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你既然已經隱瞞了陛下駕崩的消息,這件事情就別再插手了,”伏壽咬斷了線頭,對著陽光看了看,確定看不出陣腳之後,才放下荷包對沈嫻說道:“我下道懿旨,將你從陛下遇刺的事情里撇出去,再把葬禮的事全權委託給你就行了。”

  沈嫻看著伏壽,嘆了口氣:“你真的不想走?”

  “能去哪兒?”伏壽搖搖頭:“習慣了錦衣玉食的生活,如何能適應四處奔波?”

  說的也是,不過還是狡辯,沈嫻很像告訴伏壽,如果真的不想在宮裡待了,她可以把她送去益州,置辦個大寨子,買點丫鬟僕人伺候著,日子怎麼瀟灑怎麼來。伏壽畢竟還年輕呢。

  但是當沈嫻看著伏壽平靜無波的雙眸時,她卻什麼都說不出來了。

  最後,沈嫻也只能說這一句話了:“你開心……就好。”

  “沒什麼開心或不開心,”伏壽笑了笑:“過日子罷了。”

  過了一會兒,伏壽又說道:“董婉兒那裡……”

  “你猜我弟弟留給楊司空的遺詔是什麼?”沈嫻沒有直接回答伏壽的話,而是似笑非笑地問:“給我套上個公主的名頭,將帝位傳給我,還有呢?”

  “我猜,陛下會讓你在登基之後,將董婉兒的孩子封王,”伏壽輕描淡寫地說:“不管男女,他將來都不得繼承皇位。”

  “聰明,”沈嫻拍了拍手:“我覺得也是。”

  劉協非要裝作遇刺身亡的目的有三個,一,噁心沈嫻,二,保住大漢江山,三,保住他和董貴人的孩子。

  這三個目的中,前兩個是劉協和楊彪共同的想法,後一個是劉協的一廂情願,不過楊司空肯定會幫他完成的,因為他不會看著沈嫻的血脈繼任皇帝,對楊彪來說,那和改朝換代沒什麼兩樣。

  大臣們可以忍受一位漢家的公主登基稱帝,卻不能忍受公主的孩子繼續坐皇位。畢竟再怎麼說,公主也是自己人,可公主的孩子,卻是別人家的。

  “他想保住董貴人的孩子,我卻偏要扶他上位,”沈嫻微微一笑,語氣卻很冰冷:“這亡國的鍋,其實我也不想背呢。”

  伏壽以皇后的名義下了懿旨,昭告天下說劉協遇刺身亡,刺客已經被劉太尉所擒獲,審問的結果是刺客與先帝有私人恩怨,但先帝死的時候刺客還沒能力報仇,於是只好根據父債子還的標準,把報仇對象改為劉協。

  不管怎麼說,陛下現在駕崩了,可政事不能沒人管,他沒有皇子,也沒有公主,但他有個親姐,就是傳說中的劉太尉,這點陛下已經寫進了遺詔里,楊司空等老臣可以作證,不服去找他們辯。現在就先讓劉太尉暫代皇位,處理朝政,其他的等日後有合適的時機再議論。

  這故事說出去壓根沒人信,但皇后金口玉言,大家再不服也只能暗地裡議論,況且有了楊彪提前打招呼,大家心中門清,一時間長安城裡竟然無人將劉協駕崩鍋扣在沈嫻身上,讓沈嫻驚奇了好一陣子。

  長安城沒人扣鍋,不代表其他地方沒有,消息傳到兗州,袁紹和曹操等人都震驚了。袁紹當即就寫了封信傳告天下,表示不承認沈嫻的身份,一定是她自己瞎編的。袁紹在信中還將沈嫻打為弒君的jian佞,將朝中大臣一股腦地污衊為她的同黨,高舉為劉協報仇的旗號,退出與曹操和周瑜的戰爭,班師回朝去攘除jian凶了。

  周瑜和曹操當然不能放袁紹走,這倆人也趕緊命令大軍整頓,跟在袁紹後面,有機會就打他。

  “本初不太可能直接去司隸,”將同皇后懿旨一起送來的長安城情況的描述翻來覆去地看了半天后,曹操搖頭:“依我看,他是要回冀州。”

  沈嫻收了陳倉關袁紹的兵馬,還有荀攸帶來的援軍拱衛,司隸現在有大半都落在她手裡,洛陽又是座被大火焚燒過至今未修復完成的廢城,沒法駐兵把守,袁紹傻了才會在這個時候去司隸跟沈嫻硬碰硬。

  周瑜也傾向於袁紹要去冀州的說法,畢竟冀州是袁紹的大本營,他真正信任的人和他的家人都在冀州呢,就算要逃命也得先帶上妻兒家小啊。

  曹操看周瑜一直認真地讀著軍報,憋了半天沒忍住,還是問了出來:“劉太尉她……真是陛下的親姊?”

  “千真萬確,”周瑜沒有瞞曹操,反正大家都已經知道了,有什麼好瞞的:“三妹也是後來才知道的,這件事情是蔡先生所言,孟德若是不信,他日得勝回京,可以去蔡先生府上拜會一番。”

  “哎,公瑾說哪裡的話,”曹操笑眯眯地說:“我這是驚喜啊。”

  對曹操來說還真是驚喜,至少沈嫻想拿皇位的時候,他不用為了維護漢室江山而與沈嫻為敵了。

  周瑜卻沒有那麼樂觀,不管怎麼說,劉協死在沈嫻掌控長安的時候,這是給她潑了盆洗不乾淨的污水。

  這讓周瑜的心情很不美麗。

  “給子龍寫封信,他也該動動了,”周瑜鋪開宣紙,提筆揮毫:“袁本初想回冀州,我們就放他回去,正好一網打盡。”

  “對,”曹操點頭,半真半假地開玩笑:“就當是提前送給劉太尉的賀禮了。”

  第180章179

  袁紹在撤軍回冀州的路上正巧碰到了前來支援周瑜的太史慈。

  當時雙方都趕了挺長時間的路,區別在於太史慈是受了沈嫻的鼓勵,雄赳赳氣昂昂揣著滿腔熱血跑來建功立業的;而袁紹則是先被沈嫻占了長安的消息搞得頭疼不已,又被手下集體投降的事實惹得暴怒,再加上屁股後面還有周瑜和曹操追著打,導致全軍都籠罩在一片愁雲慘澹的陰影之中。

  這樣一對比,高下立判。

  看見迎風招展的旗子上寫著斗大的“袁”字後,太史慈頓時精神一震,就像看見了耗子的貓咪似的,當即就率領前鋒沖了出去,在趕了一段時間後,成功咬住了袁紹的末隊,將其衝散的七零八落。

  開始時袁紹沒打算反擊,他這也算是人困馬乏的,只想趕緊渡過黃河。只要過了河,就是袁紹的自家地盤,就安全多了,不用緊趕慢趕地跑,到時候袁紹再與留守冀州的淳于瓊匯合,是反擊還是撤退,可以看情況靈活處理,不會像現在這般被動。

  然而太史慈在後面追得太放肆了,那股死不鬆口的狠勁兒就像是嗅到血腥氣息的惡狼,袁紹被太史慈趕來趕去,一下子就憤怒了,心想老子懶得搭理你,差不多就行了,非要打,那就給你點顏色看看。

  於是袁紹調轉方向,後隊變前隊,跟太史慈的前鋒悍然幹上了。

  因為只是先頭部隊,所以太史慈帶的人並不多,出其不意的衝鋒很有效果,可一旦陷入苦戰中,很容易就會被袁紹的大部隊包了餃子。所幸由張遼率領的大部隊在太史慈被徹底剿滅之前終於來了,雙方兵合一處,發起衝鋒,在黃河邊上真刀實槍地廝殺了整整一下午,最後天快黑了,雙方才鳴金收兵,暫時安營紮寨,彼此虎視眈眈。

  此戰沒誰獲勝,雙方算是打了個平手,各有傷亡,但從長遠的眼光來開,太史慈算是贏了一點點,因為他成功地拖住了袁紹渡河的步伐,將他困在了兗州境內,只等周瑜和曹操追趕上來了。

  第二天傍晚的時候,曹操和周瑜率領的先頭部隊與太史慈派來接應的人遇上了。

  “戰況如何?”周瑜沒有廢話,直接問最重要的事情。

  “太史將軍帶著先鋒兩千人偷襲了袁本初的大部隊,後來袁本初回援,我軍援軍也及時趕到,在官渡港激戰一下午,輸贏……算是平手?”斥候看著臉嫩,應該是剛剛從軍不久,面對周瑜很是靦腆,但說話卻挺有條理,該交代的都交代清楚了。

  “平手?”周瑜笑了笑:“你倒是會給你們將軍開脫,他帶著兩千人沖陣,差點兒讓人家全滅了吧?”

  斥候拿不準周瑜是不是生氣了,只得跟著笑笑不說話。

  “先走吧,見了他再說。”周瑜搖搖頭:“幸虧後續部隊跟上的快……是誰統軍?”

  “張文遠張將軍,”斥候撓了撓頭,笑道:“主公說張將軍為人沉穩,可堪大用,剛好與太史將軍互補。”

  曹操眼中有驚訝之情一閃而過,張遼可是他的手下,沈嫻就這麼放心把援軍的指揮權交出去?

  “你這個孩子倒是長了張靈巧的嘴。”周瑜沒有評價沈嫻的話,反而誇了斥候一句。

  “先去匯合吧,”周瑜看向曹操:“這次讓孟德兄做先鋒,如何?”

  曹操很認真地點頭:“那就不推辭了。”

  或許是巧合,太史慈與袁紹打完架後是在官渡邊安營紮寨的。再次回到自己的兵敗之地,曹操心中感慨頗多。

  周瑜和曹操把袁紹摁在官渡走不了的時候,沈嫻正在長安城裡跟滿朝文武死磕。

  劉協死的太突然了,董貴人肚子裡的孩子剛懷上,也不知道是男是女,況且就算她能立馬生出來,小嬰兒登基了能幹什麼?只能賣萌了。

  活還得大人來干。

  於是在劉協被葬入皇陵之後,楊彪就當著滿朝文武的面宣讀了劉協的遺詔。

  沈嫻和貂蟬試了那麼多回都沒能把劉協的遺詔偷回來,最後乾脆放棄了。隨便楊彪怎麼宣旨吧,沈嫻不遵就是了,皇位又不像是其他的東西,這種人人都想得到的位置,做起文章來可是有很多手段呢。

  楊彪宣讀的遺詔內容中確實有“董貴人的孩子出生之後封王”這一點,但卻沒提以後能不能繼承皇位,不知道是劉協確實沒寫、沈嫻只是瞎猜的,還是楊彪偷偷地去掉了關鍵的一點,給漢室江山留了條後路。

  有關下任皇帝的人選,詔書中只有一句話的內容,寫在最後面,大意就是劉協把皇位傳給他親姐姐沈嫻了,還希望姐姐你繼續努力。

  繼續努力什麼?努力搞垮大漢朝開闢新世界嗎?

  站在百官之首位置上的沈嫻低頭垂手擺出一副沉靜淒哀的樣子,仿佛在為英年早逝的親弟弟哀悼,實際上她背著所有人、對著楊彪光明正大地打了個哈欠。

  昨天睡得有點晚,困了。

  楊彪裝作沒看見沈嫻這副大不敬的樣子,他淡定地宣完了旨意,將聖旨遞給沈嫻。

  沈嫻重拾了她多年未用的精湛演技,拿出了曾經欺騙袁術的功力,她深吸一口氣,努力飆出一串淚珠,聲音哽咽地拒絕了接旨:“我何德何能擔此大任?此事休要再提。”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