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高郵的八景我覺得有兩個特點。一個是多半和水有關。我的家鄉是一個澤國,這是很自然的。甓射珠光、耿廟神燈、邗溝煙柳都是由水得景。鎮國寺塔原來在西門外運河岸邊。運河拓寬,塔在河中的洲上了,跟運河的關係就更密切了。第二是不少景都有點浪漫主義色彩,有點神秘的味道。神山爽氣,只是一股氣,真不好捉摸。爽氣是什麼樣的氣呢。縹緲得很。甓射湖珠大概宋朝以前就很有名。沈括的《夢溪筆談》里有詳細的記載。沈括是個有科學頭腦的嚴肅的學者,所記必有所據。他把這顆神珠寫得很美,而且使人有恐怖感。這到底是什麼東西呢?有人懷疑這是外星人發射來的飛碟一類的東西,這只是猜測。甓射湖中已無珠,然而明爛的珠光長存在人們的想像之中。我覺得耿廟神燈是一個美麗的傳說。我小時候好像七公殿還在。民國二十年發大水之前有許多預象,人們的迷信思想抬頭,想像力也特別活躍,紛紛傳說七公老爺顯了靈,說是在蒼茫雲水之間看到神燈了。其實誰也沒有看到。正因為沒有人看到過,所以越加相信神燈是有的。

  八景里我不喜歡的是露筋曉月。關於露筋祠的傳說,歐陽修就懷疑過,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不近情理。人怎麼能被蚊子咬得露了筋而死去呢?她怎麼也能想一點辦法,至少可以用手拍打拍打。而且蚊子只吸人血,沒有聽說連人肉也吃的。這是一個出於殘酷的貞潔觀念而編造出來的故事。王漁洋露筋祠詩“門外野風開白蓮”寫得很淒涼,就沒有一筆涉及露筋而死的慘劇。我並不認為要把這一景從八景中開除,只是覺得在介紹傳說時要加以批判。

  高郵可能會成為運河線上的一個旅遊點,所有的景都需要收拾收拾。文游台最好在原有基礎上整建。除了房屋的營造要有點宋代風格,室內裝飾也要注意。聽說現在刻制了一些楹聯,希望樸素一些,不要搞得金碧輝煌。主樓內的家具陳設也要搞得講究一些。在高郵找一堂紅木几案、坐榻、舊瓷器、大理石插屏、多寶格……都還是可以找得出來的。鎮國寺塔要維修,現在相當殘破了。另外,要多植花木。文游台前宜植羅漢松、檉柳、玉蘭(不要廣玉蘭)、紫白丁香、西府海棠。鎮國寺塔的地勢很好,洲上現在種的樹雜亂無章,且多是槐、榆之類,這個小洲似可闢為果樹園,種桃、種杏、種梨,舂華秋實,這樣坐在運河的船上望之如錦繡,使過客很想泊舟到洲上喝一杯茶,吃幾塊界首茶干。邗溝煙柳本不是一個固定的地界,但可選一個合適的地段,移栽大量的垂柳,柳叢中可安置幾個牛車篷式的草頂的大亭子,賣酒,賣起水旋煮的縮項鯿、翹嘴白。有些可以想像,無法目睹的景,如甓射珠光、耿廟神燈,可以選一地點,立一碑石。石質要好,文宜雅潔,字要端秀——不要那種帶霸悍之氣的“將軍體”。

  高郵的風味食物,有名的是雙黃鴨蛋和大麻鴨。雙黃蛋容易變質。我從家鄉幾次帶了一些雙黃鴨蛋準備送人,結果都壞了。家鄉人應研究一下稍可久貯的醃製方法。大麻鴨是名種,但高郵人似乎並不太會做鴨。我建議高郵派定一二廚師到外地留留學,專門在做鴨菜上下一點功夫,學會做口蘑燉鴨、蟲草燉鴨、八寶鴨(腔內填糯米及香菇、蝦仁、火腿清蒸)、香酥鴨……高郵人不善做鹽水鴨,應該到南京學學,不難的。高郵原來有廚師會做叉子烤鴨的,現在好像失傳了。高郵既以產鴨著名,應該能像淮安人做得出全鱔席一樣做得出全鴨席。

  朱延慶同志編了一本《高郵風物》,囑我為序。延慶治學謹嚴,文筆清麗,此書必有可觀,乃樂為之序。

  第十五節 三聖庵

  祖父帶我到三聖庵去,去看一個老和尚指南。

  很少人知道三聖庵。

  三聖庵在大淖西邊。這是一片很荒涼的地方,長了一些野樹和稀稀拉拉的蘆葦,有一條似有若無的小路。

  三聖庵是一個小庵,幾間矮矮的磚房。沒有大殿,只有一個佛堂,也沒有裝金的佛像。供案上有一尊不大的銅佛,一個青花香爐,清清爽爽,乾乾淨淨。

  指南是個戒行嚴苦的高僧,他曾在香爐里燒掉兩個食指,自號八指頭陀。

  他原來是善因寺的方丈。善因寺是全城最大的佛寺,殿宇莊嚴,佛像高大,善因寺有很多廟產。指南早就退居——“退居”是佛教的說法,即離開方丈的位置,不再管事。接替他當善因寺的方丈的,是他的徒弟鐵橋。指南退居後就住進三聖庵,和塵世完全隔絕了。

  指南相貌清癯,神色恬靜。

  祖父和他說了一會兒話——他們談了一些什麼,我已經沒有印象,就告辭出庵了。

  他的徒弟鐵橋和指南可是完全不一樣。他是一個風流和尚,相貌堂堂,雙目有光。他會寫字,會畫畫,字寫石鼓文,畫法吳昌碩,兼學任伯年,在我們縣裡可以說是數一數二。他曾在蘇州一個廟裡當過住持,作畫題鐵橋,有時題鄧尉山僧。他所來往的都是高門名士。善因寺有素菜名廚,鐵橋時常辦齋宴客,所用的都是猴頭、竹蓀之類的名貴材料。很多人都知道,他有一個相好的女人。這個女人我見過,是個美人,歲數不大。鐵橋和我的父親是朋友,父親年輕時刻過一套《陋室銘》印譜,就是鐵橋題的簽。父親續娶,新房裡掛的是一幅鐵橋的畫,泥金地,畫的是桃花雙燕,設色鮮艷,題的字是:“淡如仁兄嘉禮弟鐵橋敬賀”。父親在新房裡掛一幅和尚畫的畫,鐵橋和俗家人稱兄道弟,他們都真是不拘禮法。我有時到善因寺去玩,鐵橋知道我是汪淡如的兒子,就領我到他的方丈里吃棗子栗子之類的東西。我的小說里所寫的石橋,就是以鐵橋作原型的。

  高郵解放,鐵橋被槍斃了,什麼罪行,沒有什麼人知道。

  前幾年我回家鄉,翻看舊縣誌,發現志載東鄉有一條灌溉長渠,是鐵橋出頭修的。那麼鐵橋也還做過一點對家鄉有益的事。

  我不想對鐵橋這個人做出評價。不過我倒覺得鐵橋的字畫如果能搜集得到,可以保存在縣博物館裡。

  由三聖庵想到善因寺,又由指南想到鐵橋,我這篇文章真是信馬由韁了。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呢?我只是想說:和尚和和尚不一樣,和尚有各式各樣的和尚,正如人有各式各樣的人。

  我直到現在還不明白我的祖父為什麼要帶我到三聖庵,去看指南和尚。我想他只是想要一個孫子陪陪他,而我是他喜歡的孫子。

  第十六節 文游合

  文游台是我們縣首屈一指的名勝古蹟。台在泰山廟後。

  泰山廟前有河,日澄河。河上有一道拱橋,橋很高,橋洞很大。走到橋上,上面是天,下面是水,覺得體重變得輕了,有凌空之感。拱橋之美,正在使人有凌空感。我們每年清明節後到東鄉上墳都要從橋上過(鄉俗,清明節前上新墳,節後上老墳)。這正是雜花生樹、良苗懷新的時候,放眼望去,一切都使人心情極為舒暢。

  澄河產瓜魚,長四五寸,通體雪白,瑩潤如羊脂玉,無鱗,無刺,背部有細骨一條,烹製後骨亦酥軟可吃。極鮮美。這種魚別處其實也有,有的地方叫水仙魚,北京偶亦有賣,叫麵條魚,但我的家鄉人認定這種魚只有我的家鄉有,而且只有文游台前面澄河裡有!家鄉人愛家鄉,只好由著他說。不過別處的這種魚不似澄河的產的味美,倒是真的,因為都經過冷藏轉運,不新鮮了。為什麼叫“瓜魚”呢?據說是因黃瓜開花時魚始出,到黃瓜落架時就再捕不到了,故又名“黃瓜魚”。是不是這麼回事,誰知道。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