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頁
“指導,嗯,當然行,”盧八娘看著認真的孟慧娘,想到了十七郎曾經說讓自己享福的話,便笑道:“回了淮北,母妃指點你一個月,然後王府的事就交給你吧。”
婆母還真信任自己,剛嫁過來就要把王府的管家權交給自己,孟慧娘又是激動又是擔心,“只怕兒媳婦才疏學淺……”
旭兒接了話笑道:“沒關係的,你跟著母妃好好學就行了,再說有什麼事也可以再來問母妃。我和弟弟們有事都喜歡請母妃幫忙出主意的,就是父王也一向特別重視母妃的意見。”
見旭兒一心維護自己,又不忘關照媳婦,神情非常愉悅的樣子,盧八娘不禁露出了笑意。
旭兒今天果然是志得意滿,分外活潑,又笑著說:“這些話回淮北說也來得及,現在應該是行禮的時候了。”然後便扶了慧娘上前一步拜了下去,行了大禮,“兒子兒媳祝父王母妃長壽安康!”
孟慧娘行了三拜九叩的大禮後,從侍女手中接過托盤,獻上了親手做的兩雙鞋,一青一紅兩雙素麵緞子上用同色的絲線各繡了一百個福字,從任何一個側面看都能折出不同的光澤,低調又十分耐看,用了十分的心思。算來從定親到成親這短暫的時間,她一定很辛苦才能趕出來。
盧八娘不由得再次笑著點了點頭,兒媳婦還真有幾分聰明,金鑲銀繡的東西十七郎和自己已經看慣了,反倒是這種別出心裁的還能吸引住目光,“果然用心,我很喜歡。”
司馬十七郎也輕輕地點了點頭,卻又嚴肅地教導道:“啟明,成了親就是大人了,以後你也要負起更大的責任了!”又轉向慧娘,“孟氏,你如今是王府的長媳,孝敬長輩,輔佐丈夫,愛護弟弟,責任也一樣重大,知道了嗎?”
“是,謹尊父王教導。”旭兒與孟慧娘一齊應道。
見十七郎接著把目光轉向自己,盧八娘明白是該自己說話的時候了,她其實事先想過好幾回,也打了幾個腹稿,但到了現在,卻只是簡單地說:“夫妻之間,最重要的是相互包容和理解,你們一定要像我和你們父王一樣和美幸福。”
“是,謹尊母妃教導。”
“別跪了,都起來吧,”盧八娘說著從案上拿起一個錦盒遞給了孟慧娘,“這隻鐲子是何太妃留給兒媳的,在我這裡已經二十幾年了,現在傳給你。鐲子倒不算什麼,但卻是太妃的一片心意。”
慧娘恭敬地拜了一拜,將手鐲接了過來,“謝母妃,兒媳一定將手鐲傳下去。”回話時卻聽到王妃身旁似有一聲輕微的笑聲,便略側了側身偷眼看去。只見聲音是從站在王妃旁一位又高又胖的婦人口中發出的,而那位婦人被淮北王身後的一位太監模樣的人狠狠盯了一眼後,馬上伸出手掩住口,重新擺出一副很嚴肅的樣子一動不動。
“這位應該就是世子所說的桃花姑姑了,那個應該是平安大總管。”慧娘心想,明白手中的瑪瑙鐲子肯定有一段故事,她在家中就曾聽父親對自己說了很多淮北王夫妻有趣的事,當然母親是從來不信的,也告訴自己千萬別信不靠譜的父親,可如今的情景還真有些可疑呢。
司馬十七郎輕輕地咳嗽了一聲,用來警告桃花和平安,當年他的糗事沒有必要讓小輩們知道,然後又宣布,“孟氏,你既然已經是我們家的人了,父王也給你一處食邑,補貼你們小兩口日常所用。”說著讓人拿出一張圖冊,正是西北部的一個郡的地圖。
孟慧娘接過冊子,手已經有點抖,她知道婆婆是有自己的食邑的,但是怎麼也沒想到公公也會給自己一份。當然自己不可能像婆婆一樣親自執掌封地,而且還有軍隊,但是哪怕只是名義上的,也讓她萬分感激,一時間激動得有些說不出話來。
這個郡雖在西北,但正處於通往波斯大食的商路上,稅收很是豐厚。盧八娘含笑點點頭,她懂得十七郎的打算。孟氏自然不可能掌握住食邑的政權,不過是得些收益而已,而這些收益其實還不是補貼旭兒的!
隨著順兒的長大,司馬十七郎很快就會將吳郡和義郡分封給兩個兒子,但是旭兒做為長子,因為要繼承整個淮北,反倒沒有封地,而他的世子俸祿又實在太少,於是十七郎就借著給孟氏食邑補貼長子了。
旭兒想來也明白,見慧娘捧著冊子眼圈都紅了,便故做委屈狀道:“母妃,父王太偏心,都給了慧娘,將來兒子用錢還要求媳婦麼!”
司馬十七郎笑答:“兒媳婦幫你掌家,正是應該的,你要把心思都放在淮北的大事上。”
盧八娘亦笑道:“不給你也好,免得你太大手大腳都用光了。”
恰好順兒拉著捷兒的手也走了進來,見大家都笑著說話便道:“你們怎麼樣都這麼早,有什麼好玩的事我不知道?”
“你就知道玩,趕緊給哥哥和嫂子行禮。”司馬十七郎和盧八娘異口同聲地說他。
“祝大哥和大嫂百年合好,白頭到老!”捷兒和順兒一起行禮賀道,禮畢順兒馬上就跳了起來,竄到孟慧娘身前得意地說:“表姐,我大哥見到你第一次就一直在看你,眼睛都不眨一下,那時我就知道你要當我的大嫂了!”
孟慧娘更窘了,趕緊低下頭,讓侍女將早已經準備好的荷包給捷兒送去,又親手拿過另一個精美的荷包替順兒掛到了腰間,“小叔子拿著玩吧。”
一家人已經全到了,桃花便帶人擺了早飯。盧八娘笑道:“今天都在這裡吃,明天你們小兩口就不必一早過來了,只晚上全家在一起就可以了。”
孟慧娘答應著,並不坐下,只管幫著桃花擺飯,盧八娘向旭兒笑道:“自己的媳婦還要自己心疼才對。”
“服伺母妃是應該的,”旭兒亦笑道:“但是母妃既然心疼兒媳,那兒子就卻之不恭了。”說著親自將孟慧娘拉到自己的席上,“我們只管坐下好好吃飯。”
吃過早飯,淮北王夫妻又帶著新婚夫妻去拜見齊王太妃。齊王府上與淮北王府人口簡單正相反,大大小小几百口人,又有魯王、端睿公主等各府的親眷們一起到來,齊王太妃的正殿都站不下了,有些人只好站在殿外。
孟慧娘從小在京城長大,自然與其中一些人見過,但也不可能一一認識。只好跟在王妃身後,聽著通報的排行和姓名行禮,又給小輩們發了見面禮。因為人數太多,中午就留在了齊王府,下午又用了一個多時辰才真正完成了會親。
回去的路上,慧娘坐在盧八娘下手的小凳子上輕聲問:“父親說嫡祖母當年對公公不慈,是真的嗎?”
☆、第百二十五章細叮嚀父母意不同共明月作畫傳深情〔一〕
今天一見面,齊王太妃就拉了司馬十七郎的手噓寒問暖,對盧八娘親切又熱情,又將旭兒捷兒和順兒摟在懷裡心肝寶貝兒地叫著,還不忘讚不絕口地誇讚慧娘,確實很難讓人想像她過去曾做過的事。
若是別人,盧八娘也許不會說什麼,但是孟慧娘是必須要知道的,於是她點了點頭,“是的,當年王爺差一點留下殘疾,終身不能出仕。”
淮北王對嫡母的孝敬是世人皆知的,於是孟慧娘遲疑地說了半句,“可是?”
“世人都知道齊王太妃與淮北王母慈子孝,這其間一則是齊王太妃確實是養大了王爺,另一則就是因為我們身在皇家。”
孟慧娘一路思考著婆婆的話,回到自己的院子,發現早有人送來了幾大箱東西,淮北的金銀幣、棉布、玻璃和各色小物件,每箱東西上面都有單子清清楚楚地列著各樣物品的數目,原來是婆婆讓人給她預備贈送親友的東西。
因為遠嫁淮北,孟慧娘離家前自然要與過去的故舊互需送些禮物道別,她原本也準備了一些,但是用淮北的特產送人當然要比別的東西好,也能彰顯出她淮北世子妃的身份,更表明了她在淮北王府很受重視。
淮北王府一家人對自己太好了,孟慧娘在心裡下了決心要做最好的兒媳婦,不辜負所有人的希望。
新婚三朝回門,淮北王世子夫妻一早向父王和母妃行過禮就回了孟府,男女雖然有別,按說孟白並沒有機會與女兒獨處,但他還是將女兒叫到了一旁再次叮囑,“淮北王府與其他王府不同,你千萬別聽你母親的給世子安排侍女什麼的,就讓他守著你一個,將來也免得有庶子庶女拖累。”
“是。”孟慧娘答應道,但心裡卻無比地為難,就在她出嫁前母親為她準備了兩個美貌的侍女,並告訴她怎麼將侍女握在手中,什麼時候把她們送到世子身邊,而父親知道後堅決反對,然後為此他們吵了好幾架。
父親和母親永遠這樣,什麼想法都相反,不只是關於自己,兩個姐姐出嫁時他們打得更凶,當然還有教導弟弟的事等等,就沒有觀念相同的時候。孟慧娘知道他們都是真心為自己好,又習慣性地選擇了不管哪一方說什麼她都會點頭答應,“我會在淮北過好的,父親就放心吧。”
婆母還真信任自己,剛嫁過來就要把王府的管家權交給自己,孟慧娘又是激動又是擔心,“只怕兒媳婦才疏學淺……”
旭兒接了話笑道:“沒關係的,你跟著母妃好好學就行了,再說有什麼事也可以再來問母妃。我和弟弟們有事都喜歡請母妃幫忙出主意的,就是父王也一向特別重視母妃的意見。”
見旭兒一心維護自己,又不忘關照媳婦,神情非常愉悅的樣子,盧八娘不禁露出了笑意。
旭兒今天果然是志得意滿,分外活潑,又笑著說:“這些話回淮北說也來得及,現在應該是行禮的時候了。”然後便扶了慧娘上前一步拜了下去,行了大禮,“兒子兒媳祝父王母妃長壽安康!”
孟慧娘行了三拜九叩的大禮後,從侍女手中接過托盤,獻上了親手做的兩雙鞋,一青一紅兩雙素麵緞子上用同色的絲線各繡了一百個福字,從任何一個側面看都能折出不同的光澤,低調又十分耐看,用了十分的心思。算來從定親到成親這短暫的時間,她一定很辛苦才能趕出來。
盧八娘不由得再次笑著點了點頭,兒媳婦還真有幾分聰明,金鑲銀繡的東西十七郎和自己已經看慣了,反倒是這種別出心裁的還能吸引住目光,“果然用心,我很喜歡。”
司馬十七郎也輕輕地點了點頭,卻又嚴肅地教導道:“啟明,成了親就是大人了,以後你也要負起更大的責任了!”又轉向慧娘,“孟氏,你如今是王府的長媳,孝敬長輩,輔佐丈夫,愛護弟弟,責任也一樣重大,知道了嗎?”
“是,謹尊父王教導。”旭兒與孟慧娘一齊應道。
見十七郎接著把目光轉向自己,盧八娘明白是該自己說話的時候了,她其實事先想過好幾回,也打了幾個腹稿,但到了現在,卻只是簡單地說:“夫妻之間,最重要的是相互包容和理解,你們一定要像我和你們父王一樣和美幸福。”
“是,謹尊母妃教導。”
“別跪了,都起來吧,”盧八娘說著從案上拿起一個錦盒遞給了孟慧娘,“這隻鐲子是何太妃留給兒媳的,在我這裡已經二十幾年了,現在傳給你。鐲子倒不算什麼,但卻是太妃的一片心意。”
慧娘恭敬地拜了一拜,將手鐲接了過來,“謝母妃,兒媳一定將手鐲傳下去。”回話時卻聽到王妃身旁似有一聲輕微的笑聲,便略側了側身偷眼看去。只見聲音是從站在王妃旁一位又高又胖的婦人口中發出的,而那位婦人被淮北王身後的一位太監模樣的人狠狠盯了一眼後,馬上伸出手掩住口,重新擺出一副很嚴肅的樣子一動不動。
“這位應該就是世子所說的桃花姑姑了,那個應該是平安大總管。”慧娘心想,明白手中的瑪瑙鐲子肯定有一段故事,她在家中就曾聽父親對自己說了很多淮北王夫妻有趣的事,當然母親是從來不信的,也告訴自己千萬別信不靠譜的父親,可如今的情景還真有些可疑呢。
司馬十七郎輕輕地咳嗽了一聲,用來警告桃花和平安,當年他的糗事沒有必要讓小輩們知道,然後又宣布,“孟氏,你既然已經是我們家的人了,父王也給你一處食邑,補貼你們小兩口日常所用。”說著讓人拿出一張圖冊,正是西北部的一個郡的地圖。
孟慧娘接過冊子,手已經有點抖,她知道婆婆是有自己的食邑的,但是怎麼也沒想到公公也會給自己一份。當然自己不可能像婆婆一樣親自執掌封地,而且還有軍隊,但是哪怕只是名義上的,也讓她萬分感激,一時間激動得有些說不出話來。
這個郡雖在西北,但正處於通往波斯大食的商路上,稅收很是豐厚。盧八娘含笑點點頭,她懂得十七郎的打算。孟氏自然不可能掌握住食邑的政權,不過是得些收益而已,而這些收益其實還不是補貼旭兒的!
隨著順兒的長大,司馬十七郎很快就會將吳郡和義郡分封給兩個兒子,但是旭兒做為長子,因為要繼承整個淮北,反倒沒有封地,而他的世子俸祿又實在太少,於是十七郎就借著給孟氏食邑補貼長子了。
旭兒想來也明白,見慧娘捧著冊子眼圈都紅了,便故做委屈狀道:“母妃,父王太偏心,都給了慧娘,將來兒子用錢還要求媳婦麼!”
司馬十七郎笑答:“兒媳婦幫你掌家,正是應該的,你要把心思都放在淮北的大事上。”
盧八娘亦笑道:“不給你也好,免得你太大手大腳都用光了。”
恰好順兒拉著捷兒的手也走了進來,見大家都笑著說話便道:“你們怎麼樣都這麼早,有什麼好玩的事我不知道?”
“你就知道玩,趕緊給哥哥和嫂子行禮。”司馬十七郎和盧八娘異口同聲地說他。
“祝大哥和大嫂百年合好,白頭到老!”捷兒和順兒一起行禮賀道,禮畢順兒馬上就跳了起來,竄到孟慧娘身前得意地說:“表姐,我大哥見到你第一次就一直在看你,眼睛都不眨一下,那時我就知道你要當我的大嫂了!”
孟慧娘更窘了,趕緊低下頭,讓侍女將早已經準備好的荷包給捷兒送去,又親手拿過另一個精美的荷包替順兒掛到了腰間,“小叔子拿著玩吧。”
一家人已經全到了,桃花便帶人擺了早飯。盧八娘笑道:“今天都在這裡吃,明天你們小兩口就不必一早過來了,只晚上全家在一起就可以了。”
孟慧娘答應著,並不坐下,只管幫著桃花擺飯,盧八娘向旭兒笑道:“自己的媳婦還要自己心疼才對。”
“服伺母妃是應該的,”旭兒亦笑道:“但是母妃既然心疼兒媳,那兒子就卻之不恭了。”說著親自將孟慧娘拉到自己的席上,“我們只管坐下好好吃飯。”
吃過早飯,淮北王夫妻又帶著新婚夫妻去拜見齊王太妃。齊王府上與淮北王府人口簡單正相反,大大小小几百口人,又有魯王、端睿公主等各府的親眷們一起到來,齊王太妃的正殿都站不下了,有些人只好站在殿外。
孟慧娘從小在京城長大,自然與其中一些人見過,但也不可能一一認識。只好跟在王妃身後,聽著通報的排行和姓名行禮,又給小輩們發了見面禮。因為人數太多,中午就留在了齊王府,下午又用了一個多時辰才真正完成了會親。
回去的路上,慧娘坐在盧八娘下手的小凳子上輕聲問:“父親說嫡祖母當年對公公不慈,是真的嗎?”
☆、第百二十五章細叮嚀父母意不同共明月作畫傳深情〔一〕
今天一見面,齊王太妃就拉了司馬十七郎的手噓寒問暖,對盧八娘親切又熱情,又將旭兒捷兒和順兒摟在懷裡心肝寶貝兒地叫著,還不忘讚不絕口地誇讚慧娘,確實很難讓人想像她過去曾做過的事。
若是別人,盧八娘也許不會說什麼,但是孟慧娘是必須要知道的,於是她點了點頭,“是的,當年王爺差一點留下殘疾,終身不能出仕。”
淮北王對嫡母的孝敬是世人皆知的,於是孟慧娘遲疑地說了半句,“可是?”
“世人都知道齊王太妃與淮北王母慈子孝,這其間一則是齊王太妃確實是養大了王爺,另一則就是因為我們身在皇家。”
孟慧娘一路思考著婆婆的話,回到自己的院子,發現早有人送來了幾大箱東西,淮北的金銀幣、棉布、玻璃和各色小物件,每箱東西上面都有單子清清楚楚地列著各樣物品的數目,原來是婆婆讓人給她預備贈送親友的東西。
因為遠嫁淮北,孟慧娘離家前自然要與過去的故舊互需送些禮物道別,她原本也準備了一些,但是用淮北的特產送人當然要比別的東西好,也能彰顯出她淮北世子妃的身份,更表明了她在淮北王府很受重視。
淮北王府一家人對自己太好了,孟慧娘在心裡下了決心要做最好的兒媳婦,不辜負所有人的希望。
新婚三朝回門,淮北王世子夫妻一早向父王和母妃行過禮就回了孟府,男女雖然有別,按說孟白並沒有機會與女兒獨處,但他還是將女兒叫到了一旁再次叮囑,“淮北王府與其他王府不同,你千萬別聽你母親的給世子安排侍女什麼的,就讓他守著你一個,將來也免得有庶子庶女拖累。”
“是。”孟慧娘答應道,但心裡卻無比地為難,就在她出嫁前母親為她準備了兩個美貌的侍女,並告訴她怎麼將侍女握在手中,什麼時候把她們送到世子身邊,而父親知道後堅決反對,然後為此他們吵了好幾架。
父親和母親永遠這樣,什麼想法都相反,不只是關於自己,兩個姐姐出嫁時他們打得更凶,當然還有教導弟弟的事等等,就沒有觀念相同的時候。孟慧娘知道他們都是真心為自己好,又習慣性地選擇了不管哪一方說什麼她都會點頭答應,“我會在淮北過好的,父親就放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