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中國名人傳記《洪秀全傳》

  作者:馬道宗【完結】

  第一章 科舉失意

  在廣東省花縣的北面,聳立著一座山嶺,遠遠望 去像芙蓉花一樣美麗,因此,人們稱它為芙蓉嶺。 在芙蓉嶺麓下有一個叫做“福源水村”的小小村 莊,村裡的人們,世世代代都以耕地種田為生。 就在這個村子裡,有一個農戶,名叫洪鏡揚,其 祖先是從廣東梅縣遷居而來的。由於他勤勞耿直,深 得村人的喜愛,被推舉管理族內公產等事務,娶妻王 氏。 1814年 1 月 1 日(清嘉慶十八年癸酉十二月十日), 這天,風和日麗,山村里一如往日裡的寧靜。時至中 午,突然一陣嬰兒響亮的啼哭聲自一間產房裡破窗沖 出,直入雲霄,緊接著,一陣“劈哩啪啦”的鞭炮聲 在洪鏡揚家——一幢破舊的茅草屋前震耳欲聾地響了 起來,伴著山谷空絕的回聲,更加打攪了村莊裡的寧 靜。 村民們聞訊前往洪鏡揚家祝賀,只見他家喜氣洋 洋,熱鬧非凡。 “鏡揚兄,恭喜你又添貴子呀!恭喜、恭喜??” “同喜,同喜 !”洪鏡揚滿面笑容地雙手抱拳向 村民們一一回敬。應酬、喧鬧終於過去了。洪鏡揚走

  到產床旁邊,一把抱起嬰兒,仔細地端詳了半天,然 後滿臉笑容地對妻子王氏說: “餵,給他取個名字吧!” 此時,洪鏡揚已有了兩子一女,長子取名洪仁發, 次子取名洪仁達,一女取名洪辛英。按照傳統來說這 個新生兒屬“仁”字輩分,名字中應帶有“仁”字,可 叫啥名字好呢?期望著這個孩子能長大成人,並前途 無量,洪鏡揚冥思苦想了好一陣子,驀然眉毛一揚,面 對忠厚慈祥的妻子王氏說: “怎麼樣?叫他仁坤吧。坤 是八卦之一,會給孩子招來好運的 。” 妻子抿著嘴,讚賞似地微微一笑。 幾天後,只見洪鏡揚緊鎖雙眉,發起愁來,他和 妻子商量說:“算起來,這孩兒命中缺火,咋個辦呢?” 想呀,想呀,洪鏡揚終於想出了一個主意:“給他 添個小名,叫火秀吧 。” 名字上有了這個“火”字,應該能彌補孩子的先 天缺陷,大吉大利了。 然而,誰也沒有料到:這個乳名叫火秀的嬰兒,竟 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 “秀全”是火秀自己後來改的名字。 當時的年代,內憂外患戰亂不絕,勞苦民眾災難 深重。 腐朽的滿清政府,一面拼命享樂,窮奢極欲,一 面瘋狂地壓榨人民。地主、官僚和高利貸者,勾結在

  一起,貪婪兇殘地兼併土地,搜刮錢財。當時流行一 首歌謠: “農民頭上三把刀:租米重,利錢高,苛捐雜稅 如牛毛 。” 在重重剝削下,農民不得不賣掉自己的土地,生 活異常艱難。 洪家以務農謀生,是一個自耕農,人口多,田產 少,每年收入本來不多,再加上官紳的欺壓和勒索,一 年辛辛苦苦打的糧食,能剩下來的,簡直少得可憐。 當洪秀全兩歲時,全家陷入了困境,家裡經常是 吃了上頓沒有下頓,值錢的,全拿到當鋪去了,換點 錢就馬上買點吃的。最後除了大人、小孩身上蔽體的 破衣服,以及炕上的破棉絮,家裡再也找不出可當的 東西來了。面對著四壁空空的破茅屋,面對著一個個 嗷嗷待哺的兒女,洪鏡揚狠了狠心,毅然決定離鄉背 井,舉家遷移到官祿布村。 這個官祿布村,位於花縣西南五十里,是一個土 地貧瘠的小山村,村子西面緊靠蜿蜒起伏的獨秀峰, 東面是野茫茫一片田野。全村約有四百餘人,以耕牧 為生,過著饑寒交迫的貧苦生活。當時流傳著這樣一 首民謠: 官祿布,官祿布, 食粥送薯芋,

  蒼蠅咬粒飯, 追到新街渡。 剛搬到這裡來,洪家真是舉目無親,碰到的困難 是可想而知的。 每天,太陽剛一露出紅紅的臉兒,洪鏡揚就招呼 著兩個兒子,扛著鎬頭和鐵銑向茫茫荒地走去。 在這荊棘遍地,野草蔓生,灌木叢叢的荒野上, 他們不停地耕作著,像螞蟻啃骨頭一樣,一鎬一鎬地 刨,一銑一銑地挖?? 幾度寒暑,在血汗澆灌的土地上,他們開墾出了 幾畝荒地,竟收穫不少糧食,生活有所起色,並蓋了 幾間土屋,添置了兩頭耕牛?? 洪秀全也日益見長,越發可愛。 這年,洪秀全 7 歲了。洪鏡揚想:老大老二成天 和黃土打交道,沒有文化,成了“睜眼瞎”。如今老四 長得機靈,可得想辦法供他讀書啊! “望子成龍”,洪鏡揚渴望秀全讀好書,將來能 比他兩個哥哥有出息,好支撐洪家門戶,免受豪紳富 戶的欺壓。 一家人於是省吃儉用,攢下錢來,送秀全去讀私 塾。 上學後,小秀全刻苦攻讀,因為他覺得父兄起早 貪黑勞動,供他讀書不易,他絕不能辜負父兄的期望。

  所以他從不貪玩,再加上他天資聰明,很快就成了芸 芸學子中的佼佼者。 在私塾里,小秀全的求知慾望越來越強烈,除教 師講的外,他還自己讀了許多雜書。 13歲時,洪秀全“就能熟誦《四書》、《五經》、《孝 經》及古文多篇 ”,達到了“經史詩文無不博覽”的 程度了。老師和族人無不稱讚他為“才學優俊”的“神 童”和“奇才”! 洪秀全少年時代就很有個性。他喜歡讀書而沒有 書呆子氣;他對人熱情,性格活潑,又舉止莊重,談 吐詼諧。但對事情的是非,有自己的主見,不隨聲附 和別人。 受家庭環境的影響,洪秀全從小就熱愛勞動,一 有空閒,他就幫家裡積肥、送糞、放羊、牧牛?? 當太陽已被山樑掩住了半張笑臉,晚霞布滿天空 的時候,在綠草如茵的山坡下,洪秀全一準騎在牛背 上,一邊放牧,一邊聚精會神地讀著書。 得知洪鏡揚一家儘管縮衣節食,也很難維持秀全 讀書的消息後,私塾老師免去了洪秀全應交的學費, 本族父老自動送來了錢和衣物。 由於有眾鄉親的幫助,洪秀全讀了十年書。 洪秀全青少年時代,正值滿清王朝盛行科舉。也 和歷代封建王朝通過“科舉”(考試)來選拔官吏一

  樣。只是那時的考試,專考作文章的格式,如怎麼破 題( “起頭”),怎麼展開議論,怎麼結尾等,統稱“八 股”(作文章必須遵守的八條格式)。滿清提倡這種 “八股文”的目的,是要使讀書人思想僵化,惟命是 從,以便聽他們使喚,作他們的奴才。所以,這種考 試製度,大大地束縛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思想,也 阻礙著歷史發展和進步。當時清朝的科舉考試制度, 最初一級是考秀才,中了秀才之後才有資格考舉人, 中了舉人再考進士,考中進士後就可以走上做官的道 路。而考秀才又要經過縣試、府試和院試三道考試。 “縣試”錄取後,參加“府試 ”,“府試”通過後,再 參加“院試 ”,院試是省級考試,由一省學政主持。 在縣裡報考時,必須先找一個已經考取功名的人做保, 報考單上還要填寫祖宗三代履歷。這樣,官僚、豪紳 子弟倚仗權勢容易被錄取;勞動人民子弟上學讀書已 很困難,要考上秀才自然更難了。由於清朝的科舉制 度非常腐敗,能否“中舉”並不全靠才學的高低,而要 靠你有沒有“門路”和“靠山 ”,能否用錢賄賂“主 考官 ”,所以,對勞動人民子弟來說,要“中舉”幾 乎是不可能的,然而洪秀全全家人都把希望寄托在他 身上,也就是說他肩負著改變家境、光宗耀祖的重任。 族弟洪仁發回憶說 :“很快,他得到了老師和親 屬的喜愛,他們以他的才學而驕傲,確信他將及時取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