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頁
在所有這些論調看似合理的表層下面並不存在多少令人疑惑的思想,它們都沒有認識到情形的本質不同。即使在陸地上,對私人財產的保護也是基於這樣的簡單原則:損害不會是任意的。就是說,當要達到的目的十分微小或者和可能引起的傷害十分不成比例時,對私人財產的侵犯就不會出現。由於這個原因,未投入商業冒險的個人財產在文明的海上戰爭中是受到尊重的。另一方面,如我們都知道的,在陸地上,規則根本不是不變的,當對私人財產的徵用和破壞符合某個敵國的意圖時,它也就不受考慮了。一個跋涉於大道之上、手握短棒的人可以聲稱他的短棒有著文明賦予財產的全部神聖;但是,如他用棒子打破鄰居的頭,上述的對於他的財產的尊重也就轉瞬消失了。今天,運行於海洋之上的私人財產以最具活力的方式參與增進了它所屬的那個國家的財富與資源。一旦這個國家進入了戰爭,它的運行於海洋之上的所謂的私人財產就加強了這個國家戰時的財力和耐久力,因而也就給對手造成了損害。在今天的熟悉戰事的人中,大多數都熟知陸軍對於交通聯絡的依賴。我們也知道,威脅或打擊一支軍隊的交通線是最普遍和最有效的戰略安排之一。為什麼?因為一旦和基地的聯繫被切斷,一支部隊就會衰竭而亡;而一旦受到這樣可怕的威脅,不管在什麼不利的形勢下它都必須一拼。這樣,海洋商業對於一個海洋國家的力量同樣有著一支陸軍的交通對於這支部隊所具有的營養功能難道不是再清晰不過的嗎?對商業的打擊就是對有關國家的交通的打擊。它截斷了它的營養,使它忍飢挨餓,切除了它的力量之根基、戰爭之筋腱。雖然有戰爭這個可悲但不可避免的因素依在,但人們還是熱切希望商業能免受戰火襲擾,因為對商業的打擊的的確確是能發起的最致命的打擊。在所建議的用途之外,海軍也沒有其他的什麼用途了,比如說炮擊港口城鎮----這既較殘酷也欠科學。封鎖----如內戰中美國海軍所採取的,顯然只是商業破壞的一個特殊階段,但它的成果會是多麼巨大!
只是在怯懦地小打小鬧、止步不前,商業破壞方針才可能遭致由行動不當引起的指責,而集中力量、有條不紊地控制海洋則無疑是值得肯定的致勝之道。另外,從比較中得出的一個合理的推論是,如同兩個交戰國同意保證敵對國的貿易不受侵犯,兩支交鋒的陸軍也可以就相互尊重對方的交通線達成一致。
6·未來和美國海軍
馬漢 [美國]
[出自《海權論·美國的利益》] 1911
決定著政策能否得到完美執行的一個最關鍵的因素是軍事力量。我們有建立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的潛力,但目前還未擁有一支成熟的、組織得當的力量
美國海軍在過去的十幾年中應該根據更現代一些的設計從根本上被完全地改造。就這件事實而言,它不應招致議論或引發關於美國海軍的未來方向或行動範圍的問題。如果這個國家需要或應該需要一支海軍,無疑在1883年就該讓在那時候已經老掉牙的大破船----大部分是光榮但老朽的內戰倖存者----退出各個序列,或享受優厚的退休待遇,或不可避免地被拆毀,並由那些能夠執行它們再也無法勝任的任務的其他艦船取而代之。
所以,除了對於完全適合要由軍艦去乾的工作的工具的緊迫需要,在海軍的重建後面不可能存在其他什麼深奧的原因。如果不想讓我國的艦隊僅僅成為無甚用處的海軍花架子,一個會讓我們付出代價的草人,這件事情就必須去做。不過,在海軍重建的同時,這個新軍種的發展已吸引了一些關注,其程度比起今天新聞販子和記者的貪婪的好奇心還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些關注中的一部分體現的是無遮無掩的厭煩和敵對,另外一些則帶著友好和祝願。這兩種情形都顯示了一種隱約可見的景象:在一支新型海軍的出現和我們正走進的這個時代之間存在著一些共同的東西。如果有著這種耦合,它體現的就不僅是某種明確的意圖,也有整個世界的經濟和政治形勢正在發生的變化。海權----就這個詞的廣泛意義而言----將和這種變化緊密相關。實際上,海權將成為那些不再主要是國內性質、更包納著關係到各國與整個世界的關係的廣泛利益的活動的主要特徵之本身,而不僅僅是其原因或結果。正是在這一點上分化出了對立的認識。那些認為我國的政治利益局限於我們自己疆界之內、不願承認形勢可能促使我們在邊境之外採取政治行動的人,帶著厭惡和懷疑看待一個事物的成長----其存在表明,國家有著國際責任和國際權利,而且必然會出現一些我們不比那些以前的或同時代的國家更能夠逃避的複雜的國際局勢。其他一些人則相反,他們注意到了時代的環境和特徵,以及其他國家如此積極和廣泛地從事的海外活動,覺得美國人可以介入那些爭論之中----不是那類在十九世紀中期引發了嚴重衝突的爭論,而是本世紀初的那代人或許認為過於遠離他們的關心,因而自然地完全處於他們的影響力之外的那類爭論。
關於永恆真理的宗教信條或許可以被相當長久地宣講。不過我們今天還是目睹了一些宗教主張面臨的尷尬。它們源於對於人類生活中一些程式的傳統上的恪守,這些程式反映了在遙遠的過去歸納它們的人們對於真理的看法。政治信條,針對的主要是一個不斷演進的世界中轉瞬即逝的、多變的情勢,它們不可能得到不變的信守,除非它們體現的不是一時一地的政策,而是永恆的正義法則。只要達至理想的正義狀態的道路不是一直那麼平坦或切實可行,權宜之計、一時之策和兩害相全取其輕的選擇就會隨時地左右人們。和人之間一樣,國家之間有時也的確會在一些問題上有著不可調和的分歧,的確出現這樣一些爭端:對於它們不能達成一致,必須訴諸於強力這個對國內社會的安全的意義更甚於其對於國家間關係的影響的決定性因素。才華全面的華盛頓在他的年代極其清楚地看到了這點,傑斐遜則不願看到或不能看到。根本不應該有海軍是傑斐遜政治思想中的一個主要論斷,它產生於對作為一個政治影響因素的有組織的軍事力量的過分恐懼。儘管他的身上也充滿著對兼併領土的熱情----這支配著他的許多政治行為,但他為美國的地理擴張定下的限度是它應不致於使擁有一支海軍成為必要。不過命運----就象傑斐遜當政經歷的其他方面那樣有著諷刺意味----又促使他承認,除非執行完全的孤立政策,否則就必須為了對付國際上的錯綜複雜而在海洋那頭獲取領土。這種複雜或許能被十分容易地避免,如果有一支強大的武裝船隊可用來加強美國主張的份量,促使對手對自己的失策和美國指出的它的不當之處予以承認。
只是在怯懦地小打小鬧、止步不前,商業破壞方針才可能遭致由行動不當引起的指責,而集中力量、有條不紊地控制海洋則無疑是值得肯定的致勝之道。另外,從比較中得出的一個合理的推論是,如同兩個交戰國同意保證敵對國的貿易不受侵犯,兩支交鋒的陸軍也可以就相互尊重對方的交通線達成一致。
6·未來和美國海軍
馬漢 [美國]
[出自《海權論·美國的利益》] 1911
決定著政策能否得到完美執行的一個最關鍵的因素是軍事力量。我們有建立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的潛力,但目前還未擁有一支成熟的、組織得當的力量
美國海軍在過去的十幾年中應該根據更現代一些的設計從根本上被完全地改造。就這件事實而言,它不應招致議論或引發關於美國海軍的未來方向或行動範圍的問題。如果這個國家需要或應該需要一支海軍,無疑在1883年就該讓在那時候已經老掉牙的大破船----大部分是光榮但老朽的內戰倖存者----退出各個序列,或享受優厚的退休待遇,或不可避免地被拆毀,並由那些能夠執行它們再也無法勝任的任務的其他艦船取而代之。
所以,除了對於完全適合要由軍艦去乾的工作的工具的緊迫需要,在海軍的重建後面不可能存在其他什麼深奧的原因。如果不想讓我國的艦隊僅僅成為無甚用處的海軍花架子,一個會讓我們付出代價的草人,這件事情就必須去做。不過,在海軍重建的同時,這個新軍種的發展已吸引了一些關注,其程度比起今天新聞販子和記者的貪婪的好奇心還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些關注中的一部分體現的是無遮無掩的厭煩和敵對,另外一些則帶著友好和祝願。這兩種情形都顯示了一種隱約可見的景象:在一支新型海軍的出現和我們正走進的這個時代之間存在著一些共同的東西。如果有著這種耦合,它體現的就不僅是某種明確的意圖,也有整個世界的經濟和政治形勢正在發生的變化。海權----就這個詞的廣泛意義而言----將和這種變化緊密相關。實際上,海權將成為那些不再主要是國內性質、更包納著關係到各國與整個世界的關係的廣泛利益的活動的主要特徵之本身,而不僅僅是其原因或結果。正是在這一點上分化出了對立的認識。那些認為我國的政治利益局限於我們自己疆界之內、不願承認形勢可能促使我們在邊境之外採取政治行動的人,帶著厭惡和懷疑看待一個事物的成長----其存在表明,國家有著國際責任和國際權利,而且必然會出現一些我們不比那些以前的或同時代的國家更能夠逃避的複雜的國際局勢。其他一些人則相反,他們注意到了時代的環境和特徵,以及其他國家如此積極和廣泛地從事的海外活動,覺得美國人可以介入那些爭論之中----不是那類在十九世紀中期引發了嚴重衝突的爭論,而是本世紀初的那代人或許認為過於遠離他們的關心,因而自然地完全處於他們的影響力之外的那類爭論。
關於永恆真理的宗教信條或許可以被相當長久地宣講。不過我們今天還是目睹了一些宗教主張面臨的尷尬。它們源於對於人類生活中一些程式的傳統上的恪守,這些程式反映了在遙遠的過去歸納它們的人們對於真理的看法。政治信條,針對的主要是一個不斷演進的世界中轉瞬即逝的、多變的情勢,它們不可能得到不變的信守,除非它們體現的不是一時一地的政策,而是永恆的正義法則。只要達至理想的正義狀態的道路不是一直那麼平坦或切實可行,權宜之計、一時之策和兩害相全取其輕的選擇就會隨時地左右人們。和人之間一樣,國家之間有時也的確會在一些問題上有著不可調和的分歧,的確出現這樣一些爭端:對於它們不能達成一致,必須訴諸於強力這個對國內社會的安全的意義更甚於其對於國家間關係的影響的決定性因素。才華全面的華盛頓在他的年代極其清楚地看到了這點,傑斐遜則不願看到或不能看到。根本不應該有海軍是傑斐遜政治思想中的一個主要論斷,它產生於對作為一個政治影響因素的有組織的軍事力量的過分恐懼。儘管他的身上也充滿著對兼併領土的熱情----這支配著他的許多政治行為,但他為美國的地理擴張定下的限度是它應不致於使擁有一支海軍成為必要。不過命運----就象傑斐遜當政經歷的其他方面那樣有著諷刺意味----又促使他承認,除非執行完全的孤立政策,否則就必須為了對付國際上的錯綜複雜而在海洋那頭獲取領土。這種複雜或許能被十分容易地避免,如果有一支強大的武裝船隊可用來加強美國主張的份量,促使對手對自己的失策和美國指出的它的不當之處予以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