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頁
張良見狀,急忙調遣趙子龍率領漢軍加入從北山攻進敵營的部隊,免得漢軍跟曹軍誤殺。而夏侯惇則領著曹軍直奔敵陣,姬軒轅和虎部落的酋長從南翼進攻。
范增見敵軍轉為三路,不得不分軍抵擋,但是晚了一步,大軍已經被切成數斷,秦軍和五國聯軍更分不清東南西北。
劉邦找來夏侯惇時,曹丕尚未篡漢,因此趙子龍與夏侯惇雖然是死敵,但他們倆還是漢將,如今他們面對的是共同的敵人---秦軍與項羽,更站在黃帝這一邊,所以能夠先撇開歧見,而共同奮勇殺敵。反觀項羽這一邊,王翦是為了秦朝的未來而戰,大將樂毅只是應付似的打戰。雙方原本勢均力敵的局面,只因項羽一時的不察,導致情勢大為逆轉。
兩軍廝殺了兩天兩夜,九黎部隊節節敗退。這時,做為支持的老八趕到戰場,九黎加入這一股生力軍,才稍為穩住軍情。
劉邦徹夜不眠,在空中觀戰指揮。雖然他渴望戰勝,但更希望四位大將能平安無事。趙子龍與夏侯惇是他請來,當然希望這兩人能夠平安回到未來,繼續他們未完成的使命。另外,他陷入極大的矛盾。如果王翦和樂毅受傷,甚至戰死,局面會呈現一面倒的情況。可是如此一來,中國的歷史又將改觀。倘若不願改變歷史,這兩人絕對不能死!
劉邦除了嘆息,還是嘆息。更曉得這是項羽的詭計,讓他不敢殺死王翦和樂毅。張良知道劉邦的心思,同樣也只能無奈地一嘆。
至於項羽,他要的是創造歷史,因此王翦和樂毅是生是死,根本不在乎,只要能戰勝就行。雖然他在美國求學,但他的祖父從小就對他講訴三國演義,因此對三國的人物耳熟能詳,趙子龍和夏侯惇更是他所欽佩的人物,所以也不想讓這兩人在自己的眼前戰死。
項羽除了氣憤,還是氣憤。更曉得這是劉邦的奸計,讓他不願這兩位三國名將在自己的眼皮底下身亡。范增感應到項羽的忿恨,只是在旁露出譏諷的表情。
“我看,如今的局面對我們有利,還是趁現在跟項羽談和,讓這四名大將回去,我們無法承擔任何一位戰死的重擔呀。”張良沉思後說。
“唉……”劉邦重重嘆了一氣。“我也這麼想,但是項羽會這麼想嗎?”
“我看他挺敬重趙子龍和夏侯惇,也不想讓他們兩位在此喪命。畢竟王翦和樂毅都是一代名將,不是一般的將領,趙雲和夏侯惇可能會喪生在他們的手裡。”
劉邦踟躕了一會兒。“好吧!”於是他用心語向項羽談判。“西楚霸王,有要事想拜託你。”
“什麼事?;項羽不屑地用心語說。“你竟然會低聲下氣拜託我,哈;
“笑小聲一點,免得嗆到!我想了很久,還是讓這四名大將回去好了,我不希望他們有誰受傷,甚至陣亡。畢竟他們都是我敬重之人,所以才要拜託你。”劉邦為了達到目的,故意佯裝恭敬地說。
“這是你拜託我,應該要付出一點代價吧。”雖然劉邦的要求正中項羽的下懷,他也想讓這四名大將回去,如此九黎部隊才有獲勝的機會,不會被趙子龍和夏侯惇所擊潰,但還是要從中獲得一些好處才行。
劉邦想了一會才說。“我不再找人來打戰,維拉科查人也不准用光劍和光槍,這樣總可以吧!就讓姬軒轅和蚩尤自己去打。”不過,他沒有說不使用法力這一項。
“這可是你說的喔;
“那你呢?如果你找來一大堆軍隊怎麼辦?!那我們不就是只有挨打的份了。”
“我也跟你一樣,不到最後關頭,不使用法力。”項羽故意模糊地回答。
“最後關頭是兩軍的本陣對本陣廝殺,你別連這道防線都當做最後關頭。”
“呵呵……腦筋轉的很快嘛。”
“怎樣?鳴金收兵吧,然後重新再打。”
“嗯,好吧。你們先撤退。”
劉邦扭了扭脖子,轉身對張良點頭。張良隨即下令停戰。項羽聽到聯軍鳴金收兵,才命令大軍回防。
姬軒轅眼見聯軍已經占了上風,怎麼此時竟然下令撤退,驚得跑了過來問張良。“為什麼下令停戰了?”
“敵軍的後面還有一支你沒見過的軍隊,如果我們冒然再戰下去,可能會潰不成軍。”張良不知怎麼跟姬軒轅解釋,只好編出這段謊言。
姬軒轅以為張良飛到天上看到敵人的後面還有一支軍隊,才會如此決定,心裡不由地感謝他。
“大戰兩天兩夜,士兵們皆己疲憊,為了避免那支生力軍隊參戰,我跟項羽協議讓那兩支持軍回去,項羽也把他找來的部隊回到未來,雙方憑自己的實力再打。你趕緊整頓軍容,別讓敵人趁虛而入。”劉邦說。
“嗯;姬軒轅雖然惋惜,還是不得不轉身離去,趕緊下令各酋長不可鬆懈軍務。
不過,姬軒轅在心裡還是嘀咕著,打戰那有不累的道理,如果怕累的話,還打什麼戰了?我自己還不是兩天兩夜沒有休息!
他忘了他是盟主,只需動腦不需動手,士兵們卻必須時時刻刻為了活下去﹑為了命令,拿起武器殺入敵陣拼命。自己除了隨時有生命危險,眼睛所見,更是血肉模糊的光景,看到前一分鐘要殺死自己的敵人﹑見到前一刻還跟自己有說有笑同伴,就在眼前被殺,倒在自己的跟前,鮮血就噴濺於自己的身上。他們,除了有肉體上的疲憊,精神上更是被折磨的脆弱不已,不是只坐在後方焦急是否能戰勝的將領所能體會。
范增見敵軍轉為三路,不得不分軍抵擋,但是晚了一步,大軍已經被切成數斷,秦軍和五國聯軍更分不清東南西北。
劉邦找來夏侯惇時,曹丕尚未篡漢,因此趙子龍與夏侯惇雖然是死敵,但他們倆還是漢將,如今他們面對的是共同的敵人---秦軍與項羽,更站在黃帝這一邊,所以能夠先撇開歧見,而共同奮勇殺敵。反觀項羽這一邊,王翦是為了秦朝的未來而戰,大將樂毅只是應付似的打戰。雙方原本勢均力敵的局面,只因項羽一時的不察,導致情勢大為逆轉。
兩軍廝殺了兩天兩夜,九黎部隊節節敗退。這時,做為支持的老八趕到戰場,九黎加入這一股生力軍,才稍為穩住軍情。
劉邦徹夜不眠,在空中觀戰指揮。雖然他渴望戰勝,但更希望四位大將能平安無事。趙子龍與夏侯惇是他請來,當然希望這兩人能夠平安回到未來,繼續他們未完成的使命。另外,他陷入極大的矛盾。如果王翦和樂毅受傷,甚至戰死,局面會呈現一面倒的情況。可是如此一來,中國的歷史又將改觀。倘若不願改變歷史,這兩人絕對不能死!
劉邦除了嘆息,還是嘆息。更曉得這是項羽的詭計,讓他不敢殺死王翦和樂毅。張良知道劉邦的心思,同樣也只能無奈地一嘆。
至於項羽,他要的是創造歷史,因此王翦和樂毅是生是死,根本不在乎,只要能戰勝就行。雖然他在美國求學,但他的祖父從小就對他講訴三國演義,因此對三國的人物耳熟能詳,趙子龍和夏侯惇更是他所欽佩的人物,所以也不想讓這兩人在自己的眼前戰死。
項羽除了氣憤,還是氣憤。更曉得這是劉邦的奸計,讓他不願這兩位三國名將在自己的眼皮底下身亡。范增感應到項羽的忿恨,只是在旁露出譏諷的表情。
“我看,如今的局面對我們有利,還是趁現在跟項羽談和,讓這四名大將回去,我們無法承擔任何一位戰死的重擔呀。”張良沉思後說。
“唉……”劉邦重重嘆了一氣。“我也這麼想,但是項羽會這麼想嗎?”
“我看他挺敬重趙子龍和夏侯惇,也不想讓他們兩位在此喪命。畢竟王翦和樂毅都是一代名將,不是一般的將領,趙雲和夏侯惇可能會喪生在他們的手裡。”
劉邦踟躕了一會兒。“好吧!”於是他用心語向項羽談判。“西楚霸王,有要事想拜託你。”
“什麼事?;項羽不屑地用心語說。“你竟然會低聲下氣拜託我,哈;
“笑小聲一點,免得嗆到!我想了很久,還是讓這四名大將回去好了,我不希望他們有誰受傷,甚至陣亡。畢竟他們都是我敬重之人,所以才要拜託你。”劉邦為了達到目的,故意佯裝恭敬地說。
“這是你拜託我,應該要付出一點代價吧。”雖然劉邦的要求正中項羽的下懷,他也想讓這四名大將回去,如此九黎部隊才有獲勝的機會,不會被趙子龍和夏侯惇所擊潰,但還是要從中獲得一些好處才行。
劉邦想了一會才說。“我不再找人來打戰,維拉科查人也不准用光劍和光槍,這樣總可以吧!就讓姬軒轅和蚩尤自己去打。”不過,他沒有說不使用法力這一項。
“這可是你說的喔;
“那你呢?如果你找來一大堆軍隊怎麼辦?!那我們不就是只有挨打的份了。”
“我也跟你一樣,不到最後關頭,不使用法力。”項羽故意模糊地回答。
“最後關頭是兩軍的本陣對本陣廝殺,你別連這道防線都當做最後關頭。”
“呵呵……腦筋轉的很快嘛。”
“怎樣?鳴金收兵吧,然後重新再打。”
“嗯,好吧。你們先撤退。”
劉邦扭了扭脖子,轉身對張良點頭。張良隨即下令停戰。項羽聽到聯軍鳴金收兵,才命令大軍回防。
姬軒轅眼見聯軍已經占了上風,怎麼此時竟然下令撤退,驚得跑了過來問張良。“為什麼下令停戰了?”
“敵軍的後面還有一支你沒見過的軍隊,如果我們冒然再戰下去,可能會潰不成軍。”張良不知怎麼跟姬軒轅解釋,只好編出這段謊言。
姬軒轅以為張良飛到天上看到敵人的後面還有一支軍隊,才會如此決定,心裡不由地感謝他。
“大戰兩天兩夜,士兵們皆己疲憊,為了避免那支生力軍隊參戰,我跟項羽協議讓那兩支持軍回去,項羽也把他找來的部隊回到未來,雙方憑自己的實力再打。你趕緊整頓軍容,別讓敵人趁虛而入。”劉邦說。
“嗯;姬軒轅雖然惋惜,還是不得不轉身離去,趕緊下令各酋長不可鬆懈軍務。
不過,姬軒轅在心裡還是嘀咕著,打戰那有不累的道理,如果怕累的話,還打什麼戰了?我自己還不是兩天兩夜沒有休息!
他忘了他是盟主,只需動腦不需動手,士兵們卻必須時時刻刻為了活下去﹑為了命令,拿起武器殺入敵陣拼命。自己除了隨時有生命危險,眼睛所見,更是血肉模糊的光景,看到前一分鐘要殺死自己的敵人﹑見到前一刻還跟自己有說有笑同伴,就在眼前被殺,倒在自己的跟前,鮮血就噴濺於自己的身上。他們,除了有肉體上的疲憊,精神上更是被折磨的脆弱不已,不是只坐在後方焦急是否能戰勝的將領所能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