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世族經濟歸根到底是權貴經濟,由權牟利,是最快捷的致富途徑,因此,在這種社會形態之下,“導致中國歷史上前所罕見的官商勾結與官僚資本”。77而整個社會的公共資源及財富聚集在少數家族的手中,又會造成嚴重的貧富懸殊和社會不公。
在這個意義上,由東漢至魏晉南北朝的數百年,歷史的事實證明,缺乏集權的地方分裂或自治模式,同樣找不到與之相匹配的、能夠促進社會進步及物質文明發展的經濟制度。與中央集權相比,分權自治所可能——或者說必然帶來的戰爭等暴力威脅,給人民帶來了更多的痛苦。在這樣的邏輯下,中國的國家治理深深地陷入集權與分權的兩難境地。
“桃花源記”的經濟學詮釋
公元184年,河北爆發黃巾軍起義,繼而引發公元189年的“董卓之亂”,從這一時間開始,到公元589年的整整四百年,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混亂和分裂時期,是為三國、魏晉南北朝。
這數百年間,出現了兩大極致景象,一是國民思想的大解放,二是工商經濟的大倒退。
中國歷史上有過三次思想大解放時期,一是春秋戰國,二是魏晉南北朝,三是20世紀初的民國初期,其共同的特徵是,全數出現在中央集權瓦解或喪失的時期。在魏晉南北朝,思想禁錮被打開,各民族互相交融,呈現奇葩爭艷的絢爛景象,出現了難以計數的軍事家、繪畫家、文學家、宗教家。
與思想解放同時發生的是經濟的驚人大倒退。自戰國之後,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日漸讓位於商品經濟,到了西漢,商貿越來越發達,職業分工趨於專業。然而東漢末年以降,一切工商秩序被踐踏破壞,主要表現有三:一是貨幣無法正常發行。董卓之後“錢貨不行”,老百姓以穀物和布帛為貨幣,市場機能嚴重退化。二是地方割據,塢堡林立,全國性的統一大市場遭到破壞。據鄒紀萬在《魏晉南北朝史》一書中的統計,永嘉之亂後,塢堡組織發展至高峰,譬如魏郡、汲郡、頓丘有五十餘,冀州有百餘,雁門、太原等地有三百餘,關中地區最多,有三千餘,各地豪強紛紛結塢自保。78三是城市文明屢興屢毀。以洛陽為例,三百多年間六興六毀,繁榮轉眼成空,與洛陽齊名的長安至少遭過四次大劫,而南方的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則三次被夷為平地。
更為驚心的是人口的銳減。東漢末期的公元157年,全國已有人口7200萬,到公元265年司馬炎建立晉朝時竟銳減至2400萬,只剩下三分之一。到公元300年,人口好不容易恢復到3380萬,可是“八王之亂”爆發後,人口死亡過半,西晉南遷時,漢族人口甚至已不到1500萬。翻開這段史書,到處是殘酷殺伐、屠城流血、陰謀政變。
長期的分裂戰亂,在中華民族的國民記憶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記,從而根植下兩個傳統價值觀:其一,“寧做太平狗,不做亂世人”,在政治上,呼喚大一統的獨裁和集權統治;其二,在經濟上,嚮往避世無爭的小農社會。這是兩個看上去似有矛盾的訴求,最終卻在明清兩朝得以“完美”實現。
東晉文人陶淵明曾寫《桃花源記》,講一個武陵漁民誤入桃花源,此地與外世完全隔絕,阡陌交錯,雞犬相聞,居民甚至“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漁民告知外部世界發生的戰亂,“皆嘆惋”。這篇散文寫得十分優美,被列入後代的每一種教科書中,幾乎人人讀過,並以之為最理想的社會形態。
不過,如果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詮釋,結論卻大有不同:桃花源村小民寡,是一個沒有工商產業的農耕社會,物質條件非常貧瘠,而且,與外界沒有任何的交通、資訊以及商品流通往來,因而,經濟和文化發展徹底停滯。陶淵明沒有記載桃花源中是否有鹽井,如果沒有,則必須求諸外世,否則從生活飲食上無法解釋。因此,對桃花源的嚮往,實質上是一種心理上的“返祖”現象,若國民經濟退回到桃花源的狀態,則無疑是一次難以置信的反動,是對社會進步的一種消極放棄。
然而,對桃花源式的、封閉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嚮往,在魏晉時期成為一種主流意識並影響深遠。比陶淵明晚一百多年的北朝儒生顏之推寫過一部流傳甚廣的《顏氏家訓》,在治家篇中,他教育子孫們說:“生民之本,要當稼穡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園場之所產;雞豚之善,塒圈之所生。爰及棟宇器械,樵蘇脂燭,莫非種殖之物也。至能守其業者,閉門而為生之具以足,但家無鹽井耳。”也就是說:“人民生活的根本就是自己栽種莊稼以收穫食物,親手種桑織麻,所有的生活用品,從一隻雞到一頭豬,從一把鋤頭到一根蠟燭,都是能自給自足的,所求於外部世界的,只有鹽而已。”自宋明之後,《顏氏家訓》成為很多家族家訓的藍本。若從國史而論,從道家《道德經》的“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到儒家孔孟對井田制的痴迷,乃至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朱元璋對男耕女織的刻意追求,最近溯及毛澤東的“免費吃飯”的人民公社,一路延溯,可見小農經濟在國民中的吸引力。
第五講 世民治國:最盛的王朝與最小的政府
法國年鑑派歷史學家布羅代爾提出過“世界時間”的概念。按他的觀點,人類文明的進步並不均衡地發生在地球的每一個地方,相反,它只出現在少數的兩到三個地方,這些地方所呈現的景象代表了那個時期人類文明的最高水平,在一張簡化了的世界地圖上,很多地點是無聲無息的空白,它們完全地處在轟轟烈烈的歷史之外。每一個國家的國民都應該警惕地尋找自己的方位,去判斷自己到底是身處“世界時間”之中,還是置身事外,是與“世界時間”同步前行,還是被遠遠地拋棄在外面。79
若將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放置於世界文明史中,我們或可以發現,兩漢時期,“世界時間”確乎是在西方的羅馬城和東方的西安、洛陽。公元6世紀之後,中國獨享“世界時間”長達一千年之久。從13世紀開始,西方的進步聲浪越來越響,到18世紀,“世界時間”的鐘擺徹底離開了中國。直至我寫作本書的2013年前後,中國與美國並稱為G280,“世界時間”重新回來。
在千年鼎盛時期,唐朝無疑是其中最顯赫的一個階段。中國於公元589年重新統一,楊堅在長安建立隋朝。29年後,李淵代隋,創建唐朝。後人好以一字定義歷朝,譬如暴秦、強漢、弱宋,唐朝是唯一被冠之以“盛”的。唐朝前後290餘年,治國者在軍政及經濟政策上的創新頗有讓人耳目一新之處。
科舉制以及世族勢力的式微
唐朝在四大制度建設上的最大貢獻是推行科舉制。
科舉始創於隋,奠型於唐。政府通過定期考試來選拔官吏,考試的內容是研習儒家經典——有人計算過,它們的總字數在90萬字左右。這種定期考試從公元605年(隋大業元年)開始實行,到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為止,整整實行了1300年,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是對軍爵制的演進,從此,文武二士都擁有了公平地進入體制內的通道,不再成為反對的力量。早在唐代,就有人發現了其中的奧秘,趙嘏曾賦詩曰:“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科舉制度造成知識階層對國家權力的絕對依賴,在這個由“規定動作”組成的考試行動中,知識分子首先喪失了獨立存在的可能性,進而放棄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就是從這一制度確立之日起,曾獨立存在的知識分子階層在中國歷史上完全地消失了。
在這個意義上,由東漢至魏晉南北朝的數百年,歷史的事實證明,缺乏集權的地方分裂或自治模式,同樣找不到與之相匹配的、能夠促進社會進步及物質文明發展的經濟制度。與中央集權相比,分權自治所可能——或者說必然帶來的戰爭等暴力威脅,給人民帶來了更多的痛苦。在這樣的邏輯下,中國的國家治理深深地陷入集權與分權的兩難境地。
“桃花源記”的經濟學詮釋
公元184年,河北爆發黃巾軍起義,繼而引發公元189年的“董卓之亂”,從這一時間開始,到公元589年的整整四百年,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混亂和分裂時期,是為三國、魏晉南北朝。
這數百年間,出現了兩大極致景象,一是國民思想的大解放,二是工商經濟的大倒退。
中國歷史上有過三次思想大解放時期,一是春秋戰國,二是魏晉南北朝,三是20世紀初的民國初期,其共同的特徵是,全數出現在中央集權瓦解或喪失的時期。在魏晉南北朝,思想禁錮被打開,各民族互相交融,呈現奇葩爭艷的絢爛景象,出現了難以計數的軍事家、繪畫家、文學家、宗教家。
與思想解放同時發生的是經濟的驚人大倒退。自戰國之後,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日漸讓位於商品經濟,到了西漢,商貿越來越發達,職業分工趨於專業。然而東漢末年以降,一切工商秩序被踐踏破壞,主要表現有三:一是貨幣無法正常發行。董卓之後“錢貨不行”,老百姓以穀物和布帛為貨幣,市場機能嚴重退化。二是地方割據,塢堡林立,全國性的統一大市場遭到破壞。據鄒紀萬在《魏晉南北朝史》一書中的統計,永嘉之亂後,塢堡組織發展至高峰,譬如魏郡、汲郡、頓丘有五十餘,冀州有百餘,雁門、太原等地有三百餘,關中地區最多,有三千餘,各地豪強紛紛結塢自保。78三是城市文明屢興屢毀。以洛陽為例,三百多年間六興六毀,繁榮轉眼成空,與洛陽齊名的長安至少遭過四次大劫,而南方的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則三次被夷為平地。
更為驚心的是人口的銳減。東漢末期的公元157年,全國已有人口7200萬,到公元265年司馬炎建立晉朝時竟銳減至2400萬,只剩下三分之一。到公元300年,人口好不容易恢復到3380萬,可是“八王之亂”爆發後,人口死亡過半,西晉南遷時,漢族人口甚至已不到1500萬。翻開這段史書,到處是殘酷殺伐、屠城流血、陰謀政變。
長期的分裂戰亂,在中華民族的國民記憶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記,從而根植下兩個傳統價值觀:其一,“寧做太平狗,不做亂世人”,在政治上,呼喚大一統的獨裁和集權統治;其二,在經濟上,嚮往避世無爭的小農社會。這是兩個看上去似有矛盾的訴求,最終卻在明清兩朝得以“完美”實現。
東晉文人陶淵明曾寫《桃花源記》,講一個武陵漁民誤入桃花源,此地與外世完全隔絕,阡陌交錯,雞犬相聞,居民甚至“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漁民告知外部世界發生的戰亂,“皆嘆惋”。這篇散文寫得十分優美,被列入後代的每一種教科書中,幾乎人人讀過,並以之為最理想的社會形態。
不過,如果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詮釋,結論卻大有不同:桃花源村小民寡,是一個沒有工商產業的農耕社會,物質條件非常貧瘠,而且,與外界沒有任何的交通、資訊以及商品流通往來,因而,經濟和文化發展徹底停滯。陶淵明沒有記載桃花源中是否有鹽井,如果沒有,則必須求諸外世,否則從生活飲食上無法解釋。因此,對桃花源的嚮往,實質上是一種心理上的“返祖”現象,若國民經濟退回到桃花源的狀態,則無疑是一次難以置信的反動,是對社會進步的一種消極放棄。
然而,對桃花源式的、封閉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嚮往,在魏晉時期成為一種主流意識並影響深遠。比陶淵明晚一百多年的北朝儒生顏之推寫過一部流傳甚廣的《顏氏家訓》,在治家篇中,他教育子孫們說:“生民之本,要當稼穡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園場之所產;雞豚之善,塒圈之所生。爰及棟宇器械,樵蘇脂燭,莫非種殖之物也。至能守其業者,閉門而為生之具以足,但家無鹽井耳。”也就是說:“人民生活的根本就是自己栽種莊稼以收穫食物,親手種桑織麻,所有的生活用品,從一隻雞到一頭豬,從一把鋤頭到一根蠟燭,都是能自給自足的,所求於外部世界的,只有鹽而已。”自宋明之後,《顏氏家訓》成為很多家族家訓的藍本。若從國史而論,從道家《道德經》的“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到儒家孔孟對井田制的痴迷,乃至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朱元璋對男耕女織的刻意追求,最近溯及毛澤東的“免費吃飯”的人民公社,一路延溯,可見小農經濟在國民中的吸引力。
第五講 世民治國:最盛的王朝與最小的政府
法國年鑑派歷史學家布羅代爾提出過“世界時間”的概念。按他的觀點,人類文明的進步並不均衡地發生在地球的每一個地方,相反,它只出現在少數的兩到三個地方,這些地方所呈現的景象代表了那個時期人類文明的最高水平,在一張簡化了的世界地圖上,很多地點是無聲無息的空白,它們完全地處在轟轟烈烈的歷史之外。每一個國家的國民都應該警惕地尋找自己的方位,去判斷自己到底是身處“世界時間”之中,還是置身事外,是與“世界時間”同步前行,還是被遠遠地拋棄在外面。79
若將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放置於世界文明史中,我們或可以發現,兩漢時期,“世界時間”確乎是在西方的羅馬城和東方的西安、洛陽。公元6世紀之後,中國獨享“世界時間”長達一千年之久。從13世紀開始,西方的進步聲浪越來越響,到18世紀,“世界時間”的鐘擺徹底離開了中國。直至我寫作本書的2013年前後,中國與美國並稱為G280,“世界時間”重新回來。
在千年鼎盛時期,唐朝無疑是其中最顯赫的一個階段。中國於公元589年重新統一,楊堅在長安建立隋朝。29年後,李淵代隋,創建唐朝。後人好以一字定義歷朝,譬如暴秦、強漢、弱宋,唐朝是唯一被冠之以“盛”的。唐朝前後290餘年,治國者在軍政及經濟政策上的創新頗有讓人耳目一新之處。
科舉制以及世族勢力的式微
唐朝在四大制度建設上的最大貢獻是推行科舉制。
科舉始創於隋,奠型於唐。政府通過定期考試來選拔官吏,考試的內容是研習儒家經典——有人計算過,它們的總字數在90萬字左右。這種定期考試從公元605年(隋大業元年)開始實行,到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為止,整整實行了1300年,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是對軍爵制的演進,從此,文武二士都擁有了公平地進入體制內的通道,不再成為反對的力量。早在唐代,就有人發現了其中的奧秘,趙嘏曾賦詩曰:“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科舉制度造成知識階層對國家權力的絕對依賴,在這個由“規定動作”組成的考試行動中,知識分子首先喪失了獨立存在的可能性,進而放棄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就是從這一制度確立之日起,曾獨立存在的知識分子階層在中國歷史上完全地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