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
宮中大火之後,連明成祖朱棣自己也不相信建文帝真的自焚而死。《明太宗實錄》記載,有一次明成祖對身邊的大臣說:“朕於宮中遍尋皇考宸翰不可得,有言建文自焚時,並寶璽皆毀矣,朕深慟之。”寶璽被焚怎麼可能沒有一點殘骸呢?建文帝很有可能帶著寶璽逃跑了,借著寶璽他就有可能東山再起,這種疑慮與擔憂始終縈繞在明成祖心中。《明史·胡濙傳》記載,永樂五年朱棣派遣戶科都給事中胡濙,以頒布御製諸書、尋訪仙人張邋遢為名,暗中偵察建文帝的蹤跡,前後長達十六年之久。所有這些都表明,建文帝有可能逃出宮了。
逃向何方
關於建文帝出亡一事,以清代學者谷應泰編撰的《明史紀事本末》的記載最具有代表性。它成書早於《明史》,為私人著述,權威性是被當時人們所認可的。他認為建文帝並未自焚,而是在大臣的保護下由密道逃出南京。
據谷應泰記載,建文四年六月,建文帝得知南京金川門失守,長吁短嘆,欲自殺。翰林院編修程濟建議,不如出走流亡。太監王鉞跪在地上提醒皇上,高皇帝升天之前,留下一個寶匣,交代說,如有大難,可以打開。眾人一起趕到奉先殿左側,看到一個紅色寶匣,四周用鐵封著,鎖也用鐵灌注。建文帝一見祖父的遺物,不免悲慟,下令焚燒大內,皇后馬氏赴火死。程濟砸開寶匣後,但見裡面有三張度牒,分別寫著“應文”、“應能”、“應賢”,裡面還有和尚的袈裟、僧帽、僧鞋、剃刀,以及銀元寶十錠。寫著:“應文從鬼門出,其餘人等從水關御溝而行,薄暮時分在神樂觀的西房會合。”建文帝嘆道,這豈非天數!程濟立即為皇上剃去頭髮,換上袈裟、僧帽、僧鞋。楊應能表示願意剃度,隨帝流亡;監察御史葉希賢毅然說,臣名賢,無疑就是“應賢”,也剃度改裝隨從。當時在殿上的五六十人痛哭流涕,都表示要隨從流亡。建文帝說,這麼多人一起行動,勢必引起懷疑。於是決定由九人陪他前往鬼門,在神樂觀乘船至太平門。民間盛傳當建文帝出鬼門時,門外正好有一艘小船,船中有一道士,呼建文帝乘舟,並叩首稱萬歲。道士說:“昨夜夢見高皇帝,命臣來此守候。”
這段富有傳奇色彩的文字,其真實性讓人懷疑,可谷應泰講得栩栩如生,令人真假難辨。建文帝到底是自焚而死呢,還是由密道逃離南京了?
在此後的一些典籍中,也出現了關於建文帝逃出宮所走密道的描述。《明史考證》有這樣一段記載:“宮中陰溝,直通土城之外,高丈二,闊八尺,足行一人一馬,備臨禍潛出,可謂深思熟慮矣。”但是傳說中的密道是否存在呢?對這段歷史很有研究的季士家老先生多年前發現,1978年太平門裡一家叫南京鋼銼的工廠要建棟新樓,挖地下室挖出了地道。從挖出情況看,高度大概在兩米五左右,寬度在兩米左’右。當年發現地道的地方就在原來明皇宮的旁邊。可這一個地道是否能直通皇宮?2005年6月的一天,季老先生接到一個電話,說在清涼山旁邊的國防園發現一個明代涵洞。涵洞位於原明故宮的宮城外,在明代主要是為排水用的,但不下雨時,是沒水的旱洞,完全可以容納一個人通過。根據季先生的推斷,這個涵洞很可能就是地道的出口。為了求生,建文帝使了一個火燒皇宮的金蟬脫殼計,從這個涵洞鑽進地道逃走了。
那麼,既然建文帝有可能遜國出亡,他又去了哪裡呢?綜合各種資料,有如下幾種說法:遜國為僧,雲遊四方
正如《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建文帝從南京逃出後,帶著楊應能、葉希賢、程濟兩比丘一道,隱名易服,雲遊天下。當時建文帝被攆下台後,可以說是四面楚歌,無處藏身。因為當年建文帝大刀闊斧地“削藩”時,引起了藩王的恐慌和憎恨,這個時候根本不可能有哪個藩王站出來幫助建文帝,因此他只有去西南的貴州一帶(當年貴州尚未建省,於永樂十一年,即1413年才正式建省)。為逃脫追捕,“西遊重慶,東到天台,轉入祥符,僑居西粵,中間結庵於白龍,題詩於羅永,兩入荊楚之鄉,三幸史彬之第”。建文帝曾流亡於雲南、貴州、四川、青海一帶,很多地方都留有建文帝的遺址和傳說。
雲南省楚雄州武定縣獅山,現存很多有關建文帝的歷史遺蹟和傳說。在獅子山上,原先由元代印度僧人指空和尚擴建的正續禪寺,並沒有指空和尚的一席之地,在大雄寶殿中央端坐的卻是建文帝身披袈裟、頭頂摩戒的塑像。寺內大雄寶殿的柱子上,則有這樣一副楹聯:“僧為帝,帝亦為僧,數十載衣缽相傳,正覺依然皇覺舊;叔負侄,侄不負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獅山更比燕山高。”聯內所說的皇覺寺,指明太祖朱元璋早年為僧之所;“叔負侄”指朱棣篡奪了侄兒朱允炆的帝位。顯然作此聯的古人堅信朱允炆曾在此為僧,並寄以同情。
聯中“衣缽相傳”語,概括了祖父朱元璋由僧為帝,孫子朱允炆由帝為僧的滄桑巨變。在《明史紀事本末》中,記載有建文帝所作詩詞數首,都是反映他在雲南一帶流浪生活的,如《宿永慶寺》、《羅永庵題壁七律兩首》、《七言述懷》等。其中《七言述懷》云:“牢落西南四十秋,蕭蕭白髮已盈頭。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長樂宮中雲氣散,乾元閣上雨聲收。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據說這首詩是建文帝在朱棣死後,“決意東行”,擬回京參見新皇帝時所作。今日獅子山上亦立有此碑。
逃向何方
關於建文帝出亡一事,以清代學者谷應泰編撰的《明史紀事本末》的記載最具有代表性。它成書早於《明史》,為私人著述,權威性是被當時人們所認可的。他認為建文帝並未自焚,而是在大臣的保護下由密道逃出南京。
據谷應泰記載,建文四年六月,建文帝得知南京金川門失守,長吁短嘆,欲自殺。翰林院編修程濟建議,不如出走流亡。太監王鉞跪在地上提醒皇上,高皇帝升天之前,留下一個寶匣,交代說,如有大難,可以打開。眾人一起趕到奉先殿左側,看到一個紅色寶匣,四周用鐵封著,鎖也用鐵灌注。建文帝一見祖父的遺物,不免悲慟,下令焚燒大內,皇后馬氏赴火死。程濟砸開寶匣後,但見裡面有三張度牒,分別寫著“應文”、“應能”、“應賢”,裡面還有和尚的袈裟、僧帽、僧鞋、剃刀,以及銀元寶十錠。寫著:“應文從鬼門出,其餘人等從水關御溝而行,薄暮時分在神樂觀的西房會合。”建文帝嘆道,這豈非天數!程濟立即為皇上剃去頭髮,換上袈裟、僧帽、僧鞋。楊應能表示願意剃度,隨帝流亡;監察御史葉希賢毅然說,臣名賢,無疑就是“應賢”,也剃度改裝隨從。當時在殿上的五六十人痛哭流涕,都表示要隨從流亡。建文帝說,這麼多人一起行動,勢必引起懷疑。於是決定由九人陪他前往鬼門,在神樂觀乘船至太平門。民間盛傳當建文帝出鬼門時,門外正好有一艘小船,船中有一道士,呼建文帝乘舟,並叩首稱萬歲。道士說:“昨夜夢見高皇帝,命臣來此守候。”
這段富有傳奇色彩的文字,其真實性讓人懷疑,可谷應泰講得栩栩如生,令人真假難辨。建文帝到底是自焚而死呢,還是由密道逃離南京了?
在此後的一些典籍中,也出現了關於建文帝逃出宮所走密道的描述。《明史考證》有這樣一段記載:“宮中陰溝,直通土城之外,高丈二,闊八尺,足行一人一馬,備臨禍潛出,可謂深思熟慮矣。”但是傳說中的密道是否存在呢?對這段歷史很有研究的季士家老先生多年前發現,1978年太平門裡一家叫南京鋼銼的工廠要建棟新樓,挖地下室挖出了地道。從挖出情況看,高度大概在兩米五左右,寬度在兩米左’右。當年發現地道的地方就在原來明皇宮的旁邊。可這一個地道是否能直通皇宮?2005年6月的一天,季老先生接到一個電話,說在清涼山旁邊的國防園發現一個明代涵洞。涵洞位於原明故宮的宮城外,在明代主要是為排水用的,但不下雨時,是沒水的旱洞,完全可以容納一個人通過。根據季先生的推斷,這個涵洞很可能就是地道的出口。為了求生,建文帝使了一個火燒皇宮的金蟬脫殼計,從這個涵洞鑽進地道逃走了。
那麼,既然建文帝有可能遜國出亡,他又去了哪裡呢?綜合各種資料,有如下幾種說法:遜國為僧,雲遊四方
正如《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建文帝從南京逃出後,帶著楊應能、葉希賢、程濟兩比丘一道,隱名易服,雲遊天下。當時建文帝被攆下台後,可以說是四面楚歌,無處藏身。因為當年建文帝大刀闊斧地“削藩”時,引起了藩王的恐慌和憎恨,這個時候根本不可能有哪個藩王站出來幫助建文帝,因此他只有去西南的貴州一帶(當年貴州尚未建省,於永樂十一年,即1413年才正式建省)。為逃脫追捕,“西遊重慶,東到天台,轉入祥符,僑居西粵,中間結庵於白龍,題詩於羅永,兩入荊楚之鄉,三幸史彬之第”。建文帝曾流亡於雲南、貴州、四川、青海一帶,很多地方都留有建文帝的遺址和傳說。
雲南省楚雄州武定縣獅山,現存很多有關建文帝的歷史遺蹟和傳說。在獅子山上,原先由元代印度僧人指空和尚擴建的正續禪寺,並沒有指空和尚的一席之地,在大雄寶殿中央端坐的卻是建文帝身披袈裟、頭頂摩戒的塑像。寺內大雄寶殿的柱子上,則有這樣一副楹聯:“僧為帝,帝亦為僧,數十載衣缽相傳,正覺依然皇覺舊;叔負侄,侄不負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獅山更比燕山高。”聯內所說的皇覺寺,指明太祖朱元璋早年為僧之所;“叔負侄”指朱棣篡奪了侄兒朱允炆的帝位。顯然作此聯的古人堅信朱允炆曾在此為僧,並寄以同情。
聯中“衣缽相傳”語,概括了祖父朱元璋由僧為帝,孫子朱允炆由帝為僧的滄桑巨變。在《明史紀事本末》中,記載有建文帝所作詩詞數首,都是反映他在雲南一帶流浪生活的,如《宿永慶寺》、《羅永庵題壁七律兩首》、《七言述懷》等。其中《七言述懷》云:“牢落西南四十秋,蕭蕭白髮已盈頭。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長樂宮中雲氣散,乾元閣上雨聲收。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據說這首詩是建文帝在朱棣死後,“決意東行”,擬回京參見新皇帝時所作。今日獅子山上亦立有此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