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
唐至開元,天寶以後,作者蔚起,和以前大不同了。從前看不起小說的,此時也來做小說了,這是和當時底環境有關係的,因為唐時考試的時候,甚重所謂“行卷”;就是舉子初到京,先把自己得意的詩鈔成卷子,拿去拜謁當時的名人,若得稱讚,則“聲價十倍”,後來便有及第的希望,所以行卷在當時看得很重要。到開元,天寶以後,漸漸對於詩,有些厭氣了,於是就有人把小說也放在行卷里去,而且竟也可以得名。所以從前不滿意小說的,到此時也多做起小說來,因之傳奇小說,就盛極一時了。大曆中,先有沈既濟做的《枕中記》——這書在社會上很普通,差不多沒有人不知道的——
內容大略說:有個盧生,行邯鄲道中,自嘆失意,乃遇呂翁,給他一個枕頭,生睡去,就夢娶清河崔氏;——清河崔屬大姓;所以得娶清河崔氏,也是極榮耀的。——並由舉進士,一直升官到尚書兼御史大夫。後為時宰所忌,害他貶到端州。過數年,又追他為中書令,封燕國公。後來衰老有病,呻吟床次,至氣斷而死。夢中死去,他便醒來,卻尚不到煮熟一鍋飯的時候。——這是勸人不要躁進,把功名富貴,看淡些的意思。到後來明人湯顯祖做的《邯鄲記》,清人蒲松齡所做《聊齋》中的《續黃粱》,都是本這《枕中記》的。
此外還有一個名人叫陳鴻的,他和他的朋友白居易經過安史之亂以後,楊貴妃死了,美人已入黃土,憑弔古事,不勝傷情,於是白居易作了《長恨歌》;而他便做了《長恨歌傳》。此傳影響到後來,有清人洪昇所做的《長生殿》傳奇,是根據它的。當時還有一個著名的,是白居易之弟白行簡,做了一篇《李娃傳》,說的是:滎陽巨族之子,到長安來,溺於聲色,貧病困頓,竟流落為挽郎。——挽郎是人家出殯時,挽棺材者,並須唱輓歌。——後為李娃所救,並勉他讀書,遂得擢第,官至參軍。行簡的文章本好,敘李娃的情節,又很是纏綿可觀。此篇對於後來的小說〔1〕,也很有影響,如元人的《曲江池》,明人薛近兗的《繡襦記》,都是以它為本的。
再唐人底小說,不甚講鬼怪,間或有之,也不過點綴點綴而已。但也有一部分短篇集,仍多講鬼怪的事情,這還是受了六朝人底影響,如牛僧孺的《玄怪錄》,段成式的《酉陽雜俎》,李復言的《續玄怪錄》,張讀的《宣室志》,蘇鶚的《杜陽雜編》,裴鉶的《傳奇》等,都是的。然而畢竟是唐人做的,所以較六朝人做的曲折美妙得多了。
唐之傳奇作者,除上述以外,於後來影響最大而特可注意者,又有二人:其一著作不多,而影響很大,又很著名者,便是元微之;其一著作多,影響也很大,而後來不甚著名者,便是李公佐。現在我把他兩人分開來說一說:
一、元微之的著作元微之名稹,是詩人,與白居易齊名。他做的小說,只有一篇《鶯鶯傳》,是講張生與鶯鶯之事,這大概大家都是知道的,我可不必細說。微之的詩文,本是非常有名的,但這篇傳奇,卻並不怎樣傑出,況且其篇末敘張生之棄絕鶯鶯,又說什麼“……德不足以勝妖,是用忍情”。文過飾非,差不多是一篇辯解文字。可是後來許多曲子,卻都由此而出,如金人董解元的《弦索西廂》,——現在的《西廂》,是扮演;而此則彈唱——元人王實甫的《西廂記》,關漢卿的《續西廂記》,明人李日華的《南西廂記》,陸采的《南西廂記》,……等等,非常之多,全導源於這一篇《鶯鶯傳》。但和《鶯鶯傳》原本所敘的事情,又略有不同,就是:
敘張生和鶯鶯到後來終於團圓了。這因為中國人底心理,是很喜歡團圓的,所以必至於如此,大概人生現實底缺陷,中國人也很知道,但不願意說出來;因為一說出來,就要發生“怎樣補救這缺點”的問題,或者免不了要煩悶,要改良,事情就麻煩了。而中國人不大喜歡麻煩和煩悶,現在倘在小說里敘了人生底缺陷,便要使讀者感著不快。所以凡是歷史上不團圓的,在小說里往往給他團圓;沒有報應的,給他報應,互相騙騙。——這實在是關於國民性底問題。
二、李公佐的著作李公佐向來很少人知道,他做的小說很多,現在只存有四種:(一)《南柯太守傳》:此傳最有名,是敘東平淳于棼的宅南,有一棵大槐樹,有一天棼因醉臥東廡下,夢見兩個穿紫色衣服的人,來請他到了大槐安國,招了駙馬,出為南柯太守;因有政績,又累升大官。後領兵與檀蘿國戰爭,被打敗,而公主又死了,於是仍送他回來。及醒來則剎那之夢,如度一世;而去看大槐樹,則有一螞蟻洞,螞蟻正出入亂走著,所謂大槐安國,南柯郡,就在此地。這篇立意,和《枕中記》差不多,但其結穴,餘韻悠然,非《枕中記》所能及。後來明人湯顯祖作《南柯記》,也就是從這傳演出來的。(二)《謝小娥傳》:此篇敘謝小娥的父親,和她的丈夫,皆往來江湖間,做買賣,為盜所殺。小娥夢父告以仇人為“車中猴東門糙”;又夢夫告以仇人為“禾中走一日夫”;人多不能解,後來李公佐乃為之解說:“車中猴,東門糙”是“申蘭”二字;“禾中走,一日夫”是“申春”二字。
後果然因之得盜。這雖是解謎獲賊,無大理致,但其思想影響於後來之小說者甚大:如李復言演其文入《續玄怪錄》,題曰《妙寂尼》,明人則本之作平話。他若《包公案》中所敘,亦多有類此者。(三)《李湯》:此篇敘的是楚州刺史李湯,聞漁人見龜山下,水中有大鐵鎖,以人,牛之力拉出,則風濤大作;並有一像猿猴之怪獸,雪牙金爪,闖上岸來,觀者奔走,怪獸仍拉鐵鎖入水,不再出來。李公佐為之解說:怪獸是淮渦水神無支祁。“力逾九象,搏擊騰踔疾奔,輕利倏忽。”
大禹使庚辰制之,頸鎖大索,徙到淮陰的龜山下,使淮水得以安流。這篇影響也很大,我以為《西遊記》中的孫悟空正類無支祁。但北大教授胡適之先生則以為是由印度傳來的;俄國人鋼和泰教授也曾說印度也有這樣的故事。〔2〕可是由我看去:作《西遊記》的人,並未看過佛經;中國所譯的印度經論中,沒有和這相類的話;作者——吳承恩——熟於唐人小說,《西遊記》中受唐人小說的影響的地方很不少。所以我還以為孫悟空是襲取無支祁的。但胡適之先生仿佛並以為李公佐就受了印度傳說的影響,這是我現在還不能說然否的話。(四)《廬江馮媼》:此篇敘事很簡單,文章也不大好,我們現在可以不講它。
唐人小說中的事情,後來都移到曲子裡。如“紅線”,“紅拂”,“虬髯”〔3〕……等,皆出於唐之傳奇,因此間接傳遍了社會,現在的人還知道。至於傳奇本身,則到唐亡就隨之而絕了。
※※※
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2)
〔1〕此處“小說”應為“戲曲”。
〔2〕胡適在其《西遊記考證》中說:“我總疑心這個神通廣大的猴子不是國貨,乃是一件從印度進口的。也許連無支祁的神話也是受了印度影響而仿造的。”又說:“我依著鋼和泰博士的指引,在印度最古的記事詩《拉麻傳》里尋得一個哈奴曼,大概可以算是齊天大聖的背影了”(見《胡適文存》二集)。鋼和泰,沙俄時代貴族,十月革命後曾來中國,在北京大學教古印度宗教學和梵文。
〔3〕“紅線,明梁辰魚曾作雜劇《紅線女》。“紅拂”、明張鳳翼曾作傳奇《紅拂記》。“虬髯”,明凌濛初曾作雜劇《虬髯翁》。
第四講宋人之“說話”及其影響
上次講過:傳奇小說,到唐亡時就絕了。至宋朝,雖然也有作傳奇的,但就大不相同。因為唐人大抵描寫時事;而宋人則極多講古事。唐人小說少教訓;而宋則多教訓。大概唐時講話自由些,雖寫時事,不至於得禍;而宋時則諱忌漸多,所以文人便設法迴避,去講古事。加以宋時理學極盛一時,因之把小說也多理學化了,以為小說非含有教訓,便不足道。但文藝之所以為文藝,並不貴在教訓,若把小說變成修身教科書,還說什麼文藝。宋人雖然還作傳奇,而我說傳奇是絕了,也就是這意思。然宋之士大夫,對於小說之功勞,乃在編《太平廣記》一書。此書是搜集自漢至宋初的瑣語小說,共五百卷,亦可謂集小說之大成。不過這也並非他們自動的,乃是政府召集他們做的。因為在宋初,天下統一,國內太平,因招海內名士,厚其廩餼,使他們修書,當時成就了《文苑英華》,《太平御覽》和《太平廣記》。此在政府的目的,不過利用這事業,收養名人,以圖減其對於政治上之反動而已,固未嘗有意於文藝;但在無意中,卻替我們留下了古小說的林藪來。至於創作一方面,則宋之士大夫實在並沒有什麼貢獻。但其時社會上卻另有一種平民底小說,代之而興了。這類作品,不但體裁不同,文章上也起了改革,用的是白話,所以實在是小說史上的一大變遷。因為當時一般士大夫,雖然都講理學,鄙視小說,而一般人民,是仍要娛樂的;平民的小說之起來,正是無足怪訝的事。
宋建都於汴,民物康阜,遊樂之事,因之很多,市井間有種雜劇,這種雜劇中包有所謂“說話”。“說話”分四科:一、講史;二、說經諢經;三、小說;四、合生。“講史”是講歷史上底事情,及名人傳記等;就是後來歷史小說之起源。“說經諢經”,是以俗話演說佛經的。“小說”是簡短的說話。“合生”,是先念含混的兩句詩,隨後再念幾句,才能懂得意思,大概是諷刺時人的。這四科後來於小說有關係的,只是“講史”和“小說”。那時操這種職業的人,叫做“說話人”;而且他們也有組織的團體,叫做“雄辯社”。他們也編有一種書,以作說話時之憑依,發揮,這書名叫“話本”。南宋初年,這種話本還流行,到宋亡,而元人入中國時,則雜劇消歇,話本也不通行了。至明朝,雖也還有說話人,——如柳敬亭就是當時很有名的說話人——但已不是宋人底面目;而且他們已不屬於雜劇,也沒有什麼組織了。到現在,我們幾乎已經不能知道宋時的話本究竟怎樣。——幸而現在翻刻了幾種書,可以當作標本看。
一種是《五代史平話》,是可以作講史看的。講史的體例,大概是從開天闢地講起,一直到了要講的朝代。《五代史平話》也是如此;它的文章,是各以詩起,次入正文,又以詩結,總是一段一段的有詩為證。但其病在於虛事鋪排多,而於史事發揮少。至於詩,我以為大約是受了唐人底影響:因為唐時很重詩,能詩者就是清品;而說話人想仰攀他們,所以話本中每多詩詞,而且一直到現在許多人所做的小說中也還沒有改。再若後來歷史小說中每回的結尾上,總有“不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話,我以為大概也起於說話人,因為說話必希望人們下次再來聽,所以必得用一個驚心動魄的未了事拉住他們。至於現在的章回小說還來模仿它,那可只是一個遺蹟罷了,正如我們腹中的盲腸一樣,毫無用處。一種是《京本通俗小說》,已經不全了,還存十多篇。在“說話”中之所謂小說,並不像現在所謂的廣義的小說,乃是講的很短,而且多用時事的。起首先說一個冒頭,或用詩詞,或仍用故事,名叫“得勝頭回”——“頭回”是前回之意;“得勝”是吉利語。——以後才入本文,但也並不冗長,長短和冒頭差不多,在短時間內就完結。可見宋代說話中的所謂小說,即是“短篇小說”的意思,《京本通俗小說》雖不全,卻足夠可以看見那類小說底大概了。
內容大略說:有個盧生,行邯鄲道中,自嘆失意,乃遇呂翁,給他一個枕頭,生睡去,就夢娶清河崔氏;——清河崔屬大姓;所以得娶清河崔氏,也是極榮耀的。——並由舉進士,一直升官到尚書兼御史大夫。後為時宰所忌,害他貶到端州。過數年,又追他為中書令,封燕國公。後來衰老有病,呻吟床次,至氣斷而死。夢中死去,他便醒來,卻尚不到煮熟一鍋飯的時候。——這是勸人不要躁進,把功名富貴,看淡些的意思。到後來明人湯顯祖做的《邯鄲記》,清人蒲松齡所做《聊齋》中的《續黃粱》,都是本這《枕中記》的。
此外還有一個名人叫陳鴻的,他和他的朋友白居易經過安史之亂以後,楊貴妃死了,美人已入黃土,憑弔古事,不勝傷情,於是白居易作了《長恨歌》;而他便做了《長恨歌傳》。此傳影響到後來,有清人洪昇所做的《長生殿》傳奇,是根據它的。當時還有一個著名的,是白居易之弟白行簡,做了一篇《李娃傳》,說的是:滎陽巨族之子,到長安來,溺於聲色,貧病困頓,竟流落為挽郎。——挽郎是人家出殯時,挽棺材者,並須唱輓歌。——後為李娃所救,並勉他讀書,遂得擢第,官至參軍。行簡的文章本好,敘李娃的情節,又很是纏綿可觀。此篇對於後來的小說〔1〕,也很有影響,如元人的《曲江池》,明人薛近兗的《繡襦記》,都是以它為本的。
再唐人底小說,不甚講鬼怪,間或有之,也不過點綴點綴而已。但也有一部分短篇集,仍多講鬼怪的事情,這還是受了六朝人底影響,如牛僧孺的《玄怪錄》,段成式的《酉陽雜俎》,李復言的《續玄怪錄》,張讀的《宣室志》,蘇鶚的《杜陽雜編》,裴鉶的《傳奇》等,都是的。然而畢竟是唐人做的,所以較六朝人做的曲折美妙得多了。
唐之傳奇作者,除上述以外,於後來影響最大而特可注意者,又有二人:其一著作不多,而影響很大,又很著名者,便是元微之;其一著作多,影響也很大,而後來不甚著名者,便是李公佐。現在我把他兩人分開來說一說:
一、元微之的著作元微之名稹,是詩人,與白居易齊名。他做的小說,只有一篇《鶯鶯傳》,是講張生與鶯鶯之事,這大概大家都是知道的,我可不必細說。微之的詩文,本是非常有名的,但這篇傳奇,卻並不怎樣傑出,況且其篇末敘張生之棄絕鶯鶯,又說什麼“……德不足以勝妖,是用忍情”。文過飾非,差不多是一篇辯解文字。可是後來許多曲子,卻都由此而出,如金人董解元的《弦索西廂》,——現在的《西廂》,是扮演;而此則彈唱——元人王實甫的《西廂記》,關漢卿的《續西廂記》,明人李日華的《南西廂記》,陸采的《南西廂記》,……等等,非常之多,全導源於這一篇《鶯鶯傳》。但和《鶯鶯傳》原本所敘的事情,又略有不同,就是:
敘張生和鶯鶯到後來終於團圓了。這因為中國人底心理,是很喜歡團圓的,所以必至於如此,大概人生現實底缺陷,中國人也很知道,但不願意說出來;因為一說出來,就要發生“怎樣補救這缺點”的問題,或者免不了要煩悶,要改良,事情就麻煩了。而中國人不大喜歡麻煩和煩悶,現在倘在小說里敘了人生底缺陷,便要使讀者感著不快。所以凡是歷史上不團圓的,在小說里往往給他團圓;沒有報應的,給他報應,互相騙騙。——這實在是關於國民性底問題。
二、李公佐的著作李公佐向來很少人知道,他做的小說很多,現在只存有四種:(一)《南柯太守傳》:此傳最有名,是敘東平淳于棼的宅南,有一棵大槐樹,有一天棼因醉臥東廡下,夢見兩個穿紫色衣服的人,來請他到了大槐安國,招了駙馬,出為南柯太守;因有政績,又累升大官。後領兵與檀蘿國戰爭,被打敗,而公主又死了,於是仍送他回來。及醒來則剎那之夢,如度一世;而去看大槐樹,則有一螞蟻洞,螞蟻正出入亂走著,所謂大槐安國,南柯郡,就在此地。這篇立意,和《枕中記》差不多,但其結穴,餘韻悠然,非《枕中記》所能及。後來明人湯顯祖作《南柯記》,也就是從這傳演出來的。(二)《謝小娥傳》:此篇敘謝小娥的父親,和她的丈夫,皆往來江湖間,做買賣,為盜所殺。小娥夢父告以仇人為“車中猴東門糙”;又夢夫告以仇人為“禾中走一日夫”;人多不能解,後來李公佐乃為之解說:“車中猴,東門糙”是“申蘭”二字;“禾中走,一日夫”是“申春”二字。
後果然因之得盜。這雖是解謎獲賊,無大理致,但其思想影響於後來之小說者甚大:如李復言演其文入《續玄怪錄》,題曰《妙寂尼》,明人則本之作平話。他若《包公案》中所敘,亦多有類此者。(三)《李湯》:此篇敘的是楚州刺史李湯,聞漁人見龜山下,水中有大鐵鎖,以人,牛之力拉出,則風濤大作;並有一像猿猴之怪獸,雪牙金爪,闖上岸來,觀者奔走,怪獸仍拉鐵鎖入水,不再出來。李公佐為之解說:怪獸是淮渦水神無支祁。“力逾九象,搏擊騰踔疾奔,輕利倏忽。”
大禹使庚辰制之,頸鎖大索,徙到淮陰的龜山下,使淮水得以安流。這篇影響也很大,我以為《西遊記》中的孫悟空正類無支祁。但北大教授胡適之先生則以為是由印度傳來的;俄國人鋼和泰教授也曾說印度也有這樣的故事。〔2〕可是由我看去:作《西遊記》的人,並未看過佛經;中國所譯的印度經論中,沒有和這相類的話;作者——吳承恩——熟於唐人小說,《西遊記》中受唐人小說的影響的地方很不少。所以我還以為孫悟空是襲取無支祁的。但胡適之先生仿佛並以為李公佐就受了印度傳說的影響,這是我現在還不能說然否的話。(四)《廬江馮媼》:此篇敘事很簡單,文章也不大好,我們現在可以不講它。
唐人小說中的事情,後來都移到曲子裡。如“紅線”,“紅拂”,“虬髯”〔3〕……等,皆出於唐之傳奇,因此間接傳遍了社會,現在的人還知道。至於傳奇本身,則到唐亡就隨之而絕了。
※※※
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2)
〔1〕此處“小說”應為“戲曲”。
〔2〕胡適在其《西遊記考證》中說:“我總疑心這個神通廣大的猴子不是國貨,乃是一件從印度進口的。也許連無支祁的神話也是受了印度影響而仿造的。”又說:“我依著鋼和泰博士的指引,在印度最古的記事詩《拉麻傳》里尋得一個哈奴曼,大概可以算是齊天大聖的背影了”(見《胡適文存》二集)。鋼和泰,沙俄時代貴族,十月革命後曾來中國,在北京大學教古印度宗教學和梵文。
〔3〕“紅線,明梁辰魚曾作雜劇《紅線女》。“紅拂”、明張鳳翼曾作傳奇《紅拂記》。“虬髯”,明凌濛初曾作雜劇《虬髯翁》。
第四講宋人之“說話”及其影響
上次講過:傳奇小說,到唐亡時就絕了。至宋朝,雖然也有作傳奇的,但就大不相同。因為唐人大抵描寫時事;而宋人則極多講古事。唐人小說少教訓;而宋則多教訓。大概唐時講話自由些,雖寫時事,不至於得禍;而宋時則諱忌漸多,所以文人便設法迴避,去講古事。加以宋時理學極盛一時,因之把小說也多理學化了,以為小說非含有教訓,便不足道。但文藝之所以為文藝,並不貴在教訓,若把小說變成修身教科書,還說什麼文藝。宋人雖然還作傳奇,而我說傳奇是絕了,也就是這意思。然宋之士大夫,對於小說之功勞,乃在編《太平廣記》一書。此書是搜集自漢至宋初的瑣語小說,共五百卷,亦可謂集小說之大成。不過這也並非他們自動的,乃是政府召集他們做的。因為在宋初,天下統一,國內太平,因招海內名士,厚其廩餼,使他們修書,當時成就了《文苑英華》,《太平御覽》和《太平廣記》。此在政府的目的,不過利用這事業,收養名人,以圖減其對於政治上之反動而已,固未嘗有意於文藝;但在無意中,卻替我們留下了古小說的林藪來。至於創作一方面,則宋之士大夫實在並沒有什麼貢獻。但其時社會上卻另有一種平民底小說,代之而興了。這類作品,不但體裁不同,文章上也起了改革,用的是白話,所以實在是小說史上的一大變遷。因為當時一般士大夫,雖然都講理學,鄙視小說,而一般人民,是仍要娛樂的;平民的小說之起來,正是無足怪訝的事。
宋建都於汴,民物康阜,遊樂之事,因之很多,市井間有種雜劇,這種雜劇中包有所謂“說話”。“說話”分四科:一、講史;二、說經諢經;三、小說;四、合生。“講史”是講歷史上底事情,及名人傳記等;就是後來歷史小說之起源。“說經諢經”,是以俗話演說佛經的。“小說”是簡短的說話。“合生”,是先念含混的兩句詩,隨後再念幾句,才能懂得意思,大概是諷刺時人的。這四科後來於小說有關係的,只是“講史”和“小說”。那時操這種職業的人,叫做“說話人”;而且他們也有組織的團體,叫做“雄辯社”。他們也編有一種書,以作說話時之憑依,發揮,這書名叫“話本”。南宋初年,這種話本還流行,到宋亡,而元人入中國時,則雜劇消歇,話本也不通行了。至明朝,雖也還有說話人,——如柳敬亭就是當時很有名的說話人——但已不是宋人底面目;而且他們已不屬於雜劇,也沒有什麼組織了。到現在,我們幾乎已經不能知道宋時的話本究竟怎樣。——幸而現在翻刻了幾種書,可以當作標本看。
一種是《五代史平話》,是可以作講史看的。講史的體例,大概是從開天闢地講起,一直到了要講的朝代。《五代史平話》也是如此;它的文章,是各以詩起,次入正文,又以詩結,總是一段一段的有詩為證。但其病在於虛事鋪排多,而於史事發揮少。至於詩,我以為大約是受了唐人底影響:因為唐時很重詩,能詩者就是清品;而說話人想仰攀他們,所以話本中每多詩詞,而且一直到現在許多人所做的小說中也還沒有改。再若後來歷史小說中每回的結尾上,總有“不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話,我以為大概也起於說話人,因為說話必希望人們下次再來聽,所以必得用一個驚心動魄的未了事拉住他們。至於現在的章回小說還來模仿它,那可只是一個遺蹟罷了,正如我們腹中的盲腸一樣,毫無用處。一種是《京本通俗小說》,已經不全了,還存十多篇。在“說話”中之所謂小說,並不像現在所謂的廣義的小說,乃是講的很短,而且多用時事的。起首先說一個冒頭,或用詩詞,或仍用故事,名叫“得勝頭回”——“頭回”是前回之意;“得勝”是吉利語。——以後才入本文,但也並不冗長,長短和冒頭差不多,在短時間內就完結。可見宋代說話中的所謂小說,即是“短篇小說”的意思,《京本通俗小說》雖不全,卻足夠可以看見那類小說底大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