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冷風颼颼,不時挾著樹枝上刮落的雪花席捲而來。民警們顧不上寒冷,一邊往手中呵氣,一邊認真地工作著,不敢產生半點懈怠。
又對現場進行了一番認真搜查和拍照後,民警們幫著王老炳的親人一起將他的墳墓培土整理,恢復了原樣。然後,將少年男屍裹嚴,採取了一定的防護措施,就抬著下山了。
回到縣城,為了得到更加準確的證實,警察打電話叫來了徐環環,讓她對少年男屍進行辨認。
為防她遭到嚴重的心理打擊而難以承受,警察們先是做了一番工作,讓她有所思想準備。
徐環環說:“你們不要寬慰我了,我現在已經麻木了,什麼樣的打擊我也認了。在心底,我也沒想著咱東東能夠回來,生不見人,死不見屍,我心裡總懸著點什麼,哪怕就是見著一具屍體,我的心裡也落意了。”
包裹一層層解開,到最後,一具不成樣子的模糊屍體就全部露了出來。徐環環跪在地上,眼睛瞪得大大的,她緊張地辨認著、辨認著……
“兒啊,我的兒啊,東東啊,我那遭孽的東東呀……”
突然,徐環環大聲嚎哭起來,就往屍體上面撲。
兩旁的民警趕緊一把將她拉住。
“是的,他就是俺東東,俺認得的。”徐環環一邊哭,一邊斷斷續續地說道,“他的身上有胎記,右胳膊上有一塊黑斑,那是生下來就有的,任怎麼也改不了的……是他,肯定是他,東東啊,兒啊,你死得好慘呀……”
大家安慰著,慢慢地將她攙扶下去。
然後,就開始焦急地等著詳細的驗屍報告。
不久,報告單出來,結果表明:死者年約十二,根據屍斑狀況推測,死者約於一月前的11月25日左右遇難。死前未遭任何硬物傷害,系脖頸受他人扼勒窒息而亡。根據罪犯留下死者脖頸的掐痕,經與留在馬立本脖頸上的相互比較,可以證實系同一人所為。
除此之外,警方在對死者遺物的查找中,還獲得了一條極為重要的線索,將一個從未引人注意的人物推到了警方面前。
在馬朝東貼身的短褲兜角,發現了一張摺疊過幾層的小紙片,展開一看,上面用原子筆一筆一划地寫著:
“張老師,張波?張波!張老師?!張波×”
以上字跡雖有所漫漶,但仍可以清晰地辨認出來。
------------------不是冤家不聚頭(曾紀鑫)19、忽略了一個人
案件偵查至今,誰也沒有懷疑到馬朝東的班主任老師張波頭上。
與他的接觸,僅李磊有過一次。
“我總覺得張波作案的可能性不大,”李磊與趙平雄交換看法道,“他的坦誠熱情與嫉惡如仇給我的印象實在是太深了,仿佛對他產生懷疑,心裡便有什麼虧歉似的。”
“通過這些日子對罪犯掌握的情況來看,他很有可能就在我們的眼皮子底下,”趙平雄說,“只不過偽裝得很深,迷惑了很多人的眼光。我覺得,越是沒有可能,而這種可能性就越大。有時,罪犯以假亂真的程度比真實還要真實。”
李磊表示贊同:“是的,感覺與印象往往替代不了事實,只有當我們對他進行一番了解與排查後才能說明一切。”
趙平雄問:“馬朝東為什麼要寫一連串的張老師張波,打上一些逗號、感嘆號、問號和大叉?這說明他對班主任老師產生了許多疑惑,從稱呼老師到直呼其名,由認同到疑問而產生強烈的懷疑,最後是徹底的否定,並在他的名字上打上了一個大叉。這個大叉,若不是痛恨至極的話,是不會輕易打上去的。那麼,馬朝東到底發現了張波的什麼值得懷疑、否定乃至憤恨的行為呢?將它們與馬朝燕的死聯繫在一起來看,恐怕就不難知曉了。”
李磊沉思道:“現在,我們不妨就此推理一番吧。假如張波就是劉八,馬朝東是他最寵愛的學生,是班上的學習委員,他可能經常出入張波寢室,比如送作業本、反映班上情況啦等等。既然經常出入,就有可能讓早熟、精明而警覺的馬朝東發現他殺害馬朝燕的某些可疑行徑。很快地,張波就從馬朝東的言行觀察到自己的秘密被泄露,便乘機向他下了毒手。”
“對,我的思路正是這樣。”趙平雄道。
然而,李磊又提出疑問道:“我們已經知道這是一連串的報復兇殺案,如果張波就是劉八的話,他為什麼非得讓馬朝東發現了他姐姐被殺害的事實後才去掐死他呢,而不是在殺死馬朝燕後一鼓作氣地殺死他,就像在殺死馬朝東之後緊接著便於當天晚上殺死馬立本一樣?”
“出現這種情況,我認為有兩種可能,”趙平雄說,“第一,增加馬立本的痛苦,將他慢慢折磨至死。罪犯報復的最後目的是指向馬立本,他的仇恨實在是太深太深了,他要殺死他的一對兒女,讓他充分地體驗痛苦與絕望的滋味後才將他置於死地。第二,他與馬朝燕並無怨仇,在殺害無辜後,也許良心發現,他做得太殘忍太喪失人性了,更何況馬朝東又是他的學生,就對他動了惻隱之心,想饒他一命。可是,他的行動被馬朝東覺察,於是,繼續殺害他,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這是我們的分析推理,可事實又是怎樣的呢?”李磊拿過一支鋼筆,一邊寫寫畫畫一邊繼續分析道,“張波作案的可疑與便利有三:一、身高與罪犯相符,1.7米左右;二、單身一人,行動方便,具備作案的有利空間與時間;三、利用馬朝燕同事與馬朝東班主任的雙重身份,最容易掌握他們兩人及他們家庭的真實情況和各種動態,作起案來也就最為得心應手。然而,可排除的因素也多:一、張波身材瘦弱,據我估計,其體重不會超過60公斤,而根據現場留下的腳印推測,罪犯的體重當在70公斤左右;二、張波從不吸菸;三、從外表看,張波年齡不過30多歲,不可能與馬立本結下什麼血海深仇,也就是說,其作案動機不足。”
又對現場進行了一番認真搜查和拍照後,民警們幫著王老炳的親人一起將他的墳墓培土整理,恢復了原樣。然後,將少年男屍裹嚴,採取了一定的防護措施,就抬著下山了。
回到縣城,為了得到更加準確的證實,警察打電話叫來了徐環環,讓她對少年男屍進行辨認。
為防她遭到嚴重的心理打擊而難以承受,警察們先是做了一番工作,讓她有所思想準備。
徐環環說:“你們不要寬慰我了,我現在已經麻木了,什麼樣的打擊我也認了。在心底,我也沒想著咱東東能夠回來,生不見人,死不見屍,我心裡總懸著點什麼,哪怕就是見著一具屍體,我的心裡也落意了。”
包裹一層層解開,到最後,一具不成樣子的模糊屍體就全部露了出來。徐環環跪在地上,眼睛瞪得大大的,她緊張地辨認著、辨認著……
“兒啊,我的兒啊,東東啊,我那遭孽的東東呀……”
突然,徐環環大聲嚎哭起來,就往屍體上面撲。
兩旁的民警趕緊一把將她拉住。
“是的,他就是俺東東,俺認得的。”徐環環一邊哭,一邊斷斷續續地說道,“他的身上有胎記,右胳膊上有一塊黑斑,那是生下來就有的,任怎麼也改不了的……是他,肯定是他,東東啊,兒啊,你死得好慘呀……”
大家安慰著,慢慢地將她攙扶下去。
然後,就開始焦急地等著詳細的驗屍報告。
不久,報告單出來,結果表明:死者年約十二,根據屍斑狀況推測,死者約於一月前的11月25日左右遇難。死前未遭任何硬物傷害,系脖頸受他人扼勒窒息而亡。根據罪犯留下死者脖頸的掐痕,經與留在馬立本脖頸上的相互比較,可以證實系同一人所為。
除此之外,警方在對死者遺物的查找中,還獲得了一條極為重要的線索,將一個從未引人注意的人物推到了警方面前。
在馬朝東貼身的短褲兜角,發現了一張摺疊過幾層的小紙片,展開一看,上面用原子筆一筆一划地寫著:
“張老師,張波?張波!張老師?!張波×”
以上字跡雖有所漫漶,但仍可以清晰地辨認出來。
------------------不是冤家不聚頭(曾紀鑫)19、忽略了一個人
案件偵查至今,誰也沒有懷疑到馬朝東的班主任老師張波頭上。
與他的接觸,僅李磊有過一次。
“我總覺得張波作案的可能性不大,”李磊與趙平雄交換看法道,“他的坦誠熱情與嫉惡如仇給我的印象實在是太深了,仿佛對他產生懷疑,心裡便有什麼虧歉似的。”
“通過這些日子對罪犯掌握的情況來看,他很有可能就在我們的眼皮子底下,”趙平雄說,“只不過偽裝得很深,迷惑了很多人的眼光。我覺得,越是沒有可能,而這種可能性就越大。有時,罪犯以假亂真的程度比真實還要真實。”
李磊表示贊同:“是的,感覺與印象往往替代不了事實,只有當我們對他進行一番了解與排查後才能說明一切。”
趙平雄問:“馬朝東為什麼要寫一連串的張老師張波,打上一些逗號、感嘆號、問號和大叉?這說明他對班主任老師產生了許多疑惑,從稱呼老師到直呼其名,由認同到疑問而產生強烈的懷疑,最後是徹底的否定,並在他的名字上打上了一個大叉。這個大叉,若不是痛恨至極的話,是不會輕易打上去的。那麼,馬朝東到底發現了張波的什麼值得懷疑、否定乃至憤恨的行為呢?將它們與馬朝燕的死聯繫在一起來看,恐怕就不難知曉了。”
李磊沉思道:“現在,我們不妨就此推理一番吧。假如張波就是劉八,馬朝東是他最寵愛的學生,是班上的學習委員,他可能經常出入張波寢室,比如送作業本、反映班上情況啦等等。既然經常出入,就有可能讓早熟、精明而警覺的馬朝東發現他殺害馬朝燕的某些可疑行徑。很快地,張波就從馬朝東的言行觀察到自己的秘密被泄露,便乘機向他下了毒手。”
“對,我的思路正是這樣。”趙平雄道。
然而,李磊又提出疑問道:“我們已經知道這是一連串的報復兇殺案,如果張波就是劉八的話,他為什麼非得讓馬朝東發現了他姐姐被殺害的事實後才去掐死他呢,而不是在殺死馬朝燕後一鼓作氣地殺死他,就像在殺死馬朝東之後緊接著便於當天晚上殺死馬立本一樣?”
“出現這種情況,我認為有兩種可能,”趙平雄說,“第一,增加馬立本的痛苦,將他慢慢折磨至死。罪犯報復的最後目的是指向馬立本,他的仇恨實在是太深太深了,他要殺死他的一對兒女,讓他充分地體驗痛苦與絕望的滋味後才將他置於死地。第二,他與馬朝燕並無怨仇,在殺害無辜後,也許良心發現,他做得太殘忍太喪失人性了,更何況馬朝東又是他的學生,就對他動了惻隱之心,想饒他一命。可是,他的行動被馬朝東覺察,於是,繼續殺害他,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這是我們的分析推理,可事實又是怎樣的呢?”李磊拿過一支鋼筆,一邊寫寫畫畫一邊繼續分析道,“張波作案的可疑與便利有三:一、身高與罪犯相符,1.7米左右;二、單身一人,行動方便,具備作案的有利空間與時間;三、利用馬朝燕同事與馬朝東班主任的雙重身份,最容易掌握他們兩人及他們家庭的真實情況和各種動態,作起案來也就最為得心應手。然而,可排除的因素也多:一、張波身材瘦弱,據我估計,其體重不會超過60公斤,而根據現場留下的腳印推測,罪犯的體重當在70公斤左右;二、張波從不吸菸;三、從外表看,張波年齡不過30多歲,不可能與馬立本結下什麼血海深仇,也就是說,其作案動機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