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頁
“不好辦,”戈盧布佐夫搖搖頭說,“沒有聽說。但是您可以把自己的電話號碼留下,如果我打聽到什麼消息,就給您打電話。”
“這可太謝謝您了。”
列斯尼科夫很快在一頁紙上寫下電話號碼,把紙遞給了戈盧布佐夫。
“祝您好運,認識您很高興,再見。”
送走列斯尼科夫後剛把門關上,戈盧布佐夫急忙走過去打電話。
“他們正在找我!”他對德羅茲傑茨基張皇失措地說,“已經到我這兒來過了。”
“鎮靜些,說清楚,誰到你那裡去了?”德羅茲傑茨基有些茫然地說。
“從彼得羅夫卡來的偵查員。再次詢問了你不在犯罪現場的證據。”
“怎麼回事?你向他談情況時,是不是按照我們統一的口徑說的?”
“不錯,逐字逐句。後來他還問我認不認識住在我們這條街上的一起強姦案的一位見證人。”
“你怎麼說的?”
“我說不認識。”
“好,真聰明。你還怕什麼呀?你說不認識,誰也不會說認識。這條街很長,房屋院落數不清。不要自尋煩惱了,放心睡覺。南區你那位小伙子把有關的證據都銷毀了嗎?”
“據說全毀了。”
“不錯,這事幹得漂亮。只要肯花錢就有人辦事,有一部名著中好像說過:沒有證據就不能定罪。”
德羅茲傑茨基引用一部著名波蘭小說中的那句話,不過是試圖安慰一下自己的朋友戈盧布佐夫罷了。
殺害這位議員不是個人行為,而是集體作出的決定,並責成德羅茲傑茨基去執行。
他是一個非常有錢的人,但是在組織和安排一些事情上還不夠老到。像出具不在犯罪現場證據的事情本應早做安排,提前關照,可是,德羅茲傑茨基給戈盧布佐夫打電話交代這件事時已經晚了,戈盧布佐夫已經同偵查員談過第一次話了,這時他們已經沒有挽回的餘地了。戈盧布佐夫是一位靠得住的男子漢,沒有什麼壞心眼,就是辦事有點漫不經心。
當時的事情經過應當是,那天戈盧布佐夫正在南區處理個人的一些雜事,他所在的位置正好離犯罪現場不遠。他不僅就在犯罪現場附近,而且還看到了糾纏那個姑娘的是些什麼樣的年輕人。不言而喻,調查的民警已經記下了他的住址。戈盧布佐夫是這起強姦案的見證人,這一事實已經駁倒了德羅茲傑茨基出具的不在犯罪現場的那份證據。他竟然連眼睛都不眨一下地聲稱,議員被殺害那天他同戈盧布佐夫一起到城外看別墅去了。德羅茲傑茨基已經到了窮途末路,為了擺脫困境矇混過關,他只有兩個辦法:要麼改變向警方提供的證據,要麼把戈盧布佐夫的名字從警方的文件中消除掉。他認為第二個辦法比較好,因為第一個辦法沒有實際意義。
既然警方人員已經來到大卡緬希基大街,他們總能逐漸找到這位見證人。警方採取什麼樣的具體步驟找出這位見證人,不是問題的實質所在。辦案人員和其他見證人都可能打聽到戈盧布佐夫的住址。假若戈盧布佐夫想脫身,正確的做法是他應當迴避,使偵查人員找不到他,可是他沒有走。因為第一次談話時他已經提供了警方需要的一些證據,警方第二次找他的真實用意不是想從他身上了解到更需要的情況,而是檢驗他兩次談話有沒有矛盾,這也許出乎戈盧布佐夫的預料。那部作品中的話當然是對的,然而生活中的真理更準確。
有一位大政治家根據生活實踐而不是按照書本說:“世界上沒有不犯錯誤的人。”這是千真萬確的。
第十八章
奧莉加·列申娜枕著丈夫的胳膊睡得正香的時候,電話鈴把她驚醒了,她一把抓起了電話,擔心電話鈴聲會把博羅丹科夫驚醒。
“餵。”她用勉強可以聽得見的聲音說。
“你說話方便嗎?”電話原來是紹林諾夫打來的,她聽出了他的聲音。這麼晚了,會有什麼急事呢?她心裡直犯嘀咕。
“你稍等一下,我到另一個房間去接電話。”
她小心翼翼地爬出被窩,在小床頭柜上摸到了眼鏡,把電話機隨手拿到了客廳里。從家裡安裝電話開始,她就反對裝成並聯式的,她的一些熟人家裡多半安裝的是並聯式電話。奧莉加認為只裝一部電話更好,但電話線一定要長些。她的整個生活都遵循社會公認的一些道德規範,這使她養成了謹慎小心的性格,儘量避免冒無謂的風險。
客廳里冷颼颼的。晚上博羅丹科夫在這裡吸了很長時間的煙,睡覺前把窗戶打開了,以便通風換換空氣。奧莉加冷得有些發抖,她打開了圈椅上方的一盞壁燈,拿起鋪在沙發上的一條帶穗的方格軟毛毯把身體裹住。
“出什麼事了?”她問道。
“奧博林的事辦得怎麼樣了?”
“你怎麼了,說話安全嗎?”奧莉加氣憤地說,“深夜一點鐘你給我打電話,就是為了問問奧博林的事嗎?”
“正是這樣。非常希望你能回答我。”
“不行。他還在寫學位論文,正一步一步走向生命的終點。他只有三四天的活頭了,就這些。也許,你想對我說些什麼……”
“這可太謝謝您了。”
列斯尼科夫很快在一頁紙上寫下電話號碼,把紙遞給了戈盧布佐夫。
“祝您好運,認識您很高興,再見。”
送走列斯尼科夫後剛把門關上,戈盧布佐夫急忙走過去打電話。
“他們正在找我!”他對德羅茲傑茨基張皇失措地說,“已經到我這兒來過了。”
“鎮靜些,說清楚,誰到你那裡去了?”德羅茲傑茨基有些茫然地說。
“從彼得羅夫卡來的偵查員。再次詢問了你不在犯罪現場的證據。”
“怎麼回事?你向他談情況時,是不是按照我們統一的口徑說的?”
“不錯,逐字逐句。後來他還問我認不認識住在我們這條街上的一起強姦案的一位見證人。”
“你怎麼說的?”
“我說不認識。”
“好,真聰明。你還怕什麼呀?你說不認識,誰也不會說認識。這條街很長,房屋院落數不清。不要自尋煩惱了,放心睡覺。南區你那位小伙子把有關的證據都銷毀了嗎?”
“據說全毀了。”
“不錯,這事幹得漂亮。只要肯花錢就有人辦事,有一部名著中好像說過:沒有證據就不能定罪。”
德羅茲傑茨基引用一部著名波蘭小說中的那句話,不過是試圖安慰一下自己的朋友戈盧布佐夫罷了。
殺害這位議員不是個人行為,而是集體作出的決定,並責成德羅茲傑茨基去執行。
他是一個非常有錢的人,但是在組織和安排一些事情上還不夠老到。像出具不在犯罪現場證據的事情本應早做安排,提前關照,可是,德羅茲傑茨基給戈盧布佐夫打電話交代這件事時已經晚了,戈盧布佐夫已經同偵查員談過第一次話了,這時他們已經沒有挽回的餘地了。戈盧布佐夫是一位靠得住的男子漢,沒有什麼壞心眼,就是辦事有點漫不經心。
當時的事情經過應當是,那天戈盧布佐夫正在南區處理個人的一些雜事,他所在的位置正好離犯罪現場不遠。他不僅就在犯罪現場附近,而且還看到了糾纏那個姑娘的是些什麼樣的年輕人。不言而喻,調查的民警已經記下了他的住址。戈盧布佐夫是這起強姦案的見證人,這一事實已經駁倒了德羅茲傑茨基出具的不在犯罪現場的那份證據。他竟然連眼睛都不眨一下地聲稱,議員被殺害那天他同戈盧布佐夫一起到城外看別墅去了。德羅茲傑茨基已經到了窮途末路,為了擺脫困境矇混過關,他只有兩個辦法:要麼改變向警方提供的證據,要麼把戈盧布佐夫的名字從警方的文件中消除掉。他認為第二個辦法比較好,因為第一個辦法沒有實際意義。
既然警方人員已經來到大卡緬希基大街,他們總能逐漸找到這位見證人。警方採取什麼樣的具體步驟找出這位見證人,不是問題的實質所在。辦案人員和其他見證人都可能打聽到戈盧布佐夫的住址。假若戈盧布佐夫想脫身,正確的做法是他應當迴避,使偵查人員找不到他,可是他沒有走。因為第一次談話時他已經提供了警方需要的一些證據,警方第二次找他的真實用意不是想從他身上了解到更需要的情況,而是檢驗他兩次談話有沒有矛盾,這也許出乎戈盧布佐夫的預料。那部作品中的話當然是對的,然而生活中的真理更準確。
有一位大政治家根據生活實踐而不是按照書本說:“世界上沒有不犯錯誤的人。”這是千真萬確的。
第十八章
奧莉加·列申娜枕著丈夫的胳膊睡得正香的時候,電話鈴把她驚醒了,她一把抓起了電話,擔心電話鈴聲會把博羅丹科夫驚醒。
“餵。”她用勉強可以聽得見的聲音說。
“你說話方便嗎?”電話原來是紹林諾夫打來的,她聽出了他的聲音。這麼晚了,會有什麼急事呢?她心裡直犯嘀咕。
“你稍等一下,我到另一個房間去接電話。”
她小心翼翼地爬出被窩,在小床頭柜上摸到了眼鏡,把電話機隨手拿到了客廳里。從家裡安裝電話開始,她就反對裝成並聯式的,她的一些熟人家裡多半安裝的是並聯式電話。奧莉加認為只裝一部電話更好,但電話線一定要長些。她的整個生活都遵循社會公認的一些道德規範,這使她養成了謹慎小心的性格,儘量避免冒無謂的風險。
客廳里冷颼颼的。晚上博羅丹科夫在這裡吸了很長時間的煙,睡覺前把窗戶打開了,以便通風換換空氣。奧莉加冷得有些發抖,她打開了圈椅上方的一盞壁燈,拿起鋪在沙發上的一條帶穗的方格軟毛毯把身體裹住。
“出什麼事了?”她問道。
“奧博林的事辦得怎麼樣了?”
“你怎麼了,說話安全嗎?”奧莉加氣憤地說,“深夜一點鐘你給我打電話,就是為了問問奧博林的事嗎?”
“正是這樣。非常希望你能回答我。”
“不行。他還在寫學位論文,正一步一步走向生命的終點。他只有三四天的活頭了,就這些。也許,你想對我說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