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
以上諸將,所守之城,即為信地,專責其成。戰則一城援一城,守則一節頂一節。信守不渝,死生與共。袁崇煥將年邁母親和妻子從南國接到危地寧遠,趙率教也把自己的妻兒遷來居住。他們誓言:「土地破,則家與之俱亡!」
第二,築城。後金與明朝的戰史表明,後金騎兵長於野戰,明朝步兵憑藉堅城。袁崇煥總結遼事以來血的教訓說:「虜利野戰,惟有憑堅城以用大炮一著。」大炮,需要架設在城上;堅城,成為大炮的憑藉。故遼東巡撫袁崇煥將繕築城垣,作為建立寧錦防線的重要一著。在寧遠和寧錦兩次戰爭期間,遼軍進行緊張的修城工程。天啟六年即天命十一年(1626年)春,在寧遠之捷後,袁崇煥即著手修治被戰火毀壞的寧遠、毀於火災的中後所及前已毀損的前屯衛、中右所、中前所五座城垣。調用班軍,責期完工,有違制者,分別處治。
第三部分弔喪修城(3)
修城工程尚未告竣,關內外遭到雨災:「山海內外,官舍民居,倒塌無算;軍馬露處,死病相連;中前禾黍,狼藉波濤。前屯、中、後、右復然。糧草三軍命脈,皆飄蕩如洗。階苔積滑,灶已產蛙。」淫雨為災嚴重,城垣修而復壞,前屯、中前所、中所、後所、右所等都遭受嚴重水災。寧遠、前屯、中後等城,新葺之垣,遭雨倒塌。同年秋,又調秋班軍復行修葺城池。至本年末,山海諸城,未完者完之,覆圮者補之,浚濠築垣,扼險置器,壁壘一新,固若金湯。
兵部尚書馮嘉會題覆遼東巡撫袁崇煥疏,總結秋季修城工程成績稱:「山海四城,業已鼎新,誠所謂重關累塞矣。」次年春季,進行寧遠迤北諸城的修治。時自高第將其盡撤去,寧遠外無城障。袁崇煥奏請:「修松山等處扼要城池,以四百里金湯,為千萬年屏翰,所用班軍四萬,缺一不可。」明廷決定調派去年秋班與今年春班,共合4萬班軍,修繕中左、錦州、大凌河諸城。4萬班軍,分班築城,合計工時,按期責成。督令班軍,期限一年,「併力修舉,通期竣工」。錦州城工剛竣,後金騎兵進圍;其他二城,未及完工。
此期三季(秋、冬、春),修治八城。其軍事價值,袁崇煥題云:
慨自河西失陷,縮守關門。無論失地示弱,即關門亦控扼山溪耳,何能屯養十三萬兵馬?雖進而寧前,四城金湯,長二百里,但北負山,南負海,狹不三四十里,屯兵六萬、馬三萬、商民數十萬於中,地隘人稠,猶之屯十萬兵於山海也。地不廣則無以為耕,資生少,具一靠於內地供給。貧瘠而士馬不強,且人畜錯雜,災沴(lì)易生。故築錦州、中左、大凌三城,而拓地一百七十里之不可以已也。自中左所以東漸寬,錦州、大凌,南北而東西相方,四城完固,屯兵民於中,且耕且練。賊來我坐而勝,賊不來彼坐而困。此三城之必築者也。業已移兵民於三城之間,廣開屯種。……是三城之完不完,天下之安危系之。此三城不得不築,築而立刻當完者也。錦州三城若成,有進無退,全遼即在目中。乘彼有事東江,且以款之說緩之。而刻日修築,令彼掩耳不及。待其警覺,而我險已成。三城成,戰守又在關門四百里外,重障萬全。
上引題疏,重在闡明:在關寧錦防線,既要繕修南四城,以加強其南段——關寧防線;更要繕治北四城,以加強其北段——寧錦防線,屯兵屯民,恃城耕練,開疆拓地,憑城御守,戰守北推200里,坐操制敵之勝券。
第三,整軍。袁崇煥曾任關外監軍而掌練兵事,又經歷戰陣,故熟知遼兵之弊。他在建立關寧錦防線過程中,以遼人守遼土,重建一支遼軍。先是熊廷弼認為「遼人必不可用」,用兵應徵於外省。經略孫承宗疏議,用遼人以守遼土。孫去職後,袁崇煥堅持「以遼人守遼土」為「聚兵」之計,大力推行,收到實效。他說,自遼事以來,外省調募之兵,皆為市井烏合,禦敵不足,鼓譟有餘,糜費金錢,不得一用,不能援遼,反而擾遼。他破除以往辦法,將外兵撤回,招遼人填充。袁崇煥說:「南兵脆弱,西兵善逃。」袁崇煥奏言:「遠求難致之兵,何如近取回鄉之眾?」袁崇煥對「以遼人守遼土」,從理論上論述,從軍事上實證,從輿情上宣傳,從行動上落實。他著重對遼軍進行了整頓與建設——裁冗、選將、編制、治械和備餉等。
於裁冗,袁崇煥疏請撤回調兵,招補遼人。明的遼軍,多從關內調募,「兵非貪猾者不應,將非廢閒者不就」。袁崇煥奏請以新募遼兵取代部分調兵:「意欲稍破成議,撤回調兵,即招遼人以填之。」兵部議覆:此議「卓識深謀,迥出流輩,且選遼兵實遼伍,養遼人守遼地,智者無以易此」。經朝廷批准,裁汰調募冗兵4000餘員,以遼民精壯者補充。客軍官疲兵猾,困擾遼軍多年,朝廷內外,未得良策。袁崇煥的上述辦法,破除舊弊,切實可行。
於選將,袁崇煥先前重血緣關係,疏薦其叔袁玉佩、其親戚林翔鳳等,但此構想,未能實現。時袁崇煥薦選官將,由遠選而為近取——「將則近取」,就是從在戰火中並肩戰鬥過的軍官中選拔。遴選「猷略淵遠,著數平實」的趙率教,「遼人復遼,此其首選」的祖大壽,以及不受私饋、韜鈐善謀的何可綱等為股肱大將。寧遠大戰後的五、六月間,袁巡撫疏准營伍調補將領共26員,就是一例。
第二,築城。後金與明朝的戰史表明,後金騎兵長於野戰,明朝步兵憑藉堅城。袁崇煥總結遼事以來血的教訓說:「虜利野戰,惟有憑堅城以用大炮一著。」大炮,需要架設在城上;堅城,成為大炮的憑藉。故遼東巡撫袁崇煥將繕築城垣,作為建立寧錦防線的重要一著。在寧遠和寧錦兩次戰爭期間,遼軍進行緊張的修城工程。天啟六年即天命十一年(1626年)春,在寧遠之捷後,袁崇煥即著手修治被戰火毀壞的寧遠、毀於火災的中後所及前已毀損的前屯衛、中右所、中前所五座城垣。調用班軍,責期完工,有違制者,分別處治。
第三部分弔喪修城(3)
修城工程尚未告竣,關內外遭到雨災:「山海內外,官舍民居,倒塌無算;軍馬露處,死病相連;中前禾黍,狼藉波濤。前屯、中、後、右復然。糧草三軍命脈,皆飄蕩如洗。階苔積滑,灶已產蛙。」淫雨為災嚴重,城垣修而復壞,前屯、中前所、中所、後所、右所等都遭受嚴重水災。寧遠、前屯、中後等城,新葺之垣,遭雨倒塌。同年秋,又調秋班軍復行修葺城池。至本年末,山海諸城,未完者完之,覆圮者補之,浚濠築垣,扼險置器,壁壘一新,固若金湯。
兵部尚書馮嘉會題覆遼東巡撫袁崇煥疏,總結秋季修城工程成績稱:「山海四城,業已鼎新,誠所謂重關累塞矣。」次年春季,進行寧遠迤北諸城的修治。時自高第將其盡撤去,寧遠外無城障。袁崇煥奏請:「修松山等處扼要城池,以四百里金湯,為千萬年屏翰,所用班軍四萬,缺一不可。」明廷決定調派去年秋班與今年春班,共合4萬班軍,修繕中左、錦州、大凌河諸城。4萬班軍,分班築城,合計工時,按期責成。督令班軍,期限一年,「併力修舉,通期竣工」。錦州城工剛竣,後金騎兵進圍;其他二城,未及完工。
此期三季(秋、冬、春),修治八城。其軍事價值,袁崇煥題云:
慨自河西失陷,縮守關門。無論失地示弱,即關門亦控扼山溪耳,何能屯養十三萬兵馬?雖進而寧前,四城金湯,長二百里,但北負山,南負海,狹不三四十里,屯兵六萬、馬三萬、商民數十萬於中,地隘人稠,猶之屯十萬兵於山海也。地不廣則無以為耕,資生少,具一靠於內地供給。貧瘠而士馬不強,且人畜錯雜,災沴(lì)易生。故築錦州、中左、大凌三城,而拓地一百七十里之不可以已也。自中左所以東漸寬,錦州、大凌,南北而東西相方,四城完固,屯兵民於中,且耕且練。賊來我坐而勝,賊不來彼坐而困。此三城之必築者也。業已移兵民於三城之間,廣開屯種。……是三城之完不完,天下之安危系之。此三城不得不築,築而立刻當完者也。錦州三城若成,有進無退,全遼即在目中。乘彼有事東江,且以款之說緩之。而刻日修築,令彼掩耳不及。待其警覺,而我險已成。三城成,戰守又在關門四百里外,重障萬全。
上引題疏,重在闡明:在關寧錦防線,既要繕修南四城,以加強其南段——關寧防線;更要繕治北四城,以加強其北段——寧錦防線,屯兵屯民,恃城耕練,開疆拓地,憑城御守,戰守北推200里,坐操制敵之勝券。
第三,整軍。袁崇煥曾任關外監軍而掌練兵事,又經歷戰陣,故熟知遼兵之弊。他在建立關寧錦防線過程中,以遼人守遼土,重建一支遼軍。先是熊廷弼認為「遼人必不可用」,用兵應徵於外省。經略孫承宗疏議,用遼人以守遼土。孫去職後,袁崇煥堅持「以遼人守遼土」為「聚兵」之計,大力推行,收到實效。他說,自遼事以來,外省調募之兵,皆為市井烏合,禦敵不足,鼓譟有餘,糜費金錢,不得一用,不能援遼,反而擾遼。他破除以往辦法,將外兵撤回,招遼人填充。袁崇煥說:「南兵脆弱,西兵善逃。」袁崇煥奏言:「遠求難致之兵,何如近取回鄉之眾?」袁崇煥對「以遼人守遼土」,從理論上論述,從軍事上實證,從輿情上宣傳,從行動上落實。他著重對遼軍進行了整頓與建設——裁冗、選將、編制、治械和備餉等。
於裁冗,袁崇煥疏請撤回調兵,招補遼人。明的遼軍,多從關內調募,「兵非貪猾者不應,將非廢閒者不就」。袁崇煥奏請以新募遼兵取代部分調兵:「意欲稍破成議,撤回調兵,即招遼人以填之。」兵部議覆:此議「卓識深謀,迥出流輩,且選遼兵實遼伍,養遼人守遼地,智者無以易此」。經朝廷批准,裁汰調募冗兵4000餘員,以遼民精壯者補充。客軍官疲兵猾,困擾遼軍多年,朝廷內外,未得良策。袁崇煥的上述辦法,破除舊弊,切實可行。
於選將,袁崇煥先前重血緣關係,疏薦其叔袁玉佩、其親戚林翔鳳等,但此構想,未能實現。時袁崇煥薦選官將,由遠選而為近取——「將則近取」,就是從在戰火中並肩戰鬥過的軍官中選拔。遴選「猷略淵遠,著數平實」的趙率教,「遼人復遼,此其首選」的祖大壽,以及不受私饋、韜鈐善謀的何可綱等為股肱大將。寧遠大戰後的五、六月間,袁巡撫疏准營伍調補將領共26員,就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