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頁
來禪樓閣好簾櫳,幽恨燕能說,已夠杏花臨影,負一彎黃月。
這是他避日寇至虹橋,天五為築來禪樓居之,又傳寇至,倉皇避往大荊時所作,但好像就是寫的我離開漢陽。
同事中我與徐步奎頂要好。步奎也是新教員,他才畢業浙大,是瞿禪的學生,卻學的西洋文學,第一天由瞿禪介紹我認識。西洋文學我見過愛玲的,今見步奎把白朗寧,莎士比亞與歌德當作大事,我只略與他說說,就已使他驚服。我因勸他丟開思想與感情,來讀中國詩,先從杜甫起。他很聽話用功。
徐步奎心思乾淨,聰明清新,有點像張愛玲,但是我很心平,因為他不及愛玲。他因我與瞿禪是儕輩,亦敬我為師。也謙遜喜氣,卻不殉人殉物,他的人如新荷新葉的不可挫揉。他且又生得美,一晚在校長室開校務會議,電燈下他與諸人一淘坐著,唯他齒白唇紅,笑吟吟的像一朵滿開的花,我只顧看他,不禁想起小周。
還有徐玄長,我也是由瞿禪天五介紹認識。他是樂清舊家子弟,年已五十,在家裡仍稱少爺,書畫金石,絲竹吹彈,無一不會,且是個心平氣和人,我惟嫌他有點熟,鋒棱倒了。步奎常到他家唱崑曲,徐玄長吹笛,他唱貼旦。去時多是晚上,我也在一淘聽聽。崑曲我以前在南京官場聽過看過,毫無心得,這回對了字句聽唱,才曉得它的好,竟是千金難買。
我聽步奎唱《遊園》,才唱得第一句「裊晴絲」,即刻像背脊上潑了冷水的一驚,只覺得它怎麽可以是這樣的,竟是感到不安,而且要難為情,可比看張愛玲的人與她的行事,這樣的柔艷之極,卻生疏不慣,不近情理。我又聽姓潘的唱亭會,是小生唱,第一句「月懸明鏡」我聽了只覺真是皜月無聲,那圓正清健都是志氣。
《易經》里有西南喪朋,東北得朋,彖曰:「東北得朋,乃以類行,西南喪朋,亦終有慶。」好像就是說的我,我在中原的朋友都盡,今在溫州卻道有了這些新的知人。又我教的一班有個女生王愛娟,十七歲,家裡一股洋派,她的作文與她的人聰明艷極,好像愛玲,不可有一點委屈遷就。她肩下還有個妹妹,則活潑像炎櫻。我每次見了王愛娟,想起愛玲,兀自高興得意,著實壯了膽氣,但隨又幾乎不唉出聲來。前此我有愛玲,仍要引逗小周秀美,現在愛玲已不要我了,我反為想想是莫轉王愛娟的念頭,因為惟有她才是與愛玲相犯的。我就這樣的且只顧教教書,溫州地方也依然是風花飛墜鳥鳴呼。
十月,秀美來。她在蠶種場,今年的秋蠶制種已了結,這回她是與我住在學校里,同事與學生皆叫她張師母。我們買火腿與茶葉,夫妻雙雙去劉家。第一次去劉先生不在,太太來相見,兩位小姐劉萊劉芷在溫中讀書,是我的學生,姊妹捧茶出來,行過禮侍立。太太我還初次識面,她五十幾歲,且是生得秀逸安詳。她與秀美說劉先生與年輕人難得投機,惟每稱道嘉儀先生,秀美就代我謙謝。第二次去,劉先生在家,太太亦仍出來相陪。劉先生完全是長輩對小輩的和樂,還遞香菸與秀美。秀美很高興滿足,回來時路上她道:「今天見了劉先生,我胸口頭像有一股氣飽飽的。」《詩經》里說「既飽以德」,大約就是這樣解釋的。翌日,劉萊送來家制的糯米粉,我與秀美拿這粉到外婆家裡做湯圓。
秀美住在學校里,人人敬重,先是金校長待她如賓,徐步奎更對這位張師母執小輩之禮。秀美帶來一張蠶種,分給了女生,教她們等到明春如何養蠶。但她對女生與對男生一樣,無事不招攬,她與人相處就是這樣的清好。我又帶她去吳天五家與徐玄長家,都是主人主婦出來堂前敬茶陪客。秀美道:「這回真是過的夫妻的日子,我做人亦稱心了。」中國文明是「夫婦定位」,她在人世就有了位。
我是高中二年級級主任,帶領我這班學生遠足到茶山,秀美亦同去。茶山離溫州三十里,已近瑞安縣,來去水路,我們包下了小火輪的一隻拖船。秀美在埠頭買了水紅菱,到艙里分給學生吃,他們都謝謝師母。船到了上岸,走去還有里余,學生排隊到了山腳下,才散開各人自便。是日山野晴暖,我與秀美走到山腰亭子欄檻邊看瀑布,當初逃命,想不到也有今天的日子。但是我心裡仍似喜似懮。
二
我在溫中半年,即轉到淮南中學當教務主任。淮中在雁盪山,從溫州到樂清,要出甌江口,坐的是海船。秀美同行。
正月初七,四更天氣就動身。到江邊趁船處天還沒有亮,沙灘上燈火零亂,有幾處茅蓬攤頭賣茶水,湯年糕,滾熱油豆腐細粉乾,我們揀一個攤頭坐下候船。曉風霜氣,如鞭撻無赦,使出門人只許志氣廉立,而不可以是離愁。我卻有秀美在一道,此時兩人心意,便勝卻世上成敗榮辱無數。笑他《臨濟語錄》只知有賓主歷然,豈識得尚有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歷然,如今我與秀美出門在路上,即是這樣的夫妻有親。
是日坐了海船又換埠船,午飯在樂清城裡吃,日影斜時到虹橋。天五的鄉下老家在虹橋鎮外,我們去投宿。他太太回鄉值新年祭祀,一人在家。天五的父母均已去世,他父親在時是舉人,有良田千畝,晚年得子,以三百畝捐贈虹橋慈嬰院誌喜,餘七百畝,天五贈他的妹妹二百畝,此外留出百畝為塋祭。他妹妹豁達明慧,剛烈像天五,大學畢業後出嫁,夫婦在上海做事,思想左傾,是民主同盟的人。天五的父親就是個有才氣的,至今這老房子裡還可以想見當年的閒庭風日。但舊宅大院我還是愛那城裡的,有花廳池榭明麗。鄉下地主的宅院,堂後與書齋旁邊的幾間都是里倉,酒坊,農具,那裡的光線不好,通過時使人感覺生活的沈重。所以天五要搬到溫州城裡住。而那年夏瞿禪避日寇至此,天五是特地為他造了來禪樓,即在老房子後園側首,我們到時,天色尚落日在樹,天五太太領我們開了鎖上去看,有點洋房式子,且是建築得好,如今樓下的家具都已搬到溫州,空無一物,惟粉壁如新,樓上是環列玻璃書櫥,櫥里四部叢刊極整潔。我在樓上欄杆邊稍稍佇立望了一望,只覺此地亦有山川奇氣,天五的行事好像燕昭王築黃金台。
這是他避日寇至虹橋,天五為築來禪樓居之,又傳寇至,倉皇避往大荊時所作,但好像就是寫的我離開漢陽。
同事中我與徐步奎頂要好。步奎也是新教員,他才畢業浙大,是瞿禪的學生,卻學的西洋文學,第一天由瞿禪介紹我認識。西洋文學我見過愛玲的,今見步奎把白朗寧,莎士比亞與歌德當作大事,我只略與他說說,就已使他驚服。我因勸他丟開思想與感情,來讀中國詩,先從杜甫起。他很聽話用功。
徐步奎心思乾淨,聰明清新,有點像張愛玲,但是我很心平,因為他不及愛玲。他因我與瞿禪是儕輩,亦敬我為師。也謙遜喜氣,卻不殉人殉物,他的人如新荷新葉的不可挫揉。他且又生得美,一晚在校長室開校務會議,電燈下他與諸人一淘坐著,唯他齒白唇紅,笑吟吟的像一朵滿開的花,我只顧看他,不禁想起小周。
還有徐玄長,我也是由瞿禪天五介紹認識。他是樂清舊家子弟,年已五十,在家裡仍稱少爺,書畫金石,絲竹吹彈,無一不會,且是個心平氣和人,我惟嫌他有點熟,鋒棱倒了。步奎常到他家唱崑曲,徐玄長吹笛,他唱貼旦。去時多是晚上,我也在一淘聽聽。崑曲我以前在南京官場聽過看過,毫無心得,這回對了字句聽唱,才曉得它的好,竟是千金難買。
我聽步奎唱《遊園》,才唱得第一句「裊晴絲」,即刻像背脊上潑了冷水的一驚,只覺得它怎麽可以是這樣的,竟是感到不安,而且要難為情,可比看張愛玲的人與她的行事,這樣的柔艷之極,卻生疏不慣,不近情理。我又聽姓潘的唱亭會,是小生唱,第一句「月懸明鏡」我聽了只覺真是皜月無聲,那圓正清健都是志氣。
《易經》里有西南喪朋,東北得朋,彖曰:「東北得朋,乃以類行,西南喪朋,亦終有慶。」好像就是說的我,我在中原的朋友都盡,今在溫州卻道有了這些新的知人。又我教的一班有個女生王愛娟,十七歲,家裡一股洋派,她的作文與她的人聰明艷極,好像愛玲,不可有一點委屈遷就。她肩下還有個妹妹,則活潑像炎櫻。我每次見了王愛娟,想起愛玲,兀自高興得意,著實壯了膽氣,但隨又幾乎不唉出聲來。前此我有愛玲,仍要引逗小周秀美,現在愛玲已不要我了,我反為想想是莫轉王愛娟的念頭,因為惟有她才是與愛玲相犯的。我就這樣的且只顧教教書,溫州地方也依然是風花飛墜鳥鳴呼。
十月,秀美來。她在蠶種場,今年的秋蠶制種已了結,這回她是與我住在學校里,同事與學生皆叫她張師母。我們買火腿與茶葉,夫妻雙雙去劉家。第一次去劉先生不在,太太來相見,兩位小姐劉萊劉芷在溫中讀書,是我的學生,姊妹捧茶出來,行過禮侍立。太太我還初次識面,她五十幾歲,且是生得秀逸安詳。她與秀美說劉先生與年輕人難得投機,惟每稱道嘉儀先生,秀美就代我謙謝。第二次去,劉先生在家,太太亦仍出來相陪。劉先生完全是長輩對小輩的和樂,還遞香菸與秀美。秀美很高興滿足,回來時路上她道:「今天見了劉先生,我胸口頭像有一股氣飽飽的。」《詩經》里說「既飽以德」,大約就是這樣解釋的。翌日,劉萊送來家制的糯米粉,我與秀美拿這粉到外婆家裡做湯圓。
秀美住在學校里,人人敬重,先是金校長待她如賓,徐步奎更對這位張師母執小輩之禮。秀美帶來一張蠶種,分給了女生,教她們等到明春如何養蠶。但她對女生與對男生一樣,無事不招攬,她與人相處就是這樣的清好。我又帶她去吳天五家與徐玄長家,都是主人主婦出來堂前敬茶陪客。秀美道:「這回真是過的夫妻的日子,我做人亦稱心了。」中國文明是「夫婦定位」,她在人世就有了位。
我是高中二年級級主任,帶領我這班學生遠足到茶山,秀美亦同去。茶山離溫州三十里,已近瑞安縣,來去水路,我們包下了小火輪的一隻拖船。秀美在埠頭買了水紅菱,到艙里分給學生吃,他們都謝謝師母。船到了上岸,走去還有里余,學生排隊到了山腳下,才散開各人自便。是日山野晴暖,我與秀美走到山腰亭子欄檻邊看瀑布,當初逃命,想不到也有今天的日子。但是我心裡仍似喜似懮。
二
我在溫中半年,即轉到淮南中學當教務主任。淮中在雁盪山,從溫州到樂清,要出甌江口,坐的是海船。秀美同行。
正月初七,四更天氣就動身。到江邊趁船處天還沒有亮,沙灘上燈火零亂,有幾處茅蓬攤頭賣茶水,湯年糕,滾熱油豆腐細粉乾,我們揀一個攤頭坐下候船。曉風霜氣,如鞭撻無赦,使出門人只許志氣廉立,而不可以是離愁。我卻有秀美在一道,此時兩人心意,便勝卻世上成敗榮辱無數。笑他《臨濟語錄》只知有賓主歷然,豈識得尚有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歷然,如今我與秀美出門在路上,即是這樣的夫妻有親。
是日坐了海船又換埠船,午飯在樂清城裡吃,日影斜時到虹橋。天五的鄉下老家在虹橋鎮外,我們去投宿。他太太回鄉值新年祭祀,一人在家。天五的父母均已去世,他父親在時是舉人,有良田千畝,晚年得子,以三百畝捐贈虹橋慈嬰院誌喜,餘七百畝,天五贈他的妹妹二百畝,此外留出百畝為塋祭。他妹妹豁達明慧,剛烈像天五,大學畢業後出嫁,夫婦在上海做事,思想左傾,是民主同盟的人。天五的父親就是個有才氣的,至今這老房子裡還可以想見當年的閒庭風日。但舊宅大院我還是愛那城裡的,有花廳池榭明麗。鄉下地主的宅院,堂後與書齋旁邊的幾間都是里倉,酒坊,農具,那裡的光線不好,通過時使人感覺生活的沈重。所以天五要搬到溫州城裡住。而那年夏瞿禪避日寇至此,天五是特地為他造了來禪樓,即在老房子後園側首,我們到時,天色尚落日在樹,天五太太領我們開了鎖上去看,有點洋房式子,且是建築得好,如今樓下的家具都已搬到溫州,空無一物,惟粉壁如新,樓上是環列玻璃書櫥,櫥里四部叢刊極整潔。我在樓上欄杆邊稍稍佇立望了一望,只覺此地亦有山川奇氣,天五的行事好像燕昭王築黃金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