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頁
我的小說注文中所說的“極清香”,很不具體,嗅覺和味覺是很難比方,無法具體的。昔人以為荔枝味似軟棗,實在是風馬牛不相及。我所謂“清香”,即食時如坐在河邊聞到新漲的春水的氣味。這是實話,並非故作玄言。
枸杞到處都是。開花後結長圓形的小漿果,即枸杞子。我們叫它“狗奶子”,形狀頗像。本地產的枸杞子沒有入藥的,大概不如寧夏產的好。枸杞是多年生植物。春天,冒出嫩葉,即枸杞頭。枸杞頭是容易採到的。偶爾也有近城的鄉村的女孩子采了,放在竹籃里叫賣:“枸杞頭來!……”枸杞頭可下油鹽炒食;或用開水焯了,切碎,加香油、醬油、醋,涼拌了吃。那滋味,也只能說“極清香”。春天吃枸杞頭,雲可以清火,如北方人吃苣蕒菜一樣。
“三月三,薺菜花賽牡丹”。俗謂是日以薺菜花置灶上,則螞蟻不上鍋台。
北京也偶有薺菜賣。菜市上賣的是園子裡種的,莖白葉大,顏色較野生者淺淡,無香氣。農貿市場間有南方的老太太挑了野生的來賣,則又過於細瘦,如一團亂發,制熟後強硬扎嘴。總不如南方野生的有味。
江南人慣用薺菜包春卷,包餛飩,甚佳。我們家鄉有用來包春卷的,用來包餛飩的沒有,——我們家鄉沒有“菜肉餛飩”。一般是涼拌。薺菜焯熟剁碎,界首茶干切細丁,入蝦米,同拌。這道菜是可以上酒席作涼菜的。酒席上的涼拌薺菜都用手摶成一座尖塔,臨吃推倒。
馬齒莧現在很少有人吃。古代這是相當重要的菜蔬。莧分人莧、馬莧。人莧即今莧菜,馬莧即馬齒莧。我的祖母每於夏天摘肥嫩的馬齒莧晾乾,過年時作餡包包子。她是吃長齋的,這種包子只有她一個人吃。我有時從她的盤子裡拿一個,蘸了香油吃,挺香。馬齒莧有點淡淡的酸味。
馬齒莧開花,花瓣如一小囊。我們有時提了一個啞巴知了,——知了是應該會叫的,捉住一個啞巴,多麼掃興!於是就摘了兩個馬齒莧的花瓣套住它的眼睛,——馬齒莧花瓣套知了眼睛正合適,一撒手,這知了就拼命往高處飛,一直飛到看不見!
三年自然災害,我在張家口沙嶺子吃過不少馬齒莧。那時候,這是寶物!
第二節 故鄉的野菜
薺菜。薺菜是野菜,但在我的家鄉卻是可以上席的。我們那裡,一般的酒席,開頭都有八個涼碟,在客人入席前即已擺好。通常是火腿、變蛋(松花蛋)、風雞、醬鴨、油爆蝦(或嗆蝦)、蚶子(是從外面運來的,我們那裡不產)、成鴨蛋之類。若是春天,就會有兩樣應時涼拌小菜:楊花蘿蔔(即北京的小水蘿蔔)切細絲拌海蜇,和拌薺菜。薺菜焯過,碎切,和香乾細丁同拌加姜米,澆以麻油醬醋,或用蝦米,或不用,均可。這道菜常摶成寶塔形,臨吃推倒,拌勻。拌薺菜總是受歡迎的,吃個新鮮。凡野菜,都有一種園種的蔬菜所缺少的清香。
薺菜大都是涼拌,炒薺菜很少人吃。薺菜可包春卷,包圓子(湯糰)。江南人用薺菜包餛飩,稱為菜肉餛飩,亦稱“大餛飩”。我們那裡沒有用薺菜包餛飩的。我們那裡的麵店中所賣的餛飩都是純肉餡的餛飩,即江南所說的“小餛飩”。沒有“大餛飩”。我在北京的一家有名的家庭餐館吃過這一家的一道名菜:翡翠蛋羹。一個湯碗裡一邊是蛋羹,一邊是薺菜,一邊嫩黃,一邊碧綠,絕不混淆,吃時攪在一起。這種講究的吃法,我們家鄉沒有。
枸杞頭。春天的早晨,尤其是下了一場小雨之後,就可聽到叫賣枸杞頭的聲音。賣枸杞頭的多是附郭近村的女孩子,聲音很脆,極能傳遠:“賣枸杞頭來!”枸杞頭放在一個竹籃子裡,一種長圓形的竹籃,叫做元寶籃子。枸杞頭帶著雨水,女孩子的聲音也帶著雨水。枸杞頭不值什麼錢,也從不用秤約,給幾個錢,她們就能把整籃子倒給你。女孩子也不把這當做正經買賣,賣一點錢,夠打一瓶梳頭油就行了。
自己去摘,也不費事。一會兒工夫,就能摘一堆。枸杞到處都是。我的小學的操場原是祭天地的空地,叫做“天地壇”。天地壇的四邊圍牆的牆根,長的都是這東西。枸杞夏天開小白花,秋天結很多小果子,即枸杞子,我們小時候叫它“狗奶子”,因為很像狗的奶子。
枸杞頭也都是涼拌,清香似尤甚於薺菜。
蔞蒿。小說《大淖記事》:“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紅色的蘆芽和灰綠色的蔞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綠了。”我在書頁下面加了一條註:“萎蒿是生於水邊的野草,粗如筆管,有節,生狹長的小葉,初生二寸來高,叫做‘蔞蒿薹子’,加肉炒食極清香。……”蔞蒿,字典上都注“蔞”音樓,蒿之一種,即白蒿。我以為蔞蒿不是蒿之一種,蔞蒿掐斷,沒有那種蒿子氣,倒是有一種水草氣。蘇東坡詩:“蔞蒿滿地蘆芽短”,以蔞蒿與蘆芽並舉,證明是水邊的植物,就是我的家鄉所說“萎蒿薹子”。“萎”字我的家鄉不讀樓,讀呂。蔞蒿好像都是和瘦豬肉同炒,素炒好像沒有。我小時候非常愛吃炒蔞蒿薹子。桌上有一盤炒蔞蒿薹子,我就非常興奮,胃口大開。萎蒿薹子除了清香,還有就是很脆,嚼之有聲。
薺菜、枸杞我在外地偶爾吃過,蔞蒿薹子自十九歲離鄉後從未吃過,非常想念。去年我的家鄉有人開了汽車到北京來辦事,我的弟妹托他們帶了一塑膠袋蔞蒿薹子來,因為路上耽擱,到北京時已經焐壞了。我挑了一些還不及爛的,炒了一盤,還有那麼一點意思。
馬齒莧。中國古代吃馬齒莧是很普遍的,馬莧與人莧(即紅白莧菜)並提。後來不知怎麼吃的人少了。我的祖母每年夏天都要摘一些馬齒莧,晾乾了,過年包包子。我的家鄉普通人家平常是不包包子的,只有過年才包,自己家裡人吃,有客人來蒸一盤待客。不是家裡人包的。一般的家庭婦女不會包,都是備了面、餡,請包子店裡的師傅到家裡做,做一上午,就夠正月里吃了。我的祖母吃長齋,她的馬齒莧包子只有她自己吃。我嘗過一個,馬齒莧有點酸酸的味道,不難吃,也不好吃。
馬齒莧南北皆有。我在北京的甘家口住過,離玉淵潭很近,玉淵潭馬齒莧極多。北京人叫做馬莧兒菜,吃的人很少。養鳥的拔了餵畫眉。據說畫眉吃了能清火。畫眉還會有“火”麼?
蓴菜。第一次喝蓴菜湯是在杭州西湖的樓外樓,一九四八年四月。這以前我沒有吃過蓴菜,也沒有見過。我的家鄉人大都不知蓴菜為何物。但是秦少游有《以蓴姜法魚糟蟹寄子瞻》詩,則高郵原來是有蓴菜的。詩最後一句是“澤居備禮無麇鹿”,秦少游當時蓋在高郵居住,送給蘇東坡的是高郵的土產。高郵現在還有沒有蓴菜,什麼時候回高郵,我得調查調查。
明朝的時候,我的家鄉出過一個散曲作家王磐。王磐字鴻漸,號西樓,散曲作品有《西樓樂府》。王磐當時名聲很大,與散曲大家陳大聲並稱為“南曲之冠”。王西樓還是畫家。高郵現在還有一句歇後語:“王西樓嫁女兒——畫(話)多銀子少。”王西樓有一本有點特別的著作:《野菜譜》。《野菜譜》收野菜五十二種。五十二種中有些我是認識的,如白鼓釘(蒲公英)、蒲兒根、馬欄頭、青蒿兒(即茵陳蒿)、枸杞頭、野綠豆、蔞蒿、薺菜、馬齒莧、灰條。江南人重馬欄頭。小時讀周作人的《故鄉的野菜》,提到兒歌:“薺菜馬欄頭,姐姐嫁在後門頭”,很是嚮往,但是我的家鄉是不大有人吃的。灰條的“條”字,正字應是“藿”,通稱灰菜。這東西我的家鄉不吃。我第一次吃灰菜是在一個山東同學的家裡,蘸了稀面,蒸熟,就爛蒜,別具滋味。後來在昆明黃土坡一中學教書,學校發不出薪水,我們時常斷炊,就擄了灰菜來炒了吃。在北京我也摘過灰菜炒食。有一次發現釣魚台國賓館的牆外長了很多灰菜,極肥嫩,就彎下腰來摘了好些,裝在書包里。門衛發現,走過來問:“你幹什麼?”他大概以為我在埋定時炸彈。我把書包里的灰菜抓出來給他看,他沒有再說什麼,走開了。灰菜有點鹼味,我很喜歡這種味道。王西樓《野菜譜》中有一些,我不但沒有吃過、見過,連聽都沒聽說過,如:“燕子不來香”、“油灼灼”。
枸杞到處都是。開花後結長圓形的小漿果,即枸杞子。我們叫它“狗奶子”,形狀頗像。本地產的枸杞子沒有入藥的,大概不如寧夏產的好。枸杞是多年生植物。春天,冒出嫩葉,即枸杞頭。枸杞頭是容易採到的。偶爾也有近城的鄉村的女孩子采了,放在竹籃里叫賣:“枸杞頭來!……”枸杞頭可下油鹽炒食;或用開水焯了,切碎,加香油、醬油、醋,涼拌了吃。那滋味,也只能說“極清香”。春天吃枸杞頭,雲可以清火,如北方人吃苣蕒菜一樣。
“三月三,薺菜花賽牡丹”。俗謂是日以薺菜花置灶上,則螞蟻不上鍋台。
北京也偶有薺菜賣。菜市上賣的是園子裡種的,莖白葉大,顏色較野生者淺淡,無香氣。農貿市場間有南方的老太太挑了野生的來賣,則又過於細瘦,如一團亂發,制熟後強硬扎嘴。總不如南方野生的有味。
江南人慣用薺菜包春卷,包餛飩,甚佳。我們家鄉有用來包春卷的,用來包餛飩的沒有,——我們家鄉沒有“菜肉餛飩”。一般是涼拌。薺菜焯熟剁碎,界首茶干切細丁,入蝦米,同拌。這道菜是可以上酒席作涼菜的。酒席上的涼拌薺菜都用手摶成一座尖塔,臨吃推倒。
馬齒莧現在很少有人吃。古代這是相當重要的菜蔬。莧分人莧、馬莧。人莧即今莧菜,馬莧即馬齒莧。我的祖母每於夏天摘肥嫩的馬齒莧晾乾,過年時作餡包包子。她是吃長齋的,這種包子只有她一個人吃。我有時從她的盤子裡拿一個,蘸了香油吃,挺香。馬齒莧有點淡淡的酸味。
馬齒莧開花,花瓣如一小囊。我們有時提了一個啞巴知了,——知了是應該會叫的,捉住一個啞巴,多麼掃興!於是就摘了兩個馬齒莧的花瓣套住它的眼睛,——馬齒莧花瓣套知了眼睛正合適,一撒手,這知了就拼命往高處飛,一直飛到看不見!
三年自然災害,我在張家口沙嶺子吃過不少馬齒莧。那時候,這是寶物!
第二節 故鄉的野菜
薺菜。薺菜是野菜,但在我的家鄉卻是可以上席的。我們那裡,一般的酒席,開頭都有八個涼碟,在客人入席前即已擺好。通常是火腿、變蛋(松花蛋)、風雞、醬鴨、油爆蝦(或嗆蝦)、蚶子(是從外面運來的,我們那裡不產)、成鴨蛋之類。若是春天,就會有兩樣應時涼拌小菜:楊花蘿蔔(即北京的小水蘿蔔)切細絲拌海蜇,和拌薺菜。薺菜焯過,碎切,和香乾細丁同拌加姜米,澆以麻油醬醋,或用蝦米,或不用,均可。這道菜常摶成寶塔形,臨吃推倒,拌勻。拌薺菜總是受歡迎的,吃個新鮮。凡野菜,都有一種園種的蔬菜所缺少的清香。
薺菜大都是涼拌,炒薺菜很少人吃。薺菜可包春卷,包圓子(湯糰)。江南人用薺菜包餛飩,稱為菜肉餛飩,亦稱“大餛飩”。我們那裡沒有用薺菜包餛飩的。我們那裡的麵店中所賣的餛飩都是純肉餡的餛飩,即江南所說的“小餛飩”。沒有“大餛飩”。我在北京的一家有名的家庭餐館吃過這一家的一道名菜:翡翠蛋羹。一個湯碗裡一邊是蛋羹,一邊是薺菜,一邊嫩黃,一邊碧綠,絕不混淆,吃時攪在一起。這種講究的吃法,我們家鄉沒有。
枸杞頭。春天的早晨,尤其是下了一場小雨之後,就可聽到叫賣枸杞頭的聲音。賣枸杞頭的多是附郭近村的女孩子,聲音很脆,極能傳遠:“賣枸杞頭來!”枸杞頭放在一個竹籃子裡,一種長圓形的竹籃,叫做元寶籃子。枸杞頭帶著雨水,女孩子的聲音也帶著雨水。枸杞頭不值什麼錢,也從不用秤約,給幾個錢,她們就能把整籃子倒給你。女孩子也不把這當做正經買賣,賣一點錢,夠打一瓶梳頭油就行了。
自己去摘,也不費事。一會兒工夫,就能摘一堆。枸杞到處都是。我的小學的操場原是祭天地的空地,叫做“天地壇”。天地壇的四邊圍牆的牆根,長的都是這東西。枸杞夏天開小白花,秋天結很多小果子,即枸杞子,我們小時候叫它“狗奶子”,因為很像狗的奶子。
枸杞頭也都是涼拌,清香似尤甚於薺菜。
蔞蒿。小說《大淖記事》:“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紅色的蘆芽和灰綠色的蔞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綠了。”我在書頁下面加了一條註:“萎蒿是生於水邊的野草,粗如筆管,有節,生狹長的小葉,初生二寸來高,叫做‘蔞蒿薹子’,加肉炒食極清香。……”蔞蒿,字典上都注“蔞”音樓,蒿之一種,即白蒿。我以為蔞蒿不是蒿之一種,蔞蒿掐斷,沒有那種蒿子氣,倒是有一種水草氣。蘇東坡詩:“蔞蒿滿地蘆芽短”,以蔞蒿與蘆芽並舉,證明是水邊的植物,就是我的家鄉所說“萎蒿薹子”。“萎”字我的家鄉不讀樓,讀呂。蔞蒿好像都是和瘦豬肉同炒,素炒好像沒有。我小時候非常愛吃炒蔞蒿薹子。桌上有一盤炒蔞蒿薹子,我就非常興奮,胃口大開。萎蒿薹子除了清香,還有就是很脆,嚼之有聲。
薺菜、枸杞我在外地偶爾吃過,蔞蒿薹子自十九歲離鄉後從未吃過,非常想念。去年我的家鄉有人開了汽車到北京來辦事,我的弟妹托他們帶了一塑膠袋蔞蒿薹子來,因為路上耽擱,到北京時已經焐壞了。我挑了一些還不及爛的,炒了一盤,還有那麼一點意思。
馬齒莧。中國古代吃馬齒莧是很普遍的,馬莧與人莧(即紅白莧菜)並提。後來不知怎麼吃的人少了。我的祖母每年夏天都要摘一些馬齒莧,晾乾了,過年包包子。我的家鄉普通人家平常是不包包子的,只有過年才包,自己家裡人吃,有客人來蒸一盤待客。不是家裡人包的。一般的家庭婦女不會包,都是備了面、餡,請包子店裡的師傅到家裡做,做一上午,就夠正月里吃了。我的祖母吃長齋,她的馬齒莧包子只有她自己吃。我嘗過一個,馬齒莧有點酸酸的味道,不難吃,也不好吃。
馬齒莧南北皆有。我在北京的甘家口住過,離玉淵潭很近,玉淵潭馬齒莧極多。北京人叫做馬莧兒菜,吃的人很少。養鳥的拔了餵畫眉。據說畫眉吃了能清火。畫眉還會有“火”麼?
蓴菜。第一次喝蓴菜湯是在杭州西湖的樓外樓,一九四八年四月。這以前我沒有吃過蓴菜,也沒有見過。我的家鄉人大都不知蓴菜為何物。但是秦少游有《以蓴姜法魚糟蟹寄子瞻》詩,則高郵原來是有蓴菜的。詩最後一句是“澤居備禮無麇鹿”,秦少游當時蓋在高郵居住,送給蘇東坡的是高郵的土產。高郵現在還有沒有蓴菜,什麼時候回高郵,我得調查調查。
明朝的時候,我的家鄉出過一個散曲作家王磐。王磐字鴻漸,號西樓,散曲作品有《西樓樂府》。王磐當時名聲很大,與散曲大家陳大聲並稱為“南曲之冠”。王西樓還是畫家。高郵現在還有一句歇後語:“王西樓嫁女兒——畫(話)多銀子少。”王西樓有一本有點特別的著作:《野菜譜》。《野菜譜》收野菜五十二種。五十二種中有些我是認識的,如白鼓釘(蒲公英)、蒲兒根、馬欄頭、青蒿兒(即茵陳蒿)、枸杞頭、野綠豆、蔞蒿、薺菜、馬齒莧、灰條。江南人重馬欄頭。小時讀周作人的《故鄉的野菜》,提到兒歌:“薺菜馬欄頭,姐姐嫁在後門頭”,很是嚮往,但是我的家鄉是不大有人吃的。灰條的“條”字,正字應是“藿”,通稱灰菜。這東西我的家鄉不吃。我第一次吃灰菜是在一個山東同學的家裡,蘸了稀面,蒸熟,就爛蒜,別具滋味。後來在昆明黃土坡一中學教書,學校發不出薪水,我們時常斷炊,就擄了灰菜來炒了吃。在北京我也摘過灰菜炒食。有一次發現釣魚台國賓館的牆外長了很多灰菜,極肥嫩,就彎下腰來摘了好些,裝在書包里。門衛發現,走過來問:“你幹什麼?”他大概以為我在埋定時炸彈。我把書包里的灰菜抓出來給他看,他沒有再說什麼,走開了。灰菜有點鹼味,我很喜歡這種味道。王西樓《野菜譜》中有一些,我不但沒有吃過、見過,連聽都沒聽說過,如:“燕子不來香”、“油灼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