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
中文,兩書的異點如何,怎樣「整大本的摽竊」,還是做「藍本」,不久(?)就可以明白了。在這以前,我以為恐怕連陳源教授自己也不知道這些底細,因為不過是聽來的「耳食之言」。不知道對不對?(鹽谷教授的《支那文學概論講話》的譯本,今年夏天看見了,將五百餘頁的原書,譯成了薄薄的一本,那小說一部份,和我的也無從對比了。GG上卻道「選譯」(41)。措辭實在聰明得很。十月十四日補記。)
但我還要對於「一個學生鈔了沫若的幾句詩」這事說幾句話;「罵得刻骨鏤心的痛快」的,似乎並不是我。因為我於詩向不留心,所以也沒有看過「沫若的詩」,因此即更不知道別人的是否鈔襲。陳源教授的那些話,說得壞一點,就是「捏造事實」,故意挑撥別人對我的惡感,真可以說發揮著他的真本領。說得客氣一點呢,他自說寫這信時是在「發熱」,那一定是熱度太高,發了昏,忘記裝腔了,不幸顯出本相;並且因為自己爬著,所以覺得我「跳到半天空」,自己抓破了皮膚或者一向就破著,卻以為被我「罵」破了。——但是,我在有意或無意中碰破了一角紙糊紳士服,那也許倒是有的;此後也保不定。彼此迎面而來,總不免要擠擦,碰磕,也並非「還不肯罷休」。
紳士的跳踉醜態,實在特別好看,因為歷來隱藏蘊蓄著,所以一來就比下等人更濃厚。因這一回的放泄,我才悟到陳源教授大概是以為揭發叔華女士的剽竊小說圖畫的文章,也是我做的,(42)所以早就將「大盜」兩字掛在「冷箭」上,射向「思想界的權威者」。殊不知這也不是我做的,我並不看這些小說。「琵亞詞侶」的畫,我是愛看的,但是沒有書,直到那「剽竊」問題發生後,才刺激我去買了一本ArtofA.Beardsley來,化錢一元七。可憐教授的心目中所看見的並不是我的影,叫跳竟都白費了。遇見的「糞車」,也是境由心造的,正是自己腦子裡的貨色,要吐的唾沫,還是靜靜的咽下去罷。
太費紙張了,雖然我不至於嬌貴到會發熱,但也得趕緊的收梢。然而還得粘上一段大罪狀——
「據他自己的自傳,他從民國元年便做了教育部的官,從沒脫離過。所以袁世凱稱帝,他在教育部,曹錕賄選(43),他在教育部,『代表無恥的彭允彝(44)做總長,他也在教育部,甚而至於『代表無恥的章士釗』免了他的職後,他還大嚷『僉事這一個官兒倒也並不算怎樣的「區區」』,怎樣有人在那裡鑽謀補他的缺,怎樣以為無足輕重的人是『慷他人之慨』,如是如是,這樣這樣……這像『青年叛徒的領袖』嗎?
「其實一個人做官也不大要緊,做了官再裝出這樣的面孔來可叫人有些噁心吧了。
「現在又有人送他『土匪』的名號了。好一個『土匪』。」
苦心孤詣給我加了上去的「土匪」的惡名,這一回忽又否認了,可見唾沫還是靜靜的咽下去好,免得後來自己舐回去。但是,「文士」別有慧心,那裡會給我便宜呢,自然即代以自「袁世凱稱帝」以來的罪惡,仿佛「稱帝」「賄選」那類事,我既在教育部,即等於全由我一手包辦似的。這是真的,從那時以來,我確沒有帶兵獨立過,但我也沒有冷笑雲南起義(45),也沒有希望國民軍(46)失敗;對於教育部,其實是脫離過兩回,一是張勳復辟(47)時,一就是章士釗長部時,前一回以教授的一點才力自然不知道,後一回卻忘卻得有些離奇。我向來就「裝出這樣的面孔」,不但毫不顧忌陳源教授可「有些噁心」,對於「孤桐先生」也一樣。要在我的面孔上尋出些有趣來,本來是沒頭腦的妄想,還是去看別的面孔罷。
這類誤解似乎不止陳源教授,有些人也往往如此,以為教員清高,官僚是卑下的。真所謂「得意忘形」,「官僚官僚」的罵著。可悲的就在此,現在的罵官僚的人裡面,到外國去炸大(48)過一回而且做教員的就很多:所謂「鑽謀補他的缺」的也就是這一流,那時我說「僉事這一個官兒倒也並不算怎樣的『區區』」,就為此人的乘機想做官而發,刺他一針,聊且快意,不提防竟又被陳教授「刻骨鏤心」的記住了,也許又疑心我向他在「放冷箭」了罷。
我並非因為自己是官僚,定要上儕於清高的教授之列,官僚的高下也因人而異,如所謂「孤桐先生」,做官時辦《甲寅》,佩服的人就很多,下台之後,聽說更有生氣了。而我「下台」時所做的文章,豈不是不但並不更有生氣,還招了陳源教授的一頓「教訓」(49),而且罪孽深重,延禍「面孔」了麼?
這是以文才和面孔言;至於從別一方面看,則官僚與教授就有「一丘之貉」之嘆,這就是說:錢的來源。國家行政機關的事務官所得的所謂俸錢,國立學校的教授所得的所謂薪水,還不是同一來源,出於國庫的麼?在曹錕政府下做國立學校的教員,和做官的沒有大區別。難道教員的是捐給了學校,所以特別清高了?袁世凱稱帝時代,陳源教授或者還在外國的研究室里,是到了曹錕賄選前後才做教授的,比我到北京遲得多,福氣也比我好得多。曹錕賄選,他做教授,「代表無恥的彭允彝做總長」,他做教授,「甚而至於『代表無恥的章士釗』做總長」,他自然做教授,我可是被革掉了,甚而至於待到那「甚而至於『代表無恥的章士釗』」不做總長了,他自然還做教授,歸國以來,一帆風順,一個小釘子也沒有碰。這當然是因為有適宜的面孔,不「叫人有些噁心」之故嘍。看他臉上既無我一樣的可厭的「八字鬍子」,也可以說沒有「官僚的神情」,所以對於他的面孔,卻連我也並沒有什麼大「噁心」,而且仿佛還覺得有趣。這一類的面孔,只要再白胖一點,也許在中國就不可多得了。
不免招我說幾句費話的不過是他對鏡裝成的姿勢和「爆發」出來的蘊蓄,但又即刻掩了起來,關上大門,據說「大約不再打這樣的筆墨官司」了。前面的香車既經杳然,我且不做叫門的事,因為這些時候所遇到的大概不過幾個家丁;而且已是往「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復校紀念會」的時候了,就這樣的算收束。
二月一日。
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六年二月八日《語絲》周刊第六十五期。
(2)一九二五年女師大風潮中,章士釗在《停辦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呈文》里誣衊女學生「不受檢制。竟體忘形。嘯聚男生。蔑視長上。」這期間陳西瀅也曾在口頭上侮辱女學生。而徐志摩在一九二六年一月十三日《晨報副刊》發表的《「閒話」引出來的閒話》一文,卻恭維陳說:「西瀅是分明私淑法朗士的,也不只寫文章一件事——除了他對女性的態度,那是太忠貞了。」這就引起豈明(周作人)在同月二十日《晨報副刊》發表《閒話的閒話之閒話》一文,針對徐志摩說陳西瀅「忠貞」於女性一點,揭發了陳侮辱女學生的話:「我知道在北京有兩位新文化新文學的名人名教授,因為憤女師前途之棘,先章士釗,後楊蔭榆而揚言於眾曰:『現在的女學生都可以叫局。』」於是在一月三十日《晨報副刊》上就發表有徐志摩的《關於下面一束通信告讀者們》和陳西瀅《閒話的閒話之閒話引出來的幾封信》,共同對魯迅進行攻擊和誹謗。在陳西瀅的這《幾封信》中有兩封《致豈明》的信,其中他自己承認「疑心先生罵的有我在裡面」,一面又加以辯解,並且一再說「先生兄弟兩位」或「令兄魯迅先生」,把魯迅也拉在一起。此外,在他的這《幾封信》中還有一封題為《致志摩》的長信,內容全是對魯迅的造謠和誣衊,因此魯迅寫了這篇文章。
(3)新潮社北京大學部分學生和教員組織的一個具有進步傾向的社團。一九一八年底成立。主要成員有傅斯年、羅家倫、楊振聲、周作人等,曾出版《新潮》月刊(一九一九年一月創刊,一九二二年三月出至三卷二期停刊)、《新潮叢書》和《新潮社文藝叢書》。後來,由於主要成員的變化,逐漸右傾,無形解體。
(4)指陳西瀅給豈明的兩封信中的第一信。參看本卷第209頁注。
(5)「暗中挑剔風潮」陳西瀅攻擊魯迅等人的一句不通的話。
參看本卷第80頁注(8)。
(6)「十年讀書十年養氣的工夫」這是李四光給《晨報副刊》編者徐志摩的信中所說的話。詳見本篇注(23)。
(7)「耳食之言」即傳聞的話。語出《史記·六國年表序》。
(8)汪原放先生「已作古人」一案魯迅在一九二四年一月二十八日《晨報副刊》上發表《望勿「糾正」》一文。其中說古書的標點者「汪原放君已經成了古人了」。後知汪還健在,一九二五年九月二十四日在將該文編入《熱風》時,特於篇末作了訂正。汪原放,參看本卷第306頁注(6)。
(9)「刑名師爺」清代官署中承辦刑事判牘的幕僚,叫「刑名師爺」。一般善於舞文弄法,往往能左右人的禍福。當時紹興籍的幕僚較多,因有「紹興師爺」之稱。陳西瀅曾在《致志摩》中攻擊魯迅「是做了十幾年官的刑名師爺」。
(10)「察見淵魚者不祥」語見《列子·說符》:「周諺有言:
察見淵魚者不祥;智料隱匿者有殃。」「察見淵魚」,比喻窺見別人心中的「隱匿」;「不祥」,是指容易招來猜忌和禍患。
(11)學理和事實這是陳西瀅自我吹噓的話。參看本卷第171頁注(14)。
(12)「笑吟吟」的天才的諷刺這是對徐志摩吹捧陳西瀅的話所作的概括。參看本書《有趣的消息》及其注(17)。
(13)毛廁這是陳西瀅誣衊女師大的話。參看本卷第80頁注(10)。
(14)「人氣」豈明在《閒話的閒話之閒話》里曾針對陳西瀅侮辱女學生的話說:「許多所謂紳士壓根兒就沒有一點人氣,還虧他們恬然自居於正人之列。」陳西瀅隨即在《致豈明》中加以辯解,其中有「如果先生還有半分『人氣』」這樣的話。
(15)發熱陳西瀅在《致志摩》的末尾說:「昨晚因為寫另一篇文章,睡遲了,今天似乎有些發熱。今天寫了這封信,已經疲乏了。」
(16)「逼死」一九二五年十月一日,徐志摩接編《晨報副刊》。當天他就發表了一篇《我為什麼來辦我想怎麼辦》,文內說到陳西瀅本來是最厭惡副刊的;但「為要處死副刊」,反而贊成徐志摩來編《晨報副刊》,以便「第一步逼死別家的副刊,第二步掐死自己的副刊,從此人類可永免副刊的災殃」。
(17)趙子昂(1254—1322)趙孟。腫影海藎ń裾憬廡耍┤耍榛遙曰碇啤9賾謁淼墓適攏宕饃洞蠊勐肌肪硎醴a登題趙孟《浴馬圖卷》中有這樣的記載:
「(趙孟)嘗據床學馬滾塵狀,管夫人自牖中窺之,政見一匹滾塵馬。」
(18)「悻悻的狗」陳西瀅在《致志摩》中謾罵魯迅說:「說起畫像,忽然想起了本月二十三日《京報副刊》里林玉堂先生畫的《魯迅先生打叭兒狗圖》。……你看他面上八字鬍子,頭上皮帽,身上厚厚的一件大氅,很可以表出一個官僚的神情來。不過林先生的打叭兒狗的想像好像差一點。我以為最好的想像是魯迅先生張著嘴立在泥潭中,後面立著一群悻悻的狗。」
但我還要對於「一個學生鈔了沫若的幾句詩」這事說幾句話;「罵得刻骨鏤心的痛快」的,似乎並不是我。因為我於詩向不留心,所以也沒有看過「沫若的詩」,因此即更不知道別人的是否鈔襲。陳源教授的那些話,說得壞一點,就是「捏造事實」,故意挑撥別人對我的惡感,真可以說發揮著他的真本領。說得客氣一點呢,他自說寫這信時是在「發熱」,那一定是熱度太高,發了昏,忘記裝腔了,不幸顯出本相;並且因為自己爬著,所以覺得我「跳到半天空」,自己抓破了皮膚或者一向就破著,卻以為被我「罵」破了。——但是,我在有意或無意中碰破了一角紙糊紳士服,那也許倒是有的;此後也保不定。彼此迎面而來,總不免要擠擦,碰磕,也並非「還不肯罷休」。
紳士的跳踉醜態,實在特別好看,因為歷來隱藏蘊蓄著,所以一來就比下等人更濃厚。因這一回的放泄,我才悟到陳源教授大概是以為揭發叔華女士的剽竊小說圖畫的文章,也是我做的,(42)所以早就將「大盜」兩字掛在「冷箭」上,射向「思想界的權威者」。殊不知這也不是我做的,我並不看這些小說。「琵亞詞侶」的畫,我是愛看的,但是沒有書,直到那「剽竊」問題發生後,才刺激我去買了一本ArtofA.Beardsley來,化錢一元七。可憐教授的心目中所看見的並不是我的影,叫跳竟都白費了。遇見的「糞車」,也是境由心造的,正是自己腦子裡的貨色,要吐的唾沫,還是靜靜的咽下去罷。
太費紙張了,雖然我不至於嬌貴到會發熱,但也得趕緊的收梢。然而還得粘上一段大罪狀——
「據他自己的自傳,他從民國元年便做了教育部的官,從沒脫離過。所以袁世凱稱帝,他在教育部,曹錕賄選(43),他在教育部,『代表無恥的彭允彝(44)做總長,他也在教育部,甚而至於『代表無恥的章士釗』免了他的職後,他還大嚷『僉事這一個官兒倒也並不算怎樣的「區區」』,怎樣有人在那裡鑽謀補他的缺,怎樣以為無足輕重的人是『慷他人之慨』,如是如是,這樣這樣……這像『青年叛徒的領袖』嗎?
「其實一個人做官也不大要緊,做了官再裝出這樣的面孔來可叫人有些噁心吧了。
「現在又有人送他『土匪』的名號了。好一個『土匪』。」
苦心孤詣給我加了上去的「土匪」的惡名,這一回忽又否認了,可見唾沫還是靜靜的咽下去好,免得後來自己舐回去。但是,「文士」別有慧心,那裡會給我便宜呢,自然即代以自「袁世凱稱帝」以來的罪惡,仿佛「稱帝」「賄選」那類事,我既在教育部,即等於全由我一手包辦似的。這是真的,從那時以來,我確沒有帶兵獨立過,但我也沒有冷笑雲南起義(45),也沒有希望國民軍(46)失敗;對於教育部,其實是脫離過兩回,一是張勳復辟(47)時,一就是章士釗長部時,前一回以教授的一點才力自然不知道,後一回卻忘卻得有些離奇。我向來就「裝出這樣的面孔」,不但毫不顧忌陳源教授可「有些噁心」,對於「孤桐先生」也一樣。要在我的面孔上尋出些有趣來,本來是沒頭腦的妄想,還是去看別的面孔罷。
這類誤解似乎不止陳源教授,有些人也往往如此,以為教員清高,官僚是卑下的。真所謂「得意忘形」,「官僚官僚」的罵著。可悲的就在此,現在的罵官僚的人裡面,到外國去炸大(48)過一回而且做教員的就很多:所謂「鑽謀補他的缺」的也就是這一流,那時我說「僉事這一個官兒倒也並不算怎樣的『區區』」,就為此人的乘機想做官而發,刺他一針,聊且快意,不提防竟又被陳教授「刻骨鏤心」的記住了,也許又疑心我向他在「放冷箭」了罷。
我並非因為自己是官僚,定要上儕於清高的教授之列,官僚的高下也因人而異,如所謂「孤桐先生」,做官時辦《甲寅》,佩服的人就很多,下台之後,聽說更有生氣了。而我「下台」時所做的文章,豈不是不但並不更有生氣,還招了陳源教授的一頓「教訓」(49),而且罪孽深重,延禍「面孔」了麼?
這是以文才和面孔言;至於從別一方面看,則官僚與教授就有「一丘之貉」之嘆,這就是說:錢的來源。國家行政機關的事務官所得的所謂俸錢,國立學校的教授所得的所謂薪水,還不是同一來源,出於國庫的麼?在曹錕政府下做國立學校的教員,和做官的沒有大區別。難道教員的是捐給了學校,所以特別清高了?袁世凱稱帝時代,陳源教授或者還在外國的研究室里,是到了曹錕賄選前後才做教授的,比我到北京遲得多,福氣也比我好得多。曹錕賄選,他做教授,「代表無恥的彭允彝做總長」,他做教授,「甚而至於『代表無恥的章士釗』做總長」,他自然做教授,我可是被革掉了,甚而至於待到那「甚而至於『代表無恥的章士釗』」不做總長了,他自然還做教授,歸國以來,一帆風順,一個小釘子也沒有碰。這當然是因為有適宜的面孔,不「叫人有些噁心」之故嘍。看他臉上既無我一樣的可厭的「八字鬍子」,也可以說沒有「官僚的神情」,所以對於他的面孔,卻連我也並沒有什麼大「噁心」,而且仿佛還覺得有趣。這一類的面孔,只要再白胖一點,也許在中國就不可多得了。
不免招我說幾句費話的不過是他對鏡裝成的姿勢和「爆發」出來的蘊蓄,但又即刻掩了起來,關上大門,據說「大約不再打這樣的筆墨官司」了。前面的香車既經杳然,我且不做叫門的事,因為這些時候所遇到的大概不過幾個家丁;而且已是往「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復校紀念會」的時候了,就這樣的算收束。
二月一日。
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六年二月八日《語絲》周刊第六十五期。
(2)一九二五年女師大風潮中,章士釗在《停辦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呈文》里誣衊女學生「不受檢制。竟體忘形。嘯聚男生。蔑視長上。」這期間陳西瀅也曾在口頭上侮辱女學生。而徐志摩在一九二六年一月十三日《晨報副刊》發表的《「閒話」引出來的閒話》一文,卻恭維陳說:「西瀅是分明私淑法朗士的,也不只寫文章一件事——除了他對女性的態度,那是太忠貞了。」這就引起豈明(周作人)在同月二十日《晨報副刊》發表《閒話的閒話之閒話》一文,針對徐志摩說陳西瀅「忠貞」於女性一點,揭發了陳侮辱女學生的話:「我知道在北京有兩位新文化新文學的名人名教授,因為憤女師前途之棘,先章士釗,後楊蔭榆而揚言於眾曰:『現在的女學生都可以叫局。』」於是在一月三十日《晨報副刊》上就發表有徐志摩的《關於下面一束通信告讀者們》和陳西瀅《閒話的閒話之閒話引出來的幾封信》,共同對魯迅進行攻擊和誹謗。在陳西瀅的這《幾封信》中有兩封《致豈明》的信,其中他自己承認「疑心先生罵的有我在裡面」,一面又加以辯解,並且一再說「先生兄弟兩位」或「令兄魯迅先生」,把魯迅也拉在一起。此外,在他的這《幾封信》中還有一封題為《致志摩》的長信,內容全是對魯迅的造謠和誣衊,因此魯迅寫了這篇文章。
(3)新潮社北京大學部分學生和教員組織的一個具有進步傾向的社團。一九一八年底成立。主要成員有傅斯年、羅家倫、楊振聲、周作人等,曾出版《新潮》月刊(一九一九年一月創刊,一九二二年三月出至三卷二期停刊)、《新潮叢書》和《新潮社文藝叢書》。後來,由於主要成員的變化,逐漸右傾,無形解體。
(4)指陳西瀅給豈明的兩封信中的第一信。參看本卷第209頁注。
(5)「暗中挑剔風潮」陳西瀅攻擊魯迅等人的一句不通的話。
參看本卷第80頁注(8)。
(6)「十年讀書十年養氣的工夫」這是李四光給《晨報副刊》編者徐志摩的信中所說的話。詳見本篇注(23)。
(7)「耳食之言」即傳聞的話。語出《史記·六國年表序》。
(8)汪原放先生「已作古人」一案魯迅在一九二四年一月二十八日《晨報副刊》上發表《望勿「糾正」》一文。其中說古書的標點者「汪原放君已經成了古人了」。後知汪還健在,一九二五年九月二十四日在將該文編入《熱風》時,特於篇末作了訂正。汪原放,參看本卷第306頁注(6)。
(9)「刑名師爺」清代官署中承辦刑事判牘的幕僚,叫「刑名師爺」。一般善於舞文弄法,往往能左右人的禍福。當時紹興籍的幕僚較多,因有「紹興師爺」之稱。陳西瀅曾在《致志摩》中攻擊魯迅「是做了十幾年官的刑名師爺」。
(10)「察見淵魚者不祥」語見《列子·說符》:「周諺有言:
察見淵魚者不祥;智料隱匿者有殃。」「察見淵魚」,比喻窺見別人心中的「隱匿」;「不祥」,是指容易招來猜忌和禍患。
(11)學理和事實這是陳西瀅自我吹噓的話。參看本卷第171頁注(14)。
(12)「笑吟吟」的天才的諷刺這是對徐志摩吹捧陳西瀅的話所作的概括。參看本書《有趣的消息》及其注(17)。
(13)毛廁這是陳西瀅誣衊女師大的話。參看本卷第80頁注(10)。
(14)「人氣」豈明在《閒話的閒話之閒話》里曾針對陳西瀅侮辱女學生的話說:「許多所謂紳士壓根兒就沒有一點人氣,還虧他們恬然自居於正人之列。」陳西瀅隨即在《致豈明》中加以辯解,其中有「如果先生還有半分『人氣』」這樣的話。
(15)發熱陳西瀅在《致志摩》的末尾說:「昨晚因為寫另一篇文章,睡遲了,今天似乎有些發熱。今天寫了這封信,已經疲乏了。」
(16)「逼死」一九二五年十月一日,徐志摩接編《晨報副刊》。當天他就發表了一篇《我為什麼來辦我想怎麼辦》,文內說到陳西瀅本來是最厭惡副刊的;但「為要處死副刊」,反而贊成徐志摩來編《晨報副刊》,以便「第一步逼死別家的副刊,第二步掐死自己的副刊,從此人類可永免副刊的災殃」。
(17)趙子昂(1254—1322)趙孟。腫影海藎ń裾憬廡耍┤耍榛遙曰碇啤9賾謁淼墓適攏宕饃洞蠊勐肌肪硎醴a登題趙孟《浴馬圖卷》中有這樣的記載:
「(趙孟)嘗據床學馬滾塵狀,管夫人自牖中窺之,政見一匹滾塵馬。」
(18)「悻悻的狗」陳西瀅在《致志摩》中謾罵魯迅說:「說起畫像,忽然想起了本月二十三日《京報副刊》里林玉堂先生畫的《魯迅先生打叭兒狗圖》。……你看他面上八字鬍子,頭上皮帽,身上厚厚的一件大氅,很可以表出一個官僚的神情來。不過林先生的打叭兒狗的想像好像差一點。我以為最好的想像是魯迅先生張著嘴立在泥潭中,後面立著一群悻悻的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