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頁
《聊齋志異》以《考城隍》為全書第一篇,評書者都以為有深意焉,我看這只是寓言,寄託蒲松齡認為所有的官都應該考一考的憤慨耳。他說這是“予姊夫之祖宋公諱燾”的事情,宋燾亦未必有其人。
土地即社神。《風俗編·神鬼》:“凡今社神,俱呼土地。”其所管的地面是不大的,大體相當於明清的坊——凡土地都稱為“當坊土地”,解放前的一個保。我家所住的一條街上街的中段和東段即有兩座土地祠。《聊齋·王六郎》中王六郎後為招遠縣鄔鎮土地,管一個鎮,也差不多。到了鄉下,則隨便哪個田頭,都可立一個土地廟。《王六郎》是一篇寫得很美的小說,文長,不具引。土地本也應是有名有姓的,但人都不知道。王六郎只名王六郎,那倒是因為他本沒有名字,只是姓王,叫人“相見可呼王六郎”。他當了土地,仍叫王六郎麼?這不免有失官體。有一位土地的名字倒是為人所知的,是北京國子監的土地,此人非別,乃韓愈也!韓愈當過國子祭酒,與國子監有點老關係,但讓他當國子監的土地爺,實在有點不大像話。我曾看過國子監的土地祠,比一架自鳴鐘大不了多少。
河北農村有俗話:“別拿土地爺不當神仙!”事實上人們對土地爺是不大尊重的。土地祠(或稱廟)很簡陋,香火冷落,鄉下給土地爺上供的只是一塊豆腐。《西遊記》孫悟空到了一處,遇到妖怪,不知是什麼來頭,便把土地召來,二話不說,叫土地老兒先把孤拐伸出來叫老孫打五百棍解悶。孫悟空對土地的態度實即是吳承恩對土地的態度,也是老百姓對土地的態度:不當一回事。因為,他是最小的神,或神里最小的官。
我們縣別有都土地,那可不一樣了。都土地祠亦稱都天廟,連廟所在的那條巷子也叫都天廟巷。都天廟和城隍廟不能相比,小得多,但也有殿有廄。殿上坐著都土地,比城隍小一號,亦紅蟒亦面長圓而白亮,無五綹須。我的家鄉把長圓而肥白的臉叫做“都天臉”,此專指女人的面相,男人這樣的臉很少,不知道為什麼沒有人說“城隍臉”。都土地管轄地界大致相當於一個區。他的封爵次於城隍一等,是“靈顯伯”。父老相傳,我所住的北城的都土地是張巡。張巡怎麼會跑到我的家鄉來當一個區長級的都土地呢?這裡既不是他的家鄉(河南南陽),又不是他戰死的地方(河南睢陽)。說北城都土地是張巡,根據是什麼?有這樣一個在安史之亂時和安祿山打仗,城破而死的有名的忠臣當都土地,我們那一區的居民是覺得很光榮的。都土地也不是每個區都有。
土地城隍屬於一個系統,他們的關係是上下級,如下:
土地→都土地→城隍→都城隍
都城隍的上面是什麼呢?沒有了,好像是一直通到玉皇大帝。土地的下面呢?也沒有了,因為土地祠里並未塑有衙役皂隸。他們是上下級,是不是要布置任務,匯報工作?也許要的,但是咱們不知道。
祭灶的起源蓋甚早。
《史記·孝武本紀》:“是時而李少君亦以祠灶、谷道、卻老方見上,上尊之。”《索隱》:“如淳云:‘祠灶可以致福。’案:禮灶者,老婦之祭,盛於盆,尊於瓶。”這最初本是“老婦之祭”。晉代宗懍《荊楚歲時記》:“按禮器,灶者老婦之祭,‘尊於瓶,盛於盆’,言以瓶為樽,用盆盛饌也”,意思是拿瓶子當酒樽,盆盛食物。老婦大概沒錢,用不起正兒八經的器皿,只好這樣馬馬虎虎,因陋就簡。
祭灶本是求福,是很樸素的願望,到了方士的手裡,就變得神乎其神起來。《史記·孝武本紀》:“少君言於上日:祠灶則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可見,見之心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從祠灶到不死,繞了這樣大一個圈子,漢代的方士真能胡說八道!而漢武帝偏偏就相信這種胡說八道!
祭灶的禮俗一直相沿不替。唐、五代的材料我沒有來得及查,宋代則講風俗的書幾乎沒有一本不提到祭灶的。
《東京夢華錄》:“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請僧道看經,備酒果送神,燒合家替代錢紙,貼灶馬於灶上,以酒糟塗抹灶門,謂之‘醉司命’。”
《夢粱錄》:“十二月……二十四日,不以窮富,皆備蔬食餳豆祀灶。”
《武林舊事》:“……二十四日,謂之‘交年’,祀灶用花餳米餌,及燒替代及作糖豆粥,謂之‘口數’。”
祭灶的祭品不拘,但有一樣東西是必有的:餳。餳是古糖字,指用麥芽或谷芽熬成的糖,熬幹了,就成了關東糖。我們那裡就叫做“灶糖”。為什麼要請灶王爺吃關東糖?《抱朴子·微旨》:“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原來灶王爺既是每一家的守護神,又是玉皇大帝的情報員——一個告密者。人在家裡,不是公開場合,總難免說點錯話,辦點錯事,灶王爺一天到晚窺聽監視,這受得了嗎!人於是想出一個高招,塞他一嘴關東糖,叫他把牙粘住,使他張不開嘴,說不出人的壞話。不過灶王爺二十三或二十四上天,到除夕才回來,在天上要杲一個星期,在玉皇大帝面前一句話也不說,玉皇大帝不覺得奇怪麼?
以酒糟塗抹灶門,其用意與祭之以餳同,讓他醉末咕咚的,他還能打小報告麼?
灶王爺上天,是騎馬去的。《東京夢華錄》云:“貼灶馬於灶上。”我們那裡是用紙疊成一個小孩子折手工的紙馬,祭畢燒掉。疊紙馬照例是我們一個常姐的事。這實在有點兒戲。
我們那裡孩子捉蜻蜓,紅蜻蜓是不提的,說這是灶王爺的馬。灶王爺騎了這樣的馬——蜻蜒,上天?
把灶王爺送上天,謂之“送灶”。送灶的日期各地不一樣。我們那裡一般人家是臘月二十四。俗話說:“君(或軍)三,民四,龜五。”按規定,娼妓家送灶應是二十五,不過妓女都不遵守。二十五送灶,這不等於告訴別人:我們家是妓女?北京送灶,則都在二十三。
到除夕,把灶王爺接回來,或謂之“迎灶”,我們那裡叫做“接灶”。
誰參加祭灶?各地,甚至各家不一樣。有的人家只許男的參加,女的不參加;有的人家則只有女的跪拜,男人不參與;我們家則男女都拜,先由男的拜,後由女的拜。我覺得應該由女的祭拜合適。女人一天圍著鍋台轉,與灶王爺關係密切,而且,這本是“老婦之祭”,不關老爺們的事!
灶王爺是什麼長相?《莊子·達生》:“灶有髻”,司馬彪註:“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我見過木刻彩印的灶王像,面孔略圓,有二三十根稀稀疏疏的鬍子,並不像美女,倒像個有福氣的老封翁。我們家灶王龕里則只貼了一張長方的紅紙,上寫“東廚司爺定福灶君”。
灶王爺姓什麼,叫什麼?《荊楚歲時記》說他“姓蘇名吉利”。不單他,連老婆都有名字:“婦姓王名搏頰”。但我曾看過一個華北的民間故事,說他名叫張三,因為做了見不得人的事,鑽進了灶膛里,弄得一臉烏七抹黑,於是成了灶王。北京俗曲亦云:“灶王爺本姓張”。他到底叫什麼?吁,鬼神之事,難言之矣。
土地即社神。《風俗編·神鬼》:“凡今社神,俱呼土地。”其所管的地面是不大的,大體相當於明清的坊——凡土地都稱為“當坊土地”,解放前的一個保。我家所住的一條街上街的中段和東段即有兩座土地祠。《聊齋·王六郎》中王六郎後為招遠縣鄔鎮土地,管一個鎮,也差不多。到了鄉下,則隨便哪個田頭,都可立一個土地廟。《王六郎》是一篇寫得很美的小說,文長,不具引。土地本也應是有名有姓的,但人都不知道。王六郎只名王六郎,那倒是因為他本沒有名字,只是姓王,叫人“相見可呼王六郎”。他當了土地,仍叫王六郎麼?這不免有失官體。有一位土地的名字倒是為人所知的,是北京國子監的土地,此人非別,乃韓愈也!韓愈當過國子祭酒,與國子監有點老關係,但讓他當國子監的土地爺,實在有點不大像話。我曾看過國子監的土地祠,比一架自鳴鐘大不了多少。
河北農村有俗話:“別拿土地爺不當神仙!”事實上人們對土地爺是不大尊重的。土地祠(或稱廟)很簡陋,香火冷落,鄉下給土地爺上供的只是一塊豆腐。《西遊記》孫悟空到了一處,遇到妖怪,不知是什麼來頭,便把土地召來,二話不說,叫土地老兒先把孤拐伸出來叫老孫打五百棍解悶。孫悟空對土地的態度實即是吳承恩對土地的態度,也是老百姓對土地的態度:不當一回事。因為,他是最小的神,或神里最小的官。
我們縣別有都土地,那可不一樣了。都土地祠亦稱都天廟,連廟所在的那條巷子也叫都天廟巷。都天廟和城隍廟不能相比,小得多,但也有殿有廄。殿上坐著都土地,比城隍小一號,亦紅蟒亦面長圓而白亮,無五綹須。我的家鄉把長圓而肥白的臉叫做“都天臉”,此專指女人的面相,男人這樣的臉很少,不知道為什麼沒有人說“城隍臉”。都土地管轄地界大致相當於一個區。他的封爵次於城隍一等,是“靈顯伯”。父老相傳,我所住的北城的都土地是張巡。張巡怎麼會跑到我的家鄉來當一個區長級的都土地呢?這裡既不是他的家鄉(河南南陽),又不是他戰死的地方(河南睢陽)。說北城都土地是張巡,根據是什麼?有這樣一個在安史之亂時和安祿山打仗,城破而死的有名的忠臣當都土地,我們那一區的居民是覺得很光榮的。都土地也不是每個區都有。
土地城隍屬於一個系統,他們的關係是上下級,如下:
土地→都土地→城隍→都城隍
都城隍的上面是什麼呢?沒有了,好像是一直通到玉皇大帝。土地的下面呢?也沒有了,因為土地祠里並未塑有衙役皂隸。他們是上下級,是不是要布置任務,匯報工作?也許要的,但是咱們不知道。
祭灶的起源蓋甚早。
《史記·孝武本紀》:“是時而李少君亦以祠灶、谷道、卻老方見上,上尊之。”《索隱》:“如淳云:‘祠灶可以致福。’案:禮灶者,老婦之祭,盛於盆,尊於瓶。”這最初本是“老婦之祭”。晉代宗懍《荊楚歲時記》:“按禮器,灶者老婦之祭,‘尊於瓶,盛於盆’,言以瓶為樽,用盆盛饌也”,意思是拿瓶子當酒樽,盆盛食物。老婦大概沒錢,用不起正兒八經的器皿,只好這樣馬馬虎虎,因陋就簡。
祭灶本是求福,是很樸素的願望,到了方士的手裡,就變得神乎其神起來。《史記·孝武本紀》:“少君言於上日:祠灶則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可見,見之心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從祠灶到不死,繞了這樣大一個圈子,漢代的方士真能胡說八道!而漢武帝偏偏就相信這種胡說八道!
祭灶的禮俗一直相沿不替。唐、五代的材料我沒有來得及查,宋代則講風俗的書幾乎沒有一本不提到祭灶的。
《東京夢華錄》:“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請僧道看經,備酒果送神,燒合家替代錢紙,貼灶馬於灶上,以酒糟塗抹灶門,謂之‘醉司命’。”
《夢粱錄》:“十二月……二十四日,不以窮富,皆備蔬食餳豆祀灶。”
《武林舊事》:“……二十四日,謂之‘交年’,祀灶用花餳米餌,及燒替代及作糖豆粥,謂之‘口數’。”
祭灶的祭品不拘,但有一樣東西是必有的:餳。餳是古糖字,指用麥芽或谷芽熬成的糖,熬幹了,就成了關東糖。我們那裡就叫做“灶糖”。為什麼要請灶王爺吃關東糖?《抱朴子·微旨》:“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原來灶王爺既是每一家的守護神,又是玉皇大帝的情報員——一個告密者。人在家裡,不是公開場合,總難免說點錯話,辦點錯事,灶王爺一天到晚窺聽監視,這受得了嗎!人於是想出一個高招,塞他一嘴關東糖,叫他把牙粘住,使他張不開嘴,說不出人的壞話。不過灶王爺二十三或二十四上天,到除夕才回來,在天上要杲一個星期,在玉皇大帝面前一句話也不說,玉皇大帝不覺得奇怪麼?
以酒糟塗抹灶門,其用意與祭之以餳同,讓他醉末咕咚的,他還能打小報告麼?
灶王爺上天,是騎馬去的。《東京夢華錄》云:“貼灶馬於灶上。”我們那裡是用紙疊成一個小孩子折手工的紙馬,祭畢燒掉。疊紙馬照例是我們一個常姐的事。這實在有點兒戲。
我們那裡孩子捉蜻蜓,紅蜻蜓是不提的,說這是灶王爺的馬。灶王爺騎了這樣的馬——蜻蜒,上天?
把灶王爺送上天,謂之“送灶”。送灶的日期各地不一樣。我們那裡一般人家是臘月二十四。俗話說:“君(或軍)三,民四,龜五。”按規定,娼妓家送灶應是二十五,不過妓女都不遵守。二十五送灶,這不等於告訴別人:我們家是妓女?北京送灶,則都在二十三。
到除夕,把灶王爺接回來,或謂之“迎灶”,我們那裡叫做“接灶”。
誰參加祭灶?各地,甚至各家不一樣。有的人家只許男的參加,女的不參加;有的人家則只有女的跪拜,男人不參與;我們家則男女都拜,先由男的拜,後由女的拜。我覺得應該由女的祭拜合適。女人一天圍著鍋台轉,與灶王爺關係密切,而且,這本是“老婦之祭”,不關老爺們的事!
灶王爺是什麼長相?《莊子·達生》:“灶有髻”,司馬彪註:“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我見過木刻彩印的灶王像,面孔略圓,有二三十根稀稀疏疏的鬍子,並不像美女,倒像個有福氣的老封翁。我們家灶王龕里則只貼了一張長方的紅紙,上寫“東廚司爺定福灶君”。
灶王爺姓什麼,叫什麼?《荊楚歲時記》說他“姓蘇名吉利”。不單他,連老婆都有名字:“婦姓王名搏頰”。但我曾看過一個華北的民間故事,說他名叫張三,因為做了見不得人的事,鑽進了灶膛里,弄得一臉烏七抹黑,於是成了灶王。北京俗曲亦云:“灶王爺本姓張”。他到底叫什麼?吁,鬼神之事,難言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