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頁
考試的時候,這些陪考官是不能出來的,防止考試題目泄露了。
幸虧自家和娘家都沒有什麼要考試的人,不然還真的要避嫌。
至於那太學的學生,要是避嫌,那不知道要避到什麼地方去了,因為獨有中國就是太學的博士,總不能因為這個就不讓太學裡的學生參加考試了吧。
而楊大人的孩子,人家是回到原籍去考試了,去年的時候,杜有忠指點了他大半年,楊大人就讓自己的孩子回去試試了,好在楊大人的老家離京城不遠,也就是兩天一夜的路程,不需要過年前就趕回去。
所以在過年後,開春了,快要縣試的時候,楊大人就讓自己的小子回去了。
然後好消息就傳來了,楊大人的兒子竟然通過了縣試。
可把楊大人給高興壞了,因為他本來也不指望自己的兒子在科舉上有出息的,大不了以後給他捐官了,但是如果能自己考上,那不就是太好了,也讓人看看,他的兒子,不是糙包,也是能成才的!
這消息傳來,楊大人直接就提著禮品到了杜家,表示了自己滔滔不絕的謝意,要不是有杜博士,他家小子也沒有這個出息啊。
杜有忠表示,不需要這麼感謝。
如果不是那楊家小子自己的資質不錯,他也不會收,說起來,這是雙贏的事情。他也不會收那種一點兒資質也沒有的學生來教的,楊家小子只是缺乏一個指點他的人,而杜有忠正好趕上了。
但是他這樣想,別人可不這麼認為,大家都更是相信杜有忠教書很有一套了,楊家小子是去原籍考試的,杜有忠再有本事,也不可能把人家原籍縣丞的考試卷子弄出來的,所以楊家小子能考過縣試完全是自己的本事。
而且這才教了只有大半年,就有這個成績,那麼要是教自家的孩子,還不是平步青雲?
所以更有很多人都上門,求著杜有忠教他們的孩子。
只是人一多,杜有忠就一個也沒有答應,不然,答應這個,不答應那個,同樣是得罪人。
他們現在最好是都不得罪,況且,通過楊家小子的事兒,杜有忠的名氣更旺了,大名氣的人,一般有些脾氣,往往是很容易讓人原諒的,且,拜師的門檻不設高一些,也不像話啊,不然杜有忠以後只能是教學生了,別的什麼事兒都不幹了。
別人也不能強迫他,這種人物就不能強迫的,而且更不能用權勢壓人,有時候這權勢也不管用。
人家杜有忠好歹也是國子監的博士呢,不是平頭百姓。
你敢隨便捆人嗎,不可能的!
但是有人就不信那個邪,在數次見不到本人之後,就有人在半道上把杜有忠給綁了起來,非要立逼著人家把自己家的孩子給收了。
這人是定國公家的人,要說他們家也是世襲的爵位,家裡根本就不需要什麼教書先生之類的,畢竟也有自己的族學嘛。
但是越是世家,越是家裡人口多,人口一多,也就是長房嫡支最後能繼承爵位,得到誥命,能一代一代的傳下去,可是也只能是一個人繼承爵位,幾代下來,這不是嫡支的人,就憑著分的的家產在度日,能蒙蔭的也就那幾個名額,還有好多人都是光杆司令呢。
總不能就這麼坐吃山空吧,要不這族學用來是幹什麼的?
於是就有人想著走科舉這條路,科舉了中了,就能繼續當官了,只要當官了,什麼都沒有?
可是定國公府也不知道是不是沒有那個腦細胞,好幾代,連個秀才都沒有出現過一個。
他們祖輩自然是個跟著本朝的□□打江山的,屬於武人。
家學也不淵源,等想著要讀書上進了,卻沒有一個成功的例子。都已經近乎絕望了,可是這時候傳出了杜家的這位杜博士凡事能經過他教導的,准能考上科舉。
這就是太誇大了,杜有忠教導的學子那麼多,還是有很多都沒有考上的。
可是只要是成功了的,無不感謝杜有忠,所以就把他的名聲給炒起來了。
真正有理智的人,是絕對不會相信什麼一指導就能中的大話,可是不可否認,杜有忠確實在教學上面很有一套,成為大家爭相搶奪的熱門人選。
這定國公府也不知道是幾房的人,因為好幾次都沒有見到正主,又生怕被別人搶了先,所以就半路上埋伏,直接把人給綁了,非要杜有忠答應收了他家的孩子,不然就不放杜有忠回去。
最後杜家的人發現自己家的老爺不見了,這下子急了,請了順天府的人幫忙,有楊大人感恩杜有忠,也不知道從哪裡打探到的消息,最後就知道是定國公府做的事兒。
等定國公知道這個事兒後,真是暴跳如雷,自己的子孫這麼傻的,怎麼能做出這種沒有品的事兒?
定國公是知道這些文人的,清高,骨頭硬,越是強逼著,越是不樂意,這樣把人給綁了,那就是把路給堵死了!
定國公親自去杜家賠禮道歉,然後還訴說了他們國公府的艱難,子孫太多,一個二個沒有出息,反正還是想著求情,然後把自己的子孫給收了,可是杜有忠表示自己精力有限,實在是沒有那麼多的功夫。
他還當著國子監的先生了,不然就到國子監吧,他也可以講講課。
但是人家需要的是單獨一對一的輔導,而不是這種和一大堆人一起學習的形勢啊。
定國公只能鎩羽而歸。沒辦煩,這事兒弄得大家都知道了,要是還強迫,他肯定被御史給罵的不成樣子。
結果呢,御史台還真是把定國公給參了一頓,那摺子可是好幾個,因為大家都是科舉出身的,自然是站在文官這一邊的哦,現在定國公家的人竟然能隨便綁人,今天綁的是杜有忠,那麼後天是不是要綁他們了?御史可是最得罪人的差事呢,更容易讓人綁的,所以不把這股歪風邪氣給押下去,以後人身安全就不敢保證啊。
定國公被參的滿頭包,把那綁人的人更是給家法伺候。
☆、第251章 請求
定國公夫人道:“不過是個太學博士,才六品的小官,犯得著這麼看中嗎?”這世上會教書的先生多的是,他一個杜有忠才是到太學那邊當博士呢,還沒有到國子學,所以根本就是資歷不夠,那樣的事兒不過是運氣好罷了。
定國公說道:“運氣好?要是他真的運氣好,那咱們沾一沾也好啊。”
定國公夫人說道:“辛辛苦苦的去科考,不如拿錢來捐官,照樣做到三四品,咱家又不是沒有錢,何必呢,本來我們這樣人家的子弟,都比一般的寒門子弟路要寬一些,實在不行,還有禁軍那邊去呢,怎麼不能弄個官當一當?”
“那我問你,你覺得一個進士老爺,和一個在禁軍的官爺,那個金貴一些?”
自然是進士老爺金貴一些。而且現在不是什麼戰亂的時候,文官更吃香呢。
這道理是個人都懂的,定國公夫人是沒有輪到自己頭上,所以覺得很輕鬆,那些可都是自己的子孫,要是真有出息了,他們也不會衰敗了!
定國公覺得還是要繼續努力,哪怕天天去杜家報導,憑著誠心,也要把人給請到啊。
只是定國公夫人看不慣自己丈夫的這個殷勤勁兒,趁著進宮覲見的時候,把這事兒給女兒賢妃說
了,想要賢妃吹吹枕頭風,讓皇上把這個事兒給辦了。
不然丈夫天天的低著身份去,像什麼樣?
賢妃聽了立刻說道:“娘,以後這事兒少提了,御史那邊參咱們的還不夠多?我這邊真的跟聖上說了,聖上說不定就要惱了我呢。就是皇后那邊娘家,想要說說情,都被皇上給拒絕了,您說我一個妃子,真的比皇后更有臉面?”
要是自己說了,皇上還答應了,到時候皇后還不恨死自己了?
一個妃子,比皇后的臉面還大,這不是找死嗎?
賢妃還得為自己的命擔心著呢。
定國公夫人一聽傻眼了,原來這裡面還有皇后的事兒啊,那確實是不能再繼續說了,這其中的兇險她是知道的,國公夫人也不是白當的。
只是皇上這到底是啥意思啊,竟然連皇后的面子也不給?
杜家不就是寒門起來的嗎?也沒有什麼身份背景啊,就是杜家的女婿,雖然是個都給事中,可是這種身份,在外人看來,是很火的身份,但是對他們國公府來說,根本就不值一提的。
算了,不說就不說了,免得到時候真的不可收拾了,國公夫人是失望的回去的。
她找自己女兒求情的事兒,還不能讓自己丈夫知道了,不然又是要罵自己不知道輕重了。
唉,連皇后的面子也不給,以後這到底誰能入杜家人的眼那。
其實杜家還真沒有要收學生的意思,主要是精力有限,也不知道被誰給炒作成這樣,弄得是大家都上門來拜師了。
而宮裡,聖上下來早朝,就被太后宮裡的人請到了慈寧宮。
幸虧自家和娘家都沒有什麼要考試的人,不然還真的要避嫌。
至於那太學的學生,要是避嫌,那不知道要避到什麼地方去了,因為獨有中國就是太學的博士,總不能因為這個就不讓太學裡的學生參加考試了吧。
而楊大人的孩子,人家是回到原籍去考試了,去年的時候,杜有忠指點了他大半年,楊大人就讓自己的孩子回去試試了,好在楊大人的老家離京城不遠,也就是兩天一夜的路程,不需要過年前就趕回去。
所以在過年後,開春了,快要縣試的時候,楊大人就讓自己的小子回去了。
然後好消息就傳來了,楊大人的兒子竟然通過了縣試。
可把楊大人給高興壞了,因為他本來也不指望自己的兒子在科舉上有出息的,大不了以後給他捐官了,但是如果能自己考上,那不就是太好了,也讓人看看,他的兒子,不是糙包,也是能成才的!
這消息傳來,楊大人直接就提著禮品到了杜家,表示了自己滔滔不絕的謝意,要不是有杜博士,他家小子也沒有這個出息啊。
杜有忠表示,不需要這麼感謝。
如果不是那楊家小子自己的資質不錯,他也不會收,說起來,這是雙贏的事情。他也不會收那種一點兒資質也沒有的學生來教的,楊家小子只是缺乏一個指點他的人,而杜有忠正好趕上了。
但是他這樣想,別人可不這麼認為,大家都更是相信杜有忠教書很有一套了,楊家小子是去原籍考試的,杜有忠再有本事,也不可能把人家原籍縣丞的考試卷子弄出來的,所以楊家小子能考過縣試完全是自己的本事。
而且這才教了只有大半年,就有這個成績,那麼要是教自家的孩子,還不是平步青雲?
所以更有很多人都上門,求著杜有忠教他們的孩子。
只是人一多,杜有忠就一個也沒有答應,不然,答應這個,不答應那個,同樣是得罪人。
他們現在最好是都不得罪,況且,通過楊家小子的事兒,杜有忠的名氣更旺了,大名氣的人,一般有些脾氣,往往是很容易讓人原諒的,且,拜師的門檻不設高一些,也不像話啊,不然杜有忠以後只能是教學生了,別的什麼事兒都不幹了。
別人也不能強迫他,這種人物就不能強迫的,而且更不能用權勢壓人,有時候這權勢也不管用。
人家杜有忠好歹也是國子監的博士呢,不是平頭百姓。
你敢隨便捆人嗎,不可能的!
但是有人就不信那個邪,在數次見不到本人之後,就有人在半道上把杜有忠給綁了起來,非要立逼著人家把自己家的孩子給收了。
這人是定國公家的人,要說他們家也是世襲的爵位,家裡根本就不需要什麼教書先生之類的,畢竟也有自己的族學嘛。
但是越是世家,越是家裡人口多,人口一多,也就是長房嫡支最後能繼承爵位,得到誥命,能一代一代的傳下去,可是也只能是一個人繼承爵位,幾代下來,這不是嫡支的人,就憑著分的的家產在度日,能蒙蔭的也就那幾個名額,還有好多人都是光杆司令呢。
總不能就這麼坐吃山空吧,要不這族學用來是幹什麼的?
於是就有人想著走科舉這條路,科舉了中了,就能繼續當官了,只要當官了,什麼都沒有?
可是定國公府也不知道是不是沒有那個腦細胞,好幾代,連個秀才都沒有出現過一個。
他們祖輩自然是個跟著本朝的□□打江山的,屬於武人。
家學也不淵源,等想著要讀書上進了,卻沒有一個成功的例子。都已經近乎絕望了,可是這時候傳出了杜家的這位杜博士凡事能經過他教導的,准能考上科舉。
這就是太誇大了,杜有忠教導的學子那麼多,還是有很多都沒有考上的。
可是只要是成功了的,無不感謝杜有忠,所以就把他的名聲給炒起來了。
真正有理智的人,是絕對不會相信什麼一指導就能中的大話,可是不可否認,杜有忠確實在教學上面很有一套,成為大家爭相搶奪的熱門人選。
這定國公府也不知道是幾房的人,因為好幾次都沒有見到正主,又生怕被別人搶了先,所以就半路上埋伏,直接把人給綁了,非要杜有忠答應收了他家的孩子,不然就不放杜有忠回去。
最後杜家的人發現自己家的老爺不見了,這下子急了,請了順天府的人幫忙,有楊大人感恩杜有忠,也不知道從哪裡打探到的消息,最後就知道是定國公府做的事兒。
等定國公知道這個事兒後,真是暴跳如雷,自己的子孫這麼傻的,怎麼能做出這種沒有品的事兒?
定國公是知道這些文人的,清高,骨頭硬,越是強逼著,越是不樂意,這樣把人給綁了,那就是把路給堵死了!
定國公親自去杜家賠禮道歉,然後還訴說了他們國公府的艱難,子孫太多,一個二個沒有出息,反正還是想著求情,然後把自己的子孫給收了,可是杜有忠表示自己精力有限,實在是沒有那麼多的功夫。
他還當著國子監的先生了,不然就到國子監吧,他也可以講講課。
但是人家需要的是單獨一對一的輔導,而不是這種和一大堆人一起學習的形勢啊。
定國公只能鎩羽而歸。沒辦煩,這事兒弄得大家都知道了,要是還強迫,他肯定被御史給罵的不成樣子。
結果呢,御史台還真是把定國公給參了一頓,那摺子可是好幾個,因為大家都是科舉出身的,自然是站在文官這一邊的哦,現在定國公家的人竟然能隨便綁人,今天綁的是杜有忠,那麼後天是不是要綁他們了?御史可是最得罪人的差事呢,更容易讓人綁的,所以不把這股歪風邪氣給押下去,以後人身安全就不敢保證啊。
定國公被參的滿頭包,把那綁人的人更是給家法伺候。
☆、第251章 請求
定國公夫人道:“不過是個太學博士,才六品的小官,犯得著這麼看中嗎?”這世上會教書的先生多的是,他一個杜有忠才是到太學那邊當博士呢,還沒有到國子學,所以根本就是資歷不夠,那樣的事兒不過是運氣好罷了。
定國公說道:“運氣好?要是他真的運氣好,那咱們沾一沾也好啊。”
定國公夫人說道:“辛辛苦苦的去科考,不如拿錢來捐官,照樣做到三四品,咱家又不是沒有錢,何必呢,本來我們這樣人家的子弟,都比一般的寒門子弟路要寬一些,實在不行,還有禁軍那邊去呢,怎麼不能弄個官當一當?”
“那我問你,你覺得一個進士老爺,和一個在禁軍的官爺,那個金貴一些?”
自然是進士老爺金貴一些。而且現在不是什麼戰亂的時候,文官更吃香呢。
這道理是個人都懂的,定國公夫人是沒有輪到自己頭上,所以覺得很輕鬆,那些可都是自己的子孫,要是真有出息了,他們也不會衰敗了!
定國公覺得還是要繼續努力,哪怕天天去杜家報導,憑著誠心,也要把人給請到啊。
只是定國公夫人看不慣自己丈夫的這個殷勤勁兒,趁著進宮覲見的時候,把這事兒給女兒賢妃說
了,想要賢妃吹吹枕頭風,讓皇上把這個事兒給辦了。
不然丈夫天天的低著身份去,像什麼樣?
賢妃聽了立刻說道:“娘,以後這事兒少提了,御史那邊參咱們的還不夠多?我這邊真的跟聖上說了,聖上說不定就要惱了我呢。就是皇后那邊娘家,想要說說情,都被皇上給拒絕了,您說我一個妃子,真的比皇后更有臉面?”
要是自己說了,皇上還答應了,到時候皇后還不恨死自己了?
一個妃子,比皇后的臉面還大,這不是找死嗎?
賢妃還得為自己的命擔心著呢。
定國公夫人一聽傻眼了,原來這裡面還有皇后的事兒啊,那確實是不能再繼續說了,這其中的兇險她是知道的,國公夫人也不是白當的。
只是皇上這到底是啥意思啊,竟然連皇后的面子也不給?
杜家不就是寒門起來的嗎?也沒有什麼身份背景啊,就是杜家的女婿,雖然是個都給事中,可是這種身份,在外人看來,是很火的身份,但是對他們國公府來說,根本就不值一提的。
算了,不說就不說了,免得到時候真的不可收拾了,國公夫人是失望的回去的。
她找自己女兒求情的事兒,還不能讓自己丈夫知道了,不然又是要罵自己不知道輕重了。
唉,連皇后的面子也不給,以後這到底誰能入杜家人的眼那。
其實杜家還真沒有要收學生的意思,主要是精力有限,也不知道被誰給炒作成這樣,弄得是大家都上門來拜師了。
而宮裡,聖上下來早朝,就被太后宮裡的人請到了慈寧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