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頁
當然,就紀實文學而言,藝術表現手段並不是它的全部。老先生在其前言中,已然開宗明義地向讀者交待了他面對史實不加任何佐料的嚴謹學風。全書以標準的老北京語言,一氣呵成,幾乎使讀者無可挑剔。尤其使筆者感到濃厚興趣的,是金易老先生對清末宮廷人物史實的補充。比如,對西太后身邊李蓮英這個人物,昔日許多“演義”之類的書籍,對其進行了許多貶意的描寫。通過老宮女親自目睹的敘述,似對李蓮英這個頭號太監,應該有所輔正。其他如有關珍妃之死的實情,太監淨身的全部詳情,以及西太后在八國聯軍兵臨紫禁城下時西逃等許多章節,不僅使筆者感到有身臨其境的真實;而且使筆者對大清末日的殘荷敗葉,“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晚景,有了形象上的補充。這些都是其他清史史料書籍所無法達到的高度。
金易老師古典文學底蘊深厚,在該書所有章節中,都能看到這種藝術功力。在老宮女回敘珍妃之死的真情那一章節里,老先生對老佛爺西太后心態刻畫得入木三分。老先生在其章尾,將其和歷史上的呂后有機地加以聯繫,如木榫相嵌,自然到天衣無fèng的境地。由於老先生學識淵博,使《宮女談往錄》增添了文學技能之外的史學力度,它不僅可以使後來人了解宮廷中罕為人知的生活百態,而且可以對清朝何以會走向滅亡,有一個形象的答案!
亦文亦史,亦史亦文。這是《宮女談往錄》所獨具的文史風采,在紀實、報告文學大潮中,可謂一枝獨秀。筆者對本書作者——我48年前的老師,除了深表敬意之外,還把這篇文章權且當作為對金易老師的一紙祭文!
金易和她的《宮女談往錄》
援
“我知道王先生功底厚,但沒想到他文筆這麼好。這本書的結構、取材、文筆都太好了!許多章節,獨立地拍出來,都是一部出色的影視劇。”這是著名作家劉紹棠對《宮女談往錄》一書及其作者金易先生的評價。
金易,曾是北京二中的語文老師,《宮女談往錄》是他與夫人、原北京二十五中、六十一中中學語文教師沈義羚老師合著的書。40年代,王老師請過一位曾是慈禧太后敬煙宮女的老街坊幫助料理家務,遇有閒暇,老宮女常給他們講些宮裡的事。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記錄和記憶都很清楚,且去故宮考察多次。30多年後,王老師退休在家,把宮女的講述回憶整理成文,發表於《紫禁城》雜誌上。後來王老師不幸中風,病臥在床,仍以堅強的毅力把文章整理成冊,成為他生前的最後一部著作。該書出版後,他曾題贈我一冊,翻閱第一章,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了,每章之始,作者都寫這位老宮女,或邊做針線邊談,或閒下來品茶卿天,優美的文筆、典型的京片子,造成一種氛圍,引出一個話題,講述一段清宮往事。由於是親歷者所述,條理清晰,可信性強。所寫的人物,上到太后皇帝,下到剛進宮的宮女、小太監,有血有肉,極為生動,有不少鮮為人知的細節,無論從文學角度,還是從史料角度,都是一部難得的好書。
我同紹棠學長談起這本書,他很想讀讀此書。時王老師已去世。我同沈義羚老師說了,她馬上題字一冊,讓我給紹棠送去。一個多月後,我和幾個朋友再去造訪紹棠,一進門,他便大談起王老師這本書來,一談近兩個小時。他說:“近年來寫晚清宮廷的書不少,可惜可讀性有限。王老師這本好,讓人拿起來放不下,我是一連氣讀完的。”他還談道:“這本書應當說是散文文體的。文中講史,文中講事,獨立成篇,連貫成冊。文字上、選材上、手法上都有獨到之處。近年來,文壇上肯定了周作人的散文成就,不少人的散文作品都說是有周作人的風格,我看,王先生的這本書,文采上才有周作人的真諦呢!一位執教多年的中學老師,臨走時給我們留下這麼好的一本書,可敬可佩。這也是老師於課堂之外給我們留下的教材。王老師寫書治文給我們做出了榜樣和示範。”紹棠還表示:“這本書還要好好讀讀,細讀之後要好好寫寫有關這本書的文章。”
紹棠的推崇和評價應能告慰老師在天之靈。我為我曾有過這樣的老師而自豪,也為我們北京教師隊伍中曾有這樣的老師、這樣的作品而自豪。
《宮女談往錄》的價值所在鄭恩波(1)
在“文化”一詞處處濫用、幾乎事事都要貼上“文化”標籤的今天,反映清代文化特別是清宮文化的文藝作品,愈來愈加猛烈地衝擊著書市和螢屏。這些作品良莠混雜,參差不齊。有的甚至違背史實,胡編亂造;顛三倒四,張冠李戴,演出一出出令人啼笑皆非的荒誕戲。對此荒誕現象,諷刺幽默詩人池北偶有詩——《牛頭對上了馬嘴》——曰:
馬嘴對牛頭,野兔追獵狗。
寶玉愛鶯鶯,花旦演武丑。
亂寫亂編造,無中可生有。
時代是中古,地點在美洲。
主角是尼姑,情節講復仇。
你說他荒謬,他說你保守。
如此大作家,專門會胡謅。
混跡文壇上,全靠臉皮厚。
在魚目混珠、泥沙俱下、大量的偽劣假冒之作泛濫成災的時候,金易、沈義羚先生合著的長篇紀實文學《宮女談往錄》,以其“高水平、高品位、高檔次的珍品”風姿鶴立雞群,獨占鰲頭。
這是一部極富吸引力,看了第一頁,就要一口氣讀到底的迷人之書;這是所有拍攝清宮影視片的藝術工作者必讀的參考書;這是從事紀實文學創作的作家大可借鑑的樣板書。此書為什麼會取得如此的成功?這是因為書中所述的史料的真實性與文學作品必不可少的藝術性,達到了完美的結合。我覺得,這也正是這部《宮女談往錄》的真正價值所在。
紀實文學作品所敘述的每件事情,必須是絕對真實的,要經得起歷史學家的科學考證和時間的嚴峻考驗,不許有半點虛假。凡從事紀實文學創作的作家,一定要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子孫後代負責。換句話說,一個紀實文學作家,首先必須是一個尊重歷史、敢說真話的老實人。混淆真偽、言過其實、節外生枝、欺騙隱瞞等陋習醜行,都是誠實的有良心的紀實文學作家所堅決反對的。如果這一看法能被大家認同的話,那我們就要嚴肅地指出,那部馬拉松式的電視連續劇《戲說乾隆》,純粹是胡說乾隆。連續劇的製作者,硬把一個對中國歷史作出過一定貢獻的封建政治家乾隆皇帝褻瀆為一個花花公子,不知是何心肝!更不知他們對天真爛漫、缺乏歷史知識的億萬青少年該負怎樣的責任!
與胡編亂寫的《戲說乾隆》截然相反,《宮女談往錄》則以鮮為人知、確鑿可靠的史實取勝。作者通過在慈禧身邊前後當差8年的侍女何榮(榮兒)親口講述的關於太后吃喝拉睡的一件件細事,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目睹了清政府最高統治者不恤民脂民膏、窮奢極侈的宮廷享樂和等級森嚴、殘酷至極的封建制度,進而懂得這個腐敗的大清帝國必然滅亡的原因。全書講到的每一件事,都有根有據,時間、地點以及每件事發生時在場的人物和整個氣氛,都交待得清清楚楚,讓讀者一看就覺得作者所描述的一切,都具有權威性。比如,慈禧是一個太后、統攬大權的獨裁者,又是一個自28歲就喪夫的年輕寡婦的複雜感情和心態;珍妃之死的真相,光緒皇帝對珍妃的痴情,以及處於逆境中的怪異心理;李蓮英和崔玉貴的身世和在宮中的真實處境,以及他們的為人、秉性和最後的結局;還有,西逃路上太后、皇帝、皇后、太監、大阿哥、四格格、宮女等諸多人物的表現和情緒,都被作者寫得實實在在、真真切切,具有極強的實證性。看了這部《宮女談往錄》,以前流傳的什麼慈禧非常寵愛李蓮英,經常找他按摩,李蓮英青年嫖娼宿jì,拐騙姘婦,賣良為娼,事發畏罪入宮,圓明園力捉“四春”等等荒唐說法,便煙消雲散了。因為老宮女何榮耳聞目睹的一切,完全可以證明,上述種種謊言純屬無稽之談。此書的可信性,甚至達到了這樣的程度:儲秀宮裡的每盆花放在什麼地方;太后膳後經常到何處散步;她不同季節喜歡什麼顏色的衣服;每個長指甲是什麼樣子;西逃路上太后哪一天開始用膳,具體吃了什麼,吃了多少;頤和園裡太監們如何養鳥、馴鳥、養魚;胭脂製作的完整過程和用法等等詳情細節,也都被作者通過老宮女的口述,描繪得活龍活現、惟妙惟肖。總之,作者對待每個歷史人物和每一史實的敘寫和描述,是極為嚴肅的,是具有一個真正的歷史學家的科學態度的。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才說這部《宮女談往錄》具有珍貴的史學價值,而且對一些重要問題,很可以起到澄清是非、撥亂反正的作用。
金易老師古典文學底蘊深厚,在該書所有章節中,都能看到這種藝術功力。在老宮女回敘珍妃之死的真情那一章節里,老先生對老佛爺西太后心態刻畫得入木三分。老先生在其章尾,將其和歷史上的呂后有機地加以聯繫,如木榫相嵌,自然到天衣無fèng的境地。由於老先生學識淵博,使《宮女談往錄》增添了文學技能之外的史學力度,它不僅可以使後來人了解宮廷中罕為人知的生活百態,而且可以對清朝何以會走向滅亡,有一個形象的答案!
亦文亦史,亦史亦文。這是《宮女談往錄》所獨具的文史風采,在紀實、報告文學大潮中,可謂一枝獨秀。筆者對本書作者——我48年前的老師,除了深表敬意之外,還把這篇文章權且當作為對金易老師的一紙祭文!
金易和她的《宮女談往錄》
援
“我知道王先生功底厚,但沒想到他文筆這麼好。這本書的結構、取材、文筆都太好了!許多章節,獨立地拍出來,都是一部出色的影視劇。”這是著名作家劉紹棠對《宮女談往錄》一書及其作者金易先生的評價。
金易,曾是北京二中的語文老師,《宮女談往錄》是他與夫人、原北京二十五中、六十一中中學語文教師沈義羚老師合著的書。40年代,王老師請過一位曾是慈禧太后敬煙宮女的老街坊幫助料理家務,遇有閒暇,老宮女常給他們講些宮裡的事。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記錄和記憶都很清楚,且去故宮考察多次。30多年後,王老師退休在家,把宮女的講述回憶整理成文,發表於《紫禁城》雜誌上。後來王老師不幸中風,病臥在床,仍以堅強的毅力把文章整理成冊,成為他生前的最後一部著作。該書出版後,他曾題贈我一冊,翻閱第一章,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了,每章之始,作者都寫這位老宮女,或邊做針線邊談,或閒下來品茶卿天,優美的文筆、典型的京片子,造成一種氛圍,引出一個話題,講述一段清宮往事。由於是親歷者所述,條理清晰,可信性強。所寫的人物,上到太后皇帝,下到剛進宮的宮女、小太監,有血有肉,極為生動,有不少鮮為人知的細節,無論從文學角度,還是從史料角度,都是一部難得的好書。
我同紹棠學長談起這本書,他很想讀讀此書。時王老師已去世。我同沈義羚老師說了,她馬上題字一冊,讓我給紹棠送去。一個多月後,我和幾個朋友再去造訪紹棠,一進門,他便大談起王老師這本書來,一談近兩個小時。他說:“近年來寫晚清宮廷的書不少,可惜可讀性有限。王老師這本好,讓人拿起來放不下,我是一連氣讀完的。”他還談道:“這本書應當說是散文文體的。文中講史,文中講事,獨立成篇,連貫成冊。文字上、選材上、手法上都有獨到之處。近年來,文壇上肯定了周作人的散文成就,不少人的散文作品都說是有周作人的風格,我看,王先生的這本書,文采上才有周作人的真諦呢!一位執教多年的中學老師,臨走時給我們留下這麼好的一本書,可敬可佩。這也是老師於課堂之外給我們留下的教材。王老師寫書治文給我們做出了榜樣和示範。”紹棠還表示:“這本書還要好好讀讀,細讀之後要好好寫寫有關這本書的文章。”
紹棠的推崇和評價應能告慰老師在天之靈。我為我曾有過這樣的老師而自豪,也為我們北京教師隊伍中曾有這樣的老師、這樣的作品而自豪。
《宮女談往錄》的價值所在鄭恩波(1)
在“文化”一詞處處濫用、幾乎事事都要貼上“文化”標籤的今天,反映清代文化特別是清宮文化的文藝作品,愈來愈加猛烈地衝擊著書市和螢屏。這些作品良莠混雜,參差不齊。有的甚至違背史實,胡編亂造;顛三倒四,張冠李戴,演出一出出令人啼笑皆非的荒誕戲。對此荒誕現象,諷刺幽默詩人池北偶有詩——《牛頭對上了馬嘴》——曰:
馬嘴對牛頭,野兔追獵狗。
寶玉愛鶯鶯,花旦演武丑。
亂寫亂編造,無中可生有。
時代是中古,地點在美洲。
主角是尼姑,情節講復仇。
你說他荒謬,他說你保守。
如此大作家,專門會胡謅。
混跡文壇上,全靠臉皮厚。
在魚目混珠、泥沙俱下、大量的偽劣假冒之作泛濫成災的時候,金易、沈義羚先生合著的長篇紀實文學《宮女談往錄》,以其“高水平、高品位、高檔次的珍品”風姿鶴立雞群,獨占鰲頭。
這是一部極富吸引力,看了第一頁,就要一口氣讀到底的迷人之書;這是所有拍攝清宮影視片的藝術工作者必讀的參考書;這是從事紀實文學創作的作家大可借鑑的樣板書。此書為什麼會取得如此的成功?這是因為書中所述的史料的真實性與文學作品必不可少的藝術性,達到了完美的結合。我覺得,這也正是這部《宮女談往錄》的真正價值所在。
紀實文學作品所敘述的每件事情,必須是絕對真實的,要經得起歷史學家的科學考證和時間的嚴峻考驗,不許有半點虛假。凡從事紀實文學創作的作家,一定要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子孫後代負責。換句話說,一個紀實文學作家,首先必須是一個尊重歷史、敢說真話的老實人。混淆真偽、言過其實、節外生枝、欺騙隱瞞等陋習醜行,都是誠實的有良心的紀實文學作家所堅決反對的。如果這一看法能被大家認同的話,那我們就要嚴肅地指出,那部馬拉松式的電視連續劇《戲說乾隆》,純粹是胡說乾隆。連續劇的製作者,硬把一個對中國歷史作出過一定貢獻的封建政治家乾隆皇帝褻瀆為一個花花公子,不知是何心肝!更不知他們對天真爛漫、缺乏歷史知識的億萬青少年該負怎樣的責任!
與胡編亂寫的《戲說乾隆》截然相反,《宮女談往錄》則以鮮為人知、確鑿可靠的史實取勝。作者通過在慈禧身邊前後當差8年的侍女何榮(榮兒)親口講述的關於太后吃喝拉睡的一件件細事,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目睹了清政府最高統治者不恤民脂民膏、窮奢極侈的宮廷享樂和等級森嚴、殘酷至極的封建制度,進而懂得這個腐敗的大清帝國必然滅亡的原因。全書講到的每一件事,都有根有據,時間、地點以及每件事發生時在場的人物和整個氣氛,都交待得清清楚楚,讓讀者一看就覺得作者所描述的一切,都具有權威性。比如,慈禧是一個太后、統攬大權的獨裁者,又是一個自28歲就喪夫的年輕寡婦的複雜感情和心態;珍妃之死的真相,光緒皇帝對珍妃的痴情,以及處於逆境中的怪異心理;李蓮英和崔玉貴的身世和在宮中的真實處境,以及他們的為人、秉性和最後的結局;還有,西逃路上太后、皇帝、皇后、太監、大阿哥、四格格、宮女等諸多人物的表現和情緒,都被作者寫得實實在在、真真切切,具有極強的實證性。看了這部《宮女談往錄》,以前流傳的什麼慈禧非常寵愛李蓮英,經常找他按摩,李蓮英青年嫖娼宿jì,拐騙姘婦,賣良為娼,事發畏罪入宮,圓明園力捉“四春”等等荒唐說法,便煙消雲散了。因為老宮女何榮耳聞目睹的一切,完全可以證明,上述種種謊言純屬無稽之談。此書的可信性,甚至達到了這樣的程度:儲秀宮裡的每盆花放在什麼地方;太后膳後經常到何處散步;她不同季節喜歡什麼顏色的衣服;每個長指甲是什麼樣子;西逃路上太后哪一天開始用膳,具體吃了什麼,吃了多少;頤和園裡太監們如何養鳥、馴鳥、養魚;胭脂製作的完整過程和用法等等詳情細節,也都被作者通過老宮女的口述,描繪得活龍活現、惟妙惟肖。總之,作者對待每個歷史人物和每一史實的敘寫和描述,是極為嚴肅的,是具有一個真正的歷史學家的科學態度的。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才說這部《宮女談往錄》具有珍貴的史學價值,而且對一些重要問題,很可以起到澄清是非、撥亂反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