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頁
在父王的鼓勵下,司馬啟明的眼睛越發的明亮,“父王,我會盡心竭力,將淮南淮北重新整合一體,北驅胡虜,南收諸夷,重揚我華夏大國之威!”
“好,你登基後就從淮南淮北俱為一體開始做起,只你這一句話,我便覺得旭兒果然有帝王之心胸。”盧八娘也笑著贊道。
“你母妃所評極是,做大事的,往往要從小處著手。”司馬十七郎這麼多年一直不斷地將自己多年的心得體會毫無保留地講給兒子,現在也是不例外。而旭兒也把自己遇到的問題拿出來請教。
父子兩人說起政務就沒個完,盧八娘看看時間覺得實在太晚了,便笑著打斷他們道:“明天還有大典呢,有什麼事以後再說也來得及。”
“已經這麼晚了,”司馬十七郎才注意到了時間,便對旭兒道:“你趕緊回去吧,好好睡一覺,明天起你就是帝王了。”
☆、第百二十七章盧八娘談笑定大位崔夫人細論隱密事(二)
先皇駕崩無子,司馬啟明被宗室大臣推舉為帝,卜算吉日,祭天告廟,正式登基。
完成各種典禮後,新帝先至淮北王府拜見父母,然後對朝中大臣各有賞賜,並發出數道聖旨:第一道為封生父淮北王為太上皇,生母淮北王妃為皇太后;第二道追封齊王為端敬皇帝,何太妃為端敬太皇太后;第三道封尹太后及齊王太妃為太皇太后;第四道為封淮北王世子妃孟氏為皇后;第五道為封淮北王次子司馬長勝為吳王,三子司馬遂意為義王;又對有擁立之功的宗室各有封賞。
至此,新朝廷的格局已定,朝野上下,百廢待興。
按禮制,盧八娘與司馬十七郎不能再住淮北王府了,但他們並沒有搬入皇宮,而在北湖邊皇家的一個小苑內住下,名之為北苑。這裡雖然沒有旭兒奉養兩位皇太后的慈寧宮華貴寬敞,但是卻勝在風景優美,清靜自然。
司馬十七郎開始了他早就要寫一本家訓的想法,每天要在書房讀兩個時辰的書,盧八娘有時陪著他一起看書,有時則在北湖邊作畫,其餘的時間,夫妻二人散步談天、下棋品茶,大兒子夫妻時常過來問候,再有兩個小兒子環繞在身邊,倒也過得悠哉悠哉。
因接連薨了兩位皇帝,京城內雖然經濟在飛速增長一片繁榮,但是在兩重國孝之下,各種婚嫁酒宴等等都暫且被禁,太上皇和皇太后又一直堅持不過問朝政,所以小苑裡非常寧靜。
這一天正是百官休沐之日,旭兒和慧娘一早便帶著兩個孫女過來,進到北苑內,就見母后正在水邊的小軒上閒坐看魚,便帶著妻子女兒過來請安。
“這麼早就過來了?”盧八娘笑道,又見慧娘的肚子越來越大,走路尚且有些費力,便道:“早說你們不必每旬都來的,再者要麼你自己過來就好了,讓慧娘多歇歇。”
孟慧娘做了皇后,更添雍容之態,趕緊行禮道:“是我自己要來拜見母妃的。”又讓兩個已經封了公主的女兒上前行禮。
“母妃處不比兩位太皇太后,原不是出於禮節才要來請安,慧娘本就因為不能日日請安問候而特別想念母妃,所以怎麼也不肯留在宮中。”旭兒笑著與皇后一同分說,又道:“兒臣也反對過,只是擋不住皇后的孝心。”
說起來孟慧娘對自己確實尊敬又順從,盧八娘所擔心的婆媳問題從來都沒有過,當然這也是這個時代的好處了,道德禮法對兒媳的要求實在很高,而孟慧娘又一向要做賢后。
雖然不再反對,但是盧八娘還是提醒他們,“自己的身體總要自己小心。”
“已經很小心了,我一路陪皇后坐御輦過來的。”旭兒解釋後又問:“父王可還在書房?”
“正是,過去做王爺時每旬還有一日沐休,現在為了寫一本家訓竟然連一日時間也沒有了。只說越是讀書越覺得才學疏淺,現在已經擱筆不寫了,只是每日讀書不綴。”盧八娘笑道:“你去書房看他吧,你們父子在一起總是有話說。”
旭兒做了皇帝,不用說壓力其實是非常大的,所以他也更需要他的父皇的指導,每次來了北苑都要與父皇在一起盤桓半晌。就是平時的日子,他也會在有大事時單獨過來請教。因此聽了母后之語,便問候母后幾句就去了書房。又將捷兒和順兒也一同帶過去了。
盧八娘與孟慧娘帶著兩個孫女在湖邊遊玩,正說笑間,有人送來崔家大夫人盧七娘的貼子。盧八娘早知今天正是小皇帝百日孝滿,想來盧七娘也是認真想過才挑了這樣的日子。在旭兒登基中,崔氏盧氏等高門士族都非常盡力,尤以崔氏最為用心,盧八娘自是領情,便笑道:“趕緊請進來,都是親戚。”
很快盧七娘帶了兒媳,兩個嫡孫女還有一個庶孫一同進來,盧八娘還是第一次看到新任的崔家大夫人孟氏,只見她相貌與慧娘有幾分仿佛,但神態卻更像她的婆婆崔老夫人盧七娘,早脫去了婦人嬌柔之態,代之以果決之情。心中暗嘆,盧七娘已經成功地培養出下一任的崔家大夫人。
這時盧七娘已經快步上前依禮請安,孟氏也帶著孩子們跟在後面給皇太后和皇后行禮。
盧八娘一笑,“趕緊起來,我們正是兩對姐妹,也是很巧了。”
“正是太后說的呢。”盧七娘也笑了起來,“這就是緣份。”
於是兩對姐妹帶著幾個孩子在北湖旁賞景閒話,過了一會兒盧八娘便指了孟氏姐妹笑道:“這次入京,因為家國大事,親戚朋友往來反倒都靠後了,想來你們姐妹也沒得空在一起說說話,不如下去坐吧,不只你們也自在一些,又免得拘緊了孩子。”
孟慧娘早已經知道皇太后從來不是虛言之人,便攜了姐姐帶著孩子們出去了,將一間小軒留給了昔年的盧氏姐妹。
自眾人離去,盧八娘將臉上的笑容漸漸收了,嚴肅地問:“小皇帝摔傷的事你是知道的吧?”
傷小皇帝的劉太妃身上疑點頗多,娘家既然已經完全零落,身後又沒有子嗣,卻怎麼能在皇帝駕崩後被封為太妃而沒有被送到道觀中呢?這就說明她一定有某種力量在暗中支持她。而她害了小皇帝被查出,也沒有胡亂攀咬,慨然承擔一切,更說明她心中的信念非常之強。一個沒有夫家沒有孩子沒有娘家的女人為什麼會這樣執著呢?
答
案是很肯定的,一定是有人在支持她,只是倒底誰是幕後之人,卻很難判斷。
“我就知道瞞不過皇太后。”盧七娘恭敬地問道:“劉太妃的侍女曾去過崔府幾次,皇太后一定早就知道了,然後才懷疑我的吧。”
“是的,”盧八娘沒有否認,能夠把手伸到後宮中的人並不多,又有這樣的證據,盧七娘確實是個很可疑的對象,“實情是什麼?”
“既往崔家確與劉太妃有所聯繫,但只是在太后上次返京之前,此後我就與她斷絕來往了。”盧七娘確實是知道一些的,“劉太妃與尹太后一同進宮,當時她們同處一宮情同手足。不過,後來劉太妃有了身孕時因聽聞他娘家哥哥犯事被揭發處置而小產了,而尹太后卻成功地生下了兒子,後來母以子貴成了皇后,太后。”
盧七娘最後說:“揭發劉太妃哥哥的就是尹家人。”
這些都是不是盧八娘想聽的,她冷冷地道:“這些劉太妃已經全部認了,你知道我想問些什麼。”
“真不是我。”盧七娘答道:“自從崔氏投向淮北後,我便未再插手此事,具體的情況並不太清楚。”
“不過呢,尹家早已經將京里所有的高門士族都得罪了,若不是太上皇和皇上自淮北而來,楚王早晚還是會登上皇位。早在先皇還沒有封趙王為太子時,宮裡就有人已經向他下手過,只不過他命大而已。至於這一次,也許有盧家、陳家等等在後面支持,也許只是劉太妃恨死了尹太后,遇到了合適機會時出手了。”
“還有,在陸後被廢中尹家也出了不少的力,尤其是尹太后,居功甚偉,而且我還聽說劉太妃娘家哥哥的兒子在陸五郎那裡,她存著報答陸家之意也未必可知。”最後,盧七娘還體貼地說:“小皇帝出事完全與皇太后沒有任何關係。”
盧八娘從來不認為自己是道德高尚的人,但是聽到盧七娘這樣的回答,還是讓她心裡鬆了一下,哪怕是不經意間,她也不願意自己的手上染上小皇帝的血,畢竟那隻個小小的孩子。
她其實是擔心盧七娘為了早日迎淮北王進京而對小皇帝下了殺手。
盧七娘的眼睛早閱盡了人間滄桑,馬上就發現了皇太后表情的微小變化,便馬上恭維道:“人人都說皇太后慈和,果然如此啊!”
盧七娘說完後還沒有忘記補充一句,“其實若論本性,我可能比你還要慈和呢,只是我沒有你那樣好的丈夫和兒子。”
“好,你登基後就從淮南淮北俱為一體開始做起,只你這一句話,我便覺得旭兒果然有帝王之心胸。”盧八娘也笑著贊道。
“你母妃所評極是,做大事的,往往要從小處著手。”司馬十七郎這麼多年一直不斷地將自己多年的心得體會毫無保留地講給兒子,現在也是不例外。而旭兒也把自己遇到的問題拿出來請教。
父子兩人說起政務就沒個完,盧八娘看看時間覺得實在太晚了,便笑著打斷他們道:“明天還有大典呢,有什麼事以後再說也來得及。”
“已經這麼晚了,”司馬十七郎才注意到了時間,便對旭兒道:“你趕緊回去吧,好好睡一覺,明天起你就是帝王了。”
☆、第百二十七章盧八娘談笑定大位崔夫人細論隱密事(二)
先皇駕崩無子,司馬啟明被宗室大臣推舉為帝,卜算吉日,祭天告廟,正式登基。
完成各種典禮後,新帝先至淮北王府拜見父母,然後對朝中大臣各有賞賜,並發出數道聖旨:第一道為封生父淮北王為太上皇,生母淮北王妃為皇太后;第二道追封齊王為端敬皇帝,何太妃為端敬太皇太后;第三道封尹太后及齊王太妃為太皇太后;第四道為封淮北王世子妃孟氏為皇后;第五道為封淮北王次子司馬長勝為吳王,三子司馬遂意為義王;又對有擁立之功的宗室各有封賞。
至此,新朝廷的格局已定,朝野上下,百廢待興。
按禮制,盧八娘與司馬十七郎不能再住淮北王府了,但他們並沒有搬入皇宮,而在北湖邊皇家的一個小苑內住下,名之為北苑。這裡雖然沒有旭兒奉養兩位皇太后的慈寧宮華貴寬敞,但是卻勝在風景優美,清靜自然。
司馬十七郎開始了他早就要寫一本家訓的想法,每天要在書房讀兩個時辰的書,盧八娘有時陪著他一起看書,有時則在北湖邊作畫,其餘的時間,夫妻二人散步談天、下棋品茶,大兒子夫妻時常過來問候,再有兩個小兒子環繞在身邊,倒也過得悠哉悠哉。
因接連薨了兩位皇帝,京城內雖然經濟在飛速增長一片繁榮,但是在兩重國孝之下,各種婚嫁酒宴等等都暫且被禁,太上皇和皇太后又一直堅持不過問朝政,所以小苑裡非常寧靜。
這一天正是百官休沐之日,旭兒和慧娘一早便帶著兩個孫女過來,進到北苑內,就見母后正在水邊的小軒上閒坐看魚,便帶著妻子女兒過來請安。
“這麼早就過來了?”盧八娘笑道,又見慧娘的肚子越來越大,走路尚且有些費力,便道:“早說你們不必每旬都來的,再者要麼你自己過來就好了,讓慧娘多歇歇。”
孟慧娘做了皇后,更添雍容之態,趕緊行禮道:“是我自己要來拜見母妃的。”又讓兩個已經封了公主的女兒上前行禮。
“母妃處不比兩位太皇太后,原不是出於禮節才要來請安,慧娘本就因為不能日日請安問候而特別想念母妃,所以怎麼也不肯留在宮中。”旭兒笑著與皇后一同分說,又道:“兒臣也反對過,只是擋不住皇后的孝心。”
說起來孟慧娘對自己確實尊敬又順從,盧八娘所擔心的婆媳問題從來都沒有過,當然這也是這個時代的好處了,道德禮法對兒媳的要求實在很高,而孟慧娘又一向要做賢后。
雖然不再反對,但是盧八娘還是提醒他們,“自己的身體總要自己小心。”
“已經很小心了,我一路陪皇后坐御輦過來的。”旭兒解釋後又問:“父王可還在書房?”
“正是,過去做王爺時每旬還有一日沐休,現在為了寫一本家訓竟然連一日時間也沒有了。只說越是讀書越覺得才學疏淺,現在已經擱筆不寫了,只是每日讀書不綴。”盧八娘笑道:“你去書房看他吧,你們父子在一起總是有話說。”
旭兒做了皇帝,不用說壓力其實是非常大的,所以他也更需要他的父皇的指導,每次來了北苑都要與父皇在一起盤桓半晌。就是平時的日子,他也會在有大事時單獨過來請教。因此聽了母后之語,便問候母后幾句就去了書房。又將捷兒和順兒也一同帶過去了。
盧八娘與孟慧娘帶著兩個孫女在湖邊遊玩,正說笑間,有人送來崔家大夫人盧七娘的貼子。盧八娘早知今天正是小皇帝百日孝滿,想來盧七娘也是認真想過才挑了這樣的日子。在旭兒登基中,崔氏盧氏等高門士族都非常盡力,尤以崔氏最為用心,盧八娘自是領情,便笑道:“趕緊請進來,都是親戚。”
很快盧七娘帶了兒媳,兩個嫡孫女還有一個庶孫一同進來,盧八娘還是第一次看到新任的崔家大夫人孟氏,只見她相貌與慧娘有幾分仿佛,但神態卻更像她的婆婆崔老夫人盧七娘,早脫去了婦人嬌柔之態,代之以果決之情。心中暗嘆,盧七娘已經成功地培養出下一任的崔家大夫人。
這時盧七娘已經快步上前依禮請安,孟氏也帶著孩子們跟在後面給皇太后和皇后行禮。
盧八娘一笑,“趕緊起來,我們正是兩對姐妹,也是很巧了。”
“正是太后說的呢。”盧七娘也笑了起來,“這就是緣份。”
於是兩對姐妹帶著幾個孩子在北湖旁賞景閒話,過了一會兒盧八娘便指了孟氏姐妹笑道:“這次入京,因為家國大事,親戚朋友往來反倒都靠後了,想來你們姐妹也沒得空在一起說說話,不如下去坐吧,不只你們也自在一些,又免得拘緊了孩子。”
孟慧娘早已經知道皇太后從來不是虛言之人,便攜了姐姐帶著孩子們出去了,將一間小軒留給了昔年的盧氏姐妹。
自眾人離去,盧八娘將臉上的笑容漸漸收了,嚴肅地問:“小皇帝摔傷的事你是知道的吧?”
傷小皇帝的劉太妃身上疑點頗多,娘家既然已經完全零落,身後又沒有子嗣,卻怎麼能在皇帝駕崩後被封為太妃而沒有被送到道觀中呢?這就說明她一定有某種力量在暗中支持她。而她害了小皇帝被查出,也沒有胡亂攀咬,慨然承擔一切,更說明她心中的信念非常之強。一個沒有夫家沒有孩子沒有娘家的女人為什麼會這樣執著呢?
答
案是很肯定的,一定是有人在支持她,只是倒底誰是幕後之人,卻很難判斷。
“我就知道瞞不過皇太后。”盧七娘恭敬地問道:“劉太妃的侍女曾去過崔府幾次,皇太后一定早就知道了,然後才懷疑我的吧。”
“是的,”盧八娘沒有否認,能夠把手伸到後宮中的人並不多,又有這樣的證據,盧七娘確實是個很可疑的對象,“實情是什麼?”
“既往崔家確與劉太妃有所聯繫,但只是在太后上次返京之前,此後我就與她斷絕來往了。”盧七娘確實是知道一些的,“劉太妃與尹太后一同進宮,當時她們同處一宮情同手足。不過,後來劉太妃有了身孕時因聽聞他娘家哥哥犯事被揭發處置而小產了,而尹太后卻成功地生下了兒子,後來母以子貴成了皇后,太后。”
盧七娘最後說:“揭發劉太妃哥哥的就是尹家人。”
這些都是不是盧八娘想聽的,她冷冷地道:“這些劉太妃已經全部認了,你知道我想問些什麼。”
“真不是我。”盧七娘答道:“自從崔氏投向淮北後,我便未再插手此事,具體的情況並不太清楚。”
“不過呢,尹家早已經將京里所有的高門士族都得罪了,若不是太上皇和皇上自淮北而來,楚王早晚還是會登上皇位。早在先皇還沒有封趙王為太子時,宮裡就有人已經向他下手過,只不過他命大而已。至於這一次,也許有盧家、陳家等等在後面支持,也許只是劉太妃恨死了尹太后,遇到了合適機會時出手了。”
“還有,在陸後被廢中尹家也出了不少的力,尤其是尹太后,居功甚偉,而且我還聽說劉太妃娘家哥哥的兒子在陸五郎那裡,她存著報答陸家之意也未必可知。”最後,盧七娘還體貼地說:“小皇帝出事完全與皇太后沒有任何關係。”
盧八娘從來不認為自己是道德高尚的人,但是聽到盧七娘這樣的回答,還是讓她心裡鬆了一下,哪怕是不經意間,她也不願意自己的手上染上小皇帝的血,畢竟那隻個小小的孩子。
她其實是擔心盧七娘為了早日迎淮北王進京而對小皇帝下了殺手。
盧七娘的眼睛早閱盡了人間滄桑,馬上就發現了皇太后表情的微小變化,便馬上恭維道:“人人都說皇太后慈和,果然如此啊!”
盧七娘說完後還沒有忘記補充一句,“其實若論本性,我可能比你還要慈和呢,只是我沒有你那樣好的丈夫和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