也失去了聯繫。她決心到國外去謀生,開闢一個新的天地。露西到倫敦坐上了去維萊特城的渡輪。在船上她認識了一個漂亮的姑娘金尼法,她是去維萊特念書的,兩個人聊得十分開心。到達維萊特後,露西人生地疏,不知該去何方,幸而遇到了一個相貌英俊的英國人,幫她寫下了她需要的小旅館的地址,並給她指了路。但露西又迷了路,不知不覺地走到了貝克夫人的學校門前,她又餓又累,實在沒有力氣繼續向前走,就敲了敲門,準備在這兒碰碰運氣。貝克夫人接待了她,她是一個精明的女人,看到露西的狼狽樣子,沒有立即收留她。這時,她的侄子保羅先生出現了,在他的幫助下,露西終於被留了下來。開始,她做貝克夫人孩子的保姆兼家庭女教師,有一次,學校的英語教師沒來,貝克夫人讓露西代課。露西的課講得很好,她完全勝任這項工作,從此,露西就成為學校的英語教師了。貝克夫人給她加了點薪水,她的工作量卻是一般老師的三倍。但露西仍兢兢業業地工作,並利用業餘時間讓自己多學一些東西。後來,金尼法也來到了貝克夫人的學校學習,兩人相見,分外高興。有一次,貝克夫人的孩子病了,請來了約翰大夫,露西認出他就是給她指路的那個英國人,他帥氣文雅,深深打動了露西的心,以後,他經常來到學校為貝克夫人的小孩看病,露西默默地愛上了他。而約翰愛的是漂亮迷人的金尼法。感情的痛苦煎熬著露西,她終於病倒了。一次,她強撐著虛弱的身體,去教堂尋求精神上的安慰,半路昏倒在大街上,正巧被約翰大夫發現,把她救到自己的家裡。露西醒來,驚訝地發現站在眼前的是布列頓太太,原來,布列頓太太早就移居到維萊特了,約翰醫生就是她的兒子。找到了自己的教母,露西驚喜交加。不久,約翰發現金尼法並不愛他,雖然心裡十分痛苦,卻明智地和她疏遠了。一次,他醫治了一位受傷的姑娘,竟是他童年時代的好朋友波琳娜。波琳娜仍然漂亮可愛,他們意外相見,分外高興,彼此相投的性格,使他們很快就熱戀上了,最後終於結成幸福的一對。愛慕虛榮的金尼法卻選中了遊手好閒,有貴族頭銜的德·阿麥爾上校,並和他私奔遠行。保羅先生慢慢地愛上了樸實善良的露西,他臉色黝黑,其貌不揚,性格也粗獷豪放。他常對露西發脾氣,過後又非常後悔,他的心地十分善良,關心著露西的一切,有時他把露西需要的書悄悄地留在她的書桌上。一次,露西打瞌睡的時候,他輕輕地給她蓋上大衣,十分體貼入微。露西也漸漸對他有了好感,他們相愛了。但心計多端的貝克夫人極力破壞他們的感情,故意讓露西知道保羅仍愛著一個死去的女子,並贍養著那女子的祖母。露西在了解真情後,更加敬佩他正直的人品,也更愛他了。貝克夫人看在眼裡,就又生一計,叫他們各在一方,無法相見。她決定派保羅去西印度群島清理財產。露西得知他要走,心裡十分痛苦。他們約定,保羅一回來就結婚。三年過去了,在此期間,露西堅貞地等待著保羅,並開辦了一所自己的學校。事業的成功,使她更期待愛情的到來。保羅終於要回來了,他乘坐的船就要到了,可就在當天,海上突然起了大風暴,瘋狂地吼叫了七天七夜,保羅生死未定,故事到此就結束了。夏洛蒂在這本小說中塑造的女主人公露西和以前小說的人物一樣,具有追求獨立,希冀真誠愛情的性格特徵。她更注重了女主人公心裡活動的刻畫,體現了露西在平靜冷淡的外表下面,蘊藏了她改變枯燥生活的願望及對愛情和事業的渴求。但露西在厄運前的叛逆性遠不如簡·愛,顯得過於顧影自憐和哀怨。與之相比,男主公保羅則是引人注目,形象生動的。他雖外表平庸,暴躁粗俗,但卻滿腹經綸,聰明富於見解,精神上非常的充實。他和露西的愛情根植於彼此的才智相當和尊重,他們對教育事業有同樣的追求,也有著同樣的正義感和想像力,他們本來應得到的幸福,卻成為周圍自私小人陰謀的犧牲品。對另一人物約翰醫生的描繪,實際是夏洛蒂對普通幸福生活的一種夢想,用他來和保羅與露西進行對比,可以看出後者的命運是多麼悲苦和不公平。夏洛蒂將《維萊特》頭兩卷的手稿寄到出版公司後,曾明確地說明了以後的結局:“露西不該嫁給約翰醫師,他太年輕、英俊、開朗和藹;他是大自然和命運的寵兒,應該從生活的彩票中抽得一張獎券。他的妻子應該年輕,富有而漂亮;他應該得到莫大的幸福。如果露西要嫁人,她應該嫁給那位教師。”在故事的結尾,夏洛蒂也放棄了傳統的大團圓的結局,以暴風雨的陰暗畫面作結束,對於保羅是否能平安歸來,就由讀者去想像。這也許是夏洛蒂隱匿在《維萊特》的一種人生觀,她經受的苦難太多,領悟到了人生的吉凶難測。小說通篇都顯得色調陰暗,無論是女主人公的憂鬱心情,還是她在風雨中躑躅在布魯塞爾的街頭,都體現了世事滄桑的悲涼。對貪婪冷酷的貝克夫人的描寫,表現了夏洛蒂現實主義技巧的嫻熟。對主人公心理活動細緻入微的刻畫,使得人物形象飽滿,輪廓分明。但夏洛蒂在小說中對人物生活波折和感情宣洩的描寫有前後矛盾的地方,顯得不夠連貫,沒有一氣呵成之感,稍稍破壞了小說的藝術價值。題材上也偏離了社會問題,更多地陷入了主人公個人抑鬱的精神世界。但這並沒有影響《維萊特》作為一部文學名著而應有的不可抗拒的藝術吸引力。
夏洛蒂在創作《簡·愛》、《教師》以及《謝利》的大部分篇章時,都有兩個親愛的妹妹陪伴。她們一起討論書稿,互相提出修改的意見,寫作對她們來說是精神上的一種享受,一種慰藉。而夏洛蒂在寫第四部小說《維萊特》時,卻再也沒有一個人能聽她念一段,或能提一些中懇的意見,她的精神狀態十分沮喪,心境頗為淒涼寂寞,對這部小說的水平如何自己一點也沒有把握。夏洛蒂在小說中,寫了她所熟悉的東西,與其他幾部小說相比,內容上帶有更濃厚的自傳色彩。女主人公露西·斯諾從許多方面看,應該是經過藝術加工後的夏洛蒂的主要經歷。她把女主人公的名字定為”斯諾”,英文原意是”雪”的意思,這不僅是指她冷冰冰的外表,還指她的內心,她那坎坷的經歷將她的心靈冰封起來,無法融解。書名”維萊特”的原意是法文”小城”的意思,英國人常用這個字指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實際上,夏洛蒂用”維萊特”暗指她在布魯塞爾留學的一段時光。在兩年的時間裡,她的法語、德語、文學都大有收穫,並且還有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她愛上了自己的老師埃熱先生。夏洛蒂在1844年給埃熱寫的信中說:“若是我能寫作,我就不會感到空虛無聊我要寫一本書,把它奉獻給我的文學老師,我唯一的老師,奉獻給你。”兩年以後,她完成了第一部小說《教師》,它同樣是以布魯塞爾為背景的,但寫得過於平淡,此後,她一直有重寫《教師》的願望。1852年的冬天,她終於完成了《維萊特》,內容和人物都比《教師》更為豐富複雜。小說中的男主人公保羅·伊曼紐埃爾身上,有依稀可辨的埃熱的影子。貝克夫人可以說是埃熱夫人的化身。很多情節也是夏洛蒂自己親身經歷的移花接木。因而這部小說可以說是她用自己真實的心靈寫成的文字,非常打動人心。1853年1月,《維萊特》正式出版,得到了眾多的讚揚聲.女學者喬治·艾略特說:“我剛剛回到自己周圍真實世界的感覺中來,因為我剛剛讀完《維萊特》,這是一部比《簡·愛》更了不起的書。”勃朗特研究家瑪格麗特·萊恩說:“在許多方面,這部小說更精彩,更成熟,更老練也是唯一的一部從頭到尾顯示出夏洛蒂在最佳時期所能達到的高度。”《維萊特》自出版以來,以其獨具的魅力吸引了眾多的讀者。小說的主人公露西是個孤女,被她的教母布列頓太太認領。布列頓太太是個寡婦,當醫生的丈夫很早以前就去世了,只有一個兒子叫約翰。一天,布列頓太太收到一封信,原來是已故的老布列頓的朋友寫的,他需要出國,想將女兒波琳娜託付給布列頓太太照顧。女孩子終於來了,她漂亮可愛,和小約翰玩得很好,但沒過多久,她就被她的父親接到歐洲大陸去了。緊接著,露西也離開了布列頓家,到女財主馬趣門特小姐那兒照顧她,日子過得平靜而閉塞。當馬趣門特小姐去世後,露西又變得孤苦伶仃,和布列頓家也失去了聯繫。她決心到國外去謀生,開闢一個新的天地。露西到倫敦坐上了去維萊特城的渡輪。在船上她認識了一個漂亮的姑娘金尼法,她是去維萊特念書的,兩個人聊得十分開心。到達維萊特後,露西人生地疏,不知該去何方,幸而遇到了一個相貌英俊的英國人,幫她寫下了她需要的小旅館的地址,並給她指了路。但露西又迷了路,不知不覺地走到了貝克夫人的學校門前,她又餓又累,實在沒有力氣繼續向前走,就敲了敲門,準備在這兒碰碰運氣。貝克夫人接待了她,她是一個精明的女人,看到露西的狼狽樣子,沒有立即收留她。這時,她的侄子保羅先生出現了,在他的幫助下,露西終於被留了下來。開始,她做貝克夫人孩子的保姆兼家庭女教師,有一次,學校的英語教師沒來,貝克夫人讓露西代課。露西的課講得很好,她完全勝任這項工作,從此,露西就成為學校的英語教師了。貝克夫人給她加了點薪水,她的工作量卻是一般老師的三倍。但露西仍兢兢業業地工作,並利用業餘時間讓自己多學一些東西。後來,金尼法也來到了貝克夫人的學校學習,兩人相見,分外高興。有一次,貝克夫人的孩子病了,請來了約翰大夫,露西認出他就是給她指路的那個英國人,他帥氣文雅,深深打動了露西的心,以後,他經常來到學校為貝克夫人的小孩看病,露西默默地愛上了他。而約翰愛的是漂亮迷人的金尼法。感情的痛苦煎熬著露西,她終於病倒了。一次,她強撐著虛弱的身體,去教堂尋求精神上的安慰,半路昏倒在大街上,正巧被約翰大夫發現,把她救到自己的家裡。露西醒來,驚訝地發現站在眼前的是布列頓太太,原來,布列頓太太早就移居到維萊特了,約翰醫生就是她的兒子。找到了自己的教母,露西驚喜交加。不久,約翰發現金尼法並不愛他,雖然心裡十分痛苦,卻明智地和她疏遠了。一次,他醫治了一位受傷的姑娘,竟是他童年時代的好朋友波琳娜。波琳娜仍然漂亮可愛,他們意外相見,分外高興,彼此相投的性格,使他們很快就熱戀上了,最後終於結成幸福的一對。愛慕虛榮的金尼法卻選中了遊手好閒,有貴族頭銜的德·阿麥爾上校,並和他私奔遠行。保羅先生慢慢地愛上了樸實善良的露西,他臉色黝黑,其貌不揚,性格也粗獷豪放。他常對露西發脾氣,過後又非常後悔,他的心地十分善良,關心著露西的一切,有時他把露西需要的書悄悄地留在她的書桌上。一次,露西打瞌睡的時候,他輕輕地給她蓋上大衣,十分體貼入微。露西也漸漸對他有了好感,他們相愛了。但心計多端的貝克夫人極力破壞他們的感情,故意讓露西知道保羅仍愛著一個死去的女子,並贍養著那女子的祖母。露西在了解真情後,更加敬佩他正直的人品,也更愛他了。貝克夫人看在眼裡,就又生一計,叫他們各在一方,無法相見。她決定派保羅去西印度群島清理財產。露西得知他要走,心裡十分痛苦。他們約定,保羅一回來就結婚。三年過去了,在此期間,露西堅貞地等待著保羅,並開辦了一所自己的學校。事業的成功,使她更期待愛情的到來。保羅終於要回來了,他乘坐的船就要到了,可就在當天,海上突然起了大風暴,瘋狂地吼叫了七天七夜,保羅生死未定,故事到此就結束了。夏洛蒂在這本小說中塑造的女主人公露西和以前小說的人物一樣,具有追求獨立,希冀真誠愛情的性格特徵。她更注重了女主人公心裡活動的刻畫,體現了露西在平靜冷淡的外表下面,蘊藏了她改變枯燥生活的願望及對愛情和事業的渴求。但露西在厄運前的叛逆性遠不如簡·愛,顯得過於顧影自憐和哀怨。與之相比,男主公保羅則是引人注目,形象生動的。他雖外表平庸,暴躁粗俗,但卻滿腹經綸,聰明富於見解,精神上非常的充實。他和露西的愛情根植於彼此的才智相當和尊重,他們對教育事業有同樣的追求,也有著同樣的正義感和想像力,他們本來應得到的幸福,卻成為周圍自私小人陰謀的犧牲品。對另一人物約翰醫生的描繪,實際是夏洛蒂對普通幸福生活的一種夢想,用他來和保羅與露西進行對比,可以看出後者的命運是多麼悲苦和不公平。夏洛蒂將《維萊特》頭兩卷的手稿寄到出版公司後,曾明確地說明了以後的結局:“露西不該嫁給約翰醫師,他太年輕、英俊、開朗和藹;他是大自然和命運的寵兒,應該從生活的彩票中抽得一張獎券。他的妻子應該年輕,富有而漂亮;他應該得到莫大的幸福。如果露西要嫁人,她應該嫁給那位教師。”在故事的結尾,夏洛蒂也放棄了傳統的大團圓的結局,以暴風雨的陰暗畫面作結束,對於保羅是否能平安歸來,就由讀者去想像。這也許是夏洛蒂隱匿在《維萊特》的一種人生觀,她經受的苦難太多,領悟到了人生的吉凶難測。小說通篇都顯得色調陰暗,無論是女主人公的憂鬱心情,還是她在風雨中躑躅在布魯塞爾的街頭,都體現了世事滄桑的悲涼。對貪婪冷酷的貝克夫人的描寫,表現了夏洛蒂現實主義技巧的嫻熟。對主人公心理活動細緻入微的刻畫,使得人物形象飽滿,輪廓分明。但夏洛蒂在小說中對人物生活波折和感情宣洩的描寫有前後矛盾的地方,顯得不夠連貫,沒有一氣呵成之感,稍稍破壞了小說的藝術價值。題材上也偏離了社會問題,更多地陷入了主人公個人抑鬱的精神世界。但這並沒有影響《維萊特》作為一部文學名著而應有的不可抗拒的藝術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