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首都《救國日報》〔2〕上有句名言:「浸使為戰略關係,須暫時放棄北平,以便引敵深入……應嚴厲責成張學良〔3〕,以武力制止反對運動,雖流血亦所不辭。」(見《上海日報》二月九日轉載。)
雖流血亦所不辭!勇敢哉戰略大家也!
血的確流過不少,正在流的更不少,將要流的還不知道有多多少少。這都是反對運動者的血。為著什麼?為著戰略關係。
戰略家〔4〕在去年上海打仗的時候,曾經說:「為戰略關係,退守第二道防線」,這樣就退兵;過了兩天又說,為戰略關係,「如日軍不向我軍射擊,則我軍不得開槍,著士兵一體遵照」,這樣就停戰。此後,「第二道防線」消失,上海和議〔5〕開始,談判,簽字,完結。那時候,大概為著戰略關係也曾經見過血;這是軍機大事,小民不得而知,——至於親自流過血的雖然知道,他們又已經沒有了舌頭。究竟那時候的敵人為什麼沒有「被誘深入」?
現在我們知道了:那次敵人所以沒有「被誘深入」者,決不是當時戰略家的手段太不高明,也不是完全由於反對運動者的血流得「太少」,而另外還有個原因:原來英國從中調停——暗地裡和日本有了諒解,說是日本呀,你們的軍隊暫時退出上海,我們英國更進一步來幫你的忙,使滿洲國〔6〕不至於被國聯〔7〕否認,——這就是現在國聯的什麼什麼糙案〔8〕,什麼什麼委員的態度〔9〕。這其實是說,你不要在這裡深入,——這裡是有贓大家分,——你先到北方去深入再說。深入還是要深入,不過地點暫時不同。
因此,「誘敵深入北平」的戰略目前就需要了。流血自然又要多流幾次。
其實,現在一切準備停當,行都陪都〔10〕色色俱全,文化古物,和大學生,也已經各自喬遷。無論是黃面孔,白面孔,新大陸,舊大陸的敵人,無論這些敵人要深入到什麼地方,都請深入罷。至於怕有什麼反對運動,那我們的戰略家:「雖流血亦所不辭」!放心,放心。
二月九日。 前三年,「民族主義文學」家敲著大鑼大鼓的時候,曾經有一篇《黃人之血》〔2〕說明了最高的願望是在追隨成吉思皇帝的孫子拔都元帥〔3〕之後,去剿滅「斡羅斯」。斡羅斯者,今之蘇俄也。那時就有人指出,說是現在的拔都的大軍,就是日本的軍馬,而在「西征」之前,尚須先將中國征服,給變成從軍的奴才。
當自己們被征服時,除了極少數人以外,是很苦痛的。這實例,就如東三省的淪亡,上海的爆擊〔4〕,凡是活著的人們,毫無悲憤的怕是很少很少罷。但這悲憤,於將來的「西征」是大有妨礙的。於是來了一部《大上海的毀滅》,用數目字告訴讀者以中國的武力,決定不如日本,給大家平平心;而且以為活著不如死亡(「十九路軍死,是警告我們活得可憐,無趣!」),但勝利又不如敗退(「十九路軍勝利,只能增加我們苟且,偷安與驕傲的迷夢!」)。總之,戰死是好的,但戰敗尤其好,上海之役,正是中國的完全的成功。
現在第二步開始了。據中央社消息,則日本已有與滿洲國簽訂一種「中華聯邦帝國密約」之陰謀。那方案的第一條是:「現在世界只有兩種國家,一種系資本主義,英,美,日,意,法,一種系共產主義,蘇俄。現在要抵制蘇俄,非中日聯合起來……不能成功」雲(詳見三月十九日《申報》)。
要「聯合起來」了。這回是中日兩國的完全的成功,是從「大上海的毀滅」走到「黃人之血」路上去的第二步。
固然,有些地方正在爆擊,上海卻自從遭到爆擊之後,已經有了一年多,但有些人民不悟「西征」的必然的步法,竟似乎還沒有完全忘掉前年的悲憤。這悲憤,和目前的「聯合」就大有妨礙的。在這景況中,應運而生的是給人們一點慡利和慰安,好像「辣椒和橄欖」的文學。這也許正是一服苦悶的對症藥罷。為什麼呢?就因為是「辣椒雖辣,辣不死人,橄欖雖苦,苦中有味」〔5〕的。明乎此,也就知道苦力為什麼吸鴉片。
而且不獨無聲的苦悶而已,還據說辣椒是連「討厭的哭聲」也可以停止的。王慈先生在《提倡辣椒救國》這一篇名文里告訴我們說:
「……還有北方人自小在母親懷裡,大哭的時候,倘使母親拿一隻辣茄子給小兒咬,很靈驗的可以立止大哭……「現在的中國,仿佛是一個在大哭時的北方嬰孩,倘使要制止他討厭的哭聲,只要多多的給辣茄子他咬。」(《大晚報》副刊第十二號)
辣椒可以止小兒的大哭,真是空前絕後的奇聞,倘是真的,中國人可實在是一種與眾不同的特別「民族」了。然而也很分明的看見了這種「文學」的企圖,是在給人一辣而不死,「制止他討厭的哭聲」,靜候著拔都元帥。
不過,這是無效的,遠不如哭則「格殺勿論」的靈驗。此後要防的是「道路以目」〔6〕了,我們等待著遮眼文學罷。三月二十日。 以上兩篇,是一星期之內,登在《大晚報》附刊《火炬》上的文章,為了我的那篇《「以夷制夷」》而發的,揭開了「以華制華」的黑幕,他們竟有如此的深惡痛嫉,莫非真是太傷了此輩的心麼?
但是,不盡然的。大半倒因為我引以為例的《××報》其實是《大晚報》,所以使他們有這樣的跳踉和搖擺。
然而無論怎樣的跳踉和搖擺,所引的記事具在,舊的《大晚報》也具在,終究掙不脫這一個本已扣得緊緊的籠頭。
此外也無須多話了,只要轉載了這兩篇,就已經由他們自己十足的說明了《火炬》的光明,露出了他們真實的嘴臉。
七月十九日。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三年四月二十一日《申報·自由談》,署名何家干。
〔2〕「以夷制夷」我國歷代封建統治者對待國內少數民族常用的策略,即讓某些少數民族同另一些少數民族衝突,以此來削弱並制服他們。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對外也曾採用這種策略,企圖利用某些外國力量來牽制另一些外國,藉以保護自己,但這種對外策略最後都遭失敗。
〔3〕「國步」語見《詩經·大雅·桑柔》:「於乎有哀,國步斯頻。」國步,國家命運的意思。
〔4〕「為王前驅」語見《詩經·衛風·伯兮》:「伯兮栙猓之桀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原是為周王室征戰充當先鋒的意思。此處用來指當時國民黨所採取的「攘外必先安內」、實際是為日本進攻中國開闢道路的賣國政策。 「螻蟻尚知貪生」,中國百姓向來自稱「蟻民」,我為暫時保全自己的生命計,時常留心著比較安全的處所,除英雄豪傑之外,想必不至於譏笑我的罷。
不過,我對於正面的記載,是不大相信的,往往用一種另外的看法。例如罷,報上說,北平正在設備防空,我見了並不覺得可靠;但一看見載著古物的南運〔2〕,卻立刻感到古城的危機,並且由這古物的行蹤,推測中國樂土的所在。
現在,一批一批的古物,都集中到上海來了,可見最安全的地方,到底也還是上海的租界上。
然而,房租是一定要貴起來的了。
這在「蟻民」,也是一個大打擊,所以還得想想另外的地方。
想來想去,想到了一個「生命圈」。這就是說,既非「腹地」,也非「邊疆」〔3〕,是介乎兩者之間,正如一個環子,一個圈子的所在,在這裡倒或者也可以「苟延性命於×世」〔4〕的。
「邊疆」上是飛機拋炸彈。據日本報,說是在剿滅「兵匪」;據中國報,說是屠戮了人民,村落市廛,一片瓦礫。「腹地」里也是飛機拋炸彈。據上海報,說是在剿滅「共匪」,他們被炸得一塌胡塗;「共匪」的報上怎麼說呢,我們可不知道。但總而言之,邊疆上是炸,炸,炸;腹地里也是炸,炸,炸。雖然一面是別人炸,一面是自己炸,炸手不同,而被炸則一。只有在這兩者之間的,只要炸彈不要誤行落下來,倒還有可免「血肉橫飛」的希望,所以我名之曰「中國人的生命圈」。
再從外面炸進來,這「生命圈」便收縮而為「生命線」;再炸進來,大家便都逃進那炸好了的「腹地」裡面去,這「生命圈」便完結而為「生命○」〔5〕。
其實,這預感是大家都有的,只要看這一年來,文章上不大見有「我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套話了,便是一個證據。而有一位先生,還在演說上自己說中國人是「弱小民族」哩。
但這一番話,闊人們是不以為然的,因為他們不但有飛機,還有他們的「外國」!
四月十日。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三年四月十四日《申報·自由談》,署名何家干。
〔2〕古物的南運據一九三三年二月至四月間報載,國民黨政府已將北平故宮博物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等所存古物近二萬箱,分批南運到上海,存放於租界的倉庫中。
〔3〕「腹地」指江西等地區工農紅軍根據地。一九三三年二月至四月,蔣介石在第四次反革命「圍剿」的後期,調集五十萬兵力進攻中央革命根據地,並出動飛機濫肆轟炸。「邊疆」,指當時熱河一帶。一九三三年三月日軍占領承德後,又向冷口、古北口、喜峰口等地進迫,出動飛機狂炸,人民死傷慘重。
〔4〕「苟延性命於×世」語出諸葛亮《前出師表》:「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5〕「生命○」即「生命零」,意思是存身之處完全沒有了。 我們中國的最偉大最永久,而且最普遍的「藝術」是男人扮女人。這藝術的可貴,是在於兩面光,或謂之「中庸」——男人看見「扮女人」,女人看見「男人扮」。表面上是中性,骨子裡當然還是男的。然而如果不扮,還成藝術麼?譬如說,中國的固有文化是科舉制度,外加捐班〔2〕之類。當初說這太不像民權,不合時代潮流,於是扮成了中華民國。然而這民國年久失修,連招牌都已經剝落殆盡,仿佛花旦臉上的脂粉。同時,老實的民眾真箇要起政權來了,竟想革掉科甲出身和捐班出身的參政權。這對於民族是不忠,對於祖宗是不孝,實屬反動之至。現在早已回到恢復固有文化的「時代潮流」,那能放任這種不忠不孝。因此,更不能不重新扮過一次〔3〕,糙案〔4〕如下:第一,誰有代表國民的資格,須由考試決定。第二,考出了舉人之後,再來挑選一次,此之謂選(動詞)舉人;而被挑選的舉人,自然是被選舉人了。照文法而論,這樣的國民大會的選舉人,應稱為「選舉人者」,而被選舉人,應稱為「被選之舉人」。但是,如果不扮,還成藝術麼?因此,他們得扮成憲政國家〔5〕的選舉的人和被選舉人,雖則實質上還是秀才和舉人。這糙案的深意就在這裡:叫民眾看見是民權,而民族祖宗看見是忠孝——忠於固有科舉的民族,孝於制定科舉的祖宗。此外,像上海已經實現的民權,是納稅的方有權選舉和被選,使偌大上海只剩四千四百六十五個大市民。〔6〕這雖是捐班——有錢的為主,然而他們一定會考中舉人,甚至不補考也會賜同進士出身〔7〕的,因為洋大人膝下的榜樣,理應遵照,何況這也並不是一面違背固有文化,一面又扮得很像憲政民權呢?此其一。
雖流血亦所不辭!勇敢哉戰略大家也!
血的確流過不少,正在流的更不少,將要流的還不知道有多多少少。這都是反對運動者的血。為著什麼?為著戰略關係。
戰略家〔4〕在去年上海打仗的時候,曾經說:「為戰略關係,退守第二道防線」,這樣就退兵;過了兩天又說,為戰略關係,「如日軍不向我軍射擊,則我軍不得開槍,著士兵一體遵照」,這樣就停戰。此後,「第二道防線」消失,上海和議〔5〕開始,談判,簽字,完結。那時候,大概為著戰略關係也曾經見過血;這是軍機大事,小民不得而知,——至於親自流過血的雖然知道,他們又已經沒有了舌頭。究竟那時候的敵人為什麼沒有「被誘深入」?
現在我們知道了:那次敵人所以沒有「被誘深入」者,決不是當時戰略家的手段太不高明,也不是完全由於反對運動者的血流得「太少」,而另外還有個原因:原來英國從中調停——暗地裡和日本有了諒解,說是日本呀,你們的軍隊暫時退出上海,我們英國更進一步來幫你的忙,使滿洲國〔6〕不至於被國聯〔7〕否認,——這就是現在國聯的什麼什麼糙案〔8〕,什麼什麼委員的態度〔9〕。這其實是說,你不要在這裡深入,——這裡是有贓大家分,——你先到北方去深入再說。深入還是要深入,不過地點暫時不同。
因此,「誘敵深入北平」的戰略目前就需要了。流血自然又要多流幾次。
其實,現在一切準備停當,行都陪都〔10〕色色俱全,文化古物,和大學生,也已經各自喬遷。無論是黃面孔,白面孔,新大陸,舊大陸的敵人,無論這些敵人要深入到什麼地方,都請深入罷。至於怕有什麼反對運動,那我們的戰略家:「雖流血亦所不辭」!放心,放心。
二月九日。 前三年,「民族主義文學」家敲著大鑼大鼓的時候,曾經有一篇《黃人之血》〔2〕說明了最高的願望是在追隨成吉思皇帝的孫子拔都元帥〔3〕之後,去剿滅「斡羅斯」。斡羅斯者,今之蘇俄也。那時就有人指出,說是現在的拔都的大軍,就是日本的軍馬,而在「西征」之前,尚須先將中國征服,給變成從軍的奴才。
當自己們被征服時,除了極少數人以外,是很苦痛的。這實例,就如東三省的淪亡,上海的爆擊〔4〕,凡是活著的人們,毫無悲憤的怕是很少很少罷。但這悲憤,於將來的「西征」是大有妨礙的。於是來了一部《大上海的毀滅》,用數目字告訴讀者以中國的武力,決定不如日本,給大家平平心;而且以為活著不如死亡(「十九路軍死,是警告我們活得可憐,無趣!」),但勝利又不如敗退(「十九路軍勝利,只能增加我們苟且,偷安與驕傲的迷夢!」)。總之,戰死是好的,但戰敗尤其好,上海之役,正是中國的完全的成功。
現在第二步開始了。據中央社消息,則日本已有與滿洲國簽訂一種「中華聯邦帝國密約」之陰謀。那方案的第一條是:「現在世界只有兩種國家,一種系資本主義,英,美,日,意,法,一種系共產主義,蘇俄。現在要抵制蘇俄,非中日聯合起來……不能成功」雲(詳見三月十九日《申報》)。
要「聯合起來」了。這回是中日兩國的完全的成功,是從「大上海的毀滅」走到「黃人之血」路上去的第二步。
固然,有些地方正在爆擊,上海卻自從遭到爆擊之後,已經有了一年多,但有些人民不悟「西征」的必然的步法,竟似乎還沒有完全忘掉前年的悲憤。這悲憤,和目前的「聯合」就大有妨礙的。在這景況中,應運而生的是給人們一點慡利和慰安,好像「辣椒和橄欖」的文學。這也許正是一服苦悶的對症藥罷。為什麼呢?就因為是「辣椒雖辣,辣不死人,橄欖雖苦,苦中有味」〔5〕的。明乎此,也就知道苦力為什麼吸鴉片。
而且不獨無聲的苦悶而已,還據說辣椒是連「討厭的哭聲」也可以停止的。王慈先生在《提倡辣椒救國》這一篇名文里告訴我們說:
「……還有北方人自小在母親懷裡,大哭的時候,倘使母親拿一隻辣茄子給小兒咬,很靈驗的可以立止大哭……「現在的中國,仿佛是一個在大哭時的北方嬰孩,倘使要制止他討厭的哭聲,只要多多的給辣茄子他咬。」(《大晚報》副刊第十二號)
辣椒可以止小兒的大哭,真是空前絕後的奇聞,倘是真的,中國人可實在是一種與眾不同的特別「民族」了。然而也很分明的看見了這種「文學」的企圖,是在給人一辣而不死,「制止他討厭的哭聲」,靜候著拔都元帥。
不過,這是無效的,遠不如哭則「格殺勿論」的靈驗。此後要防的是「道路以目」〔6〕了,我們等待著遮眼文學罷。三月二十日。 以上兩篇,是一星期之內,登在《大晚報》附刊《火炬》上的文章,為了我的那篇《「以夷制夷」》而發的,揭開了「以華制華」的黑幕,他們竟有如此的深惡痛嫉,莫非真是太傷了此輩的心麼?
但是,不盡然的。大半倒因為我引以為例的《××報》其實是《大晚報》,所以使他們有這樣的跳踉和搖擺。
然而無論怎樣的跳踉和搖擺,所引的記事具在,舊的《大晚報》也具在,終究掙不脫這一個本已扣得緊緊的籠頭。
此外也無須多話了,只要轉載了這兩篇,就已經由他們自己十足的說明了《火炬》的光明,露出了他們真實的嘴臉。
七月十九日。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三年四月二十一日《申報·自由談》,署名何家干。
〔2〕「以夷制夷」我國歷代封建統治者對待國內少數民族常用的策略,即讓某些少數民族同另一些少數民族衝突,以此來削弱並制服他們。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對外也曾採用這種策略,企圖利用某些外國力量來牽制另一些外國,藉以保護自己,但這種對外策略最後都遭失敗。
〔3〕「國步」語見《詩經·大雅·桑柔》:「於乎有哀,國步斯頻。」國步,國家命運的意思。
〔4〕「為王前驅」語見《詩經·衛風·伯兮》:「伯兮栙猓之桀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原是為周王室征戰充當先鋒的意思。此處用來指當時國民黨所採取的「攘外必先安內」、實際是為日本進攻中國開闢道路的賣國政策。 「螻蟻尚知貪生」,中國百姓向來自稱「蟻民」,我為暫時保全自己的生命計,時常留心著比較安全的處所,除英雄豪傑之外,想必不至於譏笑我的罷。
不過,我對於正面的記載,是不大相信的,往往用一種另外的看法。例如罷,報上說,北平正在設備防空,我見了並不覺得可靠;但一看見載著古物的南運〔2〕,卻立刻感到古城的危機,並且由這古物的行蹤,推測中國樂土的所在。
現在,一批一批的古物,都集中到上海來了,可見最安全的地方,到底也還是上海的租界上。
然而,房租是一定要貴起來的了。
這在「蟻民」,也是一個大打擊,所以還得想想另外的地方。
想來想去,想到了一個「生命圈」。這就是說,既非「腹地」,也非「邊疆」〔3〕,是介乎兩者之間,正如一個環子,一個圈子的所在,在這裡倒或者也可以「苟延性命於×世」〔4〕的。
「邊疆」上是飛機拋炸彈。據日本報,說是在剿滅「兵匪」;據中國報,說是屠戮了人民,村落市廛,一片瓦礫。「腹地」里也是飛機拋炸彈。據上海報,說是在剿滅「共匪」,他們被炸得一塌胡塗;「共匪」的報上怎麼說呢,我們可不知道。但總而言之,邊疆上是炸,炸,炸;腹地里也是炸,炸,炸。雖然一面是別人炸,一面是自己炸,炸手不同,而被炸則一。只有在這兩者之間的,只要炸彈不要誤行落下來,倒還有可免「血肉橫飛」的希望,所以我名之曰「中國人的生命圈」。
再從外面炸進來,這「生命圈」便收縮而為「生命線」;再炸進來,大家便都逃進那炸好了的「腹地」裡面去,這「生命圈」便完結而為「生命○」〔5〕。
其實,這預感是大家都有的,只要看這一年來,文章上不大見有「我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套話了,便是一個證據。而有一位先生,還在演說上自己說中國人是「弱小民族」哩。
但這一番話,闊人們是不以為然的,因為他們不但有飛機,還有他們的「外國」!
四月十日。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三年四月十四日《申報·自由談》,署名何家干。
〔2〕古物的南運據一九三三年二月至四月間報載,國民黨政府已將北平故宮博物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等所存古物近二萬箱,分批南運到上海,存放於租界的倉庫中。
〔3〕「腹地」指江西等地區工農紅軍根據地。一九三三年二月至四月,蔣介石在第四次反革命「圍剿」的後期,調集五十萬兵力進攻中央革命根據地,並出動飛機濫肆轟炸。「邊疆」,指當時熱河一帶。一九三三年三月日軍占領承德後,又向冷口、古北口、喜峰口等地進迫,出動飛機狂炸,人民死傷慘重。
〔4〕「苟延性命於×世」語出諸葛亮《前出師表》:「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5〕「生命○」即「生命零」,意思是存身之處完全沒有了。 我們中國的最偉大最永久,而且最普遍的「藝術」是男人扮女人。這藝術的可貴,是在於兩面光,或謂之「中庸」——男人看見「扮女人」,女人看見「男人扮」。表面上是中性,骨子裡當然還是男的。然而如果不扮,還成藝術麼?譬如說,中國的固有文化是科舉制度,外加捐班〔2〕之類。當初說這太不像民權,不合時代潮流,於是扮成了中華民國。然而這民國年久失修,連招牌都已經剝落殆盡,仿佛花旦臉上的脂粉。同時,老實的民眾真箇要起政權來了,竟想革掉科甲出身和捐班出身的參政權。這對於民族是不忠,對於祖宗是不孝,實屬反動之至。現在早已回到恢復固有文化的「時代潮流」,那能放任這種不忠不孝。因此,更不能不重新扮過一次〔3〕,糙案〔4〕如下:第一,誰有代表國民的資格,須由考試決定。第二,考出了舉人之後,再來挑選一次,此之謂選(動詞)舉人;而被挑選的舉人,自然是被選舉人了。照文法而論,這樣的國民大會的選舉人,應稱為「選舉人者」,而被選舉人,應稱為「被選之舉人」。但是,如果不扮,還成藝術麼?因此,他們得扮成憲政國家〔5〕的選舉的人和被選舉人,雖則實質上還是秀才和舉人。這糙案的深意就在這裡:叫民眾看見是民權,而民族祖宗看見是忠孝——忠於固有科舉的民族,孝於制定科舉的祖宗。此外,像上海已經實現的民權,是納稅的方有權選舉和被選,使偌大上海只剩四千四百六十五個大市民。〔6〕這雖是捐班——有錢的為主,然而他們一定會考中舉人,甚至不補考也會賜同進士出身〔7〕的,因為洋大人膝下的榜樣,理應遵照,何況這也並不是一面違背固有文化,一面又扮得很像憲政民權呢?此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