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
我的學生們是怎樣做的呢?他們利用了我給予他們的規劃工具,把期限分別放到了學期中的各個階段。這樣當然很好,這說明他們認識到自己拖沓的毛病,而且有機會的話也希望能有效地控制自己——但是主要問題是,這種工具是否真能幫助他們取得較好成績。為了找到答案,我們還必須在其他班裡用不同設計做同類實驗,並且最後拿論文成績進行對比。
我已經讓古列夫所在班級的同學自己選擇交卷期限,我到其他兩個班——和他們約定了完全不同的條件。在第二個班,我告訴他們,我對交卷不設其他期限,他們只要到學期最後一節課結束時交上三篇論文即可。他們也可以早交,但當然了,早交也不會加分。我預料他們會非常高興:我給了他們彈性期限和完全的選擇自由。不僅如此,他們還不會因為前面哪篇論文遲交受罰,所以完全沒有風險。
第三個班得到的是可以稱之為“專制”的待遇:我給三篇論文都規定了交卷期限,分別定在第四周、第八周和第十二周。這是“齊步走”命令,他們完全沒有彈性或選擇的餘地。
這三個班,你們預料哪一個班的期末的成績會最好?是古列夫那個班嗎?他們享有一定的彈性。或者第二個班?只有最後期限,享有完全的彈性。還是第三個班?強制性的期限,因而完全沒有彈性。成績最好的會是哪個班呢?同時,你們預料哪個班成績會最差呢?
學期結束,負責這幾個班的教學助理何塞?席爾瓦(他本人是研究拖沓惡習的專家,現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評卷後把論文發還給學生們,我們可以比較這三個班的成績了。我們發現被限定三個交卷時間的那個班成績最好;完全不設交卷期限(最後期限除外)那個班成績最差;古列夫那個班,可以自己設定三個交卷期限(但遲交會被罰分),成績在二者之間,這三篇論文和期末總成績都是如此。
這一結果說明了什麼?第一,學生們的確有拖沓習慣(一大新聞);第二,嚴格限制他們的自由(自上而下地硬性規定每一篇論文的交卷期限)是治療拖沓病最有效的手段。但是最大的啟示在於,只要給學生們一種工具讓他們自己設定期限,就可以幫助他們獲得較好的成績。
這一發現意味著學生們一般都了解自己拖沓的問題,如果有機會也能夠與之鬥爭,並可能取得相應的成果。但是為什麼允許自設期限的學生的成績不如那些被嚴格規定期限的學生呢?我的感覺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了解自己的拖沓傾向,即使那些認識到自己拖沓傾向的人也不一定對自己的問題有完全的了解。不錯,人們可以自己設定期限,但是這些期限未必能使他們的能力得到最好發揮。
當我看了古列夫班的學生設定的期限,問題確實出在這裡。儘管班裡大多數學生把三個交卷期限平均拉開(這些學生的成績與被嚴格規定期限的那些一樣高),有些人沒有把期限拉開,有幾個甚至根本沒有給自己設定期限。那些沒有充分拉開交卷期限的學生把全班的平均成績拉了下來。缺少了合理的期限分配——交卷期限會強迫他們在學期中間儘早動手準備論文——期末論文一般都是倉促而就,因而質量很差(即使沒有算上按遲交天數1%的扣分也是如此)。
有意義的是,這一結果意味著,拖沓問題人皆有之,那些認識到並承認自己弱點的人能夠更好地利用設計好的工具幫助自己戰勝它。
這就是我和學生們的經驗。它與日常生活有什麼關係呢?我認為關係很大。抵禦誘惑、灌輸自製意識是人類總體的目標,一再失敗、少有成功則是我們很多苦難的來源之一。我環顧一下周圍,看到人們都在盡力做他們認為正確的事情,不管是發誓要遠離點心盤子的節食者,還是發誓要少花錢多儲蓄的家庭,為自我控制進行的鬥爭到處都有。我們可以在書籍雜誌、廣播電台和電視裡發現各種各樣的自我完善和幫助的信息。
但是,儘管有這些電波信息的傳送和印刷品的集中關注,我們一再發現自己處在和我的學生們同樣的困境之中——一次又一次無法達到我們的長遠目標。為什麼呢?因為缺乏參與精神,我們在誘惑面前一觸即潰。
還有什麼其他的辦法嗎?從我上面描述的實驗來看,最明顯的結論是,如果有“外部聲音”發出命令,我們多數人會立正傾聽。歸根結底,被我設定具體期限的學生——我對他們發出“家長式”的聲音——表現最好。當然,咆哮的命令並不總是有效,人們也往往不喜歡採用。退一步怎麼樣?最好的辦法似乎是給人以預先參與的機會,選擇他們喜歡的行動路徑。這種做法可能不如強制性規定那樣有效,但是它能夠幫助我們把自己推向正確的方向(如果對人們實施訓練,讓他們在自己設定期限方面獲得經驗,可能更是這樣)。
底線是什麼呢?我們在自我控制上有困難,這種困難與即時滿足與延後滿足有關——這是明擺著的事實。但同時我們面臨的每個問題又都有潛在的自我控制機制。如果我們無法從領到的工資支票中抽出部分進行儲蓄,還可以讓僱主自動幫我們扣除;如果我們沒有定期健身的意志力,也可以和朋友們搭伴安排鍛鍊時間。有很多可以使我們預先參與的工具,可以幫助我們實現自己的願望。
可以利用預先參與機制來解決問題還有哪些呢?我們來考慮一下保健和信用消費。
儲蓄
我們可以像奧威爾小說中描寫的那樣,發布政令,禁止人們消費。這就如同我第三個班的學生一樣,由我強行規定最後期限。但是有沒有更聰明的做法,讓人們監視自己的消費呢?
幾年前,我聽說過一種“冰杯”法能減少信用卡消費。這是在自己家中矯正消費衝動的方法:你把信用卡放到一杯水裡,把杯子放到冰箱裡冰凍起來。然後,如果你一時衝動又決定要買什麼東西,必須先等杯子裡的冰化了才能取出信用卡。到那時,你的衝動可能會消退。(你不能把杯子放到微波爐里解凍,那會損傷磁軌。)
但是還有一種引起爭議的好方法,當然更加現代化。約翰?利蘭在《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描寫了一種正在增長的自我羞愧趨勢:“一位自稱特里西婭的婦女上個星期發現自己信用卡欠債總額已經高達22302美元,她迫不及待要把這一消息散布出去。特里西婭,二十九歲,從沒有對家人或朋友提及自己的財務狀況,以及對自己的個人債務表示羞愧。但是她在自己位於密執安北部家中的洗衣間裡,做了一件上一代人聞所未聞、匪夷所思的事情:她在網上發帖子,公開自己的詳細財務狀況,包括她的財富淨值(目前是–38691美元),信用卡收支狀況包括欠款利息費用,以及她從去年建立博客以來已經償還的債務金額(15312美元)。”
文章還表明特里西婭的博客代表了當前越來越大的某種趨勢。很明顯,已經有數十個(現在可能多達數千了)專門的債務博客網站(網站名稱從“比你窮”,“我們欠債”,“別愛上欠債”到特里西婭的網頁“擺脫債務博客”)。利蘭寫道,“消費者在請求別人幫助自己建立自製機制,因為許許多多的公司在毫無節制地大肆推銷。”
把過度消費的狀況在博客上發表,這樣做重要而且有用,但正如我們在第五章關於情緒的討論所說的,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在引誘面前抑制消費的方法,而不是事後設法抱怨。
我們能夠做些什麼呢?能否依照古列夫他們班的條件創造某種機制,既有自由選擇權同時又有內在的限制?我開始想像另一種類型的信用卡——自我控制信用卡,它能幫助人們限制自己的消費行為。用戶可以事先設定他們在每類商品、每家商店的消費限額以及他們每次消費的限額。例如,持卡人可以把咖啡消費限制在每周20美元,服裝類消費每半年600美元,也可以把日用雜項限制在每周200美元,娛樂消費每月60美元,並且在下午2點~5點之間禁止糖果類消費。如果他們超過消費限額怎麼辦?這可以由持卡人自己來決定。例如,他們可以設定信用卡自動拒付,或者可以自己設定超限稅並且把稅金轉贈給“人類家園”國際組織、朋友,或者轉為定期儲蓄。這種信用卡系統也可以採用“冰杯”方式對大件消費設置冷卻時段,甚至可以由系統自動給你配偶、母親或者朋友發出一封電子郵件:
親愛的蘇米:
本郵件提請您注意,您的丈夫丹?艾瑞里,一位誠信正直的公民,現已超過了每月50美元的巧克力消費限額,實際消費已達到73.25美元。
順致敬意,自我控制信用卡中心
這好像是在白日做夢,但事實並非如此。想一下那些開始充斥市場的智慧卡(薄薄的,手掌大小的卡片,具有了不起的計算機功能)的潛力。這些智慧卡提供了一種可能性,即按每個人不同的需要定製消費計劃並幫助人們明智地管理信貸。例如,為什麼信用卡不能有個消費“調節器”(就像發動機有限速器一樣)來限制某些特定情況下的現金支付業務?它們為什麼不能具有與緩釋膠囊類似的功能,讓消費者能夠自己設定,合理分配信貸,幫助他們像自己所希望的那樣消費呢?
我已經讓古列夫所在班級的同學自己選擇交卷期限,我到其他兩個班——和他們約定了完全不同的條件。在第二個班,我告訴他們,我對交卷不設其他期限,他們只要到學期最後一節課結束時交上三篇論文即可。他們也可以早交,但當然了,早交也不會加分。我預料他們會非常高興:我給了他們彈性期限和完全的選擇自由。不僅如此,他們還不會因為前面哪篇論文遲交受罰,所以完全沒有風險。
第三個班得到的是可以稱之為“專制”的待遇:我給三篇論文都規定了交卷期限,分別定在第四周、第八周和第十二周。這是“齊步走”命令,他們完全沒有彈性或選擇的餘地。
這三個班,你們預料哪一個班的期末的成績會最好?是古列夫那個班嗎?他們享有一定的彈性。或者第二個班?只有最後期限,享有完全的彈性。還是第三個班?強制性的期限,因而完全沒有彈性。成績最好的會是哪個班呢?同時,你們預料哪個班成績會最差呢?
學期結束,負責這幾個班的教學助理何塞?席爾瓦(他本人是研究拖沓惡習的專家,現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評卷後把論文發還給學生們,我們可以比較這三個班的成績了。我們發現被限定三個交卷時間的那個班成績最好;完全不設交卷期限(最後期限除外)那個班成績最差;古列夫那個班,可以自己設定三個交卷期限(但遲交會被罰分),成績在二者之間,這三篇論文和期末總成績都是如此。
這一結果說明了什麼?第一,學生們的確有拖沓習慣(一大新聞);第二,嚴格限制他們的自由(自上而下地硬性規定每一篇論文的交卷期限)是治療拖沓病最有效的手段。但是最大的啟示在於,只要給學生們一種工具讓他們自己設定期限,就可以幫助他們獲得較好的成績。
這一發現意味著學生們一般都了解自己拖沓的問題,如果有機會也能夠與之鬥爭,並可能取得相應的成果。但是為什麼允許自設期限的學生的成績不如那些被嚴格規定期限的學生呢?我的感覺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了解自己的拖沓傾向,即使那些認識到自己拖沓傾向的人也不一定對自己的問題有完全的了解。不錯,人們可以自己設定期限,但是這些期限未必能使他們的能力得到最好發揮。
當我看了古列夫班的學生設定的期限,問題確實出在這裡。儘管班裡大多數學生把三個交卷期限平均拉開(這些學生的成績與被嚴格規定期限的那些一樣高),有些人沒有把期限拉開,有幾個甚至根本沒有給自己設定期限。那些沒有充分拉開交卷期限的學生把全班的平均成績拉了下來。缺少了合理的期限分配——交卷期限會強迫他們在學期中間儘早動手準備論文——期末論文一般都是倉促而就,因而質量很差(即使沒有算上按遲交天數1%的扣分也是如此)。
有意義的是,這一結果意味著,拖沓問題人皆有之,那些認識到並承認自己弱點的人能夠更好地利用設計好的工具幫助自己戰勝它。
這就是我和學生們的經驗。它與日常生活有什麼關係呢?我認為關係很大。抵禦誘惑、灌輸自製意識是人類總體的目標,一再失敗、少有成功則是我們很多苦難的來源之一。我環顧一下周圍,看到人們都在盡力做他們認為正確的事情,不管是發誓要遠離點心盤子的節食者,還是發誓要少花錢多儲蓄的家庭,為自我控制進行的鬥爭到處都有。我們可以在書籍雜誌、廣播電台和電視裡發現各種各樣的自我完善和幫助的信息。
但是,儘管有這些電波信息的傳送和印刷品的集中關注,我們一再發現自己處在和我的學生們同樣的困境之中——一次又一次無法達到我們的長遠目標。為什麼呢?因為缺乏參與精神,我們在誘惑面前一觸即潰。
還有什麼其他的辦法嗎?從我上面描述的實驗來看,最明顯的結論是,如果有“外部聲音”發出命令,我們多數人會立正傾聽。歸根結底,被我設定具體期限的學生——我對他們發出“家長式”的聲音——表現最好。當然,咆哮的命令並不總是有效,人們也往往不喜歡採用。退一步怎麼樣?最好的辦法似乎是給人以預先參與的機會,選擇他們喜歡的行動路徑。這種做法可能不如強制性規定那樣有效,但是它能夠幫助我們把自己推向正確的方向(如果對人們實施訓練,讓他們在自己設定期限方面獲得經驗,可能更是這樣)。
底線是什麼呢?我們在自我控制上有困難,這種困難與即時滿足與延後滿足有關——這是明擺著的事實。但同時我們面臨的每個問題又都有潛在的自我控制機制。如果我們無法從領到的工資支票中抽出部分進行儲蓄,還可以讓僱主自動幫我們扣除;如果我們沒有定期健身的意志力,也可以和朋友們搭伴安排鍛鍊時間。有很多可以使我們預先參與的工具,可以幫助我們實現自己的願望。
可以利用預先參與機制來解決問題還有哪些呢?我們來考慮一下保健和信用消費。
儲蓄
我們可以像奧威爾小說中描寫的那樣,發布政令,禁止人們消費。這就如同我第三個班的學生一樣,由我強行規定最後期限。但是有沒有更聰明的做法,讓人們監視自己的消費呢?
幾年前,我聽說過一種“冰杯”法能減少信用卡消費。這是在自己家中矯正消費衝動的方法:你把信用卡放到一杯水裡,把杯子放到冰箱裡冰凍起來。然後,如果你一時衝動又決定要買什麼東西,必須先等杯子裡的冰化了才能取出信用卡。到那時,你的衝動可能會消退。(你不能把杯子放到微波爐里解凍,那會損傷磁軌。)
但是還有一種引起爭議的好方法,當然更加現代化。約翰?利蘭在《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描寫了一種正在增長的自我羞愧趨勢:“一位自稱特里西婭的婦女上個星期發現自己信用卡欠債總額已經高達22302美元,她迫不及待要把這一消息散布出去。特里西婭,二十九歲,從沒有對家人或朋友提及自己的財務狀況,以及對自己的個人債務表示羞愧。但是她在自己位於密執安北部家中的洗衣間裡,做了一件上一代人聞所未聞、匪夷所思的事情:她在網上發帖子,公開自己的詳細財務狀況,包括她的財富淨值(目前是–38691美元),信用卡收支狀況包括欠款利息費用,以及她從去年建立博客以來已經償還的債務金額(15312美元)。”
文章還表明特里西婭的博客代表了當前越來越大的某種趨勢。很明顯,已經有數十個(現在可能多達數千了)專門的債務博客網站(網站名稱從“比你窮”,“我們欠債”,“別愛上欠債”到特里西婭的網頁“擺脫債務博客”)。利蘭寫道,“消費者在請求別人幫助自己建立自製機制,因為許許多多的公司在毫無節制地大肆推銷。”
把過度消費的狀況在博客上發表,這樣做重要而且有用,但正如我們在第五章關於情緒的討論所說的,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在引誘面前抑制消費的方法,而不是事後設法抱怨。
我們能夠做些什麼呢?能否依照古列夫他們班的條件創造某種機制,既有自由選擇權同時又有內在的限制?我開始想像另一種類型的信用卡——自我控制信用卡,它能幫助人們限制自己的消費行為。用戶可以事先設定他們在每類商品、每家商店的消費限額以及他們每次消費的限額。例如,持卡人可以把咖啡消費限制在每周20美元,服裝類消費每半年600美元,也可以把日用雜項限制在每周200美元,娛樂消費每月60美元,並且在下午2點~5點之間禁止糖果類消費。如果他們超過消費限額怎麼辦?這可以由持卡人自己來決定。例如,他們可以設定信用卡自動拒付,或者可以自己設定超限稅並且把稅金轉贈給“人類家園”國際組織、朋友,或者轉為定期儲蓄。這種信用卡系統也可以採用“冰杯”方式對大件消費設置冷卻時段,甚至可以由系統自動給你配偶、母親或者朋友發出一封電子郵件:
親愛的蘇米:
本郵件提請您注意,您的丈夫丹?艾瑞里,一位誠信正直的公民,現已超過了每月50美元的巧克力消費限額,實際消費已達到73.25美元。
順致敬意,自我控制信用卡中心
這好像是在白日做夢,但事實並非如此。想一下那些開始充斥市場的智慧卡(薄薄的,手掌大小的卡片,具有了不起的計算機功能)的潛力。這些智慧卡提供了一種可能性,即按每個人不同的需要定製消費計劃並幫助人們明智地管理信貸。例如,為什麼信用卡不能有個消費“調節器”(就像發動機有限速器一樣)來限制某些特定情況下的現金支付業務?它們為什麼不能具有與緩釋膠囊類似的功能,讓消費者能夠自己設定,合理分配信貸,幫助他們像自己所希望的那樣消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