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
「沒有錯的。」他很聰明,知道我不信任他。
「唔。」我點頭表示贊成。其實是,還是不對,我的味覺不至於很麻木,這回覺得太酸了一點了,他連量杯也懶得用,那稀鹽酸分明已經過量。然而這於我倒毫無妨礙的,我可以每回少喝些,或者對上水,多喝它幾回。所以說「唔」;
「唔」者,介乎兩可之間,莫明其真意之所在之答話也。
「回見回見!」我取了瓶子,走著說。
「回見。不喝水麼?」
「不喝了。回見。」
我們究竟是禮教之邦的國民,歸根結蒂,還是禮讓。讓出了玻璃門之後,在大毒日頭底下的塵土中趲行,行到東長安街左近,又是軍警林立。我正想橫穿過去,一個巡警伸手攔住道:不成!我說只要走十幾步,到對面就好了。他的回答仍然是:不成!那結果,是從別的道路繞。
繞到L君(20)的寓所前,便打門,打出一個小使來,說L君出去了,須得午飯時候才回家。我說,也快到這個時候了,我在這裡等一等罷。他說:不成!你貴姓呀?這使我很狼狽,路既這麼遠,走路又這麼難,白走一遭,實在有些可惜。我想了十秒鐘,便從衣袋裡挖出一張名片來,叫他進去稟告太太,說有這麼一個人,要在這裡等一等,可以不?約有半刻鐘,他出來了,結果是:也不成!先生要三點鐘才回來哩,你三點鐘再來罷。
又想了十秒鐘,只好決計去訪C君,仍在大毒日頭底下的塵土中趲行,這回總算一路無阻,到了。打門一問,來開門的答道:去看一看可在家。我想:這一次是大有希望了。果然,即刻領我進客廳,C君也跑出來。我首先就要求他請我吃午飯。於是請我吃麵包,還有葡萄酒;主人自己卻吃麵。那結果是一盤麵包被我吃得精光,雖然另有奶油,可是四碟菜也所余無幾了。
吃飽了就講閒話,直到五點鐘。
客廳外是很大的一塊空地方,種著許多樹。一株頻果樹下常有孩子們徘徊;C君說,那是在等候頻果落下來的;因為有定律:誰拾得就歸誰所有。我很笑孩子們耐心,肯做這樣的迂遠事。然而奇怪,到我辭別出去時,我看見三個孩子手裡已經各有一個頻果了。
回家看日報,上面說:「……吳在長辛店留宿一宵。除上述原因外,尚有一事,系吳由保定啟程後,張其鍠曾為吳卜一課,謂二十八日入京大利,必可平定西北。二十七日入京欠佳。吳頗以為然。此亦吳氏遲一日入京之由來也。」(21)因此又想起我今天「不成」了大半天,運氣殊屬欠佳,不如也卜一課,以覘晚上的休咎罷。但我不明卜法,又無筮龜,實在無從措手。後來發明了一種新法,就是隨便拉過一本書來,閉了眼睛,翻開,用手指指下去,然後張開眼,看指著的兩句,就算是卜辭。
用的是《陶淵明集》,如法泡製,那兩句是:「寄意一言外,茲契誰能別。」(22)詳了一會,竟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
本篇最初連續發表於一九二六年七月五日、八日、十日、十二日北京《世界日報副刊》。
(2)段祺瑞曾著《二感篇》,發表在《甲寅》周刊第一卷第十八號(一九二五年十一月十四日),分《內感》與《外感》兩篇。「內感」是對國內時局的感想;「外感」是對國際時局的感想。在《內感》篇內,他大談封建的「道德仁義」,滿含殺機地說:「最奇特者。人之所無。而我更有澎湃之學潮。可謂新之又新。……不加裁製。胡可以安良善。鄭子產曰。水懦民玩多死焉。故唐堯四凶之殛。孔子少正卯之誅。……不得已而出此。是必有故。」這裡的「外冒篇」是對段祺瑞的諷刺。
(3)李慈銘(1830—1894)字無心伯,號蓴客,浙江會稽(今紹興)人,清末文學家。所著《越縵堂日記》,商務印書館於一九二○年影印出版。
(4)「有厚望焉」一九二六年四月中旬,段祺瑞在逃往天津前發出八道「命令」。第一道「嚴禁赤化」中說:「惟是共產之禍,舉國非之,及今不圖,何以為國,尚望各省軍民長官,國內耆舊,設法消弭,勿任滋蔓,有厚望焉。」這裡是順筆對段的諷刺。
(5)《世界日報》成舍我主辦,一九二五年二月一日創刊於北京。一九二六年六月中旬,該報請劉半農編輯副刊。據《魯迅日記》,劉在六月十八日訪作者約稿。作者便自六月二十五日起為該刊寫了《馬上日記》等文。
(6)八字舊時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來記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各得兩字,合為「八字」。迷信認為根據這八個字可推算人的命運禍福。
(7)對於腰子不很有研究的文學家指陳西瀅、徐志摩等。一九二六年三月,梁啓超因尿血症在北京協和醫院診治,由醫生割去右腎後,不但血未全清,連病源也未查出。當時陳西瀅為此寫了兩篇《閒話》(刊於五月十五日、二十二日《現代評論》第三卷第七十五、七十六期),徐志摩也寫過一篇《我們病了怎麼辦?》(五月二十九日《晨報副刊》),一起對開刀的醫生加以指責和嘲弄。陳西瀅在《現代評論》第七十六期的《閒話》中說:「我們朋友的裡面,曾經有過被西醫所認為毫無希望,而一經中醫醫治,不半月便霍然病癒的人,而且不止一二位。」這裡的「中醫了不得論」,即指此類言論。
(8)季茀許壽裳(1882—1948),字季茀,浙江紹興人,教育家。作者留學日本弘文學院時的同學,其後又在教育部、北京女子師範大學、中山大學等處同事多年,與作者友情甚篤。抗日戰爭勝利後,在台灣大學任教。因傾向民主和宣傳魯迅,致遭國民黨反動派所忌,於一九四八年二月十八日深夜被刺殺於台北。著有《魯迅年譜》、《亡友魯迅印象記》、《我所認識的魯迅》等。
(9)Dr.H.指許詩堇,許壽裳兄許銘伯之子。《魯迅日記》一九二六年六月十九日載:「上午,季市、詩堇來,為立一方治胃病。」
(10)SirupSimpel德語:純糖漿。
(11)FraeuleinH.德語:H女士(即許廣平)。
(12)「特別國情」這是一九一五年袁世凱陰謀復辟帝制時,他的憲法顧問美國人古德諾散布的一種謬論。古德諾於該年八月十日的北京《亞細亞日報》發表一篇《共和與君主論》一文,聲稱中國自有「特別國情」,不宜實行民主政治,應恢復君主政體,為袁世凱稱帝製造輿論。這裡借作對藥房欺詐行為的譏諷。
(13)呂端(933—998)字易直,河北安次人,宋太宗時為宰相。《宋史·呂端傳》說:「太宗欲相端,或曰:『端為人糊塗。』太宗曰:『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決意相之。」
(14)各條標點,應如下:
「國朝陳錫路《黃鉐余話》云:唐傅奕考奕道經眾本,有項羽妾本;
齊武平五年,彭城人開項羽妾冢,得之。」
「國朝歐陽泉《點勘記》云:歐陽修《醉翁亭記》『讓泉也』,本集及滁州石刻並同;諸選本作『釀泉』,誤也。」
「袁石公典試秦中後,頗自悔其少作;詩文皆粹然一出於正。」
「考……順治中,秀水又有一陳忱,……著《誠齋詩集》、《不出戶庭錄》、《讀史隨筆》、《同姓名錄》諸書。」
(15)霽野李霽野,安徽霍丘人,未名社成員,翻譯家。譯有劇本《往星中》(安特來夫)、小說《被侮辱與被損害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有短篇小說集《影》及《回憶魯迅先生》等。
(16)「方糖」即霜糖,河南開封附近各縣名產。這些地區的口音讀「霜」為「方」。
(17)景宋許廣平(1898—1968),筆名景宋,廣東番禺人,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畢業,魯迅夫人。著有《欣慰的紀念》、《關於魯迅的生活》、《遭難前後》、《魯迅回憶錄》等。
(18)摩托車這裡指小汽車。
(19)吳玉帥指北洋直系軍閥吳佩孚(字子玉)。一九二六年春他與奉系軍閥張作霖聯合進攻國民軍,四月,國民軍失敗退出北京等地,他便在這時來到北京。
(20)L君指劉復(半農)。下文的C君,指齊宗頤(壽山)。
據《魯迅日記》一九二六年六月二十八日載:「晴。……往信昌藥房買藥。訪劉半農不值。訪壽山。」
(21)這一段報導見一九二六年六月二十八日《世界日報》所載的「本報特訊」。張其鍠,吳佩孚的秘書長。
(22)「寄意一言外,茲契誰能別。」語見陶潛《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一詩。 前幾天會見小峰,談到自己要在半農所編的副刊上投點稿,那名目是《馬上日記》。小峰憮然曰,回憶歸在《舊事重提》(2)中,目下的雜感就寫進這日記裡面去……。
意思之間,似乎是說:你在《語絲》上做什麼呢?——
但這也許是我自己的疑心病。我那時可暗暗地想:生長在敢於吃河豚的地方的人,怎麼也會這樣拘泥?政黨會設支部,銀行會開支店,我就不會寫支日記的麼?因為《語絲》上須投稿,而這暗想馬上就實行了,於是乎作支日記。
六月二十九日晴。
早晨被一個小蠅子在臉上爬來爬去爬醒,趕開,又來;趕開,又來;而且一定要在臉上的一定的地方爬。打了一回,打它不死,只得改變方針:自己起來。
記得前年夏天路過S州(3),那客店裡的蠅群卻著實使人驚心動魄。飯菜搬來時,它們先追逐著賞鑒;夜間就停得滿屋,我們就枕,必須慢慢地,小心地放下頭去,倘若猛然一躺,驚動了它們,便轟的一聲,飛得你頭昏眼花,一敗塗地。
到黎明,青年們所希望的黎明,那自然就照例地到你臉上來爬來爬去了。但我經過街上,看見一個孩子睡著,五六個蠅子在他臉上爬,他卻睡得甜甜的,連皮膚也不牽動一下。在中國過活,這樣的訓練和涵養工夫是萬不可少的。與其鼓吹什麼「捕蠅」(4),倒不如練習這一種本領來得切實。
什麼事都不想做。不知道是胃病沒有全好呢,還是缺少了睡眠時間。仍舊懶懶地翻翻廢紙,又看見幾條《茶香室叢鈔》(5)式的東西。已經團入字紙簍里的了,又覺得「棄之不甘」,挑一點關於《水滸傳》(6)的,移錄在這裡罷——
宋洪邁《夷堅甲志》(7)十四云:「紹興二十五年,吳傅朋說除守安豐軍,自番陽遣一卒往呼吏士,行至舒州境,見村民穰穰,十百相聚,因弛擔觀之。其人曰,吾村有婦人為虎銜去,其夫不勝憤,獨攜刀往探虎穴,移時不反,今謀往救也。久之,民負死妻歸,雲,初尋跡至穴,虎牝牡皆不在,有二子戲岩竇下,即殺之,而隱其中以俟。少頃,望牝者銜一人至,倒身入穴,不知人藏其中也。吾急持尾,斷其一足。虎棄所銜人,踉蹡而竄;徐出視之,果吾妻也,死矣。虎曳足行數十步,墮澗中。吾復入竇伺,牡者俄咆躍而至,亦以尾先入,又如前法殺之。妻冤已報,無憾矣。乃邀鄰里往視,輿四虎以歸,分烹之。」案《水滸傳》敘李逵沂嶺殺四虎事,情狀極相類,疑即本此等傳說作之。《夷堅甲志》成於乾道初(1165),此條題雲《舒民殺四虎》。
「唔。」我點頭表示贊成。其實是,還是不對,我的味覺不至於很麻木,這回覺得太酸了一點了,他連量杯也懶得用,那稀鹽酸分明已經過量。然而這於我倒毫無妨礙的,我可以每回少喝些,或者對上水,多喝它幾回。所以說「唔」;
「唔」者,介乎兩可之間,莫明其真意之所在之答話也。
「回見回見!」我取了瓶子,走著說。
「回見。不喝水麼?」
「不喝了。回見。」
我們究竟是禮教之邦的國民,歸根結蒂,還是禮讓。讓出了玻璃門之後,在大毒日頭底下的塵土中趲行,行到東長安街左近,又是軍警林立。我正想橫穿過去,一個巡警伸手攔住道:不成!我說只要走十幾步,到對面就好了。他的回答仍然是:不成!那結果,是從別的道路繞。
繞到L君(20)的寓所前,便打門,打出一個小使來,說L君出去了,須得午飯時候才回家。我說,也快到這個時候了,我在這裡等一等罷。他說:不成!你貴姓呀?這使我很狼狽,路既這麼遠,走路又這麼難,白走一遭,實在有些可惜。我想了十秒鐘,便從衣袋裡挖出一張名片來,叫他進去稟告太太,說有這麼一個人,要在這裡等一等,可以不?約有半刻鐘,他出來了,結果是:也不成!先生要三點鐘才回來哩,你三點鐘再來罷。
又想了十秒鐘,只好決計去訪C君,仍在大毒日頭底下的塵土中趲行,這回總算一路無阻,到了。打門一問,來開門的答道:去看一看可在家。我想:這一次是大有希望了。果然,即刻領我進客廳,C君也跑出來。我首先就要求他請我吃午飯。於是請我吃麵包,還有葡萄酒;主人自己卻吃麵。那結果是一盤麵包被我吃得精光,雖然另有奶油,可是四碟菜也所余無幾了。
吃飽了就講閒話,直到五點鐘。
客廳外是很大的一塊空地方,種著許多樹。一株頻果樹下常有孩子們徘徊;C君說,那是在等候頻果落下來的;因為有定律:誰拾得就歸誰所有。我很笑孩子們耐心,肯做這樣的迂遠事。然而奇怪,到我辭別出去時,我看見三個孩子手裡已經各有一個頻果了。
回家看日報,上面說:「……吳在長辛店留宿一宵。除上述原因外,尚有一事,系吳由保定啟程後,張其鍠曾為吳卜一課,謂二十八日入京大利,必可平定西北。二十七日入京欠佳。吳頗以為然。此亦吳氏遲一日入京之由來也。」(21)因此又想起我今天「不成」了大半天,運氣殊屬欠佳,不如也卜一課,以覘晚上的休咎罷。但我不明卜法,又無筮龜,實在無從措手。後來發明了一種新法,就是隨便拉過一本書來,閉了眼睛,翻開,用手指指下去,然後張開眼,看指著的兩句,就算是卜辭。
用的是《陶淵明集》,如法泡製,那兩句是:「寄意一言外,茲契誰能別。」(22)詳了一會,竟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
本篇最初連續發表於一九二六年七月五日、八日、十日、十二日北京《世界日報副刊》。
(2)段祺瑞曾著《二感篇》,發表在《甲寅》周刊第一卷第十八號(一九二五年十一月十四日),分《內感》與《外感》兩篇。「內感」是對國內時局的感想;「外感」是對國際時局的感想。在《內感》篇內,他大談封建的「道德仁義」,滿含殺機地說:「最奇特者。人之所無。而我更有澎湃之學潮。可謂新之又新。……不加裁製。胡可以安良善。鄭子產曰。水懦民玩多死焉。故唐堯四凶之殛。孔子少正卯之誅。……不得已而出此。是必有故。」這裡的「外冒篇」是對段祺瑞的諷刺。
(3)李慈銘(1830—1894)字無心伯,號蓴客,浙江會稽(今紹興)人,清末文學家。所著《越縵堂日記》,商務印書館於一九二○年影印出版。
(4)「有厚望焉」一九二六年四月中旬,段祺瑞在逃往天津前發出八道「命令」。第一道「嚴禁赤化」中說:「惟是共產之禍,舉國非之,及今不圖,何以為國,尚望各省軍民長官,國內耆舊,設法消弭,勿任滋蔓,有厚望焉。」這裡是順筆對段的諷刺。
(5)《世界日報》成舍我主辦,一九二五年二月一日創刊於北京。一九二六年六月中旬,該報請劉半農編輯副刊。據《魯迅日記》,劉在六月十八日訪作者約稿。作者便自六月二十五日起為該刊寫了《馬上日記》等文。
(6)八字舊時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來記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各得兩字,合為「八字」。迷信認為根據這八個字可推算人的命運禍福。
(7)對於腰子不很有研究的文學家指陳西瀅、徐志摩等。一九二六年三月,梁啓超因尿血症在北京協和醫院診治,由醫生割去右腎後,不但血未全清,連病源也未查出。當時陳西瀅為此寫了兩篇《閒話》(刊於五月十五日、二十二日《現代評論》第三卷第七十五、七十六期),徐志摩也寫過一篇《我們病了怎麼辦?》(五月二十九日《晨報副刊》),一起對開刀的醫生加以指責和嘲弄。陳西瀅在《現代評論》第七十六期的《閒話》中說:「我們朋友的裡面,曾經有過被西醫所認為毫無希望,而一經中醫醫治,不半月便霍然病癒的人,而且不止一二位。」這裡的「中醫了不得論」,即指此類言論。
(8)季茀許壽裳(1882—1948),字季茀,浙江紹興人,教育家。作者留學日本弘文學院時的同學,其後又在教育部、北京女子師範大學、中山大學等處同事多年,與作者友情甚篤。抗日戰爭勝利後,在台灣大學任教。因傾向民主和宣傳魯迅,致遭國民黨反動派所忌,於一九四八年二月十八日深夜被刺殺於台北。著有《魯迅年譜》、《亡友魯迅印象記》、《我所認識的魯迅》等。
(9)Dr.H.指許詩堇,許壽裳兄許銘伯之子。《魯迅日記》一九二六年六月十九日載:「上午,季市、詩堇來,為立一方治胃病。」
(10)SirupSimpel德語:純糖漿。
(11)FraeuleinH.德語:H女士(即許廣平)。
(12)「特別國情」這是一九一五年袁世凱陰謀復辟帝制時,他的憲法顧問美國人古德諾散布的一種謬論。古德諾於該年八月十日的北京《亞細亞日報》發表一篇《共和與君主論》一文,聲稱中國自有「特別國情」,不宜實行民主政治,應恢復君主政體,為袁世凱稱帝製造輿論。這裡借作對藥房欺詐行為的譏諷。
(13)呂端(933—998)字易直,河北安次人,宋太宗時為宰相。《宋史·呂端傳》說:「太宗欲相端,或曰:『端為人糊塗。』太宗曰:『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決意相之。」
(14)各條標點,應如下:
「國朝陳錫路《黃鉐余話》云:唐傅奕考奕道經眾本,有項羽妾本;
齊武平五年,彭城人開項羽妾冢,得之。」
「國朝歐陽泉《點勘記》云:歐陽修《醉翁亭記》『讓泉也』,本集及滁州石刻並同;諸選本作『釀泉』,誤也。」
「袁石公典試秦中後,頗自悔其少作;詩文皆粹然一出於正。」
「考……順治中,秀水又有一陳忱,……著《誠齋詩集》、《不出戶庭錄》、《讀史隨筆》、《同姓名錄》諸書。」
(15)霽野李霽野,安徽霍丘人,未名社成員,翻譯家。譯有劇本《往星中》(安特來夫)、小說《被侮辱與被損害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有短篇小說集《影》及《回憶魯迅先生》等。
(16)「方糖」即霜糖,河南開封附近各縣名產。這些地區的口音讀「霜」為「方」。
(17)景宋許廣平(1898—1968),筆名景宋,廣東番禺人,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畢業,魯迅夫人。著有《欣慰的紀念》、《關於魯迅的生活》、《遭難前後》、《魯迅回憶錄》等。
(18)摩托車這裡指小汽車。
(19)吳玉帥指北洋直系軍閥吳佩孚(字子玉)。一九二六年春他與奉系軍閥張作霖聯合進攻國民軍,四月,國民軍失敗退出北京等地,他便在這時來到北京。
(20)L君指劉復(半農)。下文的C君,指齊宗頤(壽山)。
據《魯迅日記》一九二六年六月二十八日載:「晴。……往信昌藥房買藥。訪劉半農不值。訪壽山。」
(21)這一段報導見一九二六年六月二十八日《世界日報》所載的「本報特訊」。張其鍠,吳佩孚的秘書長。
(22)「寄意一言外,茲契誰能別。」語見陶潛《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一詩。 前幾天會見小峰,談到自己要在半農所編的副刊上投點稿,那名目是《馬上日記》。小峰憮然曰,回憶歸在《舊事重提》(2)中,目下的雜感就寫進這日記裡面去……。
意思之間,似乎是說:你在《語絲》上做什麼呢?——
但這也許是我自己的疑心病。我那時可暗暗地想:生長在敢於吃河豚的地方的人,怎麼也會這樣拘泥?政黨會設支部,銀行會開支店,我就不會寫支日記的麼?因為《語絲》上須投稿,而這暗想馬上就實行了,於是乎作支日記。
六月二十九日晴。
早晨被一個小蠅子在臉上爬來爬去爬醒,趕開,又來;趕開,又來;而且一定要在臉上的一定的地方爬。打了一回,打它不死,只得改變方針:自己起來。
記得前年夏天路過S州(3),那客店裡的蠅群卻著實使人驚心動魄。飯菜搬來時,它們先追逐著賞鑒;夜間就停得滿屋,我們就枕,必須慢慢地,小心地放下頭去,倘若猛然一躺,驚動了它們,便轟的一聲,飛得你頭昏眼花,一敗塗地。
到黎明,青年們所希望的黎明,那自然就照例地到你臉上來爬來爬去了。但我經過街上,看見一個孩子睡著,五六個蠅子在他臉上爬,他卻睡得甜甜的,連皮膚也不牽動一下。在中國過活,這樣的訓練和涵養工夫是萬不可少的。與其鼓吹什麼「捕蠅」(4),倒不如練習這一種本領來得切實。
什麼事都不想做。不知道是胃病沒有全好呢,還是缺少了睡眠時間。仍舊懶懶地翻翻廢紙,又看見幾條《茶香室叢鈔》(5)式的東西。已經團入字紙簍里的了,又覺得「棄之不甘」,挑一點關於《水滸傳》(6)的,移錄在這裡罷——
宋洪邁《夷堅甲志》(7)十四云:「紹興二十五年,吳傅朋說除守安豐軍,自番陽遣一卒往呼吏士,行至舒州境,見村民穰穰,十百相聚,因弛擔觀之。其人曰,吾村有婦人為虎銜去,其夫不勝憤,獨攜刀往探虎穴,移時不反,今謀往救也。久之,民負死妻歸,雲,初尋跡至穴,虎牝牡皆不在,有二子戲岩竇下,即殺之,而隱其中以俟。少頃,望牝者銜一人至,倒身入穴,不知人藏其中也。吾急持尾,斷其一足。虎棄所銜人,踉蹡而竄;徐出視之,果吾妻也,死矣。虎曳足行數十步,墮澗中。吾復入竇伺,牡者俄咆躍而至,亦以尾先入,又如前法殺之。妻冤已報,無憾矣。乃邀鄰里往視,輿四虎以歸,分烹之。」案《水滸傳》敘李逵沂嶺殺四虎事,情狀極相類,疑即本此等傳說作之。《夷堅甲志》成於乾道初(1165),此條題雲《舒民殺四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