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頁
假如國人對於海洋事務的思想意識不發生什麼變化,他們不可能認為決定著國家繁榮和歷史走向的最有力的因素存在於海洋之上。這個主題不僅對於一個國家有其重要性,也關係著世界歷史和人類的福祉。就迄今我們看到的而言,人類的命運維繫在存在於歐洲及其美洲的分支的文明之上。那麼,受到並不過分的讚許的我們歐洲和美國文明又究竟是怎樣的呢?它就是一個未開化時代沙漠中的綠洲,為許多內部的爭端所分裂,在其中起最終決定作用的不是組織的精巧細緻,而是組織以物質力量的威懾性的、有效能的姿態----它足以抵禦數量上占壓倒優勢但未經充分地組織的外部勢力----來表達自己的能力。在當前環境中,歐洲可觀的軍事力量一方面制止了外族對歐洲的進犯,另一方面也成功地處理了自身內部的粗野之舉。對於後者,我們不時地給予嚴厲的警告,對此人們幾乎不能裝聾作啞。不過,我們極少給予那些來自於外部的、和我們文明的精神格格不入的種族的危險以充分的注意,人們也未認識到國家間武裝的警惕----這種態度如今為歐洲所有大國所持----對於我們文明的保持有著多麼重要的作用。即使我們未考慮到這種對於處於非從屬的、無政府的時代的社會無價的意義,如此眾多的處於最容易被打上烙印階段的年輕人又受到了關於服從、秩序、對法律和權威的尊重的教育。認為在為人所希望的歐洲國家的尚武精神的沉淪中存在著一種對於世界註定要朝向普遍的和平、廣泛的物質繁榮和安逸前進的保證將仍是一個看似有理但絕對不然的錯誤。這種誘人的理想不會由代表性的文明國家實現,如果它們放下武器,鬆弛它們精神上的緊張,並從戰獸變為只宜屠宰的肥牛的話。
隨著迦太基的陷落,在不存在一個需要防範的勢均力敵的敵人的情形下,羅馬登上了地中海文明世界的支配者地位。在羅馬的治下,普遍的和平逐漸得以實現;但是,在我們戰火寥寥的當今時代也可找到其險惡的對應物的內部的社會和政治分歧又將其擊得粉碎。當時,隨著地中海文明國家之間衝突的衰減,物質的繁榮,一般作物和奢侈品的豐富都達到了頂峰,而兵器卻從僵顫的臂上無力地滑落在地。在高盧和日耳曼戰事中,天才的愷撒修築了一條外圍樊籬,它如同一條堤壩,在多個世紀中一直得以維持;但當伴之了它的出現的錚錚豪情蛻變為了對於舒適、財富和普遍的安逸的迷戀時----這就是今天的和平預言家所想要的,它也就分崩離析了。入侵者波濤般地洶湧而來。大雨傾盆,洪流泛濫,狂風呼嘯,房屋和堡壘在衝擊之下傾覆,因為它的基石不是對於用以保衛珍貴之物的鋼鐵之腕和無畏之心的堅定依賴。
安適長久地存在,貿易不受阻礙,困苦一去不復返,所有的艱辛都從生活中消失,這就是我們現代的夢想。但是,我們能得到這些麼?我們完全可以把這些作為痴戀所在麼?幸運的是,目前我們還不能這樣。如果我們願意的話,我們盡可以對和我們的文明格格不入的外部的芸芸眾生視而不見。他們如今是虛弱的,因為我們有著更高的物質發展水平,依然保持著也是前者的主要財富的糾糾武夫精神。不過,即使我們無視他們,從內部產生的解體的危險已使我們腳下的土地發生了動搖,而唯一的安全之策只能是對它時刻予以警惕,在國家間的爭鬥中,在各種分歧的凸現中,在各類抱負之間的交鋒中,聚存著尚武之氣。單憑它就能夠萬無一失地對付隱現於多個世紀之中的外在或內在的破壞力量。
美國成為一個極為重要的海軍強國且懷有由跨洋的地理位置導致的需要所規定的明確的對外打算並不是對於普遍和平的唯一的----甚至也不是主要的----保證,未來可能存在的英國和美國這兩個同源同種的國家之間的誠摯合作同樣也不是。包含於歐洲文明命運之中的整個世界的最美好的前景不是基於普遍的和睦,也不是基於對於不間斷的和平的憧憬。只有在利益的競爭中、在復興的民族感中、在每一國人民的首先供己所需的決定中----席捲世界的保護主義浪潮是該決定的鮮明象徵,才可以聽到這種保證:多個世紀的英勇戰鬥所建立起來的宏大的制度規範尚未受到侵蝕。在這種極具創造力的鬥爭中,無可否認的利益和覺醒的國家意識將引導美國發揮它的作用,拋棄只適用於它的幼年時期的孤立政策;並認識到,儘管避免捲入歐洲人的事務曾對其獨立性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今天它從歐洲人處承擔一份辛勞就是為維護這個文明的共同利益而負起一份應盡的責任。我們的太平洋地區和英國的太平洋殖民地已在一陣本能的震顫之中感到了一些精明的歐洲人在中亞和北亞的眾多人口中察覺到的那種威脅。他們向太平洋諸島的峰擁而入表明這股洪流不僅可能順陸西涌,也可能跨海東進。不過,我沒有細緻地探究過這種浩大的運動的細節,其實,它也許永遠不會發生,但在當前形勢下它的可能性還是明顯地隱現於未來的地平線上,對它的唯一屏障將是我們文明的代表者的尚武精神。不管發生什麼,海權在當今年代將扮演它在任何歷史時期都扮演過的角色;而美國由於它的地理位置,必定成為向文明世界的海權提供動力的前沿地帶之一。
如果到時人們應被看到已經做好了準備,他們現在就應切實地理解當今的形勢----如本文的開始所提的----並依循這個認識而行動,這才可以對看來遙遠的緊急事態做到有備無患。憑藉海洋商業和海軍優勢控制海洋意味著在世界上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因為不管陸地能產出多麼豐厚的財富,沒有什麼能象海洋那樣為必不可少的交換提供便利。關於海洋----也許更應該說是水域----的基本事實是它是大自然中偉大的交通媒介。今天不可能再有哪一個國家能象過去那樣獨霸海洋。象與之相比微不足道的陸上利益一樣,對海洋的控制必須通過競爭獲得,或許還需一番武力較量。作為各國為之角逐的最大獵物,控制海洋也會象其他激起爭執的利益一樣有助於使對目標的矢志不移精神和力爭上遊的品質處於生機勃勃的狀態,而這些正是文明國家社會的力量所在。這個社會的一體性不體現在各種情形的簡單雷同上,而在於道義和思維上的共同標準。
隨著迦太基的陷落,在不存在一個需要防範的勢均力敵的敵人的情形下,羅馬登上了地中海文明世界的支配者地位。在羅馬的治下,普遍的和平逐漸得以實現;但是,在我們戰火寥寥的當今時代也可找到其險惡的對應物的內部的社會和政治分歧又將其擊得粉碎。當時,隨著地中海文明國家之間衝突的衰減,物質的繁榮,一般作物和奢侈品的豐富都達到了頂峰,而兵器卻從僵顫的臂上無力地滑落在地。在高盧和日耳曼戰事中,天才的愷撒修築了一條外圍樊籬,它如同一條堤壩,在多個世紀中一直得以維持;但當伴之了它的出現的錚錚豪情蛻變為了對於舒適、財富和普遍的安逸的迷戀時----這就是今天的和平預言家所想要的,它也就分崩離析了。入侵者波濤般地洶湧而來。大雨傾盆,洪流泛濫,狂風呼嘯,房屋和堡壘在衝擊之下傾覆,因為它的基石不是對於用以保衛珍貴之物的鋼鐵之腕和無畏之心的堅定依賴。
安適長久地存在,貿易不受阻礙,困苦一去不復返,所有的艱辛都從生活中消失,這就是我們現代的夢想。但是,我們能得到這些麼?我們完全可以把這些作為痴戀所在麼?幸運的是,目前我們還不能這樣。如果我們願意的話,我們盡可以對和我們的文明格格不入的外部的芸芸眾生視而不見。他們如今是虛弱的,因為我們有著更高的物質發展水平,依然保持著也是前者的主要財富的糾糾武夫精神。不過,即使我們無視他們,從內部產生的解體的危險已使我們腳下的土地發生了動搖,而唯一的安全之策只能是對它時刻予以警惕,在國家間的爭鬥中,在各種分歧的凸現中,在各類抱負之間的交鋒中,聚存著尚武之氣。單憑它就能夠萬無一失地對付隱現於多個世紀之中的外在或內在的破壞力量。
美國成為一個極為重要的海軍強國且懷有由跨洋的地理位置導致的需要所規定的明確的對外打算並不是對於普遍和平的唯一的----甚至也不是主要的----保證,未來可能存在的英國和美國這兩個同源同種的國家之間的誠摯合作同樣也不是。包含於歐洲文明命運之中的整個世界的最美好的前景不是基於普遍的和睦,也不是基於對於不間斷的和平的憧憬。只有在利益的競爭中、在復興的民族感中、在每一國人民的首先供己所需的決定中----席捲世界的保護主義浪潮是該決定的鮮明象徵,才可以聽到這種保證:多個世紀的英勇戰鬥所建立起來的宏大的制度規範尚未受到侵蝕。在這種極具創造力的鬥爭中,無可否認的利益和覺醒的國家意識將引導美國發揮它的作用,拋棄只適用於它的幼年時期的孤立政策;並認識到,儘管避免捲入歐洲人的事務曾對其獨立性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今天它從歐洲人處承擔一份辛勞就是為維護這個文明的共同利益而負起一份應盡的責任。我們的太平洋地區和英國的太平洋殖民地已在一陣本能的震顫之中感到了一些精明的歐洲人在中亞和北亞的眾多人口中察覺到的那種威脅。他們向太平洋諸島的峰擁而入表明這股洪流不僅可能順陸西涌,也可能跨海東進。不過,我沒有細緻地探究過這種浩大的運動的細節,其實,它也許永遠不會發生,但在當前形勢下它的可能性還是明顯地隱現於未來的地平線上,對它的唯一屏障將是我們文明的代表者的尚武精神。不管發生什麼,海權在當今年代將扮演它在任何歷史時期都扮演過的角色;而美國由於它的地理位置,必定成為向文明世界的海權提供動力的前沿地帶之一。
如果到時人們應被看到已經做好了準備,他們現在就應切實地理解當今的形勢----如本文的開始所提的----並依循這個認識而行動,這才可以對看來遙遠的緊急事態做到有備無患。憑藉海洋商業和海軍優勢控制海洋意味著在世界上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因為不管陸地能產出多麼豐厚的財富,沒有什麼能象海洋那樣為必不可少的交換提供便利。關於海洋----也許更應該說是水域----的基本事實是它是大自然中偉大的交通媒介。今天不可能再有哪一個國家能象過去那樣獨霸海洋。象與之相比微不足道的陸上利益一樣,對海洋的控制必須通過競爭獲得,或許還需一番武力較量。作為各國為之角逐的最大獵物,控制海洋也會象其他激起爭執的利益一樣有助於使對目標的矢志不移精神和力爭上遊的品質處於生機勃勃的狀態,而這些正是文明國家社會的力量所在。這個社會的一體性不體現在各種情形的簡單雷同上,而在於道義和思維上的共同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