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
張健白跑一趟,心裡的不痛快都寫在臉上,擰著眉頭往外走。
沈恕忽然在他背後說:“謝謝你。”
張健一怔,停住腳,回過頭去:“什麼?”
沈恕說:“在你來之前,這案子有個癥結始終沒解開,你來了以後我受到啟發,一下子豁然開朗,所以我要謝謝你,真心的。”
張健似信非信,似懂非懂,翻一翻白眼,走了。
16
2013年7月17日。
劉曉曉命案現場。
沈恕叫上我和可欣,回到劉曉曉命案現場。
我們不知道他葫蘆里賣什麼藥,如果要覆核現場的話,至少要攜帶幾樣工具,這麼兩手空空的顯然不行。而從劉曉曉遇害到現在,沈恕一直無所作為,大家都以為他理不清案件頭緒,已經心灰意冷,恐怕這三起系列殺人案要像《讓死者閉眼》中描寫的那樣,永遠擱置起來。
畢竟,由於科技、經驗、人力、物力和客觀環境所限,不是所有的命案都能夠大白於天下。
可沈恕現在看起來信心滿滿,絲毫沒有受到挫折後情緒低落的樣子。
他在我和可欣的注視下走到距離垃圾箱一米遠處站下來,用腳輕輕跺一跺地面,說:“這裡是劉曉曉遇害的地方。”他見我和可欣都一臉茫然,補充說,“我們之所以得出這個結論,是因為散落在地面上的一袋垃圾,其中有一個空瓶子是治療地中海貧血症藥物的外包裝,經核對與亮亮日常服用的藥物一致,而這個小區的其他人家並沒有人服用這種藥。但是——”沈恕略提高聲音以引起我們注意,“這種藥每瓶有一百粒,每天服用一粒,也就是說,一瓶藥能服用三個多月。我在劉曉曉案發後曾核對過亮亮正在服用的這種藥,藥瓶里還剩近七十粒。也就是說,亮亮的上一瓶藥是一個月前吃完的,而劉曉曉把這個並沒有實際用處的空瓶子保存了一個月,直到遇害當晚才丟掉,顯然不符合常理,除非她是故意這麼做,以幫助警方確認這袋垃圾就是她丟的。”
我和可欣仍不明白他的話里暗含的意思,面面相覷,都沒說話。
沈恕像是沒留意到我倆的表情,又走向垃圾箱,用手搖晃它的鐵蓋子。那是一個兩米見方的生鐵蓋子,很厚實,分量著實不輕。沈恕說:“可欣,你更熟悉《讓死者閉眼》這本小說,在書中描寫的第三起案子裡,小說作者在樓下扔垃圾時被害死,並被移屍垃圾箱,她身中弩箭,弩箭上沾有毒鼠強,這些細節都和劉曉曉被殺害的過程沒有任何出入,可是,兇手卻忽略了一個明顯的細節——”
可欣接過話頭說:“你是說殺害劉曉曉的兇手在移屍後沒有關上垃圾箱蓋子?”
沈恕輕輕一拍手,說:“沒錯,在小說里,兇手移屍後蓋上了垃圾箱,而殺死劉曉曉的兇手卻任憑垃圾箱蓋子敞開著。蓋上垃圾箱蓋子這個細節在書中被提及三次,兇手既然刻意模仿小說作案,這就決不是無心的疏忽。最合理的推測是殺死劉曉曉的兇手沒有能力蓋上蓋子。”
可欣微微皺起眉頭,也用手晃一晃垃圾箱蓋子,說:“這不大可能成立,垃圾箱蓋子雖然比較重,可是一個成年人要蓋上它並沒有困難,而且這個人是殺害三個人的兇手,這點力氣還是有的。”
沈恕搖搖頭:“人在垃圾箱外面時,要蓋上蓋子自然不費多少力氣,可是如果人在垃圾箱裡面,而且身受重傷,再想蓋上蓋子,就幾乎無法辦到了。”
我和可欣都有些發愣,不明白沈恕的意思。半晌可欣才猶疑地說:“你懷疑——劉曉曉是自殺,布下了這個局。”
沈恕說:“對。劉曉曉和于敏洪的收入都不高,但他們的兒子亮亮患有地中海貧血症,需要定期輸血、終生服藥,這是一個燒錢的病,他們家早已經入不敷出,負債纍纍。劉曉曉擅長寫偵探推理小說,雖然稿費少得可憐,卻讓她掌握了大量偵查和反偵查知識。他們夫婦——或者是劉曉曉自己,萌生了騙取保險金的想法。劉曉曉知道採取自殺的方式很難騙過警方和保險公司,就用了一種特別的手段——連環殺人,而她自己則是三個受害人中的一員,而且為了製造社會轟動效應,同時轉移警方視線,她以自己的作品為藍本,實施殺人計劃。”
“她的計劃非常成功,不僅瞞過了警方,而且通過電視台播出後,吸引了社會的密切關注。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家關心的是劉曉曉是否會成為最後一名受害人,而決不會想到她在製造了巨大反響後,竟然會自殺。就連我們這些辦案人員,也一直在懷疑于敏洪,甚至在掌握了他為劉曉曉購買巨額保險的情況後,仍然按照小說里的思路,懷疑他為了獲取保險金而謀劃殺死劉曉曉。這正是劉曉曉精心設計的局面,她確實很高明,引導我們一步步走進這個思維陷阱。到她自殺時,我們已經形成思維定式,主觀地認為兇手按照小說里的情節成功地殺死第三名受害人,卻不曾想到,殺害這三個人的真正兇手就是劉曉曉。”
“她在決心自殺之前,專門到警隊揭發于敏洪在家中藏匿毒鼠強,以給我們製造拘傳于敏洪的藉口。這個節點把握得很好,按照小說里設定的時間,剛好是她‘遇害’前的十二小時。所以她的主動揭發行為,其實是替于敏洪洗清嫌疑,讓警方為他提供不在作案現場的證明。在前兩起命案中,警方圍繞于敏洪做了大量工作,而于敏洪也故意表現得不那麼清白,吸引警方注意,卻在最後一起命案中,于敏洪全身而退,讓警方的前期工作成果付諸東流,更使得這宗系列殺人案撲朔迷離,線索中斷,幾乎成為《讓死者閉眼》中描寫的死案。”
我和可欣聽得瞠目結舌。沈恕的分析頭頭是道,條理清楚,按照這個說法,整個案子從頭到尾都理順了。可是,他卻始終沒有提到一個關鍵節點,或者是有意忽略了——這是我排除她自殺可能性的重要依據。
我等沈恕闡述過他的完整思路後才提出異議說:“如果劉曉曉是自殺的,為什麼在現場沒有發現她用於自殺的弩箭?我們在垃圾箱周圍十米內一寸寸地翻找過,如果弩箭被她藏在附近,決不可能逃過我們的眼睛。何況,她身中毒箭後,連蓋上垃圾箱蓋子的力氣都沒有,又怎能好整以暇地掩藏弩箭呢?”
我一邊說,可欣一邊點頭,從某種意義上說,我的分析是刑偵常識,僅這一點,就能推翻沈恕的全部判斷。不過,我能想到這點,可欣也能想到,沈恕不可能想不到,難道他有更好的解釋?
沈恕還沒作答,可欣附和我說:“劉曉曉在臨死前絕對沒有能力藏匿弩箭,除非現場還有一個人幫助她,才能夠在她中箭身亡後攜帶弩箭離開。可是那時候于敏洪正關在刑警隊的預審室里,還有誰卷進這起案子?陳冬梅?”
沈恕搖搖頭說:“以劉曉曉對犯罪手段的熟悉程度,完全可以不藉助他人的力量讓弩箭自行從命案現場消失,以製造他殺的假象。可欣,你不是偵探小說迷嗎?眼下在市面上流行的一本偵探故事集《女法醫手記》里,曾描寫過一種主人公自殺後隱藏兇器的方法,你有沒有想過劉曉曉很可能使用了相同手段?”
可欣側著頭想了片刻,臉色竟然有些緋紅,羞赧地說:“我竟然忘了劉曉曉生前是寫偵探小說的,對謀殺的各種詭計了如指掌,不能把她等同於尋常兇手。在《女法醫手記》里,確實出現過一種讓兇器消失的手段,我在閱讀時還想過,不要被別有用心的人偷走這種方法,用於生活中的真實犯罪,哪知道等到真的遇見此類案件,我卻沒能活學活用。”
我被他倆說糊塗了:“別打啞謎了,快說,究竟是什麼方法?”
沈恕竟然是有備而來。他像變魔術一樣從身上取出一把弩,尺寸和款式都和我們描繪的本案兇器一模一樣。又取出一個癟癟的氣球和一支帶有尖嘴的塑料圓筒,說:“這是氦氣球打氣筒。”
三個人里只有我沒讀過《女法醫手記》那本小說,還有些似懂非懂,我隨著沈恕的話音嘀咕一句:“氦氣球?”
沈恕沒回答,做出一副秘而不宣的表情,把氣球綁在弩上,用打氣筒充足氦氣,等氣球膨脹得溜圓透亮,似乎一觸即破時鬆開手,氦氣球帶著弩箭緩緩上升,隨著微風往東北方向飄去。
17
2013年7月17日。
巨流河畔。
沈恕揮手示意我們上車,跟在氣球下面行駛。
氣球漂浮得並不算高,距離地面三十米左右,幾次險些刮到樹梢。好在這一帶沒有高大的建築,並未擋住它的飄飛路徑。約二十分鐘後氣球開始慢慢下墜,這時它已經來到巨流河上方。
我在前面的幾起案子裡提到過,巨流河是楚原最大的一條河,貫穿整個市區,河水污濁,呈土黃色。那隻帶著弩箭的氣球在河水上空越飄越低,五分鐘後,終於沉入水裡,不見蹤影。
我噓了一口氣,喃喃地說:“劉曉曉真是詭計多端。”
沈恕微笑著說:“這個氦氣球和打氣筒都不是我特意加工的,就是從市場上買來的普通商品,不用檢驗,幾乎百分百是假冒偽劣產品。由於氦氣不純淨,過一段時間氣球就會自行飄落。就像我們在酒店門前看到的那些婚宴喜慶氣球,無一例外,都是軟塌塌沒精神的樣子。”
可欣的嘴唇動了動,像是要說什麼,卻沒發出聲音。我猜想他是要拍沈恕的馬屁,又不大好意思,勉強咽了回去。
打撈隊在我們指定的範圍內撈出沈恕復原現場所用的弩箭。又經過七小時的連續工作,在距此地點約一千米遠的水底找到另一支弩箭,系在上面的氣球已經癟掉,弩箭卻完好無損。
經檢驗,在弩箭和氣球上發現大量指紋,均與劉曉曉的指紋吻合。
18
于敏洪在證據面前終於防線失守、情緒崩潰,跪在地上號啕大哭,承認了他和劉曉曉因家庭經濟困難,為給患病的孩子爭取一個相對穩定富足的未來而設計了自殺騙取保險金的周密計劃。
于敏洪稱一切計劃均是劉曉曉設計實施,目的是一旦事情敗露,避免讓于敏洪受到牽連,以確保有人照顧亮亮。
至此,這起引起轟動效應的系列兇殺案宣布告破。
四個月後,楚原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于敏洪犯有包庇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因犯人要照顧年幼患病的兒子,法院准予監外執行。
《疑案追蹤》欄目對此雲譎波詭的連環殺人案進行了詳細的追蹤報導,不僅成全了電視節目的收視率,而且促成《讓死者閉眼》一書熱銷,出版社一版再版,賺得盆滿缽滿。
沈恕忽然在他背後說:“謝謝你。”
張健一怔,停住腳,回過頭去:“什麼?”
沈恕說:“在你來之前,這案子有個癥結始終沒解開,你來了以後我受到啟發,一下子豁然開朗,所以我要謝謝你,真心的。”
張健似信非信,似懂非懂,翻一翻白眼,走了。
16
2013年7月17日。
劉曉曉命案現場。
沈恕叫上我和可欣,回到劉曉曉命案現場。
我們不知道他葫蘆里賣什麼藥,如果要覆核現場的話,至少要攜帶幾樣工具,這麼兩手空空的顯然不行。而從劉曉曉遇害到現在,沈恕一直無所作為,大家都以為他理不清案件頭緒,已經心灰意冷,恐怕這三起系列殺人案要像《讓死者閉眼》中描寫的那樣,永遠擱置起來。
畢竟,由於科技、經驗、人力、物力和客觀環境所限,不是所有的命案都能夠大白於天下。
可沈恕現在看起來信心滿滿,絲毫沒有受到挫折後情緒低落的樣子。
他在我和可欣的注視下走到距離垃圾箱一米遠處站下來,用腳輕輕跺一跺地面,說:“這裡是劉曉曉遇害的地方。”他見我和可欣都一臉茫然,補充說,“我們之所以得出這個結論,是因為散落在地面上的一袋垃圾,其中有一個空瓶子是治療地中海貧血症藥物的外包裝,經核對與亮亮日常服用的藥物一致,而這個小區的其他人家並沒有人服用這種藥。但是——”沈恕略提高聲音以引起我們注意,“這種藥每瓶有一百粒,每天服用一粒,也就是說,一瓶藥能服用三個多月。我在劉曉曉案發後曾核對過亮亮正在服用的這種藥,藥瓶里還剩近七十粒。也就是說,亮亮的上一瓶藥是一個月前吃完的,而劉曉曉把這個並沒有實際用處的空瓶子保存了一個月,直到遇害當晚才丟掉,顯然不符合常理,除非她是故意這麼做,以幫助警方確認這袋垃圾就是她丟的。”
我和可欣仍不明白他的話里暗含的意思,面面相覷,都沒說話。
沈恕像是沒留意到我倆的表情,又走向垃圾箱,用手搖晃它的鐵蓋子。那是一個兩米見方的生鐵蓋子,很厚實,分量著實不輕。沈恕說:“可欣,你更熟悉《讓死者閉眼》這本小說,在書中描寫的第三起案子裡,小說作者在樓下扔垃圾時被害死,並被移屍垃圾箱,她身中弩箭,弩箭上沾有毒鼠強,這些細節都和劉曉曉被殺害的過程沒有任何出入,可是,兇手卻忽略了一個明顯的細節——”
可欣接過話頭說:“你是說殺害劉曉曉的兇手在移屍後沒有關上垃圾箱蓋子?”
沈恕輕輕一拍手,說:“沒錯,在小說里,兇手移屍後蓋上了垃圾箱,而殺死劉曉曉的兇手卻任憑垃圾箱蓋子敞開著。蓋上垃圾箱蓋子這個細節在書中被提及三次,兇手既然刻意模仿小說作案,這就決不是無心的疏忽。最合理的推測是殺死劉曉曉的兇手沒有能力蓋上蓋子。”
可欣微微皺起眉頭,也用手晃一晃垃圾箱蓋子,說:“這不大可能成立,垃圾箱蓋子雖然比較重,可是一個成年人要蓋上它並沒有困難,而且這個人是殺害三個人的兇手,這點力氣還是有的。”
沈恕搖搖頭:“人在垃圾箱外面時,要蓋上蓋子自然不費多少力氣,可是如果人在垃圾箱裡面,而且身受重傷,再想蓋上蓋子,就幾乎無法辦到了。”
我和可欣都有些發愣,不明白沈恕的意思。半晌可欣才猶疑地說:“你懷疑——劉曉曉是自殺,布下了這個局。”
沈恕說:“對。劉曉曉和于敏洪的收入都不高,但他們的兒子亮亮患有地中海貧血症,需要定期輸血、終生服藥,這是一個燒錢的病,他們家早已經入不敷出,負債纍纍。劉曉曉擅長寫偵探推理小說,雖然稿費少得可憐,卻讓她掌握了大量偵查和反偵查知識。他們夫婦——或者是劉曉曉自己,萌生了騙取保險金的想法。劉曉曉知道採取自殺的方式很難騙過警方和保險公司,就用了一種特別的手段——連環殺人,而她自己則是三個受害人中的一員,而且為了製造社會轟動效應,同時轉移警方視線,她以自己的作品為藍本,實施殺人計劃。”
“她的計劃非常成功,不僅瞞過了警方,而且通過電視台播出後,吸引了社會的密切關注。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家關心的是劉曉曉是否會成為最後一名受害人,而決不會想到她在製造了巨大反響後,竟然會自殺。就連我們這些辦案人員,也一直在懷疑于敏洪,甚至在掌握了他為劉曉曉購買巨額保險的情況後,仍然按照小說里的思路,懷疑他為了獲取保險金而謀劃殺死劉曉曉。這正是劉曉曉精心設計的局面,她確實很高明,引導我們一步步走進這個思維陷阱。到她自殺時,我們已經形成思維定式,主觀地認為兇手按照小說里的情節成功地殺死第三名受害人,卻不曾想到,殺害這三個人的真正兇手就是劉曉曉。”
“她在決心自殺之前,專門到警隊揭發于敏洪在家中藏匿毒鼠強,以給我們製造拘傳于敏洪的藉口。這個節點把握得很好,按照小說里設定的時間,剛好是她‘遇害’前的十二小時。所以她的主動揭發行為,其實是替于敏洪洗清嫌疑,讓警方為他提供不在作案現場的證明。在前兩起命案中,警方圍繞于敏洪做了大量工作,而于敏洪也故意表現得不那麼清白,吸引警方注意,卻在最後一起命案中,于敏洪全身而退,讓警方的前期工作成果付諸東流,更使得這宗系列殺人案撲朔迷離,線索中斷,幾乎成為《讓死者閉眼》中描寫的死案。”
我和可欣聽得瞠目結舌。沈恕的分析頭頭是道,條理清楚,按照這個說法,整個案子從頭到尾都理順了。可是,他卻始終沒有提到一個關鍵節點,或者是有意忽略了——這是我排除她自殺可能性的重要依據。
我等沈恕闡述過他的完整思路後才提出異議說:“如果劉曉曉是自殺的,為什麼在現場沒有發現她用於自殺的弩箭?我們在垃圾箱周圍十米內一寸寸地翻找過,如果弩箭被她藏在附近,決不可能逃過我們的眼睛。何況,她身中毒箭後,連蓋上垃圾箱蓋子的力氣都沒有,又怎能好整以暇地掩藏弩箭呢?”
我一邊說,可欣一邊點頭,從某種意義上說,我的分析是刑偵常識,僅這一點,就能推翻沈恕的全部判斷。不過,我能想到這點,可欣也能想到,沈恕不可能想不到,難道他有更好的解釋?
沈恕還沒作答,可欣附和我說:“劉曉曉在臨死前絕對沒有能力藏匿弩箭,除非現場還有一個人幫助她,才能夠在她中箭身亡後攜帶弩箭離開。可是那時候于敏洪正關在刑警隊的預審室里,還有誰卷進這起案子?陳冬梅?”
沈恕搖搖頭說:“以劉曉曉對犯罪手段的熟悉程度,完全可以不藉助他人的力量讓弩箭自行從命案現場消失,以製造他殺的假象。可欣,你不是偵探小說迷嗎?眼下在市面上流行的一本偵探故事集《女法醫手記》里,曾描寫過一種主人公自殺後隱藏兇器的方法,你有沒有想過劉曉曉很可能使用了相同手段?”
可欣側著頭想了片刻,臉色竟然有些緋紅,羞赧地說:“我竟然忘了劉曉曉生前是寫偵探小說的,對謀殺的各種詭計了如指掌,不能把她等同於尋常兇手。在《女法醫手記》里,確實出現過一種讓兇器消失的手段,我在閱讀時還想過,不要被別有用心的人偷走這種方法,用於生活中的真實犯罪,哪知道等到真的遇見此類案件,我卻沒能活學活用。”
我被他倆說糊塗了:“別打啞謎了,快說,究竟是什麼方法?”
沈恕竟然是有備而來。他像變魔術一樣從身上取出一把弩,尺寸和款式都和我們描繪的本案兇器一模一樣。又取出一個癟癟的氣球和一支帶有尖嘴的塑料圓筒,說:“這是氦氣球打氣筒。”
三個人里只有我沒讀過《女法醫手記》那本小說,還有些似懂非懂,我隨著沈恕的話音嘀咕一句:“氦氣球?”
沈恕沒回答,做出一副秘而不宣的表情,把氣球綁在弩上,用打氣筒充足氦氣,等氣球膨脹得溜圓透亮,似乎一觸即破時鬆開手,氦氣球帶著弩箭緩緩上升,隨著微風往東北方向飄去。
17
2013年7月17日。
巨流河畔。
沈恕揮手示意我們上車,跟在氣球下面行駛。
氣球漂浮得並不算高,距離地面三十米左右,幾次險些刮到樹梢。好在這一帶沒有高大的建築,並未擋住它的飄飛路徑。約二十分鐘後氣球開始慢慢下墜,這時它已經來到巨流河上方。
我在前面的幾起案子裡提到過,巨流河是楚原最大的一條河,貫穿整個市區,河水污濁,呈土黃色。那隻帶著弩箭的氣球在河水上空越飄越低,五分鐘後,終於沉入水裡,不見蹤影。
我噓了一口氣,喃喃地說:“劉曉曉真是詭計多端。”
沈恕微笑著說:“這個氦氣球和打氣筒都不是我特意加工的,就是從市場上買來的普通商品,不用檢驗,幾乎百分百是假冒偽劣產品。由於氦氣不純淨,過一段時間氣球就會自行飄落。就像我們在酒店門前看到的那些婚宴喜慶氣球,無一例外,都是軟塌塌沒精神的樣子。”
可欣的嘴唇動了動,像是要說什麼,卻沒發出聲音。我猜想他是要拍沈恕的馬屁,又不大好意思,勉強咽了回去。
打撈隊在我們指定的範圍內撈出沈恕復原現場所用的弩箭。又經過七小時的連續工作,在距此地點約一千米遠的水底找到另一支弩箭,系在上面的氣球已經癟掉,弩箭卻完好無損。
經檢驗,在弩箭和氣球上發現大量指紋,均與劉曉曉的指紋吻合。
18
于敏洪在證據面前終於防線失守、情緒崩潰,跪在地上號啕大哭,承認了他和劉曉曉因家庭經濟困難,為給患病的孩子爭取一個相對穩定富足的未來而設計了自殺騙取保險金的周密計劃。
于敏洪稱一切計劃均是劉曉曉設計實施,目的是一旦事情敗露,避免讓于敏洪受到牽連,以確保有人照顧亮亮。
至此,這起引起轟動效應的系列兇殺案宣布告破。
四個月後,楚原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于敏洪犯有包庇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因犯人要照顧年幼患病的兒子,法院准予監外執行。
《疑案追蹤》欄目對此雲譎波詭的連環殺人案進行了詳細的追蹤報導,不僅成全了電視節目的收視率,而且促成《讓死者閉眼》一書熱銷,出版社一版再版,賺得盆滿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