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值得注意的是,朱元璋就是在這年閏五月去世的,在二月間他病體纏身時仍作出“凌遲”在押成丁“胡藍黨人”和斷沒田口家財的決定,可謂至死方休。從洪武二十六年春到三十一年春,整整經過了五年,其間刑追逼供隱匿田產丁口的工作必定做得非常徹底,最後實在沒有油水了,沈萬三的曾孫沈德全等人也就被處以凌遲極刑。即便在朱元璋死後,洪武朝為數極多的冤案還是長期處于禁忌之列,曾經名馳四方的江南首富沈氏家族的真實故事逐漸被淡忘。除了個別史籍記載了建文帝即位以後赦免黨人,到成化、弘治年間沈萬三的六世孫沈洪以書法著稱當時以外,廣泛流傳的只是一些神話色彩頗濃的沈萬三傳奇。

  傳說與事實

  沈萬三的祖籍在浙江湖州,祖上遷居長洲(今江蘇蘇州)東蔡村,到他父親沈祐時遷至湖州南潯鎮。沈祐至少應該有四個兒子,但見於記載的只有他的老三沈富和老四沈貴,分別被稱為萬三秀(秀是當時對男子的美稱)和萬四秀。沈萬三,名富,字仲榮。萬三者,萬戶之中三秀,所以又稱三秀,作為巨富的別號。清人高士奇說:“洪武初每縣分人為哥、畸、郎、官、秀五等。家給戶由一紙,哥最下,秀最上。每等中又各有等。巨富者謂之萬戶。三秀,如沈萬三秀,乃秀之三才。”根據有關史料記載,沈富因此被後人稱為沈萬三,真名反而鮮為人知了,連《明史》提到他時也稱為“沈秀”。

  沈萬三雖然是元朝人,卻未見元人關於他的記載。至於入明以後,有關沈萬三的傳說越來越多,卻沒有一條是出自同沈萬三本人有直接接觸的人之手,現存洪武年間官方或半官方的文獻也從未提及沈富本人。洪武十二年(1379年)盧熊纂刊的《蘇州府志》多達五十卷(首圖一卷),其中竟然也沒有涉及沈萬三及其家族。

  究其原因其實並不難理解,元明之際,元人著述散佚毀棄的相當多,生活於元代的沈富不過是個“多田翁”,既未出仕無政績可言,又算不上文人雅士,不足以躋身“儒林”,默默無聞自在情理之中。到明朝建立前後,沈家子孫不僅積累的財富越來越多,而且不少人因家境富裕自幼受到良好教育,一方面在朱元璋推行的糧長制度和命地方官推薦各類人材的措施下出頭露面,甚至擔任朝廷官職;另一方面同當地的文人有較廣泛的交往,沈家的名氣也就越來越大。因此儘管沈萬三早已去世,沈氏在洪武年間已分成四家,但是人們提到江南首富沈家時還是習慣於用沈萬三來概括。

  明中期以後的人士,除了大學士朱國禎撰寫的《皇明史概》下筆慎重,以劉三吾所撰沈漢傑墓志銘為基本依據,對“俗傳”沈萬三事持懷疑態度;其他著書立說者多不免捕風捉影、人云亦云。就連嘉靖至萬曆初享有盛名的文學家、史學家王世貞在沈萬三事跡上記載也有失誤。王世貞把沈文度寫成了沈萬三的兒子,而且把洪武末年已一敗塗地的沈家描寫得在永樂時期仍然富裕非常。這件事情與他極力追求寫一部“國朝”信史的願望未免相距太遠了。由於王世貞的名氣大,欽定《明史》的編纂者未察其訛,又把這段情節采入《佞臣·紀綱傳》。光緒《周莊鎮志》也沿襲其說,還在開頭加上“沈旺,字文度,萬三之子”,真是越搞越亂。

  沈萬三一生的活動應集中於元朝,沈萬三與朱元璋之間的種種傳說並非真實,有關沈萬三在明初的眾多“事跡”均是訛傳。

  可是時至今日,在周莊還流傳著沈萬三因富致禍的傳說。為什麼會有這種傳說?並且這種傳說會如此逼真,以至於流傳至今?

  眾多關於沈萬三的傳說文本都涉及到以下幾個主題,因出資建城或犒軍而遭流放、家產被籍沒、連帶江南被課以重賦等等,這些都與明太祖朱元璋有著不解之緣。既然沈萬三為元末人,自然無法承擔修築南京城的任務,更不可能與明太祖對半而築。但在明都城修城時,確實有許多江浙富民參與其中。

  早在朱元璋稱吳王時,就曾徙蘇州的富民充實濠州。明朝初建時,定鼎南京,為充實都城,又下令遷徙江浙一帶富民四萬多戶充實京師(南京)。他們的到來,無疑對南京城的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富民們不管是出於自願還是被迫,都承擔了大部分修建任務,這其中也就有無數個類似“沈萬三”的富民。

  沈萬三的傳說中包含著人們對於明太祖查抄、打擊江南富民的記憶和對於江南重賦的不滿情緒。洪武十六年,明軍平定雲南後,朱元璋詔令潁川侯傅友德、永昌侯藍玉班師,留西平侯沐英率領數萬民眾,鎮守滇中。後來因建衛所屯田,又多次調內地軍隊入滇屯戍,此後不斷移民實邊,雲南地區也成為明初流放囚犯的重要地點,眾多的江浙居民到了雲南。至今雲南的昆明、大理、麗江等許多地方都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年元宵節,朱元璋和馬皇后在南京賞燈,看見柳樹灣有人做了一盞燈,是一個大腳女人騎在馬上,很是威風。後來有人說這是在諷刺馬皇后大腳,出身低賤。於是朱元璋一生氣將柳樹灣的人全都發配雲南邊陲。時至今日,麗江等地還有許多沈姓人氏堅持認為自己的先祖是從應天府柳樹灣充軍來到雲南的。明初大量江南移民背井離鄉,遷徙到雲南,這種對遷徙的共同記憶既包含了對家鄉故土的懷念,被迫流亡的無奈,也是作為凝聚客民的重要文化資源。為什麼人們相信沈萬三被充軍到雲南?也許沈家的後人可能真的遭受此種命運,但更可能只是一種附會,是對明初大量人口,尤其是許多江南富民因罪謫戍雲南邊境的折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