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法庭內一片欷歔,大家翹首以待,看看姓石的瀟灑律師還有什麼高招。石律師站起來,以一種心平氣和的語調開始了他的辯護:

  “審判長、審判員,關於這個案子,調查的事實表明,我的當事人所起的作用,僅僅是將一個塑膠袋套進死者的頭上。”

  公訴人立即表示反對,認為被告律師惡意淡化案件的性質。

  石律師接著說:“不管這個塑膠袋導致的後果如何,事實本身就是如此。那是一個怎樣的塑膠袋呢,是殺人兇器嗎?不是。”

  公訴人再次舉手說:“反對!辯方律師這是有意混淆視聽,是有意替被告開脫罪責。因為被告綁住了死者的雙手。”

  觀眾席上議論紛紛,審判長敲錘提示:“肅靜,請被告律師不要用猜測來代替證據。”

  等觀眾席安靜下來,石律師提高聲調說:“事實證明,在整個窒息的過程中,柳大志是安詳地死去的,因為他直到死亡都保持了坐姿。道理很簡單,控方拿不出任何證據來證明死者曾經同我的當事人搏鬥過,甚至連掙扎過的痕跡都找不出來。我請問公訴人,在沒有中毒的情況下,如果是謀殺,遇害人為什麼不作任何反抗?”

  公訴人反駁說:“雙手被綁了,還怎麼反抗?”

  石律師針鋒相對,“綁手的過程中為什麼沒有反抗?”

  控辯雙方的辯論一直持續到黃昏,法庭內的氣氛異常激烈。最後,石律師使出了殺手鐧:請張玉琴出庭作證。張玉琴哽咽抽泣說的幾句平常話,有力地證實了石律師的結論:柳天久僅僅是協助柳大志自殺。張玉琴是這樣說的:

  “老柳好苦呀,一個要強的大男人瞎了雙眼,什麼也看不見,哪裡都去不了,親戚朋友一個沒來,整天在家糊冥錢,就是鐵打的硬漢也會想不開。他三天兩頭說,玉琴,我去死算了,免得給你和孩子添麻煩。我總是勸他,老柳,你可千萬要堅強哪,等我們有錢了送你到上海的醫院試試,克隆一雙眼睛給你安上。沒想到——沒想到他頂不住了,嗚——嗚——嗚——”

  三十二:真相(18)

  柳天久被張玉琴的一番話觸動了良心,目送她回到觀眾席,覺得她要挑起家庭的擔子也不容易。這時,柳天久注意到了一張熟悉的面孔,張玉琴就在這張面孔旁邊的空位上就坐,沒錯,他就是貴人。柳天久明白了,石律師是他請來的,張玉琴說的話也是他教的。在柳天久看來,貴人才是殺害父親柳大志的罪魁禍首,是柳家的悲劇之源。一股熱血湧上頭顱,站在被告席上的柳天久請求發言,得到批准後,柳天久說:

  “我之所以要結束柳大志的生命,是因為他活著不如死,是成全他。但是,我有辦法告慰柳大志的在天之靈,那就是殺了賤人張玉琴,殺了姦夫淫婦,為他報仇。”

  空氣凝固了,法庭內一片驚訝,那種心驚肉跳的驚訝,讓人感受到柳大志臨終前的窒息。

  一審判決很快就下達了,以過失殺人罪判處柳天久無期徒刑。

  “我的故事講完了。”九爺和小如是坐在外間的水桶上說事的,九爺說,“我就是那個弒父的柳天久。”

  九爺的故事像一場眼花繚亂的魔術表演,對於無法識透謎底的魔術,你能發表什麼高見呢?九爺的傳奇從早晨講到黃昏才告結束,小如的心思意念早就被他的經歷打磨得麻木了,小如需要時間來消化和理解。現在,小如想問的很簡單:

  “為什麼你沒有送青草盂監獄?”

  九爺撮起嘴,輕輕吹一口氣說:“無疑的,這是貴人在從中作祟,目的是讓我們母子經常見面。沒想到的是,我從來不見那個賤貨,她只能從大門外窺探,透過門縫,看一眼號房細細的牆。”

  “把你留在這裡,總得有個理由呀?”

  “說我患有輕微偏執型人格障礙,不宜送監獄,需要長時間的康復。”

  “我看你已經完全康復了。”

  “他們要我在這裡康復,是非常可笑的。因為康復是恢復到一個原有的狀況,而我沒有什麼可以康復的,我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沒有任何狀況可以恢復回去。”

  38

  海源客家人愛放花炮,他們燃放花炮的規矩紛繁複雜,名目層出不窮。工作開始放兆頭炮,結束放慶功炮;客人來了放接風炮,走了放餞行炮;朋友出門放順風炮,回來放洗塵炮;結婚放紅喜炮,死人放白喜炮;搬房子放喬遷炮,生孩子放百歲炮;過生日放長壽炮,考中放高升炮;提升放上調炮,退休放逍遙炮;有病放驅邪炮,住院回來放康復炮;賺錢放慶祝炮,倒霉放壓驚炮;心情好放炮高興高興,心情不好放幾個炮解解悶。

  外地來海源的客人冷不丁聽到爆竹聲會心存疑慮,唔,今天又是什麼喜慶日子?時間久了,外地人就習慣了,因為海源人放個煙花爆竹就像北京人講段子、廣州人吃野味那樣隨心所欲,難道講段子、吃野味還需要什麼理由嗎?如果需要,早就滿大街是憋死的人了。

  為了創建文明城市,海源市政府曾經頒布過《關於在城區嚴禁燃放煙花爆竹的規定》,理由是燃放煙花爆竹釋放噪聲、影響生產生活、容易引起火災。有道是法不責眾,連上街執法的城管大隊都被震耳欲聾的巨響震暈了,政府的規定自然成為一紙空文。後來,幾個土生土長的政協委員合作了一個提案,說圍堵不如疏通,乾脆因勢利導,每年國慶搞個“煙花旅遊文化節”,一來把煙花爆竹上升到“文化”的高度,自然能夠促進安全生產;二來煙花爆竹既然是文化,不妨來個“文化搭台經濟唱戲”,通過文化節弄不好還能蒙幾個外商往海源扔錢,豈不快哉?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