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頁
時生在看一輛紅色豐田花冠。三個女孩正在上車,其中一個扎著馬尾。
“都是漂亮妞啊,原來你也喜歡。”
“不是因為這個。”
“那是為了什麼?你認識她們?”
“不,”時生搖了搖頭,“還沒認識……”
“還沒?”
不一會兒,隨著輕微的引擎聲,花冠啟動了,從兩人眼前駛過。
“好,漂亮姑娘走了,我們也走吧。再磨磨蹭蹭,車要開走了。”
時生一動不動。他做了個深呼吸,轉向拓實,嚴重有一股極真摯的光芒。
“幹什麼?”拓實不自覺地擺了個姿勢。
“拓實,”時生咽了一口唾沫,“就此別過了。”
“啊?”
“到此為止了。時間雖然不長,但和你在一起,我過得很開心。”
“你小子說些什麼?”
“能與你在一起,我就感到很幸福,在這個世界相遇之前,我就這麼想。與現在的你相遇之前,我就非常幸福了。我覺得能生到這個世界上真好。”
“時生,你小子……”
時生咬住嘴唇,像是在忍受什麼,又慢慢地搖了搖頭。
“也許不應該改變過去。但是,明明知道會發生什麼,卻什麼也不做,也辦不到。”說完,他就跑過去,跨上那輛摩托車,發動了引擎。
“啊,喂,你幹什麼?”
拓實也急忙跑過去,可時生已經駕車離開。
“喂,時生!”
他高喊著,可時生只看了他一眼,並未減速,駛上了高速公路。
拓實急忙環視四周,見客車司機正慢吞吞地走著。
“喂,快點開車!”
見他氣勢洶洶,司機往後縮了一下。“你是誰?”
“我是乘客。快開車!”
“還有兩分鐘呢。”
“那有什麼關係?我有急事。”
“那可不行。要乘客齊了才能開車。”
拓實跟著司機上了車,見乘客還沒到齊,他在座位上坐立不安。
“你身邊的乘客呢?”乘務員問道。
“他坐了別的車,不回來了,快開車吧!”
乘務員一臉驚訝。
客車終於開動了。拓實緊盯著前方,然而要追上早幾分鐘出發的時生已不可能。
時生的行為令人費解。他又為什麼要說那些話呢?改變過去——他老講這種話。這是什麼意思?他跳上摩托車又想去幹什麼?拓實不知道還能不能再見到時生。
過了一會兒,客車突然減速了,幾乎是急剎車,拓實往前猛地一栽,額頭差點撞上前座的靠背。其他乘客也驚呼連連。
拓實朝前方看去。只見車輛排起了長龍,堵塞十分嚴重。客車的速度越來越慢,最後終於停了下來。
“怎麼回事?”拓實咂了咂嘴,乘客們議論紛紛。
“各位請稍等,現在正在調查。”乘務員安撫道。
拓實擔心時生,便瞪大眼睛四處張望。然而,只看得見點點汽車尾燈,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乘務員手持話筒,開始解釋:“根據剛收到的信息,前面的日本坂隧道似乎發生了嚴重火災。具體情況不甚明了,但隧道已經無法通過。”
乘客們立刻叫嚷起來。
“怎麼會這樣呢?”
“我們怎麼辦?”
“堵在這兒動不了了嗎?”
乘務員和司機交談了幾句,又拿起話筒。
“我們暫且在靜岡的出口處下高速,然後走國道去名古屋,希望在靜岡下車的乘客請報名,我們可以繞道靜岡車站。”
拓實提出在靜岡下車,但他並非為了儘快到達名古屋。
數十分鐘後,車又開動起來。又過了兩小時,才到達靜岡車站。夜已深了。
看了車站內的電視,拓實才明白事情原委。日本坂隧道中發生了追尾事故,引發火災。現在留在隧道中的車輛仍在燃燒,全無滅火的指望。
拓實給東條家打了電話,告訴他們今夜自己恐怕沒法趕到了。東條淳子已經從新聞中得知事故,聽說拓實平安無事,似乎也放心了。
“你真是遇上麻煩了。拓實先生,今夜你要住在那邊嗎?找得到旅店嗎?”
“會有辦法的,明天我坐電車過去。”拓實掛斷了電話。他不準備投訴旅店,想在靜岡車站內待上一晚。他想,如果時生那時在日本坂隧道前,肯定會過來;如果那時已過了隧道,就與事故無關了——他不願想像,那時時生正在隧道之中。
然而,拓實想起時生昨天說的話。他似乎已經預見到會發生事故。他是為了阻止這場事故,才搶了摩托車飛馳而去嗎?
真是這樣嗎?
一些無處可去的人不斷湧進靜岡車站,大概是找不到旅店。拓實坐在裝著喪服的包上面,看著每個從面前走過的人。沒有時生。
然而,有人引起了他的注意,就是乘紅色花冠的那三個姑娘,特別是梳馬尾的那個,臉記得特別清楚。三人都已疲憊不堪,蹲在地板上。
拓實想跟她們打招呼,又猶豫不決。他不知道說什麼好。
車站裡徹夜人滿為患。拓實就這樣等到天亮。到早晨首班車發車時,時生依然沒有出現。
42
拓實未趕上東條須美子的喪禮。當他趕到時,火葬已經結束。東條淳子馬上在裡屋設了一個祭壇,讓他上香。照片上的東條須美子年輕、充滿朝氣,與拓實記憶中的長相一模一樣。他後悔莫及:那時跟她多說說話就好了。
“好像沒有你朋友的名字。”上萬香,東條淳子將一份報紙遞到他面前,像是一份晚報。
拓實打開報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流通的動脈——東名被切斷”這樣的標題,下面寫著“死亡六人,燒毀車輛六十輛”。這是一篇有關日本坂隧道火災事故的報導。該文認為回復交通需要數天時間,事故起因是六輛車連續追尾,其中載有易燃品乙醚的卡車燃燒後,火勢蔓延開來,從而造成大約一百六十輛車爆炸起火。火場溫度過高,無法撲滅,只能任其自然燃盡。讀者這篇報導,拓實不由得直起雞皮疙瘩,因為只要時間相差一點,自己或許也已葬身火海。
死者的身份已經判明,確實,其中沒有時生的名字。遇難者乘坐的車輛都已查明,所以即便時生是個假名字,也肯定不在其中。
可以鬆一口氣了。
可時生去哪裡了呢?在靜岡車站等了一夜,他也沒出現,以為他在事故發生時已通過隧道,可他也沒來東條家。
“就此別過了。”他這麼說道。他為什麼下定決心要在那兒告別?他要去幹什麼?
歸根結底,他是什麼人?為什麼會出現?又為什麼會消失呢?
拓實曾向東條淳子打聽過,時生會不是是自己的遠親。最初,時生就是這麼介紹自己的。東條淳子卻露出難以認可的神情,歪著腦袋說道:“麻岡家好像沒有這麼一位。”
她的回答自然在意料之中。拓實也一直以為這種說法只是託詞。時生有什麼隱情,不便公開身份,又必須接近拓實。那隱情到底是什麼呢?然而,不管拓實多麼冥思苦想,總想不出說得通的答案。
東條淳子向多留拓實幾天,可他還是很快就離開了東條家。他隱隱預感到以後還會多次來到這個價。他現在擔心的是時生。
回到東京,也沒見時生出現。拓實無奈,只得又恢復了在印刷廠打工的生活。勞累一天後回到家裡,也沒人在等他。時生出現前,拓實的生活就是這樣的,可不知為什麼,他現在覺得十分空虛。
日本坂隧道事故後的第十天,他看到一則報導稱,隧道的上行方向通車了,但交通堵塞仍十分嚴重。
以前,拓實不怎麼看報紙,可發生那起事故後,他也開始關心起報紙來了。他自己不買,只是在休息時看別人放在車間裡的報紙。他覺得或許會再發現一些受害者。然而,所幸的是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數並未增加。
正當覺得關於那種事故的報導越來越少的時候,他盯住了報紙社會版的某個角落——那兒刊載這時生的照片,是一張正面照片,下面寫著“被發現的溺水者川邊玲二的屍體”,報導的標題為“發現了已消失兩個月的屍體”。拓實立刻開始閱讀。
在靜岡縣御前崎的海邊發生了一件怪事:兩個月前被衝上海灘的溺水者屍體一度去向不明,現於同一地點重新被發現。死者是城南大學三年級學生川邊玲二(二十歲),他於五月上旬出海進行帆船航行時遭遇風暴,被捲入大海溺水而死。其時,與他同船的同為帆船俱樂部成員的山下浩太(二十歲)也溺水身亡,兩人的屍體同時被衝上海岸,被附近的居民發現。然而,就在目擊者去報警時,川邊的屍體竟不知去向。警方與海上保安本部認為其被潮水卷回大海的可能性較大,並進行了搜尋,結果一無所獲。今天凌晨,基本上是在同一地點,又發現了溺水者的屍體,根據其攜帶物品可判明為川邊,其家人也認同。屍體幾乎沒有損傷,也沒有腐爛。警方認為,兩個月前川邊被衝上岸時,可能出於假死狀態,甦醒後不知在何地存活,而今又遭水難。但他穿的衣服與兩個月前一般無二。因為,這仍是個不解之謎。
拓實瞪大眼睛將那張照片看了很多次,儘管圖不太清晰,難以仔細辨認,但那無疑就是時生。
兩個月前……
拓實回想起當時和時生見面的情景。不正是兩個月前嗎?與他分手的日子是本月十一日,也就是說,是在發現川邊玲二的屍體之前。
不會吧?從假死中甦醒的川邊玲二自稱為時生,與自己待了兩個月?怎麼會有這種事?拓實根本就不認識川邊玲二。
這篇報導一直在他的腦海里揮之不去。他甚至想致電報社詢問川邊玲二的家在哪裡,然後悄悄潛去查訪。但僅僅是想想,並未付諸行動。
事實上,他也覺得這一切肯定是偶爾,是巧合而已。但同時,他更害怕推導出時生正是溺水者這樣的結論。拓實希望他依然活在什麼地方。
那起事故後約兩個月,一天,拓實獨自搭乘高速公路長途客車。他聽說日本坂隧道的下行線終於開通了。此前東條淳子曾與他聯繫,說是有些須美子的遺物要交給他。他答應在隧道全面開通後的第一天個休息日就過去。
“都是漂亮妞啊,原來你也喜歡。”
“不是因為這個。”
“那是為了什麼?你認識她們?”
“不,”時生搖了搖頭,“還沒認識……”
“還沒?”
不一會兒,隨著輕微的引擎聲,花冠啟動了,從兩人眼前駛過。
“好,漂亮姑娘走了,我們也走吧。再磨磨蹭蹭,車要開走了。”
時生一動不動。他做了個深呼吸,轉向拓實,嚴重有一股極真摯的光芒。
“幹什麼?”拓實不自覺地擺了個姿勢。
“拓實,”時生咽了一口唾沫,“就此別過了。”
“啊?”
“到此為止了。時間雖然不長,但和你在一起,我過得很開心。”
“你小子說些什麼?”
“能與你在一起,我就感到很幸福,在這個世界相遇之前,我就這麼想。與現在的你相遇之前,我就非常幸福了。我覺得能生到這個世界上真好。”
“時生,你小子……”
時生咬住嘴唇,像是在忍受什麼,又慢慢地搖了搖頭。
“也許不應該改變過去。但是,明明知道會發生什麼,卻什麼也不做,也辦不到。”說完,他就跑過去,跨上那輛摩托車,發動了引擎。
“啊,喂,你幹什麼?”
拓實也急忙跑過去,可時生已經駕車離開。
“喂,時生!”
他高喊著,可時生只看了他一眼,並未減速,駛上了高速公路。
拓實急忙環視四周,見客車司機正慢吞吞地走著。
“喂,快點開車!”
見他氣勢洶洶,司機往後縮了一下。“你是誰?”
“我是乘客。快開車!”
“還有兩分鐘呢。”
“那有什麼關係?我有急事。”
“那可不行。要乘客齊了才能開車。”
拓實跟著司機上了車,見乘客還沒到齊,他在座位上坐立不安。
“你身邊的乘客呢?”乘務員問道。
“他坐了別的車,不回來了,快開車吧!”
乘務員一臉驚訝。
客車終於開動了。拓實緊盯著前方,然而要追上早幾分鐘出發的時生已不可能。
時生的行為令人費解。他又為什麼要說那些話呢?改變過去——他老講這種話。這是什麼意思?他跳上摩托車又想去幹什麼?拓實不知道還能不能再見到時生。
過了一會兒,客車突然減速了,幾乎是急剎車,拓實往前猛地一栽,額頭差點撞上前座的靠背。其他乘客也驚呼連連。
拓實朝前方看去。只見車輛排起了長龍,堵塞十分嚴重。客車的速度越來越慢,最後終於停了下來。
“怎麼回事?”拓實咂了咂嘴,乘客們議論紛紛。
“各位請稍等,現在正在調查。”乘務員安撫道。
拓實擔心時生,便瞪大眼睛四處張望。然而,只看得見點點汽車尾燈,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乘務員手持話筒,開始解釋:“根據剛收到的信息,前面的日本坂隧道似乎發生了嚴重火災。具體情況不甚明了,但隧道已經無法通過。”
乘客們立刻叫嚷起來。
“怎麼會這樣呢?”
“我們怎麼辦?”
“堵在這兒動不了了嗎?”
乘務員和司機交談了幾句,又拿起話筒。
“我們暫且在靜岡的出口處下高速,然後走國道去名古屋,希望在靜岡下車的乘客請報名,我們可以繞道靜岡車站。”
拓實提出在靜岡下車,但他並非為了儘快到達名古屋。
數十分鐘後,車又開動起來。又過了兩小時,才到達靜岡車站。夜已深了。
看了車站內的電視,拓實才明白事情原委。日本坂隧道中發生了追尾事故,引發火災。現在留在隧道中的車輛仍在燃燒,全無滅火的指望。
拓實給東條家打了電話,告訴他們今夜自己恐怕沒法趕到了。東條淳子已經從新聞中得知事故,聽說拓實平安無事,似乎也放心了。
“你真是遇上麻煩了。拓實先生,今夜你要住在那邊嗎?找得到旅店嗎?”
“會有辦法的,明天我坐電車過去。”拓實掛斷了電話。他不準備投訴旅店,想在靜岡車站內待上一晚。他想,如果時生那時在日本坂隧道前,肯定會過來;如果那時已過了隧道,就與事故無關了——他不願想像,那時時生正在隧道之中。
然而,拓實想起時生昨天說的話。他似乎已經預見到會發生事故。他是為了阻止這場事故,才搶了摩托車飛馳而去嗎?
真是這樣嗎?
一些無處可去的人不斷湧進靜岡車站,大概是找不到旅店。拓實坐在裝著喪服的包上面,看著每個從面前走過的人。沒有時生。
然而,有人引起了他的注意,就是乘紅色花冠的那三個姑娘,特別是梳馬尾的那個,臉記得特別清楚。三人都已疲憊不堪,蹲在地板上。
拓實想跟她們打招呼,又猶豫不決。他不知道說什麼好。
車站裡徹夜人滿為患。拓實就這樣等到天亮。到早晨首班車發車時,時生依然沒有出現。
42
拓實未趕上東條須美子的喪禮。當他趕到時,火葬已經結束。東條淳子馬上在裡屋設了一個祭壇,讓他上香。照片上的東條須美子年輕、充滿朝氣,與拓實記憶中的長相一模一樣。他後悔莫及:那時跟她多說說話就好了。
“好像沒有你朋友的名字。”上萬香,東條淳子將一份報紙遞到他面前,像是一份晚報。
拓實打開報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流通的動脈——東名被切斷”這樣的標題,下面寫著“死亡六人,燒毀車輛六十輛”。這是一篇有關日本坂隧道火災事故的報導。該文認為回復交通需要數天時間,事故起因是六輛車連續追尾,其中載有易燃品乙醚的卡車燃燒後,火勢蔓延開來,從而造成大約一百六十輛車爆炸起火。火場溫度過高,無法撲滅,只能任其自然燃盡。讀者這篇報導,拓實不由得直起雞皮疙瘩,因為只要時間相差一點,自己或許也已葬身火海。
死者的身份已經判明,確實,其中沒有時生的名字。遇難者乘坐的車輛都已查明,所以即便時生是個假名字,也肯定不在其中。
可以鬆一口氣了。
可時生去哪裡了呢?在靜岡車站等了一夜,他也沒出現,以為他在事故發生時已通過隧道,可他也沒來東條家。
“就此別過了。”他這麼說道。他為什麼下定決心要在那兒告別?他要去幹什麼?
歸根結底,他是什麼人?為什麼會出現?又為什麼會消失呢?
拓實曾向東條淳子打聽過,時生會不是是自己的遠親。最初,時生就是這麼介紹自己的。東條淳子卻露出難以認可的神情,歪著腦袋說道:“麻岡家好像沒有這麼一位。”
她的回答自然在意料之中。拓實也一直以為這種說法只是託詞。時生有什麼隱情,不便公開身份,又必須接近拓實。那隱情到底是什麼呢?然而,不管拓實多麼冥思苦想,總想不出說得通的答案。
東條淳子向多留拓實幾天,可他還是很快就離開了東條家。他隱隱預感到以後還會多次來到這個價。他現在擔心的是時生。
回到東京,也沒見時生出現。拓實無奈,只得又恢復了在印刷廠打工的生活。勞累一天後回到家裡,也沒人在等他。時生出現前,拓實的生活就是這樣的,可不知為什麼,他現在覺得十分空虛。
日本坂隧道事故後的第十天,他看到一則報導稱,隧道的上行方向通車了,但交通堵塞仍十分嚴重。
以前,拓實不怎麼看報紙,可發生那起事故後,他也開始關心起報紙來了。他自己不買,只是在休息時看別人放在車間裡的報紙。他覺得或許會再發現一些受害者。然而,所幸的是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數並未增加。
正當覺得關於那種事故的報導越來越少的時候,他盯住了報紙社會版的某個角落——那兒刊載這時生的照片,是一張正面照片,下面寫著“被發現的溺水者川邊玲二的屍體”,報導的標題為“發現了已消失兩個月的屍體”。拓實立刻開始閱讀。
在靜岡縣御前崎的海邊發生了一件怪事:兩個月前被衝上海灘的溺水者屍體一度去向不明,現於同一地點重新被發現。死者是城南大學三年級學生川邊玲二(二十歲),他於五月上旬出海進行帆船航行時遭遇風暴,被捲入大海溺水而死。其時,與他同船的同為帆船俱樂部成員的山下浩太(二十歲)也溺水身亡,兩人的屍體同時被衝上海岸,被附近的居民發現。然而,就在目擊者去報警時,川邊的屍體竟不知去向。警方與海上保安本部認為其被潮水卷回大海的可能性較大,並進行了搜尋,結果一無所獲。今天凌晨,基本上是在同一地點,又發現了溺水者的屍體,根據其攜帶物品可判明為川邊,其家人也認同。屍體幾乎沒有損傷,也沒有腐爛。警方認為,兩個月前川邊被衝上岸時,可能出於假死狀態,甦醒後不知在何地存活,而今又遭水難。但他穿的衣服與兩個月前一般無二。因為,這仍是個不解之謎。
拓實瞪大眼睛將那張照片看了很多次,儘管圖不太清晰,難以仔細辨認,但那無疑就是時生。
兩個月前……
拓實回想起當時和時生見面的情景。不正是兩個月前嗎?與他分手的日子是本月十一日,也就是說,是在發現川邊玲二的屍體之前。
不會吧?從假死中甦醒的川邊玲二自稱為時生,與自己待了兩個月?怎麼會有這種事?拓實根本就不認識川邊玲二。
這篇報導一直在他的腦海里揮之不去。他甚至想致電報社詢問川邊玲二的家在哪裡,然後悄悄潛去查訪。但僅僅是想想,並未付諸行動。
事實上,他也覺得這一切肯定是偶爾,是巧合而已。但同時,他更害怕推導出時生正是溺水者這樣的結論。拓實希望他依然活在什麼地方。
那起事故後約兩個月,一天,拓實獨自搭乘高速公路長途客車。他聽說日本坂隧道的下行線終於開通了。此前東條淳子曾與他聯繫,說是有些須美子的遺物要交給他。他答應在隧道全面開通後的第一天個休息日就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