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頁
張兆仁怔怔的看著李思行,沉默良久,重重地點點頭:“我明白。”
李思行將自己的兒子託付給張兆仁並且親自送他們上路的那一刻,他必死的決心裡夾雜著一絲欣慰,張兆仁僥倖的心情里則帶著一份重重的愧疚,然而,事情就在這一刻之後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做了太子的李世民宣布天下和解,東宮和齊王舊部一律不予追究,用人唯賢,不問出身,特使魏徵則親自釋放了當時正被押解回長安準備問罪的李思行,並以重用李思行正告天下,如今的正道是天下和解,而不是趕盡殺絕。
張兆仁吶張兆仁,你真是生不逢時。當李思行獲釋並且仕途一路風調雨順的消息一點點傳到張兆仁的耳朵里的時候,他忍不住在心裡捶胸頓足的罵自己,最難受的是,他還不能罵出來,不能對別人說,說了算是什麼?你張兆仁貪生怕死,苟且偷生,到頭來卻著了老天爺的道?這種事是要羞煞祖宗惹得祖墳上都冒青煙的吶!張兆仁沒有別的辦法,他不能回長安,不能說自己是齊王舊部,更不能說自己是李思行的故友,當然,也不能說當年的鴆毒是他調的而李思行只是冒名頂替。他只能繼續帶著故友的兒子隱姓埋名歸隱山林,不甘心卻又不得不甘心的做他的無名百姓,然後每天西望長安,遙望那個他最好的朋友飛黃騰達平步青雲的地方。
“這……這叫怎麼回事兒啊?”我有點哭笑不得,說真的,還有點想笑。
“是不是覺得這個張兆仁特別可笑?”水爺問我。
“是挺可笑,但是也很可憐。”我搖搖頭,“他算是個什麼?你說他貪生怕死,也不是,面對摯友的託付和那一番明顯很充分的理由,他能推辭麼?李思行當初的話句句在理,而且接受朋友的託孤之重,說起來比只求一死責任更大,死者一了百了,生者卻還有無數的彎路要走。但是李思行發達之後,他卻也不能再出頭了,否則,唾沫星子都足夠淹死他……他真的很可憐。”
“話是沒錯,但是他有一件事做的相當不厚道,”水爺喝了口茶,“他隱居是他的事,可他一直帶著李思行唯一的獨子——這算是怎麼回事呢?”
怎麼回事?報復?報復誰?報復無心插柳的朋友,還是報復有心栽花的自己?當我寫下這個故事的時候,我實在是找不出合適的詞彙來形容這個張兆仁到底是怎樣的心情和動機,總之,他一直將李思行的獨子帶在身邊,陪著自己隱姓埋名,沒有告訴過他他父親到底是誰,現在怎樣,但是——他實實在在的將朋友的兒子,視若己出。
所有的一切,一直跟著他的一個老僕人都看在眼裡,他就是那個少言寡語的花匠萬三。
如果萬三僅僅是一個普通的張家老僕役,那麼恐怕便沒有了後來的那些事情,但是所謂無巧不成書,既然這些事有人當故事講出來,那麼就一定不那麼簡單,比如——萬三除了是張兆仁府上的一名老僕役以外,還受過李思行很大的恩惠,什麼樣的恩惠呢?說起來,也算是救命之恩吧。當年的齊王李元吉是眾所周知的喜怒無常乖戾暴躁之人,萬三有一次不慎弄丟了張兆仁交給他保管,準備過幾天獻給齊王的鎏金掐絲香爐,東西倒不算稀罕,就算獻上去齊王也必然是把玩兩下然後就扔到倉庫里吃灰的玩意兒,但是一件小東西你弄丟了,那罪過也就大了,萬三正在心神不定之際,恰好碰到了來府里做客的李思行,李思行和萬三關係也很熟絡,看到萬三神態異於往常,便問了起來,萬三老老實實地說了,李思行正好私藏有一件差不多的,便轉頭交給了萬三讓他去交差,並且囑咐他此事不必告訴張兆仁,免得再生麻煩,從此,萬三在心裡便記下了李思行的這番恩德,張兆仁化身萬員外帶著李思行的兒子隱居在忻州,萬三看在眼裡,愁在心裡,萬仁是自己的主人,對自己這些年來的恩義自然是沒什麼可說的,而且無論是在長安還是忻州,萬仁從來沒有拿自己當過外人;可是李思行對自己一樣有救命之恩,眼看著萬仁帶著李思行的獨子就這麼不聲不響的悶在忻州的一個角落裡,這個中的竅道,萬三真的是不知道該不該講,該怎麼講。
如果,萬申就這麼安分守己的待在萬仁身邊,那麼萬三恐怕也會在良心的煎熬中選擇沉默下去,因為畢竟自己要一直侍奉在萬仁身邊。
如果,萬申沒有看過那本丹鼎門密傳的《火經》,也沒有聽到過萬和,也就是契苾閩文和萬仁的那些對話,那麼萬申也許真的會一直安分守己下去,像任何一個晚輩一樣一輩子好好侍奉著他的萬叔叔,給他養老送終,然後繼承他看起來並不大但足夠兒孫衣食無憂的那份家業。
如果,萬三沒有發覺萬申內心深處的秘密,那麼他不會告訴萬仁萬申究竟在想什麼,在準備做什麼,更不會想到給遠在長安的李思行寫那樣一封矛盾重重的信,將這些年來的一切如實相告。
如果,萬仁一直不知道萬申心底燃燒著的關於權力的欲望和他洞悉了自己真正身份之後的怒火,那麼他會一直拿萬申當自己的兒子。
如果,萬仁一直拿萬申當自己的兒子,他會在不久之後稀里糊塗的死在萬申手裡,死在他這個“兒子”手裡。
其實,沒有如果,他也一樣死了,只是,他不是死在別人手裡,而是死在自己手裡。別驚訝,這一切都是萬家最後那個一直沒有開口的人——萬三的實言相告,當方士奕和袁振升將萬三帶到李思行面前的時候,兩個十幾年沒有見面的老相識頓時老淚縱橫,謊言,在此刻顯得完全沒有必要,而萬三講出的萬仁無頭案的真相也讓在場的每個人心顫,膽寒。
李思行將自己的兒子託付給張兆仁並且親自送他們上路的那一刻,他必死的決心裡夾雜著一絲欣慰,張兆仁僥倖的心情里則帶著一份重重的愧疚,然而,事情就在這一刻之後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做了太子的李世民宣布天下和解,東宮和齊王舊部一律不予追究,用人唯賢,不問出身,特使魏徵則親自釋放了當時正被押解回長安準備問罪的李思行,並以重用李思行正告天下,如今的正道是天下和解,而不是趕盡殺絕。
張兆仁吶張兆仁,你真是生不逢時。當李思行獲釋並且仕途一路風調雨順的消息一點點傳到張兆仁的耳朵里的時候,他忍不住在心裡捶胸頓足的罵自己,最難受的是,他還不能罵出來,不能對別人說,說了算是什麼?你張兆仁貪生怕死,苟且偷生,到頭來卻著了老天爺的道?這種事是要羞煞祖宗惹得祖墳上都冒青煙的吶!張兆仁沒有別的辦法,他不能回長安,不能說自己是齊王舊部,更不能說自己是李思行的故友,當然,也不能說當年的鴆毒是他調的而李思行只是冒名頂替。他只能繼續帶著故友的兒子隱姓埋名歸隱山林,不甘心卻又不得不甘心的做他的無名百姓,然後每天西望長安,遙望那個他最好的朋友飛黃騰達平步青雲的地方。
“這……這叫怎麼回事兒啊?”我有點哭笑不得,說真的,還有點想笑。
“是不是覺得這個張兆仁特別可笑?”水爺問我。
“是挺可笑,但是也很可憐。”我搖搖頭,“他算是個什麼?你說他貪生怕死,也不是,面對摯友的託付和那一番明顯很充分的理由,他能推辭麼?李思行當初的話句句在理,而且接受朋友的託孤之重,說起來比只求一死責任更大,死者一了百了,生者卻還有無數的彎路要走。但是李思行發達之後,他卻也不能再出頭了,否則,唾沫星子都足夠淹死他……他真的很可憐。”
“話是沒錯,但是他有一件事做的相當不厚道,”水爺喝了口茶,“他隱居是他的事,可他一直帶著李思行唯一的獨子——這算是怎麼回事呢?”
怎麼回事?報復?報復誰?報復無心插柳的朋友,還是報復有心栽花的自己?當我寫下這個故事的時候,我實在是找不出合適的詞彙來形容這個張兆仁到底是怎樣的心情和動機,總之,他一直將李思行的獨子帶在身邊,陪著自己隱姓埋名,沒有告訴過他他父親到底是誰,現在怎樣,但是——他實實在在的將朋友的兒子,視若己出。
所有的一切,一直跟著他的一個老僕人都看在眼裡,他就是那個少言寡語的花匠萬三。
如果萬三僅僅是一個普通的張家老僕役,那麼恐怕便沒有了後來的那些事情,但是所謂無巧不成書,既然這些事有人當故事講出來,那麼就一定不那麼簡單,比如——萬三除了是張兆仁府上的一名老僕役以外,還受過李思行很大的恩惠,什麼樣的恩惠呢?說起來,也算是救命之恩吧。當年的齊王李元吉是眾所周知的喜怒無常乖戾暴躁之人,萬三有一次不慎弄丟了張兆仁交給他保管,準備過幾天獻給齊王的鎏金掐絲香爐,東西倒不算稀罕,就算獻上去齊王也必然是把玩兩下然後就扔到倉庫里吃灰的玩意兒,但是一件小東西你弄丟了,那罪過也就大了,萬三正在心神不定之際,恰好碰到了來府里做客的李思行,李思行和萬三關係也很熟絡,看到萬三神態異於往常,便問了起來,萬三老老實實地說了,李思行正好私藏有一件差不多的,便轉頭交給了萬三讓他去交差,並且囑咐他此事不必告訴張兆仁,免得再生麻煩,從此,萬三在心裡便記下了李思行的這番恩德,張兆仁化身萬員外帶著李思行的兒子隱居在忻州,萬三看在眼裡,愁在心裡,萬仁是自己的主人,對自己這些年來的恩義自然是沒什麼可說的,而且無論是在長安還是忻州,萬仁從來沒有拿自己當過外人;可是李思行對自己一樣有救命之恩,眼看著萬仁帶著李思行的獨子就這麼不聲不響的悶在忻州的一個角落裡,這個中的竅道,萬三真的是不知道該不該講,該怎麼講。
如果,萬申就這麼安分守己的待在萬仁身邊,那麼萬三恐怕也會在良心的煎熬中選擇沉默下去,因為畢竟自己要一直侍奉在萬仁身邊。
如果,萬申沒有看過那本丹鼎門密傳的《火經》,也沒有聽到過萬和,也就是契苾閩文和萬仁的那些對話,那麼萬申也許真的會一直安分守己下去,像任何一個晚輩一樣一輩子好好侍奉著他的萬叔叔,給他養老送終,然後繼承他看起來並不大但足夠兒孫衣食無憂的那份家業。
如果,萬三沒有發覺萬申內心深處的秘密,那麼他不會告訴萬仁萬申究竟在想什麼,在準備做什麼,更不會想到給遠在長安的李思行寫那樣一封矛盾重重的信,將這些年來的一切如實相告。
如果,萬仁一直不知道萬申心底燃燒著的關於權力的欲望和他洞悉了自己真正身份之後的怒火,那麼他會一直拿萬申當自己的兒子。
如果,萬仁一直拿萬申當自己的兒子,他會在不久之後稀里糊塗的死在萬申手裡,死在他這個“兒子”手裡。
其實,沒有如果,他也一樣死了,只是,他不是死在別人手裡,而是死在自己手裡。別驚訝,這一切都是萬家最後那個一直沒有開口的人——萬三的實言相告,當方士奕和袁振升將萬三帶到李思行面前的時候,兩個十幾年沒有見面的老相識頓時老淚縱橫,謊言,在此刻顯得完全沒有必要,而萬三講出的萬仁無頭案的真相也讓在場的每個人心顫,膽寒。