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最終透明地映出我來

  我已是一個空蟬殼

  寫《聽蟬》時,活得很清淨,世界拒絕打擾我。那個夏天,一切在空中飄行,我幸福地加入到眾蟬的合唱中。

  在1986年之夏聽蟬的歲月中,我身心俱枯,在蟬聲與禪宗的意境中,陷入華茲華斯所提倡的「保持一種聰悟的被動」之中,以至於在談對象時,仍然以禪示人,蟬禪輝映,差點兒沒誤了終身大事。

  記得我跟一個對象漫步於蟬聲迴蕩的白楊林,對象問我:你看我怎麼樣?我立馬想起法國現象學大師胡塞爾的名句:我可以直觀一棵樹,想像一棵樹,哲理化一棵樹,但樹之為樹本身不變。

  於是我說:我可以直觀一個你,想像另一個你,哲理化下一個你,但你之為你本身不變。

  對象問我:你什麼意思?我說:沒什麼意思,所有意思一經分解,便沒了意思,是對意思的謀殺。對象說:那你就謀殺去吧。

  我在1986年的對象,就這樣跟我拜拜。

  183

  我一貫把人生視為江湖,因為我老在江湖飄,經常去挨刀。

  我在江湖上有兩位老大,在文學圈,王朔是我老大;在足球圈,王俊生是我老大。他們永遠是我老大,因為他們永遠比我大。

  現在江湖上極為流行「VS」,以至很多足記產生了「VS幻覺」,覺得自己VS了誰就成了誰。VS了范哈內亨,就成了范哈內亨;VS了特魯西埃,自己就是特魯西埃;VS了阿里·哈恩,就能左右中國國家隊的主帥。

  但是,王俊從來不敢VS王俊生,一字之差,謬以千里。2002年11月27日,我哥王俊生出書,在天壇公園南門涮羊肉,原中國足協總瓢把子、現中國體育產業股份有限公司監事會主席王俊生在他的回憶錄《我知道的中國足球》首發式之後,把江湖哥們豪情一聚。

  位列高手,不亞於王勃《滕王閣賦》中的雄州霧列,俊彩星弛,高朋滿座,勝友如云:《中國青年報》畢熙東、《中國足球報》楊迎明、《中國體育報》張小鴒和郝清亮、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梁悅、《北京青年報》王俊、北京人民廣播電台李軒、《體壇周報》馬德興、《足球》李承鵬、《新民晚報》王亦君、北京高德體育文化公司劉洪偉、中國體育GG公司王奇。

  見過喝酒的,沒見過這么喝酒的,別跟我說喝不了酒,誰也不是喝酒長大的,誰都是喝奶長大的,憑什麼我喝你不喝?這就是我老大王俊生,在叱吒中國足球的同時,擺平酒桌上的一切。王俊生用中國富有人情味的勸酒方式——「窮人喝慣了自己的酒,點點滴滴在心頭」,跟我們茅台與二鍋齊飛,肝膽共杯盞一色。

  馬德興十問中國足球,曾問得王俊生撕心裂肺,可老大不計前嫌,濁酒一杯,碧海青天,王俊生已跟馬德興推心置腹,徹夜長談。

  李承鵬酒後推波助瀾,曾令風雨飄搖的王俊生更加飄搖,但是王俊生再見李承鵬,相逢一笑泯恩仇,何況這不是恩仇,就算恩仇,到酒桌上已化為朋友。

  如今王俊生出書了,那些曾在酒桌上跟他杯與天平、在足球圈與他肺腑相見的哥們,能不助他一臂之力嗎?這一臂之力都不助,我們寧可斷臂。

  王俊生的這本書,有三點支撐,那都是古人大氣激盪的不朽名句。其一:做人做文,以品為主。其二:文章之道,傳真不傳偽。其三:文章緣由時而作,詩歌合為事而著。沒錯,王俊生,作為一個老派男人,作為一個共產黨員,他在信仰面前寧死不屈,他在滄桑之中義無反顧。所以,王俊生的這本書是告誡中國八千足記活生生的教材,是支撐中國足球記者信念的百科全書。男人再怎麼老都無所謂,只要有風骨,有傳統,有力量,有信念,他寧可單戀一枝花,也要花開滿園春。

  在天壇公園南門涮羊肉的夜晚,我們喝了很多酒,借著酒興,我為王俊生的同齡摯友畢熙東命名:大江歌罷畢熙東。畢熙東是與王俊生最肝腦塗地的哥們,所以,他們杯杯見底,一干到底。

  王俊生碧血丹心的文字在北京初冬的陣陣寒風中鋪開,我耳邊迴響著王俊生對中國足壇蒼涼的告別辭:「我走在體育館路上,十年來,我每次走在這條路上,都在忙著足球的事情。從現在開始,我該忙新崗位的工作了。」什麼叫男人,就像王俊生,離恨之中,透著一股再生的勇氣。鳳凰涅槃咱達不到,起碼也得搏一道孔雀涅槃。從中國足協到中體產業,王俊生不做大哥好多年,淡出足球圈,再創新天地。正像一首清詞所言: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壇,更無人處一憑欄,燕子斜陽來又去,如此江山。

  ---------------

  《先拿自己開涮》76

  ---------------

  184

  勢頭強勁的伊能棟,走在秋日午後的艷陽下,改版改制以來,她成了《都市夜報》提升空間最大的新聞銳將。在伍方舟的悉力提攜下,伊能棟如日當午。

  22歲的伊能棟正值從青春少女向成熟女性過度的強力發育期,身體珠圓玉潤,豐盈發達。搏殺在新聞第一線,伊能棟的生活全無規律,體重突增,她決定減肥,每天中午飯後散步,從東四十條到雅寶路,走一個來回。

  跟大多數北漂青年一樣,一旦得到北京文化中心的認可,便有一種脫胎換骨的感覺。現在伊能棟完全體會到主流文化和話語權的重要了,一個來自荊楚小城的女孩,占據著紫禁城下娛樂的頭條新聞,在文化資訊異常擁擠的皇城根,伊能棟殺出一條血路,以「憤怒樂評人」的辛辣筆觸,博得廣泛好評。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