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徐霞客在《徐霞客遊記》中記載有建文帝在貴州白雲山修行時遺留的遺蹟:“有巨杉二株,爽立磴旁,大合三人抱;西一株為火傷其頂,乃建文君所手植也。再折而西半里,為白雲寺,則建文君所開山也;前後架閣兩重。有泉一坎,在後閣前楹下,是為‘跪勺泉’。下北通閣下石竅,不盈不涸,取者必伏而勺,故名曰‘跪’,乃神龍所供建文君者。中通龍潭,時有金鯉出沒雲。由閣西再北上半里,為流米洞。洞懸山頂危崖間,其門南向,深僅丈餘,後有石龕,可傍為榻。其右有小穴,為米所從出,流以供帝者,而今無矣。左有峽高迸,而上透明窗,中架橫板,猶雲建文帝所遺者,皆神其跡者所託也。洞前憑臨諸峰,翠浪千層,環擁回伏,遠近皆出足下。洞左構閣,祀建文帝遺像(閣名‘潛龍勝跡’,像昔在佛閣,今移置此),乃巡方使胡平運所建,前瞰遙山,右翼米洞,而不掩洞門,其後即山之絕頂。”看來建文帝在遜國後,在貴州停留過是有可能的。

  還有學者認為,建文帝曾遁匿於貴州安順平壩縣境內的高峰寺。安順是中原聯繫西南的重要通道,明代先後有幾十萬大軍來此軍屯,他們祖籍大多為南京郊區以及江浦、六合等地。同時此地還有諸多隱匿的有利條件:依山傍水,地形隱蔽,易守難攻,不易發現;語言便於溝通;生活便於適應。據《平壩縣誌》載:高峰寺懸壁處,有“西來面壁”石刻,相傳出自建文帝手筆。“西”可能是“璽”的諧音。玉璽是皇權的象徵,建文帝逃到哪裡,玉璽也會帶到哪裡。高峰寺內齋堂地下有一處藏身洞,洞底有一石碑,上刻銘文:“秀峰肇建文跡塵知空般若門。”另一石碑為萬曆時所刻,碑文說高峰寺建於洪武七年,開山僧為秀峰大師,他於永樂四年七月收留過建文帝。

  安順當地崖壁上有塊高大的“紅崖天書”,長十米,高六米,是用奇特的鐵紅色顏料寫成的文字,似篆非篆,無人能識。據報載最近終於有人破譯了“天書”:其成書約在1406年(明永樂四年),是遜國的建文皇帝頒發的討伐燕王朱棣篡位的《伐燕詔檄》。全文直譯為:“燕反之心,迫朕遜國。叛逆殘忍,金川門破。殺戮屍橫,罄竹難書。大明日月無光,成囚殺之地。須降伏燕魔,作階下囚。丙戌(1406年)。甲天下之鳳凰(御製)。”這與《明史紀事本末》中所載朱允炆的一首詩相印證:“風塵一夕忽南侵,天命潛移四海心。鳳返丹山紅日遠,龍歸滄海碧雲深。紫微有象星還拱,玉漏無聲水自沉。遙想禁城今夜月,六宮猶望翠華臨。”如果譯文準確無誤,就能證實建文皇帝朱允炆確已逃出,並圖謀恢復。

  四川也留下了建文帝的足跡,青川華嚴庵曾為建文帝的避難所。華嚴庵位於青川縣青溪鎮以南七公里的蓮花山上,占地面積超過一百畝,東西兩面是草木叢生的山溝,西側山溝內有巨石壘砌的雙層中空明代石牆,留下了石碑、石佛、九五方圓塔、清皇曆書等遺址、遺物。在“廣佛碑”和“華嚴庵重建碑”兩碑文上,兩者所記載的“建文帝於宣德六年到此”,與《明史紀事本末》中“宣德六年文帝由延安到西安入蜀”的記載相吻合。

  還有人認為建文帝在四川平昌佛羅寺躲藏過,並病逝於此,葬於寺後山坡上。建文帝之所以選擇佛羅寺,是喜歡這裡偏僻難尋,不容易被發現。因他常常面向京城的方向暗自哭泣,後人就把佛羅寺改稱望京寺。

  另外,有學者認為,“靖難之役”後建文帝逃亡到了青海瞿曇寺。《創修渭源縣誌》卷九《藝文志》中《五竹寺記》載:“建文於夏六月庚申十三日未時,由癸門出,比時願扈駕二十二人,節(郭節)其一也。君臣奔竄崎嶇,晝伏夜行。歷滇南、巴蜀,建文至樂都瞿曇寺。”據史料記載,瞿曇寺建立初期就與明皇室建立了密切關係。永樂以來,明朝歷代帝王給瞿曇寺賜匾、修佛堂、封國師、賜印、派大臣等史不絕書,這種割捨不斷的關係本身就耐人尋味。“靖難之役”爆發後,燕王率軍南下,北方道路被封,建文帝只有向南方逃竄,輾轉雲貴、巴蜀,最後選擇西北邊荒的河湟地區作為落腳點,是極有可能的。這一逃亡路線正好也印證了民間傳說中的“滇、黔、巴蜀間相傳有帝為僧時往來跡”的說法。

  北京西山,老死無名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和鄭曉《吾學篇》中,記載建文帝在外遊歷,到正統七年,因年紀已老,就到廣西思恩州官府,自稱是建文帝。當地官員急忙上報朝廷,將其送至京師。朝廷派老宦官吳亮前去辨認。建文帝一見到他就叫出了他的名字,吳亮否認。建文帝又說當年他進膳時,扔一片鵝肉到地上,吳亮像狗一樣趴下去吃掉。吳亮聽後伏地大哭,回去後就上吊死了。建文帝被迎入西內,宮中人都叫他“老佛”,老死於宮中後,葬於西山,不封土不種樹,意即“不封不樹”,是古代對庶人的葬禮。

  這種說法雖是傳說,但也有一定的根據。《英宗實錄》載正統五年十一月,有個僧人從雲南到廣西,自稱是建文帝,年九十餘。當地官員將其遣送到京師,大臣們懷疑他是假冒的。經過審問,他承認本名叫楊行祥,河南人,洪武十七年為僧,受到別人的蠱惑才假冒建文帝的。於是英宗將其押入大牢,過了四個月就死在獄中了,同謀的十二名僧人被發配到遼東守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