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頁
“潁川人?”孫策順著郭嘉的思路想了想,覺得滿頭霧水:“袁本初到底想做什麼?你們不是一直說潁川派在他手下沒活路嗎?”
“你不能這麼看,”郭嘉說:“潁川派確實沒什麼活路,所以我跟著文若來投奔了主公。但這並不代表荀友若和淳于簡仲不受袁本初的信任。”
袁紹對荀彧不冷不淡,但對荀諶卻一直不錯,甚至在荀家舉族搬遷去了益州後依舊給予了荀諶極大的信任;至於淳于瓊,此人曾與袁紹、曹操同為西園八校尉之一,彼此之間有著很深的交情。而且淳于瓊不像許攸那樣仗著自己跟袁紹關係好就喜歡作死,他為人很是謙遜,每每有思路,都會與袁紹的想法不謀而合,所以袁紹很器重他。
至於張郃,雖然也是袁紹手下大將之一,但他一開始跟的人是韓馥,後來韓馥將冀州拱手送給袁紹,張郃才又換了主公,投到了袁紹的帳下。
這麼一比較,張郃和淳于瓊兩人與袁紹之間的關係親疏立判。
況且身為一位將領,雖然守城也是功勞一件,但積累功勳最快速的途徑還是親自上戰場拼殺。袁紹出征的時候沒有帶上張郃,而是把他扔去了陳倉關,你可以理解為袁紹很器重張郃,希望他能夠抵禦住馬騰和荀攸的進攻,但你同時也可以想,袁紹不希望張郃的功勞太大了。
“為什麼說張儁義沒我聰明呢,因為他趕路趕到一半才想明白這個道理啊。”郭嘉嘆道:“若是張儁義從一開始就堅持不出陳倉關,司隸戰場就陷入了僵局中,只能靠著兗州那邊的局勢變化來決定勝負了。如果袁本初獲勝,他回援長安城,事後即使不會褒獎死守陳倉不出的張儁義,也不會怪罪於他。”
“但張儁義若是急忙馳援長安,那情況就不一樣了,他一動,勢必會把公達放進關內,司隸局勢一破,兗州的僵局也維持不了多久了,再加上子龍還在幽州活動,袁紹的敗局幾乎是無法挽回的了。”
“究竟是什麼造成了張儁義和袁本初之間有著這麼大的認知差異……”郭嘉停下了腳步,他抬頭望著未央宮的方向,低聲笑了起來:“張儁義以為袁本初把陛下的安危當成了首要目標,然而袁本初卻根本就沒將陛下的死活放在眼裡,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只要能打敗主公,袁本初就是這場博弈最大的贏家。”
自己都能當皇帝了,誰還會在乎另一個皇帝的死活?袁紹巴不得劉協去死呢,最好死在沈嫻在長安城的時候,這樣就連殺害皇帝這條罪名袁紹都能推到沈嫻頭上。
郭嘉說到這裡,孫策已經恍然大悟了:“所以張儁義停了下來?”
忽然明白自己哪裡犯錯了的張郃進也不是、退也不是。
前進?且不說荀攸挖了陷阱在等他,就算張郃能打敗荀攸奪回了長安城,他這不是給袁紹心裡添堵嗎?得勝歸來的袁紹看著一個活蹦亂跳的劉協,得多憋屈啊。
袁紹不是什麼心胸特別寬廣的人,他一看見劉協就憋屈,一憋屈就想起來給他造成一切的始作俑者張郃,張郃以後還能有好日子過?
後退?陳倉關是回不去了,七萬人對五萬人看似占便宜,然而那只是荀攸率領的先頭部隊,如果有必要,張魯會繼續從漢中派兵出去的,到時候源源不斷的兵馬湧入,缺少補寄的張郃帶著嗷嗷待哺的七萬人,遲早走投無路。
不能進不能退不能打,完全無路可走的張郃除了停下來等沈嫻派人上門招安,還能有別的選擇麼?
“所以說,這功勞我還就搶定了,”郭嘉笑眯眯地拍了拍孫策的肩膀:“頂多是分你一半,咱倆一起去,反正不會全讓給你的。”
孫策冷哼一聲:“一起就一起!”
第172章171
郭嘉和孫策兩人最後虎了吧唧地帶著一千人就出城找張郃談判去了,當真是藝高人膽大,也不怕自己遇上敵人的大軍被圍殲了。不過對方顯然跟他們的想法一致,以致於走在半路上的時候,兩隊人馬竟然相遇了。
孫策反應快,立馬抄傢伙準備開干,其餘兄弟們在主帥主動了之後也都紛紛醒悟過來,拿起武器只等老大一聲令下就打架。雖然對方看著人多點,烏泱烏泱的很嚇人,但比士氣,因為有號稱小霸王的孫策存在,還是我方更勝一籌。
眼看一場交戰在所難免,對面人群忽然分開兩半,從中間走出一位騎著高頭大馬臉色蒼白的年輕人。
年輕人身上帶著風塵,眉角有些倦意,似乎是勞累了好長時間沒有休息過。他對著孫策大大方方地抱拳拱手道:“來者可是孫伯符孫將軍?“
“你是何人?”孫策眯起眼睛,直覺告訴他這個年輕人不太好對付。
“在下河內司馬懿,糙字仲達,見過討逆將軍。”年輕人微微一笑:“下官受朝廷徵辟不久,有幸做個簿曹從事,跟在張將軍身邊駐守陳倉關,偶爾發表點薄見。”
司馬懿擔任的這個薄曹從事應該是司隸校尉手下的屬官,掌管糧糙帳簿的,年輕人卻說自己偶爾會“發表見解出謀劃策”,顯然是話中有話,“含蓄”的意思表達得十分明顯,別說郭嘉,就連孫策都聽出來了。
但倆人都沒什麼反饋:郭嘉是懶得開口,孫策是謹慎地不開口。
司馬懿見郭嘉和孫策誰也不說話,只好自己打破了尷尬沉默的氣氛:“下官此番前來,是作為張將軍的使者,來向劉太尉議和的。”
孫策懷疑地打量著司馬懿,他沒有像往常一樣貿然接腔,而是在經過認真細緻地觀察後,把司馬懿這枚燙手山芋拋給了郭嘉。
“議和?挺好的,”孫策點點頭,伸手一指郭嘉:“那你找他吧,這種事歸他管。”
郭嘉正躲在一旁看好戲呢,猝不及防被孫策點了名,簡直一個大寫的不開心。面對司馬懿看似正直實則狡黠的目光,郭嘉心中忽然有股危機感,好像在面對一個年輕蔫壞版的賈詡似的,他之前輕視的態度一下子收了回去,雖然人看起來還有點散漫,但是熟悉他的人若是在場便能看出來,現在的郭嘉在面對司馬懿時,簡直無比認真。
郭嘉眯起眼睛細細地觀察著司馬懿,從頭頂到腳後跟都認認真真地看了個遍,沒有遺漏分毫,而且他不止觀察司馬懿,還將跟著司馬懿前來議和的手下也打量了一番。
司馬懿起初很淡定地讓郭嘉看,但郭嘉看了半天都不說話,司馬懿就逐漸有點沉不住氣了,他縮在袖子裡的手攥成了拳頭,臉上的表情開始變得僵硬。
畢竟還年輕,算計算計其他人可以,但鬥不過成精已久的老狐狸。
就在司馬懿覺得自己要忍不住了的時候,郭嘉終於點頭了,他似笑非笑地看著司馬懿:“年輕人,你很不錯嘛。”
司馬懿不知道郭嘉說的是哪方面,好在這問題有個萬金油的回答:“大人過獎了。”
一般人夸小輩不錯,要麼是真心誇獎,要麼是找個由頭將話題繼續下去,郭嘉應該是後者,於是司馬懿在回答完後就等著郭嘉提出自己真正的疑問,這麼短的時間內他甚至還在心裡模擬了幾個郭嘉會問的問題,提前打了糙稿,省的一會兒郭嘉問了他答不上來。
然而郭嘉從來不按套路出牌,他用真誠的目光注視著司馬懿:“我可沒過獎,這就是我心裡的想法……現在的年輕人,膽子大,心思敏捷,機智又靈活,比我們當初可強多了。”
“你這作風有點像文和,”郭嘉唇邊不由自主地溢出一縷微笑:“主公一定會喜歡你的。”
司馬懿被郭嘉說得微微一愣,他呆了幾秒鐘才明白郭嘉的意思是什麼,當時冷汗就順著脊背控制不住地往下滑落了。
他發現了,司馬懿默默地想,他是怎麼發現的?他竟然能發現?
我該怎麼辦?直接承認?拿下他們?還是……再等等?
會不會是我多心了?
就在司馬懿被郭嘉一句話攪得心思大亂的時候,郭嘉懶洋洋地對著司馬懿伸出了手:“拿來吧。”
司馬懿微微一愣:“什麼?”
“議和書啊,”郭嘉用理所當然的目光看著司馬懿:“怎麼,既然是誠心議和,該準備的都沒準備好嗎?”
司馬懿趕緊搖頭說沒有沒有,都寫好了!他邊說邊從貼身的衣兜里取出一封薄薄的信紙遞給郭嘉。
跟著郭嘉的裨將機靈,跑過去想幫忙接過議和書,但司馬懿忽然抽回了手。
“這位大人,”司馬懿翻身下馬,鄭重地對郭嘉抱拳說道:“此物不單是議和書,當中還有極為重要的內容,張將軍吩咐了一定要下官親自交到劉大人的手中,不知道可否……”
“你就這麼想跟著我們走?”郭嘉鋒眉一挑,他的目光從司馬懿輕顫的袖口掠過:“行,那走吧,帶你去見主公。”
司馬懿心中稍定,他努力讓自己面上做到不動聲色:“多謝大人體諒。”
在回去的路上,孫策簡直一頭霧水莫名其妙,完全搞不懂自己這趟出來是幹什麼的。他時不時偷偷去瞥被自己手下夾在人群中看管起來的司馬懿,看他臉上一派風定雲淡的樣子,似乎並沒有即將深入敵營的忐忑感覺。
“他是要幹什麼?”孫策偷偷問郭嘉:“我們這就回去了?”
“我只是覺得不太對勁,隨口一詐,結果就把這小子嚇得不輕,”郭嘉忍不住笑了起來:“他有點像是賈文和的翻版,估計是文和的崇拜者,仔細研究了文和這些年來幹過的所有壞事,然後試著模仿了一下。”
郭嘉頓了頓,繼續道:“張儁義給了他快兩千人,這兩千人以他為首,各個都是精英,訓練有素,令行禁止,我不知道這小子帶兵的水平,不好評價,但若是將這兩千人交到你手裡,那就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強大的戰鬥力。”
在大家普遍缺少戰鬥力的時候,張郃會派司馬懿帶著這樣一支隊伍來議和?
這根本不是議和的配置,這是踢館的配置。
孫策聞言一愣,他表示有點驚訝,因為他竟然聽懂了郭嘉的弦外之音。
郭嘉的意思是說當年賈詡算計了沈嫻一把,反而被沈嫻看上(才華)收入了麾下,而司馬懿,這個賈文和的崇拜者,在仔細研究了相關事件後,也想著如法炮製一番。
讓張郃完全不抵抗,帶著將近七萬人直接投降沈嫻實在是太沒面子了,哪怕並不在乎袁紹的想法,張郃自己心裡也過不去這個坎啊,他好歹是被稱為河北四庭柱的名將之一,在兵力高於對手的前提下不戰而降……
“你不能這麼看,”郭嘉說:“潁川派確實沒什麼活路,所以我跟著文若來投奔了主公。但這並不代表荀友若和淳于簡仲不受袁本初的信任。”
袁紹對荀彧不冷不淡,但對荀諶卻一直不錯,甚至在荀家舉族搬遷去了益州後依舊給予了荀諶極大的信任;至於淳于瓊,此人曾與袁紹、曹操同為西園八校尉之一,彼此之間有著很深的交情。而且淳于瓊不像許攸那樣仗著自己跟袁紹關係好就喜歡作死,他為人很是謙遜,每每有思路,都會與袁紹的想法不謀而合,所以袁紹很器重他。
至於張郃,雖然也是袁紹手下大將之一,但他一開始跟的人是韓馥,後來韓馥將冀州拱手送給袁紹,張郃才又換了主公,投到了袁紹的帳下。
這麼一比較,張郃和淳于瓊兩人與袁紹之間的關係親疏立判。
況且身為一位將領,雖然守城也是功勞一件,但積累功勳最快速的途徑還是親自上戰場拼殺。袁紹出征的時候沒有帶上張郃,而是把他扔去了陳倉關,你可以理解為袁紹很器重張郃,希望他能夠抵禦住馬騰和荀攸的進攻,但你同時也可以想,袁紹不希望張郃的功勞太大了。
“為什麼說張儁義沒我聰明呢,因為他趕路趕到一半才想明白這個道理啊。”郭嘉嘆道:“若是張儁義從一開始就堅持不出陳倉關,司隸戰場就陷入了僵局中,只能靠著兗州那邊的局勢變化來決定勝負了。如果袁本初獲勝,他回援長安城,事後即使不會褒獎死守陳倉不出的張儁義,也不會怪罪於他。”
“但張儁義若是急忙馳援長安,那情況就不一樣了,他一動,勢必會把公達放進關內,司隸局勢一破,兗州的僵局也維持不了多久了,再加上子龍還在幽州活動,袁紹的敗局幾乎是無法挽回的了。”
“究竟是什麼造成了張儁義和袁本初之間有著這麼大的認知差異……”郭嘉停下了腳步,他抬頭望著未央宮的方向,低聲笑了起來:“張儁義以為袁本初把陛下的安危當成了首要目標,然而袁本初卻根本就沒將陛下的死活放在眼裡,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只要能打敗主公,袁本初就是這場博弈最大的贏家。”
自己都能當皇帝了,誰還會在乎另一個皇帝的死活?袁紹巴不得劉協去死呢,最好死在沈嫻在長安城的時候,這樣就連殺害皇帝這條罪名袁紹都能推到沈嫻頭上。
郭嘉說到這裡,孫策已經恍然大悟了:“所以張儁義停了下來?”
忽然明白自己哪裡犯錯了的張郃進也不是、退也不是。
前進?且不說荀攸挖了陷阱在等他,就算張郃能打敗荀攸奪回了長安城,他這不是給袁紹心裡添堵嗎?得勝歸來的袁紹看著一個活蹦亂跳的劉協,得多憋屈啊。
袁紹不是什麼心胸特別寬廣的人,他一看見劉協就憋屈,一憋屈就想起來給他造成一切的始作俑者張郃,張郃以後還能有好日子過?
後退?陳倉關是回不去了,七萬人對五萬人看似占便宜,然而那只是荀攸率領的先頭部隊,如果有必要,張魯會繼續從漢中派兵出去的,到時候源源不斷的兵馬湧入,缺少補寄的張郃帶著嗷嗷待哺的七萬人,遲早走投無路。
不能進不能退不能打,完全無路可走的張郃除了停下來等沈嫻派人上門招安,還能有別的選擇麼?
“所以說,這功勞我還就搶定了,”郭嘉笑眯眯地拍了拍孫策的肩膀:“頂多是分你一半,咱倆一起去,反正不會全讓給你的。”
孫策冷哼一聲:“一起就一起!”
第172章171
郭嘉和孫策兩人最後虎了吧唧地帶著一千人就出城找張郃談判去了,當真是藝高人膽大,也不怕自己遇上敵人的大軍被圍殲了。不過對方顯然跟他們的想法一致,以致於走在半路上的時候,兩隊人馬竟然相遇了。
孫策反應快,立馬抄傢伙準備開干,其餘兄弟們在主帥主動了之後也都紛紛醒悟過來,拿起武器只等老大一聲令下就打架。雖然對方看著人多點,烏泱烏泱的很嚇人,但比士氣,因為有號稱小霸王的孫策存在,還是我方更勝一籌。
眼看一場交戰在所難免,對面人群忽然分開兩半,從中間走出一位騎著高頭大馬臉色蒼白的年輕人。
年輕人身上帶著風塵,眉角有些倦意,似乎是勞累了好長時間沒有休息過。他對著孫策大大方方地抱拳拱手道:“來者可是孫伯符孫將軍?“
“你是何人?”孫策眯起眼睛,直覺告訴他這個年輕人不太好對付。
“在下河內司馬懿,糙字仲達,見過討逆將軍。”年輕人微微一笑:“下官受朝廷徵辟不久,有幸做個簿曹從事,跟在張將軍身邊駐守陳倉關,偶爾發表點薄見。”
司馬懿擔任的這個薄曹從事應該是司隸校尉手下的屬官,掌管糧糙帳簿的,年輕人卻說自己偶爾會“發表見解出謀劃策”,顯然是話中有話,“含蓄”的意思表達得十分明顯,別說郭嘉,就連孫策都聽出來了。
但倆人都沒什麼反饋:郭嘉是懶得開口,孫策是謹慎地不開口。
司馬懿見郭嘉和孫策誰也不說話,只好自己打破了尷尬沉默的氣氛:“下官此番前來,是作為張將軍的使者,來向劉太尉議和的。”
孫策懷疑地打量著司馬懿,他沒有像往常一樣貿然接腔,而是在經過認真細緻地觀察後,把司馬懿這枚燙手山芋拋給了郭嘉。
“議和?挺好的,”孫策點點頭,伸手一指郭嘉:“那你找他吧,這種事歸他管。”
郭嘉正躲在一旁看好戲呢,猝不及防被孫策點了名,簡直一個大寫的不開心。面對司馬懿看似正直實則狡黠的目光,郭嘉心中忽然有股危機感,好像在面對一個年輕蔫壞版的賈詡似的,他之前輕視的態度一下子收了回去,雖然人看起來還有點散漫,但是熟悉他的人若是在場便能看出來,現在的郭嘉在面對司馬懿時,簡直無比認真。
郭嘉眯起眼睛細細地觀察著司馬懿,從頭頂到腳後跟都認認真真地看了個遍,沒有遺漏分毫,而且他不止觀察司馬懿,還將跟著司馬懿前來議和的手下也打量了一番。
司馬懿起初很淡定地讓郭嘉看,但郭嘉看了半天都不說話,司馬懿就逐漸有點沉不住氣了,他縮在袖子裡的手攥成了拳頭,臉上的表情開始變得僵硬。
畢竟還年輕,算計算計其他人可以,但鬥不過成精已久的老狐狸。
就在司馬懿覺得自己要忍不住了的時候,郭嘉終於點頭了,他似笑非笑地看著司馬懿:“年輕人,你很不錯嘛。”
司馬懿不知道郭嘉說的是哪方面,好在這問題有個萬金油的回答:“大人過獎了。”
一般人夸小輩不錯,要麼是真心誇獎,要麼是找個由頭將話題繼續下去,郭嘉應該是後者,於是司馬懿在回答完後就等著郭嘉提出自己真正的疑問,這麼短的時間內他甚至還在心裡模擬了幾個郭嘉會問的問題,提前打了糙稿,省的一會兒郭嘉問了他答不上來。
然而郭嘉從來不按套路出牌,他用真誠的目光注視著司馬懿:“我可沒過獎,這就是我心裡的想法……現在的年輕人,膽子大,心思敏捷,機智又靈活,比我們當初可強多了。”
“你這作風有點像文和,”郭嘉唇邊不由自主地溢出一縷微笑:“主公一定會喜歡你的。”
司馬懿被郭嘉說得微微一愣,他呆了幾秒鐘才明白郭嘉的意思是什麼,當時冷汗就順著脊背控制不住地往下滑落了。
他發現了,司馬懿默默地想,他是怎麼發現的?他竟然能發現?
我該怎麼辦?直接承認?拿下他們?還是……再等等?
會不會是我多心了?
就在司馬懿被郭嘉一句話攪得心思大亂的時候,郭嘉懶洋洋地對著司馬懿伸出了手:“拿來吧。”
司馬懿微微一愣:“什麼?”
“議和書啊,”郭嘉用理所當然的目光看著司馬懿:“怎麼,既然是誠心議和,該準備的都沒準備好嗎?”
司馬懿趕緊搖頭說沒有沒有,都寫好了!他邊說邊從貼身的衣兜里取出一封薄薄的信紙遞給郭嘉。
跟著郭嘉的裨將機靈,跑過去想幫忙接過議和書,但司馬懿忽然抽回了手。
“這位大人,”司馬懿翻身下馬,鄭重地對郭嘉抱拳說道:“此物不單是議和書,當中還有極為重要的內容,張將軍吩咐了一定要下官親自交到劉大人的手中,不知道可否……”
“你就這麼想跟著我們走?”郭嘉鋒眉一挑,他的目光從司馬懿輕顫的袖口掠過:“行,那走吧,帶你去見主公。”
司馬懿心中稍定,他努力讓自己面上做到不動聲色:“多謝大人體諒。”
在回去的路上,孫策簡直一頭霧水莫名其妙,完全搞不懂自己這趟出來是幹什麼的。他時不時偷偷去瞥被自己手下夾在人群中看管起來的司馬懿,看他臉上一派風定雲淡的樣子,似乎並沒有即將深入敵營的忐忑感覺。
“他是要幹什麼?”孫策偷偷問郭嘉:“我們這就回去了?”
“我只是覺得不太對勁,隨口一詐,結果就把這小子嚇得不輕,”郭嘉忍不住笑了起來:“他有點像是賈文和的翻版,估計是文和的崇拜者,仔細研究了文和這些年來幹過的所有壞事,然後試著模仿了一下。”
郭嘉頓了頓,繼續道:“張儁義給了他快兩千人,這兩千人以他為首,各個都是精英,訓練有素,令行禁止,我不知道這小子帶兵的水平,不好評價,但若是將這兩千人交到你手裡,那就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強大的戰鬥力。”
在大家普遍缺少戰鬥力的時候,張郃會派司馬懿帶著這樣一支隊伍來議和?
這根本不是議和的配置,這是踢館的配置。
孫策聞言一愣,他表示有點驚訝,因為他竟然聽懂了郭嘉的弦外之音。
郭嘉的意思是說當年賈詡算計了沈嫻一把,反而被沈嫻看上(才華)收入了麾下,而司馬懿,這個賈文和的崇拜者,在仔細研究了相關事件後,也想著如法炮製一番。
讓張郃完全不抵抗,帶著將近七萬人直接投降沈嫻實在是太沒面子了,哪怕並不在乎袁紹的想法,張郃自己心裡也過不去這個坎啊,他好歹是被稱為河北四庭柱的名將之一,在兵力高於對手的前提下不戰而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